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英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简称:“地大”,“CUGB”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1415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理工类/工科类/公立大学/211/考研院校/研

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研究型大学国防生卓越计划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资怎么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400多人,博士生导师200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千人计划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人。我校现有专任教师中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4人获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28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
教师杰出人才 
千人计划
董海良、胡晓农、成秋明、Santosh Madhava Warrier
教育部长江学者
尹安、沈 旸、郑有业、朱弟成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王成善、史晓颖、张招崇、李海龙、成秋明、朱弟成、韩贵琳、王赟、姚俊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马鸿文、邓军、姜在兴、张招崇、马鸿文
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
马鸿文、王成善、史晓颖、邓军、张世红、张招崇、姚长利、王瑜、唐书恒、谭捍东、陈家玮、施光海、郭华明、于翔、李金洪、朱弟成、杨立强、王庆飞、武雄、杨天水、姚艳斌、王旭升、刘艳改、李红谊、夏志国、杨峻玲、吴三忙、欧强、蒋小伟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郭华明、吴怀春、蒋小伟
教学名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成善
全国优秀教师
王成善
北京市优秀教师
孟小红
王根厚
杨 进
翟裕生
张秀荣
夏柏如
何明跃
茹克叶
王成善
颜丹平
袁 春
廖立兵
张招崇
刘家军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邓 军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颜丹平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马鸿文
颜丹平
王根厚
陈建强
李胜荣
姜在兴
樊太亮
薛春纪
白志民
许 虹
于炳松
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
王成善

  • 陈昭年
  • 男,博士,副教授。  本科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侧重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油气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勘探阶段及开发早期的油藏描述。先后负责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现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人。  招生专业:(1)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2)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1)含油气盆地分析  (2)石油构造分析  (3)油藏描述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联系电话:(010)82321148,82322754 E-mail: Chen_zn@263.net
  • 何登发
  • 男,1967年12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92年7月和1995年11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12月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系进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现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构造学组、油气藏学组委员,《中国石油勘探》杂志副主编。2001年度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8部。  主要专长为盆地构造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在前陆冲断带构造解析和叠合盆地动力学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长期从事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分析和油气地质研究工作。曾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参加石油会战3年。负责完成的项目或课题主要有:  l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101-01-01-18),1992-1994  l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101-01),1993-1996  l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石油地质特征、油气资源评价与油气勘探方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项目),1995-1997  l 《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分布规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8-2002  l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形成演化与资源预测》(国家973项目G1999043312课题),1999-2002  l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构造特征、油气成藏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重点项目),2001-2002  l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解析与石油预探区带》(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课题),2002-2003  l 《跨重大构造期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领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2-2005  l 《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析与勘探目标评价》(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科研项目),2001-2004  l 2002-2004年所完成的研究成果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莫深1井地质综合论证”促成科学探索井莫深1井上钻,为揭示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含油气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l 2003-2006年完成的研究成果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研究”,提出了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两翼的主要勘探区带为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的油气勘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l 《松潘-阿坝坳陷区构造特征与勘探目标研究》(国土资源部与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科技攻关项目):2003.8-2007.7。  目前负责的项目或课题主要有:  l 2006.11-2011.11: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盆山作用与复杂构造圈闭形成演化》(2006CB202301)课题负责人  l 2006.12-2011.8: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上扬子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地质》课题负责人  l 2006.10-2007.10:中国石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准噶尔盆地南缘重点构造带构造建模》课题负责人  l 2007.5-2008.8: 中国石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拜城凹陷及周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项目负责人  l 2008.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四川地块北缘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构造格局演变及其控油作用》项目负责人(项目批准号:40739906)。  近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 何登发.2007.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石油勘探与开发,34(2):142-149.  2. 何登发.2007.断裂-岩性体油气藏.石油学报,28(3):142-149.  3. 何登发,John Suppe.2007.三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作用理论与应用.地学前缘报,14(4):66-73.  4. 何登发,周新源,张朝军,阳孝法.2007.塔里木地区奥陶纪原型盆地类型及其演化.科学通报,52(增刊).  5. He Dengfa, Zhou Xinyuan, Zhang Chaojun, Yang Xiaofa.2007. Ordovician proto-type basins and its evolution in Tarim Are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52.  6. 何登发,周路,唐勇.2007.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间不整合特征与油气聚集.古地理学报,9(3):227-236.  7. 何登发,庄忠海,马永生.2007.松潘-阿坝地块三叠系古地磁特征及其运动学意义.现代地质,21(3).  8. 何登发,翟光明,况军. 2005.准噶尔盆地古隆起动力学演化特征.地质科学,40(2):248-261.  9. 何登发,贾承造,李德生,张朝军,孟庆任,石昕. 2005.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6(1):64-77.  10. 何登发,贾承造,周新源, 石昕,王招明,皮学军,张朝军.2005.多旋回叠合盆地构造控油原理.石油学报,26(3):1-9  11. 何登发,贾承造.2005.冲断构造与油气聚集,石油勘探与开发,32(2):55-62.  12. 何登发,杨庚,管树巍, 石昕,张朝军,王桂宏,王晓波.2005.前陆盆地构造建模原理、方法与实例.石油勘探与开发,32(3):7-14.  13. 何登发,John Suppe,贾承造.2005.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地学前缘, 12(4):353-364.  14. 何登发,马永生,杨明虎. 2004.油气保存单元评价原理与方法.石油天然气地质. 25(1):1-8  15. 何登发,陈新发,张义杰. 2004.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石油学报, 25(3):1-10  16. 何登发,尹成,杜社宽, 石昕,马辉树.2004.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构造带为例,地学前缘,11(3):91-101  17. He Dengfa, Jia Chenzao, Liu Shaobo. 