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

北京科技大学

英文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简称:“北科大”,“USTB”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08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理工类/考研院校/211/研

985工程211工程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教育部直属院校2011计划
  • 北京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京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

学校有教职工总数336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46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44人,其中专任教师178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6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7人。 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柯俊,肖纪美,周国治,陈难先,葛昌纯,郑厚植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正寰,王一德,蔡美峰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胡国华,张学记,林建国,林平,庄林忠,汪林兵,Hans Richnow 、庄子哲雄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谢建新(两项)、林均品、张欣欣、张跃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乔利杰、张济山、曲选辉、谢建新、朱鸿民姜建壮、杨 槐、陈龙庆、邢献然、姜 勇吴爱祥、吕昭平、林均品、隆克平、张志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谢建新、张跃、乔利杰、曲选辉、吴爱祥郭占成、姜建壮、陈龙庆、邢献然、隆克平吕昭平、姚俊、杨槐、孙长银

  • 李正要
  • 系所:矿物加工工程系  职 称:副教授  电 话:13466580889  E-mail:zyli0213@sina.com  男,1976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工程系副书记。199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选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2000年在山东招金矿业金翅岭金矿负责选矿技术管理工作;2003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1. 矿物加工工程领域:复杂难处理矿石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发及应用;高效浮选药剂和浸出药剂的研究与开发;金、铜微生物浸出技术;氰化尾渣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石煤高效清洁提钒技术。  2. 环境工程领域:氰化贫液净化除杂循环利用新技术;浮选废水循环利用新技术;重金属废水高效处理技术。  教育教学  主要从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  论文著作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15篇。编写教材《冶金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矿业环境工程》和《固液分离》等。  科研成果  先后负责和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授权专利3项。  主持了金精矿氰化尾渣综合回收铅锌金银研究、银精矿氰化尾渣铅锌分离技术研究、铅锌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高砷高锑难处理金矿石湿法预氧化-氰化浸出技术研究、新氯化法回收硫酸渣中金的技术研究、赤铁矿直接还原铁技术研究、钒钛磁铁矿综合回收钒铁技术研究、铌钽矿综合回收技术研究、氰化贫液净化除杂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含油废水高效处理新技术、石煤高效清洁提钒技术等科研项目。  学术兼职及称号  中国金属学会会员。
  • 杜翠凤
  • 系所: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职 称:教授  电 话:010-62333415  E-mail:ducuifeng@126.com  杜翠凤,女,博士,教授。198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硕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工业尘毒控制、矿井通风、矿山灾害防治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科研教学:  完成《深凹露天矿爆破烟尘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间断连续运输系统及岗位粉尘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路面抑尘剂抑尘技术研究》及《大尹各庄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潞安集团地面企业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决策系统研究》、《金山店铁矿重大灾害预测及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等厂协项目20余项。深凹露天矿爆破烟尘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程潮铁矿井下泥石流诱发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等3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原煤场抑尘剂抑尘技术研究》等5个项目获省部级奖三等奖,《非煤掘进工作面炮烟净化技术研究》获发明专利一项。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出版著作  《物理污染控制工程》、《矿山环境工程》  学术兼职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
  • 刘双跃
  • 系所: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职 称:教授  电 话:13311130201  E-mail:llssyz@126.com  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辽宁技术工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直接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于1985年2月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9月就读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博士研究生,于1988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  1991年4月调入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先后担任煤炭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省煤炭工业局生产技术处处长,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中心主任等职位。  2003年2月开始在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产业安全技术、危险辨识与安全评价、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安全预警与管理系统  科研教学:  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安全生产法规》、《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管理》、《安全评价》、《机电安全工程》、《矿山安全技术》等。为钢铁、矿山、石化、建筑施工类企业进行高级内部培训,并为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进行考前培训。  论文著作:  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3部。
