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

北京科技大学

英文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简称:“北科大”,“USTB”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08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理工类/考研院校/211/研

985工程211工程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教育部直属院校2011计划
  • 北京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京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

学校有教职工总数336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46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44人,其中专任教师178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6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7人。 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柯俊,肖纪美,周国治,陈难先,葛昌纯,郑厚植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正寰,王一德,蔡美峰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胡国华,张学记,林建国,林平,庄林忠,汪林兵,Hans Richnow 、庄子哲雄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谢建新(两项)、林均品、张欣欣、张跃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乔利杰、张济山、曲选辉、谢建新、朱鸿民姜建壮、杨 槐、陈龙庆、邢献然、姜 勇吴爱祥、吕昭平、林均品、隆克平、张志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谢建新、张跃、乔利杰、曲选辉、吴爱祥郭占成、姜建壮、陈龙庆、邢献然、隆克平吕昭平、姚俊、杨槐、孙长银

  • 孙义
  •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邮件:Sunyi@ies.ustb.edu.cn  本科课程: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  研究生课程:高级人工智能  科研方向:智能技术研究及应用  1985年7月在北京理工大学获计算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  1985年7月到1995.12月北京信息学院计算中心  1995年12月至今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科研业绩  主动伺候式无缝游牧服务计算策略及系统实现  基于语言理解的文本机器学习与知识获取技术研究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现代分析挖掘方法研究
  • 汪红兵
  • 副教授  信息基础科学系  办公地点:信息楼403  办公电话:62332929  电子邮件:wanghongbing0816@163.com  本科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英语课堂)  C语言程序设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  计算机基础  科研方向:复杂工业系统的建模、仿真和控制  复杂工业系统的软测量技术  2003年到2007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  2000年到2003年,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硕士学位  1996年到2000年,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学士学位  代表性论文论著  代表性论文:  [1]Hongbing Wang, Anjun Xu, Lixiang Ai, Naiyuan Tian and Xi Du. An Integrated CBR Model for Predicting Endpoint Temperature of Molten Steel in AOD. ISIJ International. 2012, 52(1): 80-86. (SCI: 000300115100011, IF: 0.742(1), 1.067(5))  [2]WANG Hong-bing, XU An-jun, AI Li-xiang and TIAN Nai-yuan. Prediction of Endpoint Phosphorus Content of Molten Steel in BOF Using Weighted K-Means and GMDH Neural Network.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2, 19(1): 11-16. (SCI: 000302662500003, IF: 0.14(1), 0.226(5))  [3]WANG Hong-bing, XU An-jun, HE Dong-feng, AI Li-xiang and DU Xi. Solving the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Steel-making Heats Using Piecewise Genetic Algorithm.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0, 17(s2):142-147. (SCI: 000292228800024, IF: 0.14(1), 0.226(5))  [4]汪红兵, 艾立翔, 徐安军等. 基于案例推理预测精炼开始钢水温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2, 34(3): 264-269. (EI:20121614955321)  [5]汪红兵, 徐安军, 姚琳, 田乃媛, 杜曦. 应用改进遗传算法求解炼钢连铸生产调度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2(9): 1232-1237.(EI:20104313323170)  [6]汪红兵, 徐安军, 姚琳, 田乃媛. 基于CPN炼钢连铸制造流程的建模与最优调度求解.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2(7): 938-945.(EI:20103313164789)  [7]Hongbing Wang, Anjun Xu, Dongfeng He. Solving Steel-making and Continuous-casting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Fuzzy Processing and Delivery Time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0, 139-141: 1679-1683.(EI: 20110113546039)  [8]Hongbing Wang Anjun Xu, Dongfeng He, Lin Yao. Solving Flow Shop Scheduling Problem Considering Waiting Time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0, 139-141: 1684-1687.(EI: 20110113546040)  [9]Wang Hongbing, Xu Anjun. Solving the Scheduling Problem of Steel-making and Continuous-casting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In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2010, 155-158. (EI:20103513201114)  [10]Wang Hongbing, Xu Anjun, Yao Lin, Li Hui. Tabu Algorithms with Two Mov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ot Rolling Scheduling. In Proceedings of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tronics and Automation. 2008, 258-260.(EI:20091712055142)  [11]汪红兵, 徐安军, 贺东风. 分段遗传算法求解炼钢炉次组合优化问题. 第十六界全国炼钢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0, 639-645.  [12]汪红兵, 姚琳. C++语言中函数参数传递方式的图示说明. 计算机教育. 2010, 4:96-99.  代表性教材:  [1]C++程序设计,副主编,2011.03出版,11万字;  [2]C++程序设计上机指导与习题解答,副主编,2011.01出版,7万字;  [3]大学计算机基础,编者,2010.10出版,5万字  [4]多媒体技术及实验指导,主编,校内讲义  科研业绩  [1]新一代钢厂精准设计技术和流程动态优化研究,纵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无线传感网络接入Modbus工业总线的网关,纵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  [3]基于自组织聚类和加权灰色相似度的两步案例抽取方法及其在钢水温度预测中的应用,纵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4]首钢迁钢钢包信息与热循环跟踪管理系统,横向  [5]304系列不锈钢两步法生产流程质能诊断及优化,横向  [6]邯钢邯宝炼钢厂钢包热状态研究,横向  [7]唐钢二钢轧厂棒材洁净钢生产平台动态有序运行优化研究,横向  [8]2#脱磷站工艺控制模型开发,横向  [9]沙钢高炉-铁水预处理区段界面匹配研究,横向  [10]基于案例推理的钢水温度预测系统的开发,横向  获得奖励 / 专利  [1]2007年,参与总装“火箭数字化仿真系统”项目,获得军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6;  [2]2010年,作为指导教师,指导3名同学获得2010年国信篮点杯C语言程序设计本科组三等奖,本人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2011年,有1人次获得二等奖,3人次获得三等奖。2012年,共有1人次获得一等奖,3人次获得二等奖。
  • 王洪泊