2002. Dynamics for multistage pool formation of Lunnan low uplift in Tarim Bas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47, 128-138.  18. 何登发, 周路, 雷振宇等. 断层相关褶皱原理在前陆冲断带构造建模中的应用. 见: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编: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冲断带油气勘探文集.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75-90.  19. 何登发, 赵文智. 2000.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地学前缘, 7(3):23-37.  20. He Dengfa, Li Desheng, Lu Xiuxiang, 1996, Tectonic type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northwest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Geological Conference  21. 贾承造,何登发,石昕,杨庚,张朝军. 2006.中国油气晚期成藏特征.中国科学,D辑, 36(5):412-420.  22. Jia Chenzao, He Dengfa, Shi Xin, Yang Geng, Zhang Chaojun,2006,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late-stage pool formation in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9(9):947-959.  出版的主要著作:  1. 何登发,吕修祥,林永汉,董大忠.1996.前陆盆地分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10.  2. 何登发,董大忠,吕修祥,曹守连.1996.克拉通盆地分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78.  3. 何登发,李德生.1996.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167.  4. 何登发,赵文智.1999.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与含油气系统旋回.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81.  5. 赵文智,何登发,李小地.1999.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579.  6. 贾承造,何登发,雷振宇,周路,贾进斗,王桂宏.2000.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351.  7. 童晓光,何登发.2001.油气勘探的原理和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57.  8. He Dengfa, John Suppe, Yang Geng, Guan Shuwei, Huang Shaoying, Shi Xin, Wang Xiaobo, Zhang Chaojun. 2006. Guidebook For Field Trip in South and North Tianshan Foreland Basin, Xinjiang Uyga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Fault-related Folding in Foreland Basins, Petrochina Limited Company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1-110.  9. 何登发,况军,周路.2007.准噶尔盆地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聚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80.  获得的主要科技奖励:  l 贾承造,何登发,马永生,刘士荣,杨文静,王福焕.1994年.《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油气成藏规律与勘探方向》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  l 贾承造,魏国齐,王良书,贾东,郭召杰, 何登发,张宗命.1996年:《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6。  l 贾承造,魏国齐,王良书,贾东,郭召杰, 何登发,张宗命.1998年:《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6。  l 赵文智,胡素云,邹才能,何登发,张龙海.1999年:《东濮凹陷西洼南部石油地质特征与科探井前期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4(证书号:1999-21-3-012-005)。  l 赵文智,何登发,池英柳,雷振宇,张立平,石昕,张朝军.2003年:《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分布规律》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2(证书号:No.2003工-2-004-02)。  l 赵文智,何登发,池英柳,雷振宇,张立平,石昕,张朝军,王社教.2003年:《中国含油气系统与重点盆地勘探领域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奖二等奖,排名第2(证书号:2003年-二等-04-GR-02)。  l 何登发,张义杰,石昕,杜社宽,周路,贾希玉,张朝军,贾进斗.2004年:《准噶尔盆地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领域》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奖三等奖,排名第1(证书号:2004030501)。  l 何登发,张义杰,石 昕,况 军,贾进斗,张年富,周 路.2004年:《准噶尔盆地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证书号:No.2004工-2-008-01)。  l 贾承造,宋岩,田军,刘埃平,贾希玉,范铭涛,马立协, 魏国齐,赵孟军,王招明,涂涛,刘楼军, 何登发,柳少波,雷刚林.2005年:《中国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领域》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奖一等奖,排名第13((证书号:CNPC-2005-1-01))。  l 贾承造,宋 岩,田 军,刘埃平,贾希玉,范铭涛,马立协,魏国齐,赵孟军,王卫华,王招明,周新源,涂涛,刘楼军, 何登发,2006年:《中国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大油气田的发现及勘探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排名第1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100083  E-mail: hedengfa282@263.net  Tel.: (010)82320861(O),(010)82321058(Lab)。
  • 丁文龙
  • 丁文龙,男,汉族,河南南阳,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后),能源学院分党委组织委员、石油地质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  1982.09-1986.07,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勘查专业,本科  1986.09-1989.0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构造分析方向硕士  1989.07-1999.08,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教师  1999.09-2002.0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方向博士  2001.07-2001.09,由教育部选派赴俄罗斯作访问学者学习  2002.09-2004.09,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后  2004.10-现 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  石油构造分析、油区构造解析、含油气盆地分析、页岩气构造与裂缝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形成了“石油构造分析与控油作用、页岩气构造与裂缝研究”等方面稳定研究方向。  主讲课程  本科生《石油构造分析》;研究生《油区构造解析》、《含油气盆地分析》  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996-2002: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经济评价与方法研究》和《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改造过程及成藏模式”,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二级专题,负责人;  1996-2000:“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三级专题,负责人;  1998-2000: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地震构造解释及油气勘探评价研究”和“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西段中生界地震统层综合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勘探事业部项目,负责人;  1999-2001: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复合含油气系统刻度区解剖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研究专题,负责人;  1999-2002:“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规律及应用研究”,新疆石油管理局重点项目,负责人;  2003-2004:“中国西部叠合盆地压扭性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中博基(2003)03号),负责人;  2003-2004:“南华北盆地群构造演化与油气”,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项目,负责人;  003-2004:《中国油气资源发展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济阳坳陷复杂隐蔽油气藏地质评价和勘探关键技术研究》中子课题“隐蔽油气藏描述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专题,负责人;  2002-2005:“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中国石化西部勘探指挥部项目,负责人;  2004-2007:“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及构造作用研究”,中国石化西部勘探指挥部,负责人;  2006-2007:“塔河西南部地区上奥陶统覆盖区中下奥陶统储层构造控制作用与评价”,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负责人;  2007-2008:“天山南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负责人;  2008-2009:“前陆盆地压扭性断裂控油作用机理研究”,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2008D-5006- 01-06),负责人;  2008-2009:“巴-麦地区古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负责人;  2008-2009:“Chad Lake、Doba、Doseo、Salamat盆地构造样式分析”,CNODC项目,负责人;  2008-2010:“塔北、塔中-巴楚古断裂体系活动对古隆起形成演化的控制研究”,国家“973”项目-专题(2006CB202302-05),负责人;  2008-2010:“塔里木盆地南华系-泥盆系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中国石化科技部海相前瞻项目专题,负责人;  2008-2010:“中东中亚区域构造格架与主要含油气组合分布特征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2008ZX05031-001),负责人;  2009-2011:“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研究”,中油国际乍得有限公司,负责人;  2010-2011:“巴楚隆起与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关系及有利区带评价研究”,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负责人;  2011-2012:“上扬子地区渝东南区块下古生界黑色页岩气构造与裂缝分布研究”,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课题,国家专项,正在进行中,负责人;  2011-2012:“非洲东海岸区域构造和盆地演化特征分析”,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正在进行中,负责人;  2011-2012:“延长油气区长7段、长9段、山西组和本溪组页岩气构造与裂缝发育特征研究”,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部课题,正在进行中,负责人;  2011-2013:“中国南方下古生界海相富有机质页岩裂缝发育程度与主控因素定量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072098),正在进行中,负责人;  2011-2013:“山西煤型气勘探有利区战略选择与评价”,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第二轮校企重大科研合作项目(HBYT-YJY-2011-JS-08),正在进行中,负责人;  2011-2013:“渤海湾盆地页岩气资源评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正在进行中,负责人。  