  • 黄志安
  • 系所: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职 称:副教授  电 话:010-82376239,13641010189  E-mail:huang_za@qq.com  男,1973年11月生,博士,副教授, 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199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996年-2001年在中国有色工程研究总院工作,200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  瓦斯运移规律及防治技术、矿山粉尘治理理论及技术、矿山自然发火机理及治理技术  科研教学:  先后参加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负责参与了大同煤矿集团、峰峰集团、华晋焦煤公司、山西焦煤集团、皖北煤电集团、阳煤集团等校企联合攻关项目20余项,其中4项通过了省部级鉴定,3项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请专利8项。出版著作2部,参编2部。在中、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ISTP检索20篇。  主讲本科生专业课《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地质学与采矿工程概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参与校级重点教研项目1项,指导国家级本科创新项目1项。  近几年来负责参与的项目有:  1) 06.11-08.1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有自燃倾向性含硫矿床的防灭火工艺技术研究  2) 2011.4-2012.6,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淑村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立与研究  3) 2011.7-2012.6,冀中能源韩矿集团,陶二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立与研究  4) 2011.12-2012.6,开滦(集团)蔚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北阳庄矿井筹建处,北阳庄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立与研究  5) 2010.8-2011.12,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煤塔山矿8105工作面顺槽围岩移动规律监测分析研究  6) 09.9-10.12,同煤大唐,塔山地质保障系统研究  7) 09.12-10.12,山西国阳,采空区滞留可控干冰防止遗煤自然技术研究  8) 09.12-10.12,华晋集团,王家岭煤矿巷道煤岩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9) 09.1-10.12,北京科技大学校基金,关于煤氧复合作用及二氧化碳对其影响的研究  10) 09.5-11.5,山西国阳,利用本煤层防突抽放钻孔进行煤层注水研究  11) 08.10-08.12,华晋集团,沙曲矿瓦斯补充地质勘探  12) 07.8-07.12,巴基斯坦山达克,巴基斯坦山塔克露天矿开采系统优化  13) 07.5-08.6,财政部,关于制定关停小火电的产业政策  14) 05-07.4,峰峰集团,综掘面综合防尘  15) 05.8-07.5,屯兰矿,采掘面粉尘行为规律及高效防尘技术  16) 06.8-08.12,皖北煤电,三软高瓦斯大采高综采面安全开采技术  17) 07.4-12,华晋集团,瓦斯治理及运移规律研究  18) 06.3-07.12,山西国阳集团,疏水性煤层综合防尘技术研究及应用  19) 06.5-06.12, 皖北煤电:任楼煤矿II及中三采区煤层自然发火规律研究及对策  20) 03.1-04.10,同煤集团,“两硬”综放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近几年所获奖项:  1) 2009.2,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省部级), 综掘面粉尘行为规律及高效防降尘,排名第5;  2) 2009.11, 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排名第6  近几年所获专利:  1) 一种防治煤矿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无机盐型阻化剂[P].中国发明专利:ZL 2010 1 0107829.3, 2011.6.22,排名第2。  2) 一种矿用泡沫除尘剂[P].中国发明专利:ZL 2008 1 0224126.1, 2011.6.1,排名第2。  3) 一种煤岩体注浆加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ZL 2009 1 0180638.7, 已获授权通知,排名第2。  4) 一种煤矿井下用可伸缩式封孔器[P],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2008 2 0122967.7,2009.6.17,排名第2。  出版著作:  1) 讲案例学安全.煤矿,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4,第一主编  2) 燃烧与爆炸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5,第二主编  3) 矿山安全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0,参编  4) 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安全班组长安全读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参编
  • 贾水库
  • 系所: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职 称:副教授  电 话:010-62332997  E-mail:jsk2935@admin.ustb.edu.cn  贾水库,男,陕西礼泉人,1966年4月生。北京科技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副研究员,教育部应急管理咨询专家,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学术部委员,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地质系,获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7月至1995年9月任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团委书记;1993年9月至1997年3月在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9年5月任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分党委副书记;1999年5月至2001年12月在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研工部、武装部任副部(处)长;2001年12月至2010年3月任保卫保密处处长兼校园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2003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2010年04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  