  •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办公地点:1006B  电子邮件:foreverwhb@126.com  本科课程:计算机网络(及实验)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高级编程技术  研究生课程:人工生命  移动/迁移计算及分布式人工智能  科研方向:协调智能调度  移动/迁移计算  人工生命  系统集成  学术与社会兼职:ACM会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级会员  《自动化学报》特约审稿人  王洪泊, 男,工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教师。作为骨干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375038)、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4BA616A-1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201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4B07)、国家863项目(2009AA01Z119);主持横向课题一项。发表论文20多篇,专著2部。  代表性论文论著  [1] Hongbo WANG, Xuyan TU .Task-Driven Dynamic Update Migrating Plan for Virtual Robots in Intelligent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 6 (8): 2521-2527. (EI收录: 20104113292734).  [2] WANG Hong-Bo, DENG Li, MA Zhong-Gui, TU Xu-Yan. Improved Digital Costas Loop Design in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CJE,2011(2) :299-302.(SCI收录期刊)  [3]王洪泊,曾广平,王宗杰,涂序彦.软件人群体智能自律协调模型研究及应用.自动化学报,2007,33(9):924-930.(EI收录: 20074310887756)  [4] 王洪泊, 王宗杰, 班晓娟, 曾广平, 涂序彦.数字气田智能管网自律调度系统可视化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42(虚拟现实专刊),408~412. (EI源刊)  [5]Hongbo Wang, Guangping Zeng, Zongjie Wang, Xuyan Tu. Digital Gas Fields Produce Real Time Scheduling based on Intelligent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R].The Proceedings 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s. Chengdu, China, April 4-8,2005:630-635.(EI收录:06249933837;ISTP收录:BCW67)  [6] Hongbo Wang, Zongijie Wang, Guangping Zeng, Xuefeng Zheng, Xuyan Tu.The Research on ‘SoftMan’ Coordin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gital Gas Fields [R].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and Brain. Beijing, China, Oct 13-15,2005,1429-1433. (EI收录:070910447215;ISTP收录:BEB63)  [7] Hongbo Wang, Xiaojuan Ban, Daoping Jiang, Guangping Zeng, Xuyan Tu. Autonomous SoftMan Artificial Society [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nsing, Computing and Automation, 2006,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B: Applications and Algorithms, Watam Press:742~746 .(SCI源)  [8] 王洪泊,曾广平,涂序彦.“软件人”系统研究及应用.智能系统学报,2006,1(1):24-28.  [9] 王洪泊,班晓娟,曾广平,尹怡欣,涂序彦.网络环境下虚拟机器人--“SoftMan”系统平台总体设计[J].计算机科学, 2005,32 ( 8) ,152~154.  [10] 王洪泊,王宗杰,张仕强,曾广平,涂序彦.基于案例树智能构建与检索气田管网应急技术[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11(6):1917~1919.  [11] 王洪泊,涂序彦. 基于系统日志分析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智能系统学报,2008,3(Sup):187-191.  [12] 王洪泊,王宗杰,张仕强,曾广平,涂序彦.数字气田智能管网协调调峰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8:31~33,44.  [13] Hong-Bo Wang, Zhong-Gui Ma, Guang-Ping Zeng, Xu-Yan Tu. Intelligent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Application in Digital Gas Fields,2008 Proceed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Sciences, vol. 1,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page 558-562.  [14]Zhang Fu-Sheng, WANG Hong-Bo, Guang-ping, Zeng; Yang, Yang; TU Xu-Yan. Multi-SoftMan Coordin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rends in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Science, NISS 2009, p 963-968. (EI收录: 20094712491770)  [15]王洪泊,马忠贵,曾广平,涂序彦. 网络虚拟机器人——“软件人”安全策略与授权模型,计算机科学,2009,36(2):275-277,286.  [16]王洪泊, 王宗杰, 曾广平, 郑雪峰, 涂序彦. “软件人”自律协调机制及在数字气田中应用[A]. 中国人工智能进展2005[C],钟义信主编,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10:1168~1172.  [17]王洪泊,黄翔,曾广平,涂序彦.智能三维虚拟试衣模特仿真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4):1405-1408.  [18]王洪泊,马忠贵,曾广平,涂序彦. 面向任务的网络虚拟机器人动态更新迁移计划. 计算机科学,2009,36(6):167-170.  [19]王洪泊,涂序彦.一种面向最经济服务流的可视化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J].电子学报,2011(已录用).  [20]WANG Hong-Bo, ZENG Guang-Ping, TU Xu-Yan. Intelligent Acquisition Modeling Based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ush-pull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IEEE 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education, Sep. 2010, Beijing, pp83-87.  [21]WANG Hong-Bo, ZENG Guang-Ping, TU Xu-Yan. Research on Security Mechanism for Network Virtual Robot. Proceedings of IEE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 Oct. 2010,IEEE Computer Society, Piscataway, NJ, United States,pp2926-2930. (EI收录: 20104613375282).  [22]Hongbo WANG, Zhonggui MA, Xuyan TU. Fault Diagnosis System Based on 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Advanced Materials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1 (Accepted).  [23]王洪泊,曾广平,涂序彦.‘软件人’研究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7.  科研业绩  (1)2009年—至今,主持负责横向厂协项目:大型建设项目设备材料在线智能管理系统。  (2)2003 年11 月—2006年12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机器人—软件人研究及应用”课题(课题编号:60375038)的研究,2007年1月,完成结题报告, 通过验收。  (3)2004年4月—2006年3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并担任第三专题研究小组组长,参与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4BA616A-11)--数字气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研究,2006年3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并获好评。  (4)2006年2月—至今,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十一五” 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农村生活用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与政策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06BAJ04B07)的第三子课题--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规划及应用软件研究。  (5)2006年10月—至今,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软件人与Linux融合研究”课题(项目编号:4072018) 的研究。  (6)2008年10月—至今,参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课题编号:20060105)。  获得奖励 / 专利  (1)2008年3月,参加项目:数字气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研究,获得中国石化集团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2006年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奖章获得者。  (3)1996年,参加的项目:神经网络仿真开发工具研究,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  (5)实用新型专利1项。
  • 王丽娜
  • 副教授  通信工程系副主任  办公地点:信息楼902  办公电话:010-62333498  传真:010-62333498  电子邮件:wln_ustb@126.com  本科课程:卫星通信系统(双语)  现代通信技术  研究生课程:网络与协议  科研方向:卫星通信  认知无线电  Ad Hoc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  200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学博士学位  2004年-至今,北京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并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航天部预研项目、总装备部“十五”项目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SCI、EI检索。  代表性论文论著  作为主编出版的学术著作:  [1]《卫星通信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  [2]《现代通信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 Lina Wang.Timeslot Allocation Scheme for Cognitive Satellite Network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2] Lina Wang.Distance Vector based Sequential Spectrum Sensing Scheme for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3] Lina Wang.Novel Scheme for Cooperation Spectrum Sensing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2010.  [4] Lina Wang.Method for Security Enhancement of Cognitive Radio System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Education, 2009.  [5] Lina Wang,Xuemai Gu.Efficient Enhancing Scheme for TCP Performance over Satellite-based Internet.