获得的奖励  1. 2002年“准噶尔盆地断裂活动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名第一(有证书);  2. 2004年“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及资源评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号:2003-183,排名第22(有证书);  3. 2010年“准噶尔盆地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聚集规律”,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号:KJ-2009-2-09-R4,排名第4(有证书);  4. 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教学优秀奖(三等奖)  5. 200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有证书)  6. 2009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德先进个人(有证书)  7. 2010年北京市教育工会师德先进个人(标兵)候选人(提名)  8. 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育人标兵(有证书)  9. 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就业指导先进个人(有证书)  已发表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1. 丁文龙,金之钧,张义杰,等. 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J]. 地学前缘, 2002, 9(3):102(中文核心期刊).  2. 丁文龙,张博闻,李泰明.古龙凹陷泥岩非构造裂缝的形成[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 24 (1): 50-54(中文核心期刊)  3. 丁文龙,苏爱国,李伟.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海相地层含油气系统及勘探方向[J]. 天然气工业, 2003, 23(1):13-17 (EI已收录、有清华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证明,中文核心期刊)  4. 丁文龙,金之钧,丁艳红.逆断层和聚敛型扭断层下盘圈闭条件分析及勘探意义[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1):30-34 (EI Page One 固定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5. 丁文龙,张博闻.冀东柳赞地区油气成藏中断层作用[J].地质力学学报,2003,9(1):48-55(中文核心期刊).  6. 丁文龙,王燮培,郑求根.柴西尕斯断陷同生逆断裂特征与控油气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6): 634-638(中文核心期刊).  7. 丁文龙,王燮培. 论“石油构造分析”课程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5-97  8. 丁文龙,林畅松,漆立新,等.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构造格架及形成演化[J].地学前缘,2008,15(2):242-251(中文核心期刊).  9. 丁文龙,漆立新,吕海涛,等. 利用FMI资料分析塔河油田南部中-下奥陶统储层构造应力场[J].现代地质,2009,23(5):852—859(中文核心期刊).  10. 丁文龙,陈昭年,何登发,等. “石油构造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2009,(3):120-123  11. 丁文龙,樊太亮,黄晓波,等. 塔中地区中-下奥陶统古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储层有利区预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5):1-6(EI收录)  12. 丁文龙,何登发,张金川,等.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技术与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77-180(中文核心期刊)  13. 丁文龙,何登发,张金川,等.石油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3(2):127-128(中文核心期刊).  14. 丁文龙,金之钧,张义杰,等. 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控油物理模拟实验及其成藏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36(1):73-82(EI收录)  15. 丁文龙,李超,苏爱国,等.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烃源岩综合地球化学剖面研究及有利生烃区预测[J].岩石学报,2011,27(3):878—896(国内SCI收录)  16. Wenlong Ding, Huan Wan, AiGuo Su , Zhonghua He ,2011. Characteristics of triassic marine source rocks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rea in Qiangtang basin, Tibet[J].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29(2), 143-160.(国外SCI收录)  17. 丁文龙,许长春,久凯,等.泥页岩裂缝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2):135-144(中文核心期刊).  18. 丁文龙,樊太亮,黄晓波,等.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古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分布预测[J].地质通报,2011,30(4):588-594(中文核心期刊). 19. Wenlong Ding, Chao Li, Chunyan Li, etal. Dominant factors over shale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gas accumulation[J].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1,28(4), 259-278. (国内SCI收录)  20. Ding Wenlong,Jin Wenzheng, Zhang Jinchuan, etal. Distribution of Shale Gas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C].ICMREE2011-Proceedings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for Renew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EI收录)  21. 陆文凯,丁文龙,张善文,等.基于信号子空间分解的三维地震资料高分辩率处理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4):896-901(SCI已收录,有清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证明).  22. 全裕科,丁文龙,余腾孝,等.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同岗断裂封闭性综合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6):769-77.(中文核心期刊)  23. 吴礼明, 丁文龙, 张金川,等.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储层裂缝分布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9):43-46.(中文核心期刊)  24. 姜 敏,丁文龙. 中国含油气盆地盐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 新疆石油天然气,2008,4(1):34-39.  25. 吕海涛,丁文龙,云露,等. 塔河油田西南部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发育特征与分布[J].现代地质,2009,23(5):852-859(中文核心期刊)  26. 鲁兵,丁文龙,断层封闭性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998,17(3)75-80(中文核心期刊)  27. 鲁兵,丁文龙,断层封闭性与异常压力之关系探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6(增刊)556-559(中文核心期刊)  28. 李超,丁文龙,樊太亮,等.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塔中及主控因素[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32(增刊):110-115(科技核心期刊)  29. 姚凯丰,陆文凯,丁文龙,等.一种基于SVM特征选择的油气预测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4,24(7):36-38(EI已收录;有清华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证明)  30. Zhijun Jin,Guoping Bai, Wenlong Ding. Strike Slip Fault Systems and Associated Sedimentary Basins in China. 17th World Petroleum Congress,2002.9(EI国际会议文章)  31. 全裕科,柳广第,丁文龙. 南华北盆地倪丘集凹陷油气显示特征及找油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4):371-379(中文核心期刊)  32. 李志安,张博闻,丁文龙.松辽盆地地热和热力特征及其在油气运移中的作用[J].勘探家,1997,2(1):12-15.  33. 李志安,钟建华,丁文龙.岩石圈运动激发机制的动力学分析[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7,20(4):309-312(中文核心期刊)  34. 李振宏,汤良杰,丁文龙,等.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特征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40-42(中文核心期刊)  35. 尚尔杰,金之钧,丁文龙,等.断裂控油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414-417(中文核心期刊)  36. 郑求根,蔡立国,丁文龙,等.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647-654(中文核心期刊)  37. 赵建,蔺军,丁文龙.巴楚隆起同岗构造带特征研究[J].铜业工程,2005,(2):14-17.  38. 周小军,林畅松,丁文龙,等.