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

北京理工大学

英文名: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北理工”,“BIT”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07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理工类/211/985/考研院校/研

985工程211工程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卓越计划111计划
  • 北京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京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

新校区景观区截至2015年10月,学校现有教职工3536名,两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3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500余人。此外,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2个。 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如王大珩、英国皇家学会原主席S. G.Parter爵士、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原校长迪特舒曼博士等22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

  • 姚维尚
  • 姓  名:姚维尚  出生年月:1964年12月  学  位:博士  职  称:副教授  联系地址: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邮政编码:100081  电  话:68912370  Email:347478529@qq.com
  • 李玉川
  • 个人介绍  主要从事杂环化合物和化工医药中间体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已合成出新型化合物50多种,发表论文十数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化学学报〉等SCI刊源发表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2项。  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  研究领域  氮杂环化合物设计与合成  医药中间体合成与工艺优化  含能材料设计、合成与结构分析  社会任职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201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化学学报>审稿人  论文专著  [1] Yu-Chuan Li, Cai Qi, Sheng-Hua Li, Hui-Juan Zhang, Cheng-Hui Sun, Yong-Zhong Yu, Si-Ping Pang. 1,1′-Azobis-1,2,3-triazole: A High-Nitrogen Compound with Stable N8 Structure and Photochromism.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2172-12173.  [2] Cai Qi, Sheng-Hua Li, Yu-Chuan Li, Yuan Wang, Xu-Kun Chen, Si-Ping Pang. A novel stable high-nitrogen energetic material:4,4′-azobis(1,2,4-triazole). J. Mater. Chem., 2011, 21, 3221-3225.  [3] Qiu-Han Lin, Yu-Chuan Li, Ya-Yu Li, Zhu Wang, Wei Liu, Cai Qi, Si-Ping Pang. Energetic salts based on 1-amino-1,2,3-triazole and 3-methyl-1-amino-1,2,3-triazole. J. Mater. Chem., 2012, 22, 666-674.  [4] 李玉川, 张雪姣, 付耿, 庞思平, 赵长禄. 4,4′,6,6′-四叠氮基偶氮-1,3,5-三嗪的合成表征与热分解研究. 有机化学, 2011, 9, 1484-1489.  [5] 李玉川, 李生华, 祁才, 张慧娟, 朱梦宇, 庞思平. 新型多氮化合物1,1′-偶氮-1,2,3-三唑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化学学报, 2011, 2159-2165.  [6] 林秋汉,李玉川,祁才,刘威,刘晓建,庞思平. 6,6′-二氨基氧化偶氮-1,2,4,5-四嗪-1,1′,5,5′-四氧化物(DAATO5)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火炸药学报,2010, 33(3), 21-24.  [7] 李玉川, 祁才,孙成辉,庞思平,赵信岐.2,6,8,12-四硝基-2,4,6,8,10,12-六氮杂异伍兹烷的合成及量子化学研究. 含能材料, 2010, 18(2), 121-127.  [8] 李玉川, 张立敏, 杨翠, 张慧娟, 庞思平, 赵信岐. 3-羟基克拉霉素和2'-乙酰基-3-氧代克拉霉素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有机化学, 2009, 4, 621-628.  [9] 孙成辉, 李玉川, 李亚裕,李冠琼,庞思平.5-硝基四唑的合成、反应性及产物晶体结构的研究. 有机化学, 2010, 30(3), 424-430.  [10] Yu-Chuan Li, Si-Ping Pang, Yong-Zhong Yu. Studies on the Cyclization Reaction of D-aspartic Acid. Chin. Chem. Lett., 2007, 18(5), 516-518.  [11] 张佳利, 庞思平, 李玉川, 于永忠, 张慧娟. 1-(对二甲氨基苯基)五唑的合成研究. 含能材料, 2006, 14(5), 355-357  专  利  •庞思平, 孙睿, 李玉川. 一种5-硝氨基四(氮)唑的合成方法. 专利号: ZL200810114452.7.  •庞思平, 李玉川, 祁才, 李生华. 多氨基偶氮高氮杂环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 专利号: 200810079090.2.  •庞思平, 李玉川. 5-硝基-2-氧代四(氮)唑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 申请号: 200910120866.  •庞思平, 李玉川,孙成辉. 碱金属碳酸盐催化2,4-二硝基氯苯合成2,4-二硝基苯甲醚的方法. 申请号: 201010051131.4.  •庞思平, 李玉川,林秋汉.1-氨基-1,2,3-三唑含能离子盐及其合成方法.申请号:201111170930.