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07,18(1):177-182.  [6] 王丽娜,王兵,周贤伟.一种新的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电波科学学报,2007,22(2):351-354.  [7] Lina Wang,Xuemai Gu.Novel Evaluation Method of TCP Performance over Satellite Links.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06,17(2):462-467.  [8] 王丽娜,王兵,周贤伟.MANETs中智能天线和功率控制的应用.电波科学学报,2006,21(3):464-468.  [9] Lina Wang,Xuemai Gu.Efficient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for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Systems.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04,15(4):684-68.  科研业绩  (1)主持的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认知无线电的卫星频谱共享关键技术研究(No.60872046)”  (2)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863项目“XXX通信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 国家863-609课题“XXX综合抗干扰技术研究[2006AAJ214]”  [3] 总装备部“十五”项目“XXX技术研究之信息传输技术研究”  [4] 航天部预研项目“XXXATM/TCP体制研究”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认知无线电关键技术研究(No.60773074)”  [6] 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基于容迟与容断网络的安全路由协议研究(No. 20090006110014)”  获得奖励 / 专利  2009-2010年指导的本科生市级科技创新项目“基于无线通信的短距离寻物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获一等奖。  专利:  [1] 一种基于虚拟斯特纳树的组播随机化路由方法(CN200710177293.0) (授权)  [2] 基于区域梯度更新的移动传感器网络路由方法(CN200710177024.4) (授权)  [3] 一种基于紫蜂技术的语音传输还原系统及方法(CN200610164950.3) (公开)  [4] 支持移动性紫蜂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及节点移动性的方法(CN200610164951.8)(公开)
  • 王先梅
  • 副教授  物联网与电子工程系  办公地点:机电楼1223  办公电话:010-62332641  电子邮件:plum-wang@tom.com  本科课程:Java程序设计  虚拟现实技术  模式识别  科研方向:智能信息处理  人机交互  王先梅,女,山东烟台人,博士,副教授。分别于1996、1999和2007年获北京科技大工业自动化学时学位、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1999年4月开始在电子信息工程系任教。  代表性论文论著  《多媒体技术实验指导讲义》  《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建设》  科研业绩  参与了如下项目:  汽车模拟驾驶器系统  基于形神一体观的循证辩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研究  基于视线追踪的人机交互
  • 殷绪成
  •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支部副书记  办公地点:信息楼1005  办公电话:010-82371191  传真:010-62332931  电子邮件:xuchengyin AT ustb dot edu dot cn  本科课程:离散数学  研究生课程:机器学习  科研方向:智能计算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信息检索  嵌入式软硬件系统  学术与社会兼职:IEEE会员  ACM会员  中国计算机协会会员  1995.09 - 2002.06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学士、硕士  2003.09 - 2006.07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博士  2006.08 - 2008.06 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部 研究员  2008.07 - 今,于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详情参见URL: http:/scce.ustb.edu.cn/xuchengyin/index.htm)  代表性论文论著  [1] Xu-Cheng Yin (殷绪成), Qian Liu, Hong-Wei Hao, Zhi-Bin Wang, and Kaizhu Huang, “FMI image based rock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using classifier combination,”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to appear, 2011 (published online, 17 June, 2010).  [2] Zhi-Bin Wang, Hong-Wei Hao, Xu-Cheng Yin (殷绪成), Qian Liu, and Kaizhu Huang, “Exchange rate prediction with non-numerical information,”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to appear, 2011 (published online, 17 June, 2010). (通讯作者)  [3] Xu-Cheng Yin (殷绪成), Chang-Ping Liu, and Zhi Han, “Feature combination using boosting”,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vol. 26, no. 14, pp. 2195-2205, October 2005.  [4] 殷绪成, 刘昌平, “基于Viterbi算法的粘连断裂印刷体数字行切分识别方法”, 自动化学报, vol. 33, no. 3, pp. 315-322, March 2007.  [5] Xu-Cheng Yin (殷绪成), Hong-Wei Hao, Jun Sun, and Satoshi Naoi, “Robust Vanishing Point Detection for MobileCam-Based Documents,” Proceedings of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ICDAR'11), September 2011.  [6] Hong-Wei Hao, Cui-Xia Mu, Xu-Cheng Yin (殷绪成), and Zhi-Bin Wang, “Handwritten Chinese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with Bagged One-Clas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IJCNN’11), August 2011. (通讯作者)  [7] Hong-Wei Hao, Cui-Xia Mu, Xu-Cheng Yin (殷绪成), Shen Li, and Zhi-Bin Wang, “An Improved Topic Relevance Algorithm for Focused Crawling,”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MC’11), October 2011. (通讯作者)  [8] Hong-Wei Hao, Qian Liu, Xu-Cheng Yin (殷绪成), Zhi-Bin Wang, Kaizhu Huang, “Ellipse detection with an improved randomized Hough transform for intellectual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ICIP'10), pp. 1449-1452, 2010. (通讯作者)  [9] Xu-Cheng Yin (殷绪成), Hong-Wei Hao, Jun Sun, and Satoshi Naoi, “Rejection strategies with multiple classifiers for handwritten character recognition,”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ICDAR'09), pp. 1126-1130, July 2009.  [10] Xu-Cheng Yin (殷绪成), Jun Sun, Katsuhito Fujimoto, Yusaku Fujii, Koji Kurokawa, Hiroaki Takebe, and Satoshi Naoi, “A multi-stage strategy to perspective rectification for mobile phone camera-based document images”,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ICDAR'07), Vol. 2, pp. 574-578, September 2007.  [11] Xu-Cheng Yin (殷绪成), Chang-Ping Liu, and Zhi Han, “Financial document image coding with regions of interest using JPEG2000”,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ICDAR'05), vol. 1, pp. 96-100, August 2005.  [12] Zhi Han, Chang-Ping Liu, and Xu-Cheng Yin (殷绪成), “A two-stage Chinese handwritten charac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 in mail address recognition”,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ICDAR'05), vol. 1, pp. 111-115, August 2005.  科研业绩  (1)“基于概率图模型的大量复杂文档图像信息提取”(2012~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105018),负责人)  (2)“日照自动观测仪器研制”(2011~2013,国家公益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106039),子项负责人)  (3)“大规模数据学习方法与应用”(2011~2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FRF-BR-10-034B),负责人)  (4)“医学图像诊断智能培训系统研究”(2011,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合作项目,负责人)  (5)“科学研究管理的云计算平台研究与开发”(2011,西门子(中国)研究院上海分院合作项目,负责人)  (6)“基于决策树技术的X射线医学图像分类研究”(2010,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合作项目,负责人)  (7)“基于模式分类的数字X射线医学图像分割技术研究”(2009,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合作项目,负责人)  (8)“基于多重特征和多重分类器的手写汉字识别拒识策略的开发”(2009,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合作项目,负责人)  (9)“数字X射线医学图像压缩技术研究”(2008,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合作项目,负责人)  获得奖励 / 专利  2005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度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优秀发明奖;  2006年富士通研究所社长奖;  2007年富士通研究所社长奖.