研究方向:  火灾理论及防治技术  科研教学:  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教保卫学研究会等七项重点课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  作为负责人曾研究过的项目有:  1) 北京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基础数据年度报表软件系统研究,北京市教育工委重点课题,2005年4月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高教保卫学会评为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2) 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北京市教育工委重点课题,2007年5月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高教保卫学会评为优秀科研成果特别奖  3) 高等院校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北京市高教保卫学会课题,2007年5月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高教保卫学会评为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入选首届海峡两岸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论坛  4) 教育部《高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课题,2007年10月结题,并报教育部,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教育部公安部28号令。  5) 高等学校平安校园建设及考核标准问题研究,北京市社科院、北京市教育工委重点课题,2008年5月已结题。  6) 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和机构建设研究,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高教保卫学会重点课题,2008年11月被全国高教保卫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入选“改革开放30周年与高校保卫工作”专题学术研究会。  7) 首都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稳定工作标准研究,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重点课题,2010年4月已结题。  8) 科技创安——北京科技大学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主体工程(一期)项目,教育部工程项目。  9) 科技创安——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公寓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二期)项目,教育部工程项目。  10) 科技创安——北京科技大学电梯集中管理系统工程(一期)项目,教育部工程项目。  11) 科技创安——北京科技大学电梯管理与控制工程(二期)项目,教育部工程项目。  12) 科技创安——北京科技大学消防报警系统联网工程项目,教育部工程项目。  13) 科技创安——北京科技大学车辆智能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工程项目,教育部工程项目。  14) 科技创安——北京科技大学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网络升级改造工程项目,教育部工程项目。  出版著作:  1) 北京科技大学保密工作规章制度汇编  2) 北京科技大学安全生产工作规章制度汇编  3) 北京科技大学安全保卫与综合治理工作规章制度汇编
  • 谢振华
  • 系所: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职 称:副教授  电 话:010-62311686  E-mail:xiezhenh@sohu.com  谢振华,男,副教授,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生于1968年8月。1993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留校任教至今。  研究方向:  矿山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冶金安全技术  科研教学:  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厂矿科研项目30多项。近几年的主要研究项目有:  1)中国铝业电解铝系统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2)铝工业企业HSE体系审核标准及对策;  3)氧化铝厂防尘防毒技术规程、铝加工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程等;  4)莆河煤矿通风及瓦斯抽放技术的优化研究;  5)大倾角坚硬顶板综放工作面“三带”的划分与防火研究与应用;  6)复杂条件下开采煤炭自燃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7)首云矿业地下开采通风系统优化及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  8)露天矿山灾害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及示范(“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工程流体力学、安全系统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应用、矿山安全技术、流体力学、安全信息管理学等。获得过北京科技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本科教学优秀奖二等奖、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优秀讲义二等奖1项。  获奖情况  获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科技成果二等奖及其它科研、教学奖多项。  科研论文  在北京科技大学学报、金属矿山、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等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出版著作  作为主编和副主编出版教材或专著20多部。近几年主编的教材和著作主要有:  1)谢振华、宋存义主编. 工程流体力学(第3版).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2)谢振华编.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谢振华主编. 冶金企业安全员培训.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谢振华主编. 金属冶炼安全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5)谢振华主编. 安全系统工程.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6)谢振华主编. 班组管理知识.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7)谢振华主编. 金属非金属矿山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培训教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8)谢振华主编.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培训教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 张俊燕