  • 薛云飞
  • 个人介绍  博士及工作期间一直从事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应变率相关力学行为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重点开展了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用于武器装备的应用研究工作,是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国防科工委基础项目、国家“863”和“973”项目的研究骨干。先后主持完成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51101018)、国防科工应用开发项目、国防“973”子项目以及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基金(2008Y0416)等,在包括Appl. Phys. Lett.,Compos. Sci. Technol.和J. Mater. Res.等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教育经历  1999.08-2003.07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大学本科  2003.09-2008.04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2008.04-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教师  2011.03-2011.04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  轻质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和粉末固结成型研究  非晶合金的增韧机制研究  获奖情况  2009年,获“北京理工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师德论文单项奖二等奖”和“北京理工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孔W/Zr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的原位微观力学行为研究(51101018)2012-2014 项目负责人  •科工局####应用开发研究(20110929054)2011-2014 分项目负责人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2011-2014子专题负责人  •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大块非晶合金微观结构分析和力学性能研究(2008Y0416)2009-2010 项目负责人  •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大块非晶合金及其力学行为研究 2010-2011项目负责人  论文专著  [1]Chen C, Xue Y F*, Wang L, Cheng X W, Wang F C, Wang Z B, Zhang H F, Wang A M.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2, 14, 439-444.  [2]Tan Z, Xue Y F*, Wang L, Cheng X W, Zhang L, Zhang H F, Wang A M. Powder Metallurgy. DOI: 10.1179/1743290112Y.0000000005.  [3]Xue Y F*, Wang L, Cheng X W, Wang F C, Cheng H W, Zhang H F, Wang A M.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27, 701-708.  [4]Xue Y F*, Wang L, Cheng X W, Wang F C, Cheng H W, Zhang H F, Wang A M.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2, 36, 284-288.  [5]Ma L L, Wang L, Xue Y F*, Wang Y D, Li N, Ren Y, Zhang H F, Wang A M.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 A530, 344-348.  [6]Xue Y F*, Wang L, Cai H N, Wang F C, Cheng H W, Zhang H F, and Wang A M.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 2011, A42: 3521-3526.  [7]Xue Y F*, Wang L, Cheng H W, Wang F C, and Zhang H 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 A527: 5909-5914.  [8]Xue Y F*, Wang L, Cheng H W, Wang F C, Zhang H F, and Wang A M.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26: 908-913.  [9]Xue Y F, Cai H N, Wang L, Wang F C, and Zhang H F.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68: 3396-3400.  [10]Xue Y F, Cai H N, Wang L, Wang F C, and Zhang H 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8, A473: 105-110.  [11]Xue Y F, Cai H N, Wang L, Zhang H F, and Cheng H W.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8, 17, 109-114.  [12]Xue Y F, Cai H N, Wang L, Wang F C, and Zhang H F.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7, 90: 081901.  [13]Xue Y F, Cai H N, Wang L, Wang F C, and Zhang H 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7, A445-446: 275-280.  专  利  [1] 薛云飞,王鲁,谈震,张龙,吴金波。发明专利:一种铝基非晶/纳米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110450295.9。  [2] 薛云飞,王鲁,宁先进,谈震,张琪,张林伟。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超音速颗粒轰击技术提高非晶合金塑性的方法,申请号:201210324229.1。
  • 张爱英
  • 个人介绍  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及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参加项目有“环糊精双链包结聚轮烷的合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工程静脉血管临床应用及产业化”(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负责“基于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具有控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支架的制备及降解性能初步评估”。 已完成了“生物材料PEG-b-PBT嵌段共聚物制备及应用(北京教委科技发展计划)”的合成及生物降解性评估。目前主要从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性能与表征以及超分子结构水凝胶的研究。  教育经历  1985.09-1989.07 天津大学材料学院 获学士学位  1991.09-1994.03 天津大学材料学院 获硕士学位  1999.03-2004.03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4.03-2001.06 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讲师  2001.07-目前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副教授  2006.10-2007.10 英国SHEFFIELD UNIVERSITY 博士后  研究领域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超分子结构水凝胶  杂化材料  社会任职  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 委员  获奖情况  2008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体)  2003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青年 个人)  2000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科研项目  •“环糊精自组装超分子结构可降解水凝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国家“八六三”计划项目  论文专著  [1] Novel polyrotaxanes comprising g-cyclodextrins and Pluronic F127 end-capped with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showing solvent-responsive crystal structures, Jin Wang, Peng Gao, Pei-jing Wang, Lin Ye, Ai-ying Zhang, Zeng-guo Feng, Polymer 2011, 52 (2): 347-355  [2] Novel triblock copolymers comprising a polyrotaxane middle block flanked by PNIPAAm blocks showing both thermo- and solvent-response, Jin Wang, Lin Ye, Ai-ying Zhang and Zeng-guo Fe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1,21(9): 3243-3250  [3] Dual thermo-responsive polyrotaxane-based triblock copolymers synthesized via ATRP of N-isopropylacrylamide initiated with self-assemblies of Br end-capped Pluronic F127 with ?