  • 姚宣霞
  •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办公地点:1204B  电子邮件:kathy.yao@163.com  本科课程:微机原理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  研究生课程: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与信息安全  科研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  工业以太网  泛在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问题  2002年-,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讲师,副教授;  2004年-2009年,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9年-2002年,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4年-1999年,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1990年-1994年,江苏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学生,获工学学士学位。  代表性论文论著  在《通信学报》、《传感技术学报》、《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科研业绩  1、主持项目:基于现场总线的工业通信产品研究与开发;  2、参与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认知无线电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现代分析挖掘方法研究;  3)绿色能源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 姚琳
  • 副教授  信息基础科学系主任  办公地点:机电楼403  办公电话:010-62332929  本科课程:1.大学计算机基础  2.C语言程序设计  3.C++语言程序设计  4.微机原理与应用  学术与社会兼职: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 校级计算机系列课程负责人  3.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  4. 北京市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代表性论文论著  (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姚琳 副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计算机基础与因特网应用(第2版) 姚琳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姚琳 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4)计算机应用基础 姚琳 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5)网页设计与制作三合一(CS3) 姚琳 中国铁道出版社;  (6)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用技术 韩伯涛、姚琳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7)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用技术-习题解答与上机指导 韩伯涛、姚琳 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8)微机原理与应用 姚琳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9)大学计算机基础 姚琳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10)C语言程序设计 (第2版) 姚琳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11)C++程序设计 姚琳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获得奖励 / 专利  2005.11获学校优秀教材 二等奖  2005.9 获本科教学优秀 二等奖  2006.7大学计算机基础 获校级精品课程 负责人  2007.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件 获校优秀课件一等奖  2007.10 获学校优秀教材 二等奖  2008.6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 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8.6计算机应用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5程序设计课程 获校级优质课程 负责人
  • 杨裕亮
  • 副教授  通信工程系  办公地点:机电信息楼1223B  办公电话:13717654610  电子邮件:teacheryangustb@126.com  本科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数据通信网课程设计  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单片机课程设计  研究生课程:差错控制编码  科研方向:数字信号处理  通信网络  杨裕亮,博士,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与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2004年与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杨裕亮同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主编出版专业技术书籍《现代通信网络》一部,获发明专利1项。2004年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现代通信网络、无线数字通信、信号处理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代表性论文论著  杨裕亮主编,《现代通信网络》,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科研业绩  [1] 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Ad Hoc 的车载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主要成员。  [2] 国家自然基金“认知无线电安全关键技术” 项目组主要成员。  获得奖励 / 专利  杨裕亮 一种车辆自组网系统的定位子系统及定位方法 200710178700.X 已授权
  • 谢永红
  •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办公地点:机电楼1003  办公电话:010-62332931  电子邮件:xieyh@sina.com  本科课程:离散数学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选修)  数据库与VF程序设计  科研方向:知识发现  智能系统  数据库技术  学术与社会兼职: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1984.9-1987.7 青海师大附中高中部学习学习  1987.9-1991.7 东北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学习  1991.7-1996.7 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经研所任助教  1996.7-2002.7 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信息工程系任讲师  2002.7-2008.4 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信息工程系任副教授  期间:1998.9-2001.3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2001.10-2005.4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2008.4至今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任副教授  代表性论文论著  1) A Novel Collaborative Framework Based on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Using FP-Tree 2010-10-24 2010 IEEE计算机应用与系统建模国际会议  2) 基于RBFCM的启发型协调器算法的研究 2010-03-30 计算机科学  3) 基于复合金字塔模型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系统的研究 2009-12-01 科学通报  4) Mining multi-relational frequent patterns in data stream 2009-12-01 :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5) 一个通用型知识发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07-05-31 情报杂志  6) 分布式综合知识发现系统结构研究 2007-01-01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7) KDD*SS的知识库结构设计与实现 2005-04-30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8) 一个基于双库协同机制的知识发现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25卷增刊;并获得北京科技大学首届“青年教师科研论坛”优秀科研论文奖  9) 《知识工程与知识发现》(参编十万字)2000年12月 冶金工业出版社  科研业绩  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的主要项目有:  1) 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持续改进方法库研发(2010IM020900),科技部创新项目,在研。  2) 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2009IM010400),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在研。  3) 知识逻辑结构核心论教学观与KM教学法的研究( DAB10021),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在研。  4) 基于大规模复杂结构知识库的知识发现机理、模型与算法研究(60875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研。  5) 多关系频繁模式挖掘模型、方法与一般构架的研究(60675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题。  6) 基于数据库与知识库的知识发现及其农业应用系统的研究(69835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题。  7) 远程教育网关键技术--信息挖掘和智能搜索工具的研究(教技司[2000]175),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2002年10月18日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  8) 集成化组合构件式知识发现软件系统ICCKDSS(2003EC000164)”,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已结题。  9) 面向加工贸易基于竞争情报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横向,已结题  10) 调理脾胃法治疗冠心病个体诊疗方案的评价研究,横向,已结题  11) 安阳钢铁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已结题  获得奖励 / 专利  1) 2010年12月“知识发现与智能系统相融合的创新技术及其示范应用”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排名第二)  2) 2010年7月“知识(逻辑)结构核心论教学观及KM教学方法论的研究(KLSKT&KM)”获北京科技大学第24届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3) 2007年3月参编的《知识工程与知识发现》获得冶金优秀教材三等奖(参编十万字)  4) 2005年“复杂系统数据挖掘的创新技法及其推广应用” 获得中国电子协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五)  5) 2004年获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科技论坛优秀论文奖  6) 2004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7) 2003年“基于知识发现创新技术的新型实用智能系统的构造及其应用”获得中国电子协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六)