地层结构外延法在塔中隆起古生界多期剥蚀量估算中的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2):6-11(中文核心期刊)  39. 任朝波,漆立新,丁文龙,等. 平衡剖面技术在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分析中的应用[J]. 新疆石油天然气,2008,4(2):5-10.  40. 周琦,王岫岩,丁文龙,等.辽河小洼油田东营组小层沉积相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23(4):6-8(中文核心期刊)  41. 郑求根,吴冲龙,王燮培,丁文龙.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1):42-48(中文核心期刊)  42. 胡望水,谢锐杰,官大勇,丁文龙,等.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生长构造格架与油气聚集[J]. 地学前缘,2004,11(4):425-433(中文核心期刊)  43. 全裕科,侯洪斌,漆立新,丁文龙,等.塔中北坡两顺地区志留系成藏条件及期次分析[J].矿物岩石,2008,28(4):100-108(EI收录源期刊)  44. 孟元林,李泰明,肖丽华,丁文龙,等.汤原断陷煤成油初步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5,19(1):35-37(中文核心期刊)  教材与专著  1.丁文龙,金之钧,张义杰,胡文煊,著.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以准噶尔盆地为例[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2.丁文龙,金文正,何金有,樊春,编著.油藏构造分析[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3.周琦,丁文龙,编著.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4.丁文龙,郑求根,胡望水,等著.石油构造分析[M]. 十二五规划教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招生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081801)、能源地质工程(081826)、地质工程(085217)  研究方向:  (1) 石油构造分析;(2) 含油气盆地分析;(3)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及评价; (4) 应用构造地质学;(5) 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6)油气资源评价;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邮编:100083  电 话:010-82320629;010-82322754  电子信箱:Dingwl@cugb.edu.cn ;Dingwenlong2006@126.com
  • 康志宏
  •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油藏工程和油藏地质  E-mail:kangzh98@163.com  电 话:13439822020  地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 海相油藏储层实验室, 北京 10008  科研情况:  1、中石化西北石油局《2002年油藏动态监测总体规划》主笔人。  2、“八五”塔里木盆地油气评价勘查项目,负责人。  3、《新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探明储量区奥陶系整体油藏描述》负责人。  4、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建模-与法国石油研究院合作项目。  5、中石化先导项目: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地质建模研究,负责人和主笔人。  6、中石化西北局科研项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体空间定量化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负责人。  论文发表:  1. 古水动力模拟在塔里木盆地中的应用 石油天然气地质,vol(22):3期 合著第一作者 EI检索 2001  2. 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期分析 新疆石油地质,vol(22)6期, 合著 第一作者 2001  3. 塔里木原型盆地叠加成油特征 新疆地质,vol(20):1期 合著 第一作者 2002  4. 因子型油气开发预测增长模型 矿物岩石,vol(22):1期 合著 第一作者 2002  5. 利用层序地层学恢复岩溶古地貌技术-以塔河油田6区为例 新疆地质,vol(24):1期 合著 第一作者 2003  6. 动态信息评价储层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油气藏中的应用 天然气工业  2006-8期上刊出 合著第一作者 EI检索 2006  7. 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动态储层评价技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3期独著 2006  8.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机理模拟试验研究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vol2(1),2006 独著 2006  9. 盆地三维古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 石油勘探与开发 合著第三作者 EI检索 2005  获奖情况:  1、“塔河油田探明储量区奥陶系整体油藏描述项目” 新疆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排名第一;  2、“塔里木盆地地质过程与成藏动力学过程动态数值模拟研究”新疆科学技术进步3等奖,排名第一;  3、“平衡剖面方法技术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的应用研究 ”,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4、 “新疆塔里木盆地阿瓦提断陷含油气远景评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5、 “塔里木盆地深部地质结构和盖层构造研究”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6、“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轮台区带工业勘探项目”新疆科学技术进步3等奖,排名第七
  • 林畅松
  • 男,195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别于1984年和198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1994年英国Liverpool大学博士后;1999-2000年美国Verginia 大学高级访问研究。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能源地质系(现能源学院)主任;美国石油地质学会《AAPG Bulliten》副主编;中国沉积学会副秘书长、理事、沉积学科组组长;中国煤田地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代地质》副主编;《中国科学》、《沉积学报》、《地学前缘》等刊物编委;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等。  长期从事沉积地质学和层序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与模拟等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过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攀登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级攻关项目课题等20多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80多篇(SCI收录论文10多篇),专、译著7部。提出过“构造(断裂)坡折带与岩性地层圈闭预测”理论、“多幕裂谷形成动力学和深部热流演化模拟模型”、“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模式”、“前陆盆山耦合过程的层序地层响应模式”等创新认识。现主持主要研究项目有:国家973项目课题《中国西部叠合盆地隆坳格局与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模式》;中石化重大前瞻性项目课题《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古构造、古环境演化》;自然学科基金项目《松辽盆地白垩纪高精度沉积旋回与古构造、古气候变化记录》等多项重要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受到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接见)、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北京市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北京地质学会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木村树朗雄教育奖优秀教师一等奖、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新技术创新标兵等多项奖励。  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方向:  1)沉积地质与层序地层;2)沉积盆地分析与模拟 ;3)油气田开发地质  专 业:矿产普查与勘探 ;能源地质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电 话:010- 82321954(O)  E-mail: lincs@cugb.edu.cn
  • 刘景彦
  • 刘景彦,博士,200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研究方向:沉积盆地分析与模拟  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模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过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规划项目(973)等应用基础研究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油田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1999年美国石油地质学会(AAPG)Hutauy Michel 奖,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湖北省第五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曾在以下方面做过工作:  东海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不整合及剥蚀量研究  库车前陆盆地盆山藕合过程的层序地层响应研究  裂谷盆地构造演化和沉降史反演分析  前陆盆地沉降机制和沉降过程模拟  层序地层模拟  目前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沉积盆地分析与模拟; 层序地层与构造地层分析;反转构造、不整合及剥蚀量研究  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能源信息分析,盆地分析基础,计算机科技英语(本科生课程) 大型油气资源分析模拟系统(研究生课程)  拟招收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1)地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2)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电话: 010-82321954(办)  E-mail: ljingyan@cugb.edu.cn
  • 毛小平