-cyclodextrins, Jin Wang, Peng Gao, Lin Ye, Ai-ying Zhang and Zeng-guo Feng, Polymer Chemistry, 2011, 2(4):931-940  [4] Electrospinning and biocompatibility evaluation of biodegradable polyurethanes based on L-lysine diisocyanate and L-lysine chain extender, Jian Han, Run-Wu Cao, Bing Chen, Lin Ye, Ai-Ying Zhang, Jian Zhang and Zeng-Guo Feng,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2011, 96(4): 705-714  [5] Novel supramolecular hydrogels made via Michael-type addition reaction of dithiothreitol with self-assembly of α-cyclodextrins and acryloyl-terminated 3-arm PEG, Dan-Dan Hou, Xue Geng, Lin Ye, Ai-Ying Zhang and Zeng-Guo Feng, Front. Mater. Sci. China 2010, 4(1): 70-77  [6] End-capping double-chain stranded polypseudorotaxanes using lengthily tunable poly(2-hydroxyethylmethacrylate) blocks via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Xinming Tong, Peng Gao, Xiaowen Zhang, Lin Ye, Ai-ying Zhang , Zeng-guo Feng, Polym Int 2010, 59: 917-922  [7] Solvent- and Thermoresponsive Polyrotaxanes with β-Cyclodextrin Dispersed/Aggregated Structures on a Pluronic F127 Backbone, Jin Wang, Peng Gao, Lin Ye, Ai-ying Zhang and Zeng-guo Feng, J. Phys. Chem. B, 2010, 114(16): 5342-53496.  [8]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lock copolymers comprising a polyrotaxane middle block flanked by two brush-like PCL blocks, Xinming Tong, Xiaowen Zhang, Lin Ye, Ai-ying Zhang, Zeng-guo Feng, Soft Matter, 2009, 5:1848–1855  [9] Organo- and hydrogels derived from cyclo(L-Tyr-L-Lys) and its ?-amino derivatives, Zhiguo Xie, Aiying Zhang, Lin Ye and Zeng-guo Feng, Soft Matter, 2009, 5: 1474-1482  [10] Long-Term Investigation on Hydrolytic Degradation and Morphology of 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b-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Copolymer Films, Aiying Zhang, Zeng-guo Feng, Zhiguo Xi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9, 111:1462-1470  [11] Shear-assisted hydrogels based on self-assembly of cyclic dipeptide derivatives, Zhiguo Xie, Aiying Zhang, Lin Ye, Xiang Wang, Zeng-guo Feng, J. Mater. Chem. 2009, 19: 6100-6102  [12]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glucose- and lactose-containing methacrylate-based radiopaque glycopolymers, Xiang Wang, Xue Geng, Lin Ye, Ai-ying Zhang, Zeng-guo Feng, Reactive & Functional Polymers 2009, 69: 857-863
  • 张朝晖
  • 个人介绍  长期从事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塑性成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曾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计划)课题、国防预研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防分承包项目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为SC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申请发明专利12项(9项已授权),获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教育经历  1984.09-1988.07 河南科技大学大学机械工程系,大学本科  1988.09-1991.06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系,硕士研究生  1995.09-1998.12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系,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2000.07-2002.06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讲师  2002.07-目前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副教授  研究领域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塑性成型技术  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  社会任职  机械工程学会 高级会员(2003-)  机械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分社 社外编辑(2005-)  中国铁道出版社 特邀作者 (2006-)  全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命题专家委员会 委员(2006-2009)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模具专业委员会 委员(201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Contributing Editor(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基金项目通讯(网络)评议人(2010-)  获奖情况  2012年, Top Reviewer Award for exceptional contribution to the quality of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Publisher Materials Science, Elsevier, rank first  2010年,“战斗部材料的模拟表征与优化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8  2008年,“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排名第1  2006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科研项目  [1] 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计划)“高性能轻质**材料***机制与结构设计方法” (613135)2010-2013 专题负责人  [2] 国防预研基金项目 “先进***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抗弹机理” (9140A12050209BQ0137) 2009-2011 项目负责人  [3] 国防分承包项目 “高绝热剪切***材料研究” (20061D0503200316) 2008-2010 项目负责人  [4] 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超细晶铜的SPS制备技术” (20061D0503200316) 2006-2008 项目负责人  [5] 国防预研基金项目 “***的稀土改性研究” (51412020304BQ0160) 2004-2006 项目负责人  [6] 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计划)“***材料的模拟表征与优化设计”(516258)2001-2005 子项目负责人  论文专著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Z.H. Zhang, X.B. Shen, F.C. Wang, S.K. Lee, Q.B. Fan, M.S. Cao. Low-temperature densification of TiB2 ceramic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process with Ti as a sintering aid. Scripta Materialia. 