  • 王忠民
  •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办公地点:信息楼603  办公电话:010-62332931  电子邮件:wzmem@sina.com  本科课程:软件工程  研究生课程:计算机科学新技术  科研方向:软件工程  生产执行系统(MES)  教育经历,大学以后都在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本科、硕士:1984~1991  博士:1996~1999  工作经历,都在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助教、讲师:1991~1999  副教授:1999~ 今  代表性论文论著  (1)著作:  《ERP原理、设计、实施》(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企业信息化理论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  (2)论文:  主动信息服务及其系统设计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基于MVC模式的远程评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电解铝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研究  OPC数据访问服务器的研究与实现,微计算机信息  基于J2EE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科技进步与对策  科研业绩  铝厂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开发  金属矿山MES系统设计与开发  IT设备管理系统  工业企业生产技术与调度集成群体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文本聚类分析技术及系统开发  教育部博士后基金管理系统  获得奖励 / 专利  北京市: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北京科技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
  • 张冬艳
  • 副教授  软件工程系  电子邮件:zhangdy@ustb.edu.cn  科研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  网络性能评价  P2P分布式系统  网络容灾  1993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997年7月获得学士学位,2001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 2006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12月出站。  代表性论文论著  已在国内外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篇
  • 张敏
  • 副教授  信息基础科学系  本科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  C语言  软件技术基础  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技术与VC++  操作系统  张敏:女,1972年2月出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密码学、网络安全技术等。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了863等项目4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获得奖励 / 专利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张桃红
  •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邮件:waterswordzth@163.com  本科课程:C++程序设计  计算机基础(双语)  1999年3月---- 2001年3月 东北大学设备诊断工程研究中心 任讲师  2001年4月---- 2005年6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攻读博士学位  2005年7月---- 至今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代表性论文论著  1. Zhang Taohong, Li Linxin, Yang Bingru.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of Laser Die-surface Hardening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Technique. I.J.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8,36(11-12):1104-1112. (SCI收录) ISI Document Delivery No.: 277ZK  2. Zhang Taohong, Xiao Tianyuan, Yang Bingru. The process simulation of virtual laser surface hardening, I.J.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8,37(7-8):690-697. (SCI收录)ISI Document Delivery No.: 294OX  3. Zhang Taohong, Li Liwei, Xin Ruiwu, Yang Bingru. Degradation Modeling of Biodegradable Medical polymer.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forma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December 4-6,2010,Hangzhou, China. 10:7271-7274.(EI)  4. Zhang Ying, Zhang Taohong, Xin Ruiwu,Yang Bingru. Application of PSO algorithm i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biodegradable medical polymer degradation model.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April 23-24, 2011,Wuhan, China. (已录用,EI)  5. 张桃红,Pan Jingzhe,辛瑞武, 张颖,杨炳儒. 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降解建模研究现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已录用,EI)  6. ZHANG Taohong,YU Gang. Virtual processing of laser die-surface hardeni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6,19(2):268-271.(EI收录)  7. 张桃红,韩彦岭,涂孟夫. 径向基函数网络(RBFN)在虚拟加工对象重构中的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7,13(5):945-949 (EI收录)  8. 张桃红,杨炳儒,何学俭. 五次B-B曲面片构造G1连续曲面重构方法.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19):4395-4398(EI)  9. Zhang Taohong, Pan Jingzhe, Yang Bingru. The application of KM Pedagogics in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 July 17-18, 2010,Wuhan, China. 2:63-66.(ISTP)  10. Zhang Taohong, Huang Xiaolu, Yao Lin, Yang Bingru. Teaching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with KM Pedagogics.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March 5-6, Macao. (已录用,ISTP)  11. 张桃红,彭真,杨炳儒. “C程序设计”课程的KM教学法研究.计算机教育,2010,2:113-115.  12. 张桃红,杨炳儒,周俞晴. KM教学法在C++教学中的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129-132.  13. Zhang Taohong, Yang Bingru. Modelling of Whole Processing Simulation of Laser Die-Surface Hardening. 7th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WCCM7). Jul.17-21, 2006, Los Angles  14. 张桃红,虞钢,王俊. 基于PROFIBUS-DP的激光加工系统数字化控制,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18(2):75~76  15. 张桃红,虞钢.神经网络在覆盖件模具表面激光硬化虚拟过程中的应用,金属热处理.2005,30(3):61~64(EI)  16. 张桃红,虞钢. 虚拟激光柔性加工的完整过程仿真模型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5,16(7):574~577(EI)  科研业绩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多关系频繁模式挖掘模型、方法与一般架构的研究 6067503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大规模复杂结构知识库的知识发现机理、模型与算法研究 60875029  3. 厂协 光学望远镜处理软件集成用例开发2010630  4. 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持续改进方法库研发)2010IM020900  5. 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KM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2009IM010400-2-01  获得奖励 / 专利  获奖:  本科生双语课堂教学比赛 优秀奖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北京科技大学第24届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  专利:  一种激光器数字化控制的激光柔性加工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05201107981
  • 周芳