  • 男,汉族,重庆忠县人,博士,副教授  自1986年大学毕业以来,在承担一些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主要从事油气成藏过程模拟与三维可视化软件的研制。地球物理勘探、油气盆地数值模拟与资源评价、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相关的软件研制工作,作为负责人负责或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多个纵、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三维地震波正演模拟、二维地震人机联作解释模块、重磁处理与解释系统、二维横波正演模拟与处理系统及三维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系统),最近主要从事油气成藏过程模拟与三维可视化软件的研制。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与合作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地球物理学报英文版1篇,地球科学3篇,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篇,多篇文章为其它刊物引用与检索,并有1项处于公开阶段的发明专利,多篇进入EI,1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  代表性论文、著作  (1) 毛小平,吴冲龙,袁艳斌。三维构造模拟方法—体平衡技术研究。地球科学, 1999,24(5): 506-508  (2) 毛小平,吴冲龙。山形重力异常的成因机制及消除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34(1): 65-70  (3) Mao Xiao-ping, Huang Yan-hu, and Wu Cong-long. Application of Volume Element Model in 3-D Seismic Forward Simulation. ACTA GEOPHYSICA SINICA(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1998,41(4):573-583  主要研究项目  (1) 联合国援助项目CPR 029/ 85之二级课题三维地震模型的正演模拟研究;  (2) 新疆沙雅西地区地震横向变速介质下的正演模拟研究;  (3) 宜阳高精度重磁力勘探;  (4) 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9732005)海上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评价系统的研制;  (5)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地质构造的物理平衡剖面法。  联系方式 电话:13911360200,01082320601(办)  电子邮箱:maoxp9@163.com
  • 陈开远
  • 男,1956年5月出生,重庆合川人,民盟,博士,教授,博导。  197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1983年获得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石油与天然气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序地层学、油藏描述与油田开发地质 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 AAPG )活跃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和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湖北省石油学会理事。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主持了20余个科研项目 ,其中有地质行业基金项目、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和多个 石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共获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五项、四等奖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在就读博士生期间以题为“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Middle Yangze Platform” 的论文获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 AAPG )研究基金奖,以“ Directly Indication Hydrocarbon Using Seismic Velocity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的论文获第 29 届国际地质大会组委会( The 29 th IGC )的资助,免费赴日本参加第 29 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宣读论文。以第一发明人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地震油气检测方法 。先后主讲过五门课程: 研究生课程——地震油藏描述、层序地层学和地震解释概论,本科生课程——地震地层学、钻井工程。现指导着10名硕士研究生和近20名博士研究生 。共发表论文37篇,出版高校统编教材及科研专著三部。  代表性论文著作: ①陈开远、沈林克, 1993,塔里木盆地北部地震地层解释与油气检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②徐怀大、王世凤、陈开远,1990,地震地层学解释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③陈开远、沈林克,地震油气检测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93114103.6④陈开远,何胡军,柳保军等,潜江凹陷潜江组古盐湖沉积层序的地球化学特征,盐湖研究,2002,10(4),p19~24  主要研究项目:① 国家 “ 八 ? 五 ” 攻关项目 “ 塔里木盆地北部非构造圈闭类型与油气富集条件研究 ” 。 ② 国家 “ 九 . 五 ” 攻关项目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斜坡层序地层学研究 ” 。 ③ 国家 “863” 项目 “ 莺琼气区大气田成藏机制 ” 。 ④ 中石化勘探先导项目“潜江凹陷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⑤ “ 千米桥潜山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  招生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石油地质)、能源地质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田开发地质)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邮编:100083  电话: 010-82321428 , 010-82322754 , 010-82320848 , 13901317534  电子信箱: ddcky@vip.sina.com , ddcky@163.com
  • 樊太亮
  • 男,生于1961年,博士,教授,博导,现任能源学院院长。  1982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物探系,获学士学位; 1982—1985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地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于1990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和油藏描述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着重于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及其规律,预测层序地层体制中的生储盖层发育规律和时空展布,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与评价;以计算机和工作站为主要手段,定性与定量的描述三维空间中油气藏的几何形态、储集物性和流体性质,动态模拟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其开发过程中的油气水动态变化规律。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地震地层学、应用层序地层学、油藏描述等课程。先后在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和南海海域开展石油地质研究与勘探区带评价。承担与完成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各个油田委托研究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近30余项。在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与合作出版专著3部。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地质大学校友基金奖、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奖、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等。代表性的论著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应用层序地层学》(专著)、“塔里木盆地北部显生宙基准面升降运动规律与沉积演化”(地球科学) “层序地层应用于陆相油藏预测的成功实例”,(石油学报)、“沉积基准面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层序地层体制中的陆相储层发育规律”(地学前缘)等。  招生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能源地质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 (1)地震/层序地层与油气预测评价 (2)油藏描述及数值模拟 (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邮编:100083  电话: 010-82321559 , 010-82322754  电子信箱: tlfan@263.net
  • 高志前
  • 高志前,男,1978年生,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油藏描述基础》北京市精品课程及优秀教学团队成员。2007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碳酸盐岩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EI检索,参与编写专著1部,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优秀学术报告一等奖各1项。主要讲授的课程有《油藏描述基础》、《油气田地下地质》、《计算机地质制图》等。  科研项目:先后独立或者作为主要研究者身份完成了研究课题18项,参与完成“国家重大专项专题”3项、“国家963项目专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1项。目前负责或参与的主要项目有:国家重大专项专题 《海相碳酸盐岩台内滩储层形成与评价》、《塔里木盆地台地结构样式对储层、成岩作用的制约》,国土资源部油气专项课题《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多类型储层成因联系》,中石油重大横向项目专题《辽河滩海地区层序地层特征分析》,中石化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碎屑岩层序地层格架与有利储集体展布及成藏研究》等。  代表性文章:  1、Gao Zhiqian, et al.,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diagenetic calcites and dolomites and its impact on reservoir quality in the sandstone reservoir of Kela 2 gas field,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7, 17(9) :1051-1057  2、Gao Zhiqian et al., Reservoir-forming conditions of platform margin belt in southern slope of Tazhong, Tarim Bas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8, 35(4) :437-443  3、高志前,等.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样式及其沉积响应特征,沉积学报.2006, 24(1): 19-27  4、高志前,等.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研究,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 36(4): 549-556  招生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能源地质工程;  研究方向:层序地层学及应用、油气地质与勘探开发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邮编:100083  电话:010-82320972;010-82322754  Email: gzq@cugb.edu.cn
  • 姜在兴