2012, 66, 167-170.  [2] S. Wei, Z.H. Zhang, X.B. Shen, F.C. Wang, S.K. Lee. Simu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gradient Ti-TiB composites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proces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295-297, 2321-2324.  [3] Z.H. Zhang, X.B. Shen, F.C. Wang, S.K. Lee. A new rapid route for in situ synthesizing monolithic TiB ceramic.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11, 94(9), 2754-2756.  [4] Hamza Cheloui, Z.H. Zhang, X.B. Shen, F.C. Wang, S.K.Le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B-TiB2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1, 528(10-11), 3849-3853.  [5] X.B. Shen, Z.H. Zhang, S. Wen, F.C. Wang, S.K. Lee.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itu TiB-Ti metal-matrix composites synthesiz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proces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1, 509(29), 7692-7696.  [6] Z.H. Zhang, F.C. Wang, J. Luo, S.K. Lee, L. Wang.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park plasma sintered Al-SiC composites containing high volume fraction of SiC.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0, 527(27-28), 7235-7240.  [7] Z.H. Zhang, X.B. Shen, F.C. Wang, S.K. Lee, L. Wang. Densification behavior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park plasma sintered monolithic TiB2 ceramic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0, 527(21-22), 5947-5951.  [8] Z.H. Zhang, X.B. Shen, S. Wen, J. Luo, S.K. Lee, F.C. Wang. Situ reaction synthesis of Ti-TiB composites containing high volume fraction of TiB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proces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0, 503(1), 145-150.  [9] Z.H. Zhang, C. Zhang, F.C. Wang, S.K. Lee. Effect of annealing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ultrafine copper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 19(1): 82-86  [10] Z.H. Zhang, F.C. Wang, J. Luo, S.K. Lee, L. Wang. Process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ine-grained monolithic SiC ceramic synthesiz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0, 527(1-2): 2099-2103  [11] 张朝晖, 陈焕德, 王富耻, 李树奎 93钨合金的稀土改性机理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0(12), 1492-1496  [12] 张朝晖, 罗杰, 黄橙骋, 王富耻, 李树奎 TiB-TiB2陶瓷复合材料的放电等离子烧结致密化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0(4), 492-495  [13] F.C. Wang, Z.H. Zhang, J. Luo, C.C. Huang, S.K. Lee. A novel rapid route for synthesizing TiB-TiB2 composite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69(15-16): 2682-2687  [14] Z.H. Zhang, F.C. Wang, S.K. Lee, Y. Liu, J.W. Cheng, Y. Liang.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intering mechanism of nanocrystalline copper obtained by SPS proces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9, 523(1-2): 134-138.  [15] Z.H. Zhang, Y. Liang, F.C. Wa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ostatic extruding Cu/Al bimetal clad through equal-strain contour concave die.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8; 575-578: 792-798.  [16] Z.H. Zhang, F.C. Wang, L. Wang, S.K. Lee. Sintering mechanism of large-scale ultrafine-grained copper prepared by SPS method. Materials Letters. 2008, 62(24): 3987-3990.  [17] Z.H. Zhang, F.C. Wang, L. Wang, S.K. Lee. Ultrafine-grained copper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proces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8, 476(1-2): 201-205.  [18] Z.H. Zhang, F.C. Wang, S.K. Lee, etc.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scale ultrafine-grained copper.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2008, 59(3): 329-333.  [19] 张朝晖, 苗凯, 王玮洁, 王富耻 稀土含量对高密度钨合金性能的影响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7, 36(2), 287-290  [20] 王琳, 王富耻, 张朝晖, 廖秋尽 SPS法制备微米铜及其微观组织演变规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7, 36(3), 150-153  [21] 张朝晖, 廖秋尽, 王富耻 双金属复合材料固相结合数值仿真研究 材料工程 2006, 10, 34-36  [22] 王琳, 王富耻, 张朝晖, 廖秋尽 SPS法制备高密度烧结铜的工艺研究 稀有金属 2006, 30(SUP), 24-27  [23] 王琳, 王富耻, 张朝晖, 廖秋尽 微米级铜粉的SPS烧结工艺研究 功能材料 2006, 37(SUP), 786-788  [24] 王琳, 王富耻, 张朝晖, 廖秋尽 烧结压力对铜粉放电等离子烧结的影响规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6,26(10),921-924  [25] Z.H. Zhang, W.J. Wang, F.C. Wang, S.K. Lee. Application of the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Method in Designing Tungsten Heavy Alloy.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15(4),478-482  [26] Z.H. Zhang, F.C. Wang, S.K. Lee, L. Wang.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93W-4.9Ni-2.1Fe tungsten heavy alloy deformed by hydrostatic extrusio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435–436 (2006) 632-637  [27] 李淑华, 王富耻, 张朝晖, 许保才 几种变形方式对钨合金组织性能及绝热剪切敏感性的影响 粉末冶金技术 2006, 24(1), 60-63  [28] 张朝晖, 王扬卫, 王富耻 静液挤压93W合金变形与断裂研究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5, 34(12), 1990-1993  [29] 张朝晖, 苗凯, 王富耻 钨合金力学性能的温度响应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5(12), 1106-1108  [30] 张朝晖, 苗凯, 王富耻 稀土元素La,Ce对93WNiFe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6(2), 106-108  [31] 张朝晖, 王富耻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点接触弹流润滑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5(9), 839-842