  • 副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学校工会民主管理委员会委员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学校工会民主管理委员会委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办公地点:1204B  办公电话:010-62332931  传真:010-62332931  电子邮件:zhoufang@ies.ustb.edu.cn  本科课程: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组成原理  C++程序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  微机原理及应用  科研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安全  学术与社会兼职:计算机学会会员  学习:  1991.9-1995.6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学习  1999.9-2002.6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系研究生学习  2006.9-至今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  1995.8-1999.11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  1999.12-2003.9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学工办  2003.10-至今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教师  科研业绩  1、 系统信息采集与分析工具  2、大规模数据学习方法与应用  获得奖励 / 专利  北京科技大学双语教学三等奖 2007年
  • 王宗杰
  • 王宗杰(1966年3月 - ),男,山西浑源人,博士学历,是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一名讲师、高级工程师、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2年,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  2007年,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2年至现在,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工作。历任计算机系副主任、信息工程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北京人工智能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等职。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论文列表  发表论文十余篇。  承担项目  1999年参与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石油天然气产量、储量预测系统的研究”  2000年参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稀有矿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000年受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评审组专家  2001年参与十五国家科技公关项目“我国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及开发利用发展战略研究”  2002年受聘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项目专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天津创业中心管理软件系统的建设  2004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数字气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研究”  2006年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高效智能化微创白内障治疗系统研制”  2008年,参加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数字地震仪研制”  2009年,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数字油气田关键技术研究”  获得荣誉  2007年,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
  • 陈难先
  •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物理系  办公电话:62322872  电子邮件:nanxian@mail.tsinghua.edu.cn  科研方向:物理中的逆问题研究  材料物理中第一原理原子相互作用势研究及应用  稀土功能材料中的原子级模拟计算  社会职务:科技部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主任  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  1980~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维拉诺互大学、IBM公司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员。  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高技术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理事。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起是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863新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主任。  科研业绩  在国际上明确提出凝聚态物理和应用物理中玻色、费米及晶格三大类逆问题,并发展了独特而系统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结果。在晶格比热逆问题研究中发展并统一了爱因斯坦与德拜的经典工作,在凝聚态物理的应用方面有首创性;黑体幅射逆问题的普遍解为遥感和天体物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国Nature杂志主编整版评论,认为是开创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杂志也都有专门评述,命名陈定理。在核结构、电路分析幻方变换群、静电屏蔽、薄膜光学性质、调制法测焦点等方面都有过许多工作。在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库研究中提出了由晶体结合能到对势的严格简捷公式并发展了EAM多体势,为复杂材料性能预测建立了良好基础。  他所贡献的三类原子相互作用势反演公式:第一类是单重结合能反演公式,主要用于金属间化合物包括稀土金属间化合物中原子相互作用势;第二类是多重结合能反演公式,主要用陶瓷和半导体材料中离子相互作用势;第三类是界面粘结能反演公式,主要用于界面两侧原子离子相互作用势。对多种多样材料结构性质的系统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曾连续十多年主持多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凝聚态物理逆问题的项目,主持八五、九五期间国家八六三计划材料涉及与性能预测项目,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主持国家九七三有关原子相互作用势库的项目。  获得奖励 / 专利  曾获1981年美国CDC公司技术发明奖  1991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  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单人)  1994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意大利)资深研究员奖  1990、1994年863计划重要贡献奖  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年重要贡献奖  香港理工大学2001年度杰出华人学者奖  2004年国家973计划优秀个人奖
  • 林平
  • 千人计划入选者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教育背景(Higher Education):  1991-1995, 应用数学专业博士,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  PhD in Applied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1984-1987, 应用数学专业硕士, 南京大学, 中国  MSc in Applied Mathematic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1980-1984,数学专业,理学学士, 南京大学, 中国  BSc in Mathematic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主要工作经历(Experience):  2007年-至今, 英国,邓迪大学理工学院,数值分析讲座教授  Chair (Professor) of Numerical Analysis, School of Engineering,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Dundee  2002-2005, 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Faculty associate, Inst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Singapore  1998-2008, 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Assistant Prof/Associate Prof/Professor, Dept of Math, National U of Singapore  1998.8-1998.12,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Research Associate, Dept of Computer Sci,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USA  1996-1998, 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计算与计算数学 (SCCM) 以及应用力学,博士后研究员  Postdoc Fellow, Program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Computational Math (SCCM) and Div of Appl Mech, Stanford Univ  1996.1-1996.8,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博士后讲师  Postdoc instructor, Dept of Math,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1987-1990, 中国,南京大学数学系,讲师  Instructor, Dept of Math,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代表性论文论著  一)著作  申请人主编和参编著作各两部,具体如下:  1. BC Khoo, Z Li and P Lin (eds.), Moving Interface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in Fluid Dynamics,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Volume 466, American Math Society, 2008, 200 pages.  2. BC Khoo, Z Li and P Lin (eds.), Interface Problems and Methods in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Flows: atutorial, IMS Lecture Notes Series, World Scientific, to appear.  