  • 男,汉族,山东人,博士,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石油沉积地质学和层序地层学。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九项。在《SEDIMENTOLOGY》、《BASIN RESEARCH》、《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作为导师指导学生为第一作者完成的论文100多篇。主编《沉积学》(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等专著4本,并多次在中、英、美、日、意等国举行的国际沉积学大会、国际地质大会、美国地质学会年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宣讲论文并进行了学术交流。论文被SCI、EI收录34篇,被引用486次(他引44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九完成人)、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各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第一完成人)。并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年突击手(1991年)、山东省优秀教师(1993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199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铁人科技奖(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首届十杰青年(1999年)、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1年)。  代表性论文、著作  1、Transformation of accommodation space of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the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Basin Research(影响因子:1.379, SCI), 17(4):569-582.  2、Source-controlled carbonates in a small Eocene half-graben lake basin (Shulu Sag) in central Hebei, North China, Sedimentology(影响因子:1.746, SCI), 54(2)265-292.  3、Accommodation space transformation system in faulted basin, The Open Geology Journal, 1(2), 9-17.  4、Accommodation space transformation system and hydrocarbon occurrence in Gunan Sag, The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15(2), 26-34.  5、Stratigraphic traps and hydrocarbon occurrence in a lacustrin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 example from shoreline area of Shengli Oilfield, China. AAPG BULLETIN 2000。  6、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precise lacustrine reservoir correlations. 沉积学报 1998。  7、沉积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主要研究项目  完成了国家、省部级“八·五” 、“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国家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等九项。  1、地质转换系统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国家级)  2、松辽盆地层序地层学(部级)  3、四川盆地层序地层学(部级)  4、塔里木盆地碎屑岩储层特征与评价(中石化)  招生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能源地质工程  联系方式:电话:010-82323063 电子信箱:jiangzx@cugb.edu.cn
  • 郭少斌
  • 男,汉族,山东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员。 1980年以第一志愿考入武汉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1983年入党,1984年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任教。1998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工作,2000年9月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任教。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3篇被SCI检索,6篇被EI检索,2篇被CA检索,出版专著3部。独立主持并参加科研多项(含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1项国土部油气中心项目),其中获地矿部三等奖三项,校内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多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并获第八届 “五•四”青年地质学家奖。1994年被地矿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自1993年至1998年7月任长春地质学院石油教研室主任。现为北京市精品课《沉积学基础》和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AAPG)会员。2011年10月被“科学中国人”报导 ,2012年6月被 “中国科学报”报导 。  代表性论文  1.GUO Shaobin,ZHAO Pengda, Control Factors of Solutional Voids in Feldspars and Favorable Zone Forecast of Chang 2 Oil Reservoir Group in the Midwest Ordos Basin,ACTA EOLOGICAL SINICA, 2007. 81(5),798~804(被SCI检索)  2. Shaobin Guo,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Quaternary Qigequan group, Qaidam Basin,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08,50, 755~762(被SCI检索)  3. Shaobin Guo,The Influence of the Preexisting Topography on the depositionary system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er Jurassic reservoir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Central Western Ordos Basin,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0,75, 129-134(被SCI检索)  4.郭少斌,周家湾地区前侏罗系古地貌恢复及油气富集规律,地球科学,2006,31(3),372~377(被EI检索)  5.郭少斌,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 33(5),548~552(被EI检索)  6.郭少斌,洪克岩,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层序地层及有利储层分布,石油学报,2007. 28(3),44~50(被EI检索)  7.郭少斌,王红亮,绥滨坳陷中生界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勘探远景,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 35(1),44~51(被EI检索)  8.陆相盆地层序及体系域模式――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为例, 地质科技情报,1998,17(4)(被EI检索)  9.岩性探测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地质科技情报,2000,19(1),89~90(被EI检索)  代表性著作  (1)《多参数油气预测与评价》,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油气综合勘探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3)《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应用层序地层》,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招生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层序地层学、储层预测与评价(含地质建模)、油气资源预测与评价(含非常规)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邮编:100083  电话: 13910010058 电子信箱:guosb58@126.com
  • 王红亮
  • 男 ,1971年10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石油地质教研室副主任,石油党支部书记。  199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系地质学专业,199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油气地质勘探专业。  现主要从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与储层地质,油气田开发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讲“油气田地下地质”课程。先后参加了“冀东油田北堡地区下第三系储层评价预测”,“东濮凹陷前梨园洼陷深盆气评价”,“胜海地区第三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与储层预测”,“辽河外围中生代盆地层序地层分析与储盖层展布预测”,九五国家攻关项目“中国重点含气盆地储盖层展布规律与有利地层、岩相带预测”,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渤中凹陷西斜坡东营组储层分布研究与有利区带预测”“柴达木盆地柴北缘地区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预测,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渤中凹陷西斜坡东营组储层分布研究与有利区带预测”, 辽河油田“齐—曙地区隐蔽油气藏预测”,胜利油田“埕岛地区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学研究与储层预测”、“滩海地区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分布”、中石化攻关项目“东营、惠民凹陷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与岩性油藏预测”等十几项课题。共发表论文10余篇,论著1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曾获1995年度美国国际工程技术公司“IET教育基金”奖(研究生奖),山东石油学会优秀论文奖,1997年度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专 业:油气地质勘探与开发  方 向:(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2)沉积与储层地质 (3)隐蔽油气藏预测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电子信箱:whl4321@vip.sina.com  电话:010-82323211(O)
  • 邓宏文