  • 张大伦
  • 姓  名:张大伦  出生年月:1964年6月  学  位:工学硕士  职  称:副教授  Email:zhangdl@bit.edu.cn
  • 钟海政
  • 个人介绍  目前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无机纳米晶以及聚合物/无机纳米晶杂化材料在发光、 显示以及太阳能转换器件中的应用。  正在主持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1项,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项,参加973计划项目1项、总装基础研究项目1项。 截止目前(2012年12月),已经在JACS, PRL, ACS NANO, AFM, JPPC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5篇,所发表论文被引用800多次,H-因子为17,申请中国专利4,其中1项并提交国际专利申请,并为2本英文专著撰写章节。已经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12次,其中邀请报告3次。  招生要求:积极进取、好学慎思者优先。  教育经历  1999.09-2003.07 吉林大学 化学系,大学本科  2003.07-2008.07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  2007.04-2007.10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研究生  工作经历  2008.08-2010.08 多伦多大学 博士后  2010.08-今 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 教师  2011.02 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 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半导体纳米晶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  聚合物/无机纳米晶杂化材料  纳米材料在发光、显示、太阳能转换中的应用  社会任职  中国材料研究会 终身会员(2010-)  学术期刊审稿: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sitry,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等期刊审稿人  获奖情况  个人获奖:  2010年 入选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择优支持计划  2007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所长奖学金  2007年 化学所中科纳米奖学金  2007年 中科院化学所青年报告优秀奖  2006年 中科院化学所青年报告优秀奖  学生获奖:  2012年 协助指导的博士生陈冰昆入选北京理工大学育苗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2012年 协助指导的博士生陈冰昆获得材料学院第九届研究生论坛“材料之星”与最佳Poster奖  2012年 所指导的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柏泽龙、朱敏、邓银萍、陈思祺)验收优秀  科研项目  教学  •北京理工大学学科通识选修课“太阳能应用导论” 主讲人  •研究生“固体光谱学” 主讲人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可用于荧光太阳能聚光器的聚合物/无机纳米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主持 2011-2013  •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 “量子点标记技术研究病毒侵染过程及宿主应答” 项目骨干 2011-2015  •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I-III-VI族荧光纳米晶的合成、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主持人 2011-2012  •北京理工大学校内111“微纳光电材料与器件创新引智计划” 2011-2013 国内学术骨干  •北京理工大学“微纳光子学材料与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学术骨干  论文专著  学术论文:  2012年  (1) Bingkun Chen, Haizheng Zhong,* Meixu Wang, Ruibin Liu, Bingsuo Zou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Color Rendering Wh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Tunable Color Temperature using CuInS2 Based Nanocrystals” submitted  (2) Haizheng Zhong,* Zelong Bai, Bingsuo Zou “Tuning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olloidal I–III–VI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for Optoelectronics and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s” J. Phys. Chem. Lett. 2012, 3, 3167-3175 (Perspective)  (3) Yun Lei, Haiyan Tang, Haizheng Zhong, Haiyan Xie, Ruibing Liu, Mingfu Feng,* Bingsuo Zou,* Labeling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by Tat Peptide Conjugated Quantum Dots for Cell Tracking in Mouse Body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2, 12, 6880  (4) Jing Li, Haizheng Zhong, Huijuan Liu, Tianyou Zhai,* Xi Wang, Meiyong Liao, Yoshio Bando, and Bingsuo Zou* “One Dimensional Ternary Cu-Bi-S based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Synthesis,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 17813-17819  (5) Shengyi Yang,* Na Zhao, Li, Zhang, Haizheng Zhong, Ruibin Liu, Bingsuo Zou “Field-effect transistor-based solution-processed colloidal quantum dot photodetector with broad bandwidth into near-infrared region” Nanotechnology, 2012, 23, 255203  (6) Bingkun Chen, Haizheng Zhong,* Wenqing Zhang, Zhan’ao Tan,* Yongfang Li, Cairan Yu, Tianyou Zhai, Yoshio Bando, Shengyi Yang and Bingsuo Zou “Highly Emissive and Color-Tunable CuInS2 based Colloida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Off-Stoichiometry Effects and Improved Electroluminescence Performance” Adv. Funct. Mater. 