Papers in book:  1. Y. Feng, P. Lin and B. Xiao, Optimal airline booking control with cancellation, in Stochastic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in queues, finance, and supply chains, edited by David D Yao et al, 395-427, Springer, New York, 2003.  2. R. Vulanovi?, P. Farrell and P. Lin, Numerical solution of nonlinear singular perturbation problems modeling chemical reactions, Chapter 9 in Advanced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Boundary and Interior Layers, Vol.2, edited by J.J.H. Miller, Boole Press, Dublin, 1993. 他引6次  二)期刊论文  申请人目前已有49篇论文(含接受2篇)在SIAM J Numer Anal, Math of Comp, SIAM J Sci Comput, JComp Phys等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领域顶级杂志发表,其中,发表SCI刊物42篇,接受SCI刊物2篇。另新投稿2篇。具体文章目录如下:  1. JS Hua, P Lin, C Liu and Q Wang, Energy law preserving C0 finite element schemes for a couple of phase field models in two-phase flow computations, submitted. 他引1次  2. X.L. Lu and P Lin, Error estimate of the nonconforming P1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penaliz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submitted.  3. AV Shapeev and P Lin, An asymptotic fitt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accurate computation of eddies in viscous fluid flow in domains with corners, SIAM J Sci Comput, to appear. (SCI) IF: 1.459  4. G. Chen, Z. Li and P. Lin, A fast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biharmonic equations on irregular domains,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Math., to appear. 他引2次 (SCI) IF: 0.696  5. HY Duan, F Jia, P Lin and RCE Tan, The local L2 projected C0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Maxwell problem, SIAM J Numer Anal 47 (2009), No 2, pp. 1274-1303. (SCI) IF: 1.152  6. R Glowinski, P Lin and XB Pan, A three-stage operator-splitting/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iquid crystal flo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6(2009), No 3, pp. 440-454.  (SCI) IF: 1.212  7. P Lin, JG Liu and XL Lu, Long time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based on a sequential regularization formulation, SIAM J Sci Comput 31 (2008), No 1, pp 398-419. (SCI) IF: 1.459  8. XL Lu, P Lin and JG Liu, Analysis of a sequential regularization method for the unsteady Navier-Stokes equations, Math of Comput 77 (2008), No 263, 1467-1494. (SCI) IF: 1.321  9. JS Hua, P Lin and JF Sten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as bubbles rising in viscouss liquids at high Reynolds number,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466 (Interface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in Fluid Dynamics), AMS, 2008, pp 17-34.  10. JS Hua, JF Stene and P Li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 Bubbles Rising in Viscous Liquids using aFront Tracking Method, J Comput Phys 227 (2008), No 6, 3358-3382. 他引1次 (SCI) IF: 2.279  11. P Lin, JJH Miller and GI Shishkin, Analytic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errors in numerical methods for the valuation of options, Numer Math: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pecial issue dedicated to the 80th birthday of Professor Su Yucheng), Vol 1(2008), No 2, 150-164.
  • 陈章华
  •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数理学院副院长  应用力学系  本科课程:工程力学 材料力学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研究生课程:弹性力学 断裂力学 计算固体力学 非线性有限元  科研方向:微细观结构的损伤与失效研究  特殊有限元方法研究  结构工程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非线性力学与偶合问题计算方法研究  1982年2月于西北轻工业学院机械系力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2月--1985年7月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机械系任教。  1985年9月--1988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研究生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获得。  1999年6月--2002年11月香港理工大学制造工程系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得博士学位。  代表性论文论著  1. 陈章华,李贞德,基于MSG理论的超薄梁弯曲问题的假设应变有限元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  2. 陈章华,余顺利,基于应变梯度理论的假设应变有限元方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29, No.8, 807-810, (2007).  3. 杜文学,陈章华等,预应力索梁结构形成过程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29, No.7, 676-679, (2007).  4. 郭 瑞,陈章华,班怀国,受拉圆孔两侧裂纹扩展的EFG 动态模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Vol.25, 218-221, (2006).  5. 肖久梅,陈章华等,液体丁氰橡胶及纳米SiO2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机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27, No.2, 218-221, (2005).  6. Z.H. Chen,C.Y. Tang and T.C. Lee , An investigation of tearing failure in fine-blanking process using coupled thermo-mechanical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Vol44, 155-165, (2004).  7. Z.H. Chen,J.J. Jing and J.M. Xia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train localiz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in large plastic deformation using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Mineral, Metallurgy & Materials), Vol1,No3,pp273-277, (2004).  8. Z.H. Chen,C.Y. Tang and T.C. Lee, Simulation of strain localization in metal forming processes using bilinear mixed u/p elements,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Vol.147, pp286–291, (2004).  9. Z.H. Chen,L.C. Chan, T.C. Lee and C.Y. Tang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hear band in fine-blanking process,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Vol.138, pp610–614, (2003)  10. Z.H. Chen,C.Y. Tang,T.C. Lee and L.C. Cha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ine-blanking process using a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Vol.44, No.7, pp.1309-1333, (2002).  11. 特殊非协调大变形有限元法在金属成型中的数值模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24, No.4, 436-440,(2002).  12. Z.H. Chen,T.C. Lee and C.Y. Ta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heet metal extrusion process by using thermal-mechanical coupling EAS FEM,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Mineral, Metallurgy & Materials) (English Edition), Vol.19, pp378-382, (2002)  13. Z.H. Chen,C.Y. Tang,L.C. Chan and T.C. Lee Simulation of the sheet metal extrusion process by the enhanced assumed strain finite element method,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Vol.91, No.1-3, pp.250-256, (2000).  