  •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1983年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进修。前任能源学院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委员、沉积学组副组长、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委员、北京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委员、SEPM(Society for Sedimentology Geology)会员。  长期以来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自1992年以来独立指导研究生、博士生20余名,均以良好学习成绩和优秀论文获得学位。现在校硕士生、博士生20余名。承担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课程3门。  近五年来,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国家973科技攻关课题、博士点基金课题、部级重点研究课题及与各主要油田合作的横向课题近20项。发表专著3本,论文三十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层序地层学与油气成藏系统评价、沉积学与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地质。  代表著作:“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  率先将美国以T.A.Cross为代表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与研究方法引入我国,并将其运用到我国不同类型盆地油气田勘探实践中,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承认。目前该项理论和研究方法正在我国相关领域中推广和应用。  招生专业:(1)矿产普查与勘探(石油地质专业) (2)油气田工程(油气田开发地质)(3)能源地质  联系方式:办公室电话82320862 email: dhwen@cugb.edu.cn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 陈程
  • 汉族,1964年3月生,浙江余姚人,博士,副教授  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力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与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1999年在河南石油勘探局研究院从事油气田地质与开发科研和生产管理工作。1999年-200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习和工作,攻读博士学位,之后留校工作。现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开发地质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油藏精细表征和剩余油分布。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双河油田油砂体建筑结构要素及流动单元模型建立”,“吉林两井油田油藏评价及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塔里木盆地KL2气田开发方案”,“魏岗复杂断块油田油藏精细描述与挖潜对策研究”,“下二门油田二次井网加密研究”等20多项课题。共发表论文20多篇,参与编写一部专著。2002年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讲授《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开发地质理论和方法》、《油气藏工程》等课程。  代表性论文、著作  1.碎屑岩储层渗透率分布分维计算及其意义,1995年发表在《地质论评》  2.砂岩孔隙结构分维及其应用,1996年发表在《沉积学报》  3.双河油田储层渗透单元分析及其应用,2000年发表在《现代地质》  4.厚油层相结构模式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2000年发表在《石油学报》  5.油田开发后期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分析及应用,2001年发表在《现代地质》  6.随机模拟技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2001年发表在《地学前缘》  方 向:(1)油藏精细表征 (2) 油藏管理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100083  电 话:13671322372  E-mail: chdog@sohu.com
  • 李胜利
  • 李胜利,男,汉族,四川达县人,副教授  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储层沉积与地质建模、剩余油分布研究等;  承担课题情况:先后参与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横、纵向课题10余项;  获奖情况:2002年校庆50周年博士论坛优秀学术报告、第九届全校研究生学术报告优秀学术报告;  主要讲授课程:石油经济技术评价、石油工程专业英语;  论文、著作总数:目前约发表论文10篇,参与专著编写3部;  主要参加学术活动:  2001年12月4–5日,德国教育部地质研究中心有机地化与油气系统研究室主任Brain Horsfield教授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讲学期间,配合Brain Horsfield教授完成讲学,并翻译了其讲学内容;  2004年2月16-17日,能源学院于兴河教授邀请法国学者胡林颖来校讲学,组织并配合了讲学活动。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邮编:100083  电话:82320109、82321857  电子信箱:slli@cugb.edu.cn
  • 刘鹏程
  • 刘鹏程,男,中共党员,山东人,党员,博士(后), 副教授,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和开发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经历:  1989年9月—1993年7月在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系获得采油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8年9月—2000年12月,在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获得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9月—2004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 2006年10月—2008年12月,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讲课程:  本科:《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工程流体力学》、《油藏数值模拟》、《油田开发》、《渗流力学》、《井下工程》、《钻井概论》、《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等;研究生:《油藏数值模拟》、《高等油藏工程》、《高等渗流力学》、《采油工程》、《采油技术新理论与新方法》等。  主要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多篇,先后参加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各类横纵向科研项目40余项。  学 科:油气藏工程  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油气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方法、采油技术与方法  招生专业:油气田开发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  联系方法:(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电话:(010)82323127(O) ,13522168398(M)  E-mail: liupengcheng8883@sohu.com
  • 汤达祯
  • 男,195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高级访问学者、博士后留学荷兰皇家地质调查所和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煤炭标准化委员会煤岩分会副主任,国家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13)委员,国家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煤储层物性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煤炭地质》、《中国煤层气》、《油气采收率》、《特种油气藏》等期刊编委。  长期从事煤油气地质勘探研究,主持完成科研项目40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含油气系统、煤层气地质、新型地质能源、有机岩石学、沉积盆地热演化等。将煤的“两相”结构演化认识引进煤变质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将纳米技术成功应用于煤结构地质转化研究。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煤化作用历程-煤成气(煤层气)成藏配置关系有深入研究,成功预测了河东煤田中部煤成气有利富集区,系统总结了鄂尔多斯、准噶尔等大型盆地煤层气成藏规律。通过南方下组合主要烃源岩区域分布规律及其盆地演化和沉积控制作用研究,总结了烃源生物相、地球化学相、沉积有机相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提出海相沉积有机质生排烃效率概念并确定主要烃源岩阶段生、排烃强度与油气相态变化特征,揭示了下组合主力烃源岩构造—热演化史、生烃作用时空发生特点及其成藏贡献。通过流体成分、相态及其对地震波传递介质本构关系的影响,探讨岩石圈流变、断裂走滑和根部扩容与物性异常的内在联系,得出环境氧逸度导致油气门限扩大,准确预测了胜利滩海油区高热区段、超常深度下油气及深源非烃气成藏、保存条件并为油气探采结果所证实。研究揭示了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咸化湖泊分层水体成矿模式及油页岩资源分布、品质及其利用方向,构建了油页岩地质、地球化学、工艺性质综合评价方法。就煤储层孔隙系统及其演化、煤储层非均质性及裂隙发育模型与控制机制、煤储层构造应力应变响应、煤储层评价与有利储层预测、煤层气开发储层动态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和多项创新成果。  独著、合著《煤变质演化与煤成气生成条件》、《煤储层物性控制机理及有利储层预测方法》、《中国煤变质作用》、《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地质基础和主控因素》、《瓦斯地质学》、《中国南方下古生界油气地质异常分析与评价》、《天然气中汞的成因机制与分布预测》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二等奖等奖励。正在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横向合作项目多项。 。  讲授《新能源概论》、《有机岩石学》、《煤层气地质进展》等课程。  培养 “煤层气地质工程”、“油气成藏机理”、“提高油气采收率”等方向硕、博研究生。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邮编:100083 电话:010-82322011  Email:tang@cugb.edu.cn
  • 唐书恒