2012, 22, 2081-2088  (7) Yang Yang, Haizheng Zhong,* Zelong Bai, Bingsuo Zou, Yongfang Li,* Gregory D. Scholes*, Transition from Photoconductivity to Photovoltaic Effect in P3HT/CuInSe2 Composites J. Phys. Chem. C 2012, 116, 7280-7286  (8) Huiqing Wang, Ziqiang Shao*, Bingkun Chen, Teng Zhang, Feijun Wang, Haizheng Zhong*, “Transparent, Flexible and Color-tunable Luminescent Composite Films by Incorporating CuInS2 based Quantum Dots into Cyanoethyl Cellulose Matrix” RSC Advances 2012, 2, 2675-2677  (9) Bingkun Chen, Haizheng Zhong*, Rui Li, Yi Zhou, Yuqin Ding, Yongfang Li, Bingsuo Zou, “Conjugated Polymer-Assisted Preparation of CdSe Nanospheres and Their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2012, 4, 342-345  2011年  (10) 陈冰昆,钟海政*,邹炳锁 “I-III-VI族纳米晶的研究进展”化学进展 2011 23(11) 2776-2786.  (11) Haizheng Zhong*, Zhibin Wang, Zhenghong Lu, Enrico Bovero, Frank C. J. M. vanVeggel, Gregory D. Scholes* “Colloidal CuInSe2 Nanocrystals in Quantum Confinement Regime: Synthesis, Opt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J. Phys. Chem. C 2011, 115, 12396–12402.  2005年-2010年  (12) Haizheng Zhong, Shun S. Lo, Tihana Mirkovic, Yunchao Li, Yuqin Ding, Yongfang Li, Gregory D. Scholes “Non-injection Gram-scale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 Pyramidal CuInS2 Nanocrystals and Their Size-Dependent Properties” ACS Nano 2010, 4 5253-5262  (13) Jun He, Haizheng Zhong, Gregory D. Scholes, “Electron-hole overlap dictates the hole spin relaxation rate in nanocrystal heterostructures” Phys. Rev. Lett. 2010, 105, 046601.  (14) Minfu Ye, Yunchao Li*, Haizheng Zhong, Yi zhou, Yi Yang, Yuqin Ding, Yongfang Li*, “Synthesis of Sb2E3 (E = S, Se) Nanorods with a Flat Cross Section by a Rapid Hot Injection Method” J. Nanosci. Nanotel. 2010, 10, 7778-7782.  (15) Yang, Zhang, Wei Liu, Lang Jiang, Louzhen Fan*, Chunlu Wang, Wenping Hu, Haizheng Zhong, Yongfang Li, Shihe Yang, J. Mater. Chem. 2010, 20, 953-956.  (16) Haizheng Zhong, Gregory D. Scholes* “Shape Tunning of Type II CdTe-CdSe Nanocrystal Heterostructures through Seeded Growth” J. Am. Chem. Soc. 2009, 131, 9170-9171.
  • 蔡海龙
  • 所在单位 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  E-mail tsai@mst.edu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基于激光的微纳尺度科学与工程、基于激光的宏观尺度制造和材料处理  社会兼职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冶金协会会员、美国铸造学会会员、美国焊接学会会员、制造工程师协会会员、美国激光学会会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员等  个人概况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机械与航天工程系(终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0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获博士学位。1984年担任美国通用汽车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1986年担任美国密苏里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助理教授。1992年担任副教授。1998年,担任美国密苏里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教授。  长期从事激光微纳加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激光的微纳尺度科学与工程、基于激光的宏观尺度制造和材料处理,以及多尺度建模等。在激光焊接和弧焊接的理论研究国际领先,同时为国际著名的飞秒激光应用技术的权威。近50次被邀请作为国际会议、大学、大型公司、专场的主题报告或者特邀报告,2005年曾作为韩国政府客人作题为“飞秒激光加工前沿研究”主题报告。迄今获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MII奖(第一获奖人)等8项奖励。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4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学术专著2本。
  • 陈思忠
  • 所在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联系电话 68911343  E-mail chensz@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车辆总体设计及理论  社会兼职 总装备部,军用车辆专业专家组,副组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越野汽车分会,秘书长  个人概况  1958年10月,生于山西祁县。  1976.10~1979.5,中国人民解放军89333部队59分队;  1980.9~1984.8 攻读学士学位,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1984.9~1987.4 攻读硕士学位,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1987.5~1989.6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讲师  1989.6~1998.6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副教授  1998.7~至今,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
  • 丁洪生
  • 所在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联系电话 010-68912939  E-mail dhsh@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机构学与机器人机械学  个人概况  1970.12~1974.08 重庆348厂工作 工人  1974.09~1977.08 北京工业学院光学工程系本科学习 学生  1977.09~1984.09 北京工业学院基础科学部留校任教 助教  1984.09~1985.12 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助教进修班 在职学习(获硕士学位课程32学分)、讲师  1986.01~1995.05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 系副主任、科研秘书、设备干事、办公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995.05~1996.05 日本福井工业大学机械工学科访问学者 研究员  1996.05~2002.06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任教 副院长兼工会主席、党委书记、副教授、教授  2002.07~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任教 副院长兼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教授
  • 段星光
  • 所在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E-mail duanstar@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医疗机器人技术、仿生机构与控制、智能与仿生机器人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会员;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技术委员会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个人概况  段星光,男,1966年生人,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医疗机器人、仿生机构与控制、智能仿生机器人等。开展了医疗辅助穿刺定位手术机器人系统、颅颌面外科精确治疗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器人系统设计、定位导航、机构综合与优化、机器人安全监控、智能仿生机器人技术等。  承担国家级课题多项: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HWLV机器人系统的耦合优化控制”和国家863计划“肝肿瘤微波消融手术机器人机构与超声引导定位系统研究”;作为课题副组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模糊自适应粒子滤波的图像雅可比在线估计技术”、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颅颌面外科精确治疗机器人系统”、“高端微创医疗机器人系统”、“基于光动力学的激光治疗鲜红斑痣手术机器人系统”;同时,承担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高性能四足仿生机器人”与“核反应堆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开展特殊服役环境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会议上发表本领域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取得/申请专利18项,获省部级奖励一项。