14. Z.H. Chen,C.Y. Tang and T.C. Le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non-adiabatic shear banding in metal forming process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177, pp.553-558, (2000).  15. Z.H. Chen,C.Y. Tang,T.C. Lee and L.C. Chan A study of strain localization in fine-blanking process using large deformat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Vol.86, No1-3. pp.163-167, (1999).  16. Z.H. Chen,C.Y. Tang,T.C. Lee and L.C. Chan Large deformati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train localization in fine-blanking process, Metals and Materials, Vol.4, No.3, pp.529-532 (1998).  17. Z.H. Chen,C.Y. Tang,T.C. Lee and L.C. Chan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heet metal extrusion proces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Glob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s in Materials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of Sheet Materials, New Orleans, USA, 22-27, pp.425-435, Feb 2001.  科研业绩  从事力学领域内的科研活动。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参加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应力状态下材料低周破坏机理研究”和一项冶金部基础理论研究基金课题“复合应力状态下金属疲劳问题的研究”。在香港博士学习期间,主要参加并完成了香港政府资助课题“精冲过程中材料撕裂与破坏预测”和“用热-机偶合方法模拟精冲过程”的科研工作。学成回校已经完成校科研课题“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力学性能研究”、完成国防863项目子课题“剃度涂层软件开发及热应力计算”。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正进行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课题“ 非协调大变形有限元方法与变形局部化研究”。今年作为主要研究成员申请成功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声子晶体的弹性波带隙结构研究”。
  • 顾强
  • 教授,博士生导师  物理系  办公地点:理化楼205-2  办公电话:010 62316177  电子邮件:qgu@ustb.edu.cn  本科课程:《电动力学》  研究生课程:讲授研究生课程《凝聚态物理原理》。  招收物理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生、硕士生;  已毕业博士研究生3名:菅晓玲(PhD,2010)、陶成君(PhD,2010)、邱海波(PhD,2010,兰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  科研方向:从事凝聚物质中的各种新奇量子现象的理论研究,主要关注冷原子分子气体和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理论问题,包括冷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简并费米原子气体的超流转变、非常规超导电性、量子磁性、低维与纳米体系的量子现象及其它强关联效应,并探讨相关的量子力学基本问题。  2005.01— 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原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2011 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2011—2014 三峡大学兼职教授  2009.1-2 新西兰梅西大学 Honorary 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2003—2004 德国汉堡大学激光物理研究所 Research Staff  2001—2003 德国得累斯顿马克斯普朗克复杂系统物理研究所Guest Scientist  1999—2001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博士后  1996—1999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理学博士  1989—1996 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 理学学士(1993)、工学硕士(1996)  代表性论文论著  [16] Junjun Xu and Qiang Gu, 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 transition of two-dimensional Bose gases in a synthetic magnetic field, Phys. Rev. A, (in production, 2012)  [15] Junjun Xu and Qiang Gu, Spontaneous separation of two-component Fermi gases in a double-well trap, EPL (Europhys. Lett.) 94, 60001 (2011)  [14] Yajiang Hao and Qiang Gu, Dynamics of two-component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coupled with the environment, Phys. Rev. A 83, 043620 (2011)  [13] Xiaoling Jian, Jingchuan Zhang, Qiang Gu and Richard A. Klemm, Enhancement of ferromagnetism by p-wave Cooper pairing in superconducting ferromagnets, Phys. Rev. B 80, 224514 (2009).  [12] Chengjun Tao, Zhirong Jiao and Qiang Gu, Reentrance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in spinor stomic gases in magnetic field, Phys. Rev. A 79, 043614 (2009)  [11] Chengjun Tao and Qiang Gu, Phase-imprint induced domain formations and spin dynamics in spinor condensates, Phys. Rev. A 79, 023612 (2009)  [10] Chengjun Tao, Peilin Wang, Jihong Qin and Qiang Gu,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itinerant-boson ferromagnet, Phys. Rev. B 78, 134403 (2008)  [9] Qiang Gu, Haibo Qiu, Coherent Dynamics of Domain Formation in the Bose Ferromagnet, Phys. Rev. Lett. 98, 200401 (2007)  [8] Qiang Gu, Kai Bongs and Klaus Sengstock, Spin waves in ferromagnetically coupled spinor Bose gases, Phys. Rev. A 70, 063609 (2004)  [7] Qiang Gu and Richard A. Klemm, Ferromagnetic phase transition and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in spinor Bose gases, Phys. Rev. A 68, 031604(R) (2003)  [6] Qiang Gu,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of spinor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Phys. Rev. A 68, 025601 (2003)  [5] Qiang Gu, Thermodynamics of the half-filled Kondo lattice model around the atomic limit, Phys. Rev. B 66, 052404 (2002)  [4] Qiang Gu and Jue-Lian Shen, Order-disorder transitions in bilayer Heisenberg models on the triangular rlattice, Phys. Rev. B 62, 3287 (2000)  [3] Guang-Ming Zhang, Qiang Gu and Lu Yu, Kondo spin liquid and magnetically long-range ordered states in the Kondo necklace model, Phys. Rev. B 62, 69 (2000)  [2] Qiang Gu, Deng-Ke Yu and Jue-Lian Shen, Field-dependent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spin ladder and bilayer systems, Phys. Rev. B 60, 3009 (1999)  [1] Deng-Ke Yu, Qiang Gu, Han-Ting Wang and Jue-Lian Shen, Bond-operator approach to the bilayer Heisenberg antiferromagnet, Phys. Rev. B 59, 111 (1999)  科研业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074021),2011-2013,38万,磁性旋量玻色气体中奇异量子现象的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0504002),2006-2008,24万,铁磁性旋量玻色气体中的相变现象和自旋动力学研究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0006110021),2011-2013,6万,新型p波超导体中的超导重现现象研究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09011),2009-2011,10万,铁磁性超导体的自旋涨落与自旋波  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098)  获得第十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01008)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2%u0033%u0032%u0035%u0032%u0039%u0034/%u0030%u0031%u0030-%u0036%u0032%u0033%u0033%u0032%u0038%u0039%u0033
相关推荐
西南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西艺术学院师资好不好,广西艺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南财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财经大学师资怎么样 贵州大学师资好不好,贵州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