  • 系所: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职 称:副教授  电 话:010-62334877  E-mail:zhangjy02@gmail.com  张俊燕,女,1972年11月生,博士,副教授,后勤党委书记。  研究方向:  职业安全卫生  科研教学:  先后参与了“高炉喷吹贫煤、贫瘦煤安全性及其控制研究”,“2009年国内外及北京市突发事件典型案例汇编”,“北京市应急救援队伍分类管理调研与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高炉喷吹贫煤、贫瘦煤的安全行为及其应用” 项目获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高炉喷吹贫煤、贫瘦煤燃烧技术研究”项目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煤炭科学技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教材1部。
  • 陈秀枝
  • 职 称:高级工程师  电 话:010-62333573  E-mail:xiuzhichen@sohu.com  陈秀枝,汉族,工学博士,高工。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实验室主任。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水、矿物、固体废弃物的分析,并进行矿物资源,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参加国家“十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研课题多项,厂校合作项目多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论文近20篇。  主讲课程:  仪器分析、现代理化测试技术。  参加的科研项目:  1、直接利用生物质的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础研究(批准号:20476009)  2005.1-200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复杂贫锰矿高效选冶技术研究 (2007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6BAB02A11)  3、表面改性在制备新型矿物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深海多金属结核作生物固定化载体的探索 (“九五”国家长远发展专项课题)  5、大洋多金属矿生物冶金技术研究 (“十五”国家长远发展专项课题)  6、“极端嗜酸菌共培养及矿冶废弃物生物综合治理关键技术” 2002.10-2004.10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7、微生物催化FeS2-MnO2-H2SO4体系反应的动力学模型(批准号20206004)2003.1-200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西柏坡电厂弱酸离子交换系统离子交换树脂性能研究 (厂协项目)  9、应用混合捕收剂提高大冶铁矿混合浮选作业铜回收率的研究 (厂协项目)  10、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直流凝聚试验研究 (电力部项目)  11、提高大冶铁矿分离浮选铜回收率及硫钴精矿钴品位研究 (武钢矿业公司项目)  12、从酒泉强磁尾矿回收重晶石的研究 (厂协项目)  13、提高大同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堡子湾选冶厂Au、Ag回收率的研究 (厂协项目)
  • 郝红英
  • 系所:实验中心  职 称:副教授  电 话:010-62313503  E-mail:hhy0822@sina.com  郝红英,1967生,副教授,博士后  1987年毕业于中北大学化学师范专业,2000年获中北大学应用化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进入北京科技大学工作。  研究方向:  环境化学  沉积物-水界面化学  污染状况评价及环境效应  水处理技术  天然高分子材料功能改性研究
  • 徐玉琴
  • 职 称:高级工程师  电 话:010-62333118,13701323167  E-mail:xuyq@ces.ustb.edu.cn  74 ~ 76 年 包钢选矿车间技工  76 ~ 80 年 北京科技大学选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  80 ~ 85 年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选矿室从事国家“七•五” “八•五”攻关矿物加工工程、多金属综合利用国家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投入生产的现场调试工作。  85 ~ 2006 年 北京科技大学选矿教研室从事选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85 ~ 2006 年 北京科技大学工作期间,一直担任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系专业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以及(实验室主任)职责内的日常管理工作。  80~ 2010年 主要在从事着矿物加工工程、环境水处理工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提纯综合利用等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与技术工作方向:  本人自80年至今长期从事矿物加工工程与环境工程的科研及专业课实验教学工作。主要专业技术工作方向如下:  • 矿物加工领域复杂难选矿综合利用工艺研究。  • 环境工程领域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工业可排放水的深度处理回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  •矿物加工工程、水污染治理与控制、环境工程微生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  主要成果及业绩:  一、主要成员参加的国家“七•五” “八•五”攻关项目《广东大型凡口铅锌矿分选提纯》综合利用先进工艺研究。新工艺投入生产后获得巨大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七•五”重大矿业开发项目《云南兰坪多金属难选铅、锌、银综合回收》提供合理的合理生产工艺与技术储备的系统研究工作。使我国与欧洲共同体对《云南兰坪多金属难选铅、锌、银综合回收》已经在“八•五”期间得以实现。  三 、 长期以来在矿物加工工程技术工作中涉及的矿石种较多。  1)金属主要有铁、銅、镍、钴、钛、金、银、铝 、矾、銅等。  2)非金属主要有硫、石英、萤石、滑石及多类脉石矿物。  3)综合利用固体废物料主要有粉煤灰、钢渣、及各类尾矿。  四 、2004年本人获校级环境专业三废治理工程研究室建设成果二等将。  五 、 91年本人在北科大教学期间,获选矿工程研究方法高等专业课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六 、共发表过与专业和教学相关的论文10余篇。  主要参加或完成过的科研工程项目:  1、矿物加工物及综合开发利用工程项目 (80— 2010年 )  •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广东凡口铅锌分选提纯》综合利用项目已投入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云南兰坪铅锌矿分离提纯》综合利用研究工艺已投入生产  •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阳泉铝、土矿高品级铝精矿及尾矿降铁矿研究》  •张家口麻峪口超贫铁矿合理提纯工艺研究  •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从山西阳泉铝矾中提纯高品级铝精矿、尾砂降铁、钛用于建材工艺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脂肪酸增效剂复配作用机理及用于风萤石矿冬季低温浮选生产的研究》  •邯郸高品位铁矿石降低硫含量的工艺研究  •河北綦村铁矿石提高铁精矿品级、降低硫的含量研究  •张家口低品位难选鲕磁进口铁矿石的选矿工艺研究  •山东罗山金矿生产过程自控研究及工业生产调试工程  •湖北铜录山铜矿合理工艺及指标的研究。  2、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项目 (1999 — 2010年 ) :  •谭山硫铁矿中回收金、银的研究  •石景山电厂粉煤灰湿法提纯分选综合利用研究  •江西永修石英¬—长石分离提纯综合利用研究。  3、环境类水处理工程项目 (1999 — 2010年 ) :  •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保定华保稀土废水处理工程工艺的研究。  •项目主要成员参加完成保定保恒杂料废水处理工程研究。  •项目成员参加邯峰电厂循环冷却水缓蚀阻垢工程研究。  •参加了驻马甸市政污水厂工程标书编制与技术咨询服务。