  • 高峻峣
  • 姓 名 高峻峣  出生年月 1968-10-25  聘任博导时间 2011-06-20  所在单位 机电学院  E-mail gaojunyao@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仿生与机器人技术
  • 高学山
  • 所在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E-mail xueshan.gao@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智能及仿生机器人技术  个人概况  1966年1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 1996 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日本宫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2002 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IEEE 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苏州大学兼职教授、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工大)客座教授、日本千叶工业大学先进机器人学科客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课题评审专家、国家 863 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在国内外机器人学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检索 60 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 20 项,获得授权 10 余项,编著 1 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863 计划等支持的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开展的研究方向为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和仿生机器人。
  • 何洪文
  • 姓 名 何洪文  出生年月 1975-09-21  聘任博导时间 2011-06-20  所在单位 机械学院  联系电话 68914842  E-mail hwhebit@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应用
  • 胡纪滨
  • 姓 名 胡纪滨  所在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联系电话 68911378  E-mail hujibin@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车辆总体技术、车辆传动与操纵技术  社会兼职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车辆工程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个人概况  胡纪滨,男,1970年出生,博士,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院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所在学科是车辆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总体技术、车辆传动与控制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目前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国防973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 黄远灿
  • 所在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  E-mail yuancanhuang@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机器人控制、非线性控制、神经网络  社会兼职 国际神经网络协会(International Neural Network Society)会员。《电机与控制学报》、《电子学报》和《控制与决策》杂志特约审稿人,多个知名国际会议审稿人,博士点基金、博士后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新青年教师基金和国家863评审专家。北京理工民盟支部宣传委员。  个人信息:  黄远灿,男,1969年12月生,贵州盘县人。国际神经网络协会(International Neural Network Society)会员,博士学历,精通英语和法语。《电机与控制学报》、《电子学报》和《控制与决策》杂志特约审稿人,多个知名国际会议审稿人,博士点基金、博士后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新青年教师基金和国家863评审专家。1998年6月进入我校正式工作,同年认定副教授职称。  教育经历:  1985.9-1989.7 学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  1989.9-1992.3 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  1992.3-1995.6 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测试与控制系  1996.6-1998.6 博士后 中科院系统科学与数学研究所  2001.9-2002.3 进修法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2.7-2003.7 访问学者 瑞士日内瓦大学计算机学院  教学工作:  从2000年起,先后主讲了我校自动控制系研究生学位课《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非线性系统分析》和《专业英语》以及本科生双语课《自动控制理论II》,负责组织和安排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平台课《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工作,包括大纲制定、教材选择、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本人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获得同事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多次获系先进教学个人奖励,讲授的《线性系统理论》获研究生院2005-2006学年优秀研究生课程表彰,并成为学校重点资助编写的教材。到宇航科学技术学院工作后,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应用非线性控制》,并协助讲授研究生课《现代控制论》和《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  科研工作:  作为课题组长,负责一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微小型地面探测机器人群动态组网与协同作业技术”,主持外交部横向项目“智能电话转接器”的研制工作。目前,“智能电话转接器”已经实现产品化。作为参加者,参与了“空间交会雷达”、“引信数字信号处理器”、“实时无失真压缩机”、“卫星自主智能控制”、“仿人形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布设式微小型监视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轻武器无人作战平台”、“舱外运动支架路径规划算法及软件研制”等多个国家863计划、国防预研和航天科工集团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在“舱外运动支架路径规划算法及软件研制”和“布设式微小型监视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承担主要的具体工作。截至到07年底,个人负责的总经费超过200万元。  在理论研究方面,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神经网络、机器人控制、人工智能、数字信号处理、优化理论和动态博弈。目前以第一作者,在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和控制方面的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被SCI、EI收录10多篇。  管理工作和学科建设:  从2007年开始担任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协助所长管理日常事务和主抓科研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具体组织了“111”教育部引智基地和“海外名师引进计划”的申请工作,为项目成功申请做出了贡献。