  • 男,汉族,河北正定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博士,教授博导,能院学院分党委委员,能源学院副院长。  一、近五年完成或在研的科研项目 2006-2008年,完成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解吸-扩散分馏效应的实验模拟研究》;  2007-2009年,完成国家863课题《煤储层压裂裂缝发育模拟技术》;  2008-2010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注气驱替煤层甲烷过程中煤基质差异膨胀效应实验研究》;  2008-2010年,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煤层气田产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010-2012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质因素耦合作用下煤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发育模型》;  2011-2015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高产水煤储层特性动态变化预测技术》;  2011-2013年,承担华北油田分公司项目《山西煤型气勘探有利区战略选择与评价》。  二、近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 Tang Shuheng, Hao Duohu, Tang Dazhen, et al. The Component Fractionation Effect in Binary-Component Gas Adsorption Isotherm Experiments on Co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 50(S): 72-78.(SCI收录)  2. 唐书恒,马彩霞,叶建平,等.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的实验模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5):607-611(EI收录).  3. 段利江,唐书恒,刘洪林,等.晋城地区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特征及成因探讨.煤炭学报,2007,32(11):1142-1146(EI收录).  4. TANG Shu-heng, WANG Yan-bin, ZHANG Dai-sheng. A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in Turpan-Hami Basi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07, 17(4): 521-525(EI收录).  5. TANG Shuheng, Sun Shenglin, Qin Yong, Jiang Yaofa and Wang Wenfeng.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lfur and the Main Harmful Trace Elements in China’s Coal.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8, 82(3): 722-730.(SCI收录).  6. 段利江,唐书恒,刘洪林,等.晋城和昌吉地区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特征对比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37(5):715-718(EI收录).  7. 段利江,唐书恒,刘洪林,等.煤储层物性对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地质学报,2008,82(10):1330-1334.  8. 段利江,唐书恒,刘洪林,等.晋城地区煤层气解吸及碳同位素分馏特征.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414-418.  9. 唐书恒,蔡超,朱宝存,等.煤变质程度对煤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天然气工业,2008,28(12):30-33(EI收录).  10. 朱宝存,唐书恒,张佳赞.煤岩与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及对煤储层压裂的影响.煤炭学报,2009,34(6):756-760(EI收录).  11. 朱宝存,唐书恒,颜志丰,等.地应力与天然裂缝对煤储层破裂压力的影响.煤炭学报,2009,34(9):1199-1202(EI收录).  12. TANG Shuheng,MA Caixia, ZHANG Songhang, ZHU Baocun, DUAN Lijiang. The Impact of Components Concentration on CH4 Desorption in CO2-CH4 Mixed Gas Desorption Isotherm Experiments. In: 2009 Asia Pacific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and 2009 China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162-169.  13. 唐书恒,朱宝存,颜志丰.地应力对煤层气井水力压裂裂缝发育的影响.煤炭学报,2011,36(1):65-69.  14. 熊德华,唐书恒,朱宝存.晋陕蒙地区煤层气勘查潜力综合评价.天然气工业,2011,31(1):32-36.  15. 李忠城,唐书恒,王晓锋,等.沁水盆地煤层气井产出水的化学特征与产能关系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40(3):434-439.  三、获奖情况  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二等奖(2006,2008)、三等奖(2000)共4项;  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一项。  获得省级优秀图书奖2项。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2000)。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0)。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1)。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  四、学术方向  油气储层地质与评价;  煤层气地质与开发;  油气田开发地质与开发技术;  储层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  五、联系方式  电话:82320601(办)  电子信箱:tangsh@cugb.edu.cn
  • 于兴河
  • 男,1958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能源学院学术与学位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负责人。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中国能源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开发地质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国地调局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429与920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AAPG、SEPM、EAGE会员;《古地理学报》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及其副主编;《地学前缘》、《岩性油气藏》等编辑委员会委员。  1977年考入成都理工学院,1985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硕士研究生,1988年被免试推荐攻读博士,1991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晋升为博导,2002年作为高访学者前往加拿大Regina大学访问学习一年。截止2012年,已招收硕士与博士研究生100多名,目前在校硕士生21名;博士生15名。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储层沉积学与建模技术、含油气盆地分析与模拟、海洋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及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沉积学》、《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为硕士生开设了《油气储层地质学》、《应用沉积学》、《油气储层表征方法与建模技术》;为博士生开设了《油气储层新进展》、《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技术动态》及《新型接替能源—气水合物研究动态》等课程。所授课程《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于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20年来,于兴河教授所负责的团队承担或参与了国家863、973、国家五年计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土部跨世人才资助项目及生产单位横向科研课题50余项。主要有:主持和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二级专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973项目专题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2项,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调查研究专项2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项目5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攻关项目5项,中石化研究项目5项。目前正在承担的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陆相湖盆顺坡流与沿坡流相互作用机理及沉积构型响应”;中海油研究院“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任务“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研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项目“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地质条件研究”等。  于教授在国内外主要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150多篇,有15篇文章进入国际检索系统(SCI和EI)。出版专著与教材7部:(1)《碎屑岩系储层地质建模与计算机模拟》,地质出版社,于兴河、李剑峰著,1996年;(2)《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第一版),石油出版社,于兴河编著,2002年;(3)《深层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石油出版社,谯汉生、于兴河编著,2004年;(4)《砂质辫状河露头储层研究与层次界面分析》,石油出版社,于兴河、马兴祥等著,2004年;(5)《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第二版),石油出版社,于兴河编著,2008年;(6)《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于兴河主编,2010年;(7)《地质学高等教育方法论》,于兴河、郑秀娟、李胜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近年来,于兴河教授所获奖励为:2011年,“莺琼盆地大—中型气田储层成因与非均质分隔模型”,荣获教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2011年,《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一书获荣“2010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二等奖”;2010年,于兴河所主持的《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课,荣获北京市精品课程;2008年,《地质高等教育方法体系》荣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1997年被评为地矿系统“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1993、1996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各一项(分别排名3、2、1)。  研究生招生专业(硕、博):  (1)矿产普查与勘探(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  (2)油气田开发工程  (3)能源地质工程  研究方向:  (1)储层沉积学与含油气盆地分析  (2)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技术  (3)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4)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及资源评价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能源学院测试楼418室 邮编:100083  电话:010-82321857;010-82320109  传真:010-82321857  电子信箱:billyu@cugb.edu.cn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8%u0032%u0033%u0032%u0033%u0036%u0038%u0038
相关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藏藏医学院师资好不好,西藏藏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重庆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师资好不好,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安工程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工程大学师资怎么样 四川理工学院师资好不好,四川理工学院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