  • 杨同
  • 系所:实验中心  职 称:高级工程师  电 话:010-62334302,13520604646  E-mail:yangtong@ustb.edu.cn  杨同,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采矿专业,现在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工作;兼任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岩土检测室主任;中国国家认证试验项目(岩土)授权签字人。  杨同长期从事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技术、矿山压力与支护、岩土工程、岩土力学实验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工作,国家级精品课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团队成员。主持与参加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北京科技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8项;校大型设备效益评比优秀奖14项;为土木工程等专业开设本科生课程4门,承担岩石力学、土力学等本科及研究生实验课7门,编写实验教材3部;公开发表论文近40篇(第一作者20篇)。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校先进工作者、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  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技术、矿山压力与支护、岩土工程、岩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 王宝学
  • 系所:实验中心  职 称:教授级高工  电 话:010-62334302,13661034068  E-mail:bxwang@126.com  王宝学,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岩石力学与测试技术、矿山压力与支护、岩土工程、岩土物理力学性能实验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工作。  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国家攻关、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北京科技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8项;北京科技大学大型设备评比优秀等奖励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写实验教学讲义3册;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  岩土力学与工程,矿山压力与支护,岩土、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技术。
  • 陈骏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物理化学系  办公地点:冶金楼913-2  办公电话:010-62332525  传真:010-62332525  本科课程:《相结构及研究方法》、《功能材料》、《相图在冶金中的应用》等  科研方向:[1] 多功能材料制备物理化学  [2] 铁电与压电材料  [3] 新型无铅压电材料制备与性能  [4] 功能材料晶体结构  [5] 负热膨胀材料制备与应用  陈骏,男,博士,研究员。1997-2001年:合肥工业大学(学士),2001-2007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提前攻博)。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8-2009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资助赴德国TU-Darmstadt留学。2008年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研究员。在J. Am. Chem. Soc., Chem. Mater., Appl. Phys. Lett., J. Appl. Phys.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担任Chem. Mater., J. Phys. Chem., Appl. Phys. Lett., J. Am. Ceram. Soc.等期刊审稿人。  代表性论文论著  [1] Jun Chen, Xianran Xing, Ce Sun, et al. Zero thermal expansion in PbTiO3-based perovski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0, (2008) 1144.  [2] Penghao Hu, Jun Chen, Jinxia Deng, et al. Thermal expansion, ferroelectric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in (1-x)PbTiO3-xBi(Ni1/2Ti1/2)O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2, (2010) 1925.  [3] Jun Chen, Xianran Xing, Andrew Watson, et al. Rapid synthesis of multiferroic BiFeO3 single-crystalline nanostructure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19, (2007) 3598.  [4] Jun Chen, Krishna Nittala, Jacob L. Jones, et al. Structural evidence for the nonmonotonic trend of Tc in tetragonal PbTiO3-BiScO3 solid solution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6, (2010) 252908.  [5] Jun Chen, Penghao Hu, Xueyi Sun, et al. High spontaneous polarization in PbTiO3–BiMeO3 systems with enhanced tetragonalit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1, (2007) 171907.  [6] Jun Chen, Xianran Xing, Guirong Liu, et al. Structure and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in the PbTiO3–BiFeO3 system,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9, (2006) 101914.  [7] Jun Chen, Xianran Xing, Ranbo Yu, et al. Structure and enhancement of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in the PbTiO3-CdTiO3 system,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7, (2005) 231915.  [8] Jun Chen, Xiaoli Tan, Wook Jo, et al.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high-TC Bi(Mg1/2Ti1/2O3-PbTiO3,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6, (2009) 034109.  [9] Jun Chen, Xueyi Sun, Jinxia Deng, et al. Structure and lattice dynamics in PbTiO3–Bi(Zn1/2Ti1/2)O3 solid solu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5, (2009) 044105.  [10] Jun Chen, Ranbo Yu, Lihong Li, et al. Structure and shape evolution of Bi1-xLaxFeO3 perovskite microcrystals by molten salt synthesis,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08) 3655.  科研业绩  负责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重点基金、青年基金、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全国优秀百篇资助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获得奖励 / 专利  获奖及荣誉:  [1] 《钛酸铅基化合物晶体结构及其负热膨胀性》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 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基金(2008年)。  [3] 《钛酸铅基化合物晶体结构及其负热膨胀性》博士学位论文获北京市5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4] “若干先进材料制备过程物理化学前沿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6完成人(2005年)。  [5] 北京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之星”十佳(2005年)。  专利:  [1] 邢献然,孙学义,陈骏,于然波,刘桂荣,一种铌酸盐压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ZL200710179206.5,2010年。  [2] 邢献然,陈骏,刘桂荣,一种零膨胀材料,专利号ZL200610165030.3,2009年。  [3] 邢献然,陈骏,张彩艳,一种熔盐法制备片状单晶钛酸铋镧粉体的方法,专利号ZL200510130620.8,2008年。  [4] 邢献然,陈骏,魏国柱,刘桂荣,一种制备纳米晶锡酸铅粉末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3101150991.1,2006年。  [5] 邢献然,陈骏,邓金侠,刘桂荣,定热膨胀铅锶钛酸盐正阻温系数陶瓷的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3100012.6,2005年。
  • 郭汉杰
  • 教授/博士生导师  钢铁冶金系  办公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办公电话:010-62334964  传真:010-62334964  本科课程:自1993年起,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给本科生讲授《冶金物理化学》,并担任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  研究生课程:给硕士研究生讲授《冶金热力学》;给博士研究生讲授《物理化学理论与应用》。  科研方向:在科研方面,长期从事于冶金溶体热力学和动力学、冶金新工艺、新流程、冶金能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  1)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研究,如活度、黏度等理论;  2)钢、铁溶液脱除氮、氧、硫、磷、硅、锰、钛等的物理化学理论与工艺;  3)电渣冶金理论与工艺;  4)钒氮、活性石灰的生成机理与工艺;  5)钢铁冶金新工艺及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  简历  男,1957年5月出生于山西省河津市, 1992年3月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浸钒渣提镓工艺优化设计与机理的研究”,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5年后陆续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性论文论著  1)冶金物理化学教程(第一版)40万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  2)冶金物理化学教程(第二版)60万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  3)合著 冶金熔体和溶液的计算热力学,87万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  4)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EI、SCI等收录30余篇。  科研业绩  2006年讲授的“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获北京科技大学校级优秀课程;2006年编著的“冶金物理化学教程”(第一版)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优秀教材二等奖;2007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教学优秀奖;2007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第四届本科教学优秀奖;2007年合著的“冶金熔体与溶液的计算热力学”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08年编著的“冶金物理化学”(第二版)获北京科技大学第七届优秀教材二等奖;2008年讲授的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获第23届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讲授的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程;  2008年所领导的冶金物理化学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008年讲授的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年获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9年获得2006-2009年度北京科技大学先进工作者;  2010年所讲授的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 郭敏
  • 教授/博士生导师  物理化学系  办公地点:冶金生态楼711房间  办公电话:010-62334926  传真:010-62334926  本科课程: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冶金物理化学》热力学部分  北京市精品课程《冶金材料实验与分析技术》  研究生课程:《近代冶金和材料研究方法》  科研方向:1、冶金工业固废的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  2、由冶金工业废渣提取纳米功能材料的物理化学研究  3、有序纳米阵列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物理化学  4、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与可见光光催化剂  社会职务:1、中国化学会会员。  2、学术期刊J. Solid State Chem.、Thin Solid Film、Electrochim. Acta等审稿人。  郭敏,女,1968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990年本科毕业后一直在河北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物理化学系工作。长期从事多金属复杂矿及炉渣的有价元素提取、高附加值材料制备与高效综合利用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有序纳米体系的可控制备方法及其在器件中的应用;以及半导体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光催化与光解制氢的性能及机理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73计划子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各一项;作为主研人参加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J. Phys. Chem. B、J. Solid State Chem.、Electrochimica Acta.、Nanotechnology、CrysEngCommun.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被SCI他引约560 余次。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单篇他引超过50次以上的论文有3篇。最高单篇他引100余次。获得专利授权5项。  代表性论文论著  1. Min Guo, Shengmin Cai. Hydrothermal growth of well-aligned ZnO nanorod arrays: Dependence of morphology and alignment ordering upon preparing conditions. J. Solid State Chem., 2005, 178(6): 1864-1873. (time cited: 106)  2. Min Guo, Shengmin Cai. The Effect of Hydrothermal Growth Temperature on Preparation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ZnO Nanorod Arrays Film. J. Solid State Chem., 2005, 178(10): 3210-3214. (time cited: 67)  3. Min Guo, Yanjie Ren, Fanshun Meng, He Tian, Shengmin Cai. Photo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nanocrystallineTiO2 co-sensitized by novel cyanine dyes. 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 2005, 88(6): 23-35. (time cited: 34)  4. Min Guo, Shengmin Cai. Hydrothermal growth of perpendicularly oriented ZnO nanorod array film and its photo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5, 249(1-4): 71-79. (time cited: 52)  5. Ling Chen, Min Guo, Hongfei Zhang, Xindong Wang.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tRu/C catalysts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reduction method using Nd2O3 as dispersing reagent. Electrochimica Acta., 2006, 52:1191-1198.  6. Teng Ma, Min Guo, Yanjun Zhang, Mei Zhang, Xidong Wang. Density-Controlled Hydrothermal Growth of Well-aligned ZnO nanorod arrays. Nanotechnology, 2007, 18: 035605(7pp). (time cited: 45)  7. Min Guo, Shengmin Cai. Highly Hydrophilic and Superhydrophobic ZnO Nanorod Array Films. Thin Solid Film, 2007, 515, 7162-7167.  8. YanJun Zhang, Min Guo, Mei Zhang, ChuanYu Yang, Teng Ma and XiDong Wang.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crystalline zinc hydroxystannate microcubes.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007, 308 (1): 99-104.  9. Guo Min, Yang ChuanYu, Zhang Mei, Effects of preparing conditions on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well-aligned ZnO nanorod arrays. Electrochimica Acta, 2008, 53(14): 4633-4641.  10. Yali Wang, Min Guo, Mei Zhang, Xidong Wang,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SnO2 nanoflower arrays and their optical properties, Scripta Materialia. 2009, 61: 234–236.  11. Yuxiang Li, Min Guo, Mei Zhang, Xidong Wang,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iO2 nanorod arrays on glass substrates.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09, 44:1232–1237.  12. Teng Ma, Min Guo, Yanjun Zhang, Mei Zhang, Xidong Wang.The effect of the texture and the density of ZnO seed layer on the orientation of ZnO nanorod array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09, 9: 5920-5925.  13. YanJun Zhang, Min Guo, Mei Zhang, ChuanYu Yang, Teng Ma and XiDong Wang.Hydrotherm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porous tin dioxide thin film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09, 9: 5770-5775.  14. Yali Wang, Min Guo, Mei Zhang, Xidong Wang, Hydrothermal preparation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ize-controlled SnO2 nanorod arrays, CrystEngComm, 2010, 12(12): 4024-4027.  15. Yali Wang, Min Guo, Mei Zhang, Xidong Wang. Facile synthesis of SnO2 nanograss array films by hydrothermal method. Thin Solid Film, 2010, 518(18): 5098-5103.  16. Jianhang Qiu, Min Guo, Yingjie Feng, Xidong Wang.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branched hierarchical ZnO nanowire arrays and its photo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Electrochimica Acta, 2011, 56, 5776-5782.  科研业绩  1、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固态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纳米棒/管阵列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项目负责人  3、国家973计划“多金属复杂矿元素利用过程的质、能转化规律与系统优化” ,子课题负责人  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磷赤铁矿精矿造块与高磷铁水高效及环境友好处理技术” ,子课题负责人  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钢铁流程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系统工程” ,主研人  获得奖励 / 专利  获奖:  1、2010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冶金物理化学》主讲教师  2、2010年度北京市精品课程《冶金工程实验技术》主讲教师  3、2009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主要成员  4、2008年度北京市精品课程《冶金物理化学》主讲教师  5、2008年度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6、2008年度荣获了北京科技大学科研经费过百万突出贡献奖  7、2007年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突出贡献奖  8、2006年度北京科技大学校级师德标兵  9、2006年度第五届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专利:  1、一种制备浸润性可控的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薄膜的方法,授权号:ZL200810056547.8  2、一种纳米SnO2-MWCNTs的微波水热合成方法,授权号:ZL 200810241019.X  3、一种在水溶液中制备均匀氧化锌纳米管阵列的方法,授权号:ZL 200810226855.0  4、一种脉冲电沉积制备均匀透明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薄膜的方法,申请号:200810119810.3  5、一种从含钛炉渣中分离提取富钛化合物的新方法,申请号:2010101282666
  • 焦树强
  •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色金属冶金系  办公电话:010-62334204 (办)  传真:010-62334204  科研方向:曾主持和参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EPSRC,美国宇航局(NASA),美国钢铁研究所(AISI)及国内外厂协项目多项,研究兴趣及方向包括:  1) 深空探测氧气原位制备技术  2) 绿色冶金新工艺(铁,钛,太阳能级硅)  3) 新能源材料  4) 材料表面电化学强化处理  男,1977年11月出生于甘肃白银,教授。199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腐蚀与防护专业,2003年获湖南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相继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月受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有色冶金系教授。  代表性论文论著  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文章被引用11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件,国际PCT专利1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件。  代表性论著(*为通讯作者)  1. Shuqiang Jiao*, Jiguo Tu, Changyong Fan, Jungang Hou, Derek J Fray. Electrochemically assembling of porous nano-polyaniline network in reverse micell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a supercapacitor.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11,21,9027-9030  2. Shuqiang Jiao*, Hongmin Zhu. An investigation into electrochemical recovery of rare earth ions in a CsCl-based molten sal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1,189,821-826  3. Jungang Hou*, Rui Cao, Zheng Wang, Shuqiang Jiao*, Hongmin Zhu. Chromium-doped bismuth titanate nanosheets as enhance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t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with a high percentage of reactive (110) facet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1,21,7296-7301  4. Jungang Hou*, Rui Cao, Shuqiang Jiao*, Hongmin Zhu, R.V. Kumar. PANI/Bi12TiO20 complex architectures: controllable synthesis and enhance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2011,104,399-406  5. Jungang Hou*, Zheng Wang, Rui Cao, Shuqiang Jiao*, Hongmin Zhu. Preparation of polyaniline modified TaON with enhanced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Dalton transations,2011,40,4038-4041  6. Shuqiang Jiao, Xiaohui Ning, Kai Huang, Hongmin Zhu.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lectrochemical dissolution of conductive TiCxO1-x solid solutions.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2010, 82,1691-1699.  7. Shuqiang Jiao*, Linlin Zhang, Hongmin Zhu, Derek J Fray. Production of shape memory alloys via electro-deoxidation utilizing an inert anode. Electrochimica Acta, 2010,55,7016~7020  8. Shuqiang Jiao*, Kamal Tripuraneni Kilby, LiJuan Zhang, Derek J Fray. A Route to Synthesize nano-CaRuO3 Perovskite via Combusting the Precursor Prepared in Reverse Micelle. Nanotechnology, 2009,20,085606  9. Shuqiang Jiao*, Derek J Fray. Development of an inert anode for electrowinning in calcium chloride – calcium oxide melts.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10,41,74  10. Shuqiang Jiao, Hongmin Zhu. Novel Metallurgical process for titanium produc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2006,21,2172
  • 李宏
  •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办公地点:冶金楼811  办公电话:62334059  本科课程:钢铁生产与生态环境  研究生