  • 姜澜
  • 所在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联系电话 010-68914517  E-mail jianglan@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激光微/纳制造  社会兼职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学科“十二五”规划“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制造科学” 领域负责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Review Panelist(会审专家);国际生产科学院(CIRP)青年会员;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客座教授;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客座教授  个人概况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计划“十二五”主题专家。主要从事激光微纳制造领域的科研工作。  1991年起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本科,1995年保送本校研究生,后被公派至东京农工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生,2000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罗拉)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在密苏里大学(罗拉)担任副研究员,2003年任密苏里大学(罗拉)助理研究教授,2006年,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同年获批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任美国国家科学(NSF)基金会审评委(Review Panelist),2008年入选国际生产科学院(CIRP)青年会员,2009年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学部副主任,同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机械学科“十二五”规划“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制造科学”领域负责人,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同年入选为科技部973计划“激光微纳制造新方法和尺度极限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年入选科技部863计划“十二五”微纳制造主题专家。兼任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和密苏里大学理工学院[原美国密苏里大学(罗拉)]的客座教授。迄今共发表论文125篇,第一作者或学生第一作者而本人为第二作者的文章87篇,其中SCI检索65篇。国际大会主题/特邀报告39次。
  • 林程
  • 所在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联系电话 010-68913992  E-mail lincheng@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电动车辆,汽车总体技术,汽车CAD/CAE技术  个人概况  林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汽车实验室主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汽车文化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会员,长期从事汽车总体技术及电动汽车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2003年起担任科技部“十五”863重大专项“纯电动大客车”整车设计总师,负责项目的技术管理和整车总体设计工作,研制的四种电动大客车完成定型试验和国家汽车产品公告获取工作,并实现小批量生产,已在北京121公交线及密云开发区进行示范运营。2005年起担任北京市“奥运用纯电动客车整车优化及制造”重大课题负责人,负责并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用电动大客车的研制工作。2006年担任国家科技部“十一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课题负责人。主编了系列培训教材《电动大客车技术手册》共3本,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SCI、EI收录1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项。
  • 刘检华
  • 姓 名 刘检华  出生年月 1977-12-08  聘任博导时间 2011-06-20  所在单位 机械学院  E-mail jeffliu@bit.edu.cn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先进制造与生产系统工程
  • 刘云辉
  • 所在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  学科专业一 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一 机器人学、机电系统  社会兼职 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国际权威杂志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编委(2001-2004)。  个人概况  198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1986年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日本留学。1989年获得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机械工程系工程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东京大学工学部数理与信息工程系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4月至1995年2月期间,在日本通商产业部工业技术院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研究科学家, 1995年2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2001年10月,他被聘为国防科技大学”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与国防科技大学智能感知系统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兼职教授。  刘云辉教授主要从事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国际知名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专家,国际电子电机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日本机器人学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国际权威杂志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编委。他在国际著名专业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并获得日本机器人学会1994年度和1998年度最优秀论文奖,IEEE 2001 Int. Conf.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视觉领域最优秀论文Finalists, IEEE Electro/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优秀论文奖等国际奖。在日本留学和工作期间,他参加了三菱电机火力发电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日本国家大型计划核电厂自动维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他开发的医疗搬运机器人已经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得到应用,代替护士完成各种运送工作。刘教授的研究得到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香港研究资助局,日本科技部和通商产业部,以及中国,日本和香港工业界的广泛资助。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8%u0039%u0031%u0033%u0033%u0034%u0035/%u0030%u0031%u0030-%u0036%u0038%u0039%u0034%u0039%u0039%u0032%u0036
相关推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工业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工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新疆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新疆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喀什大学师资好不好,喀什大学师资怎么样 海南大学师资好不好,海南大学师资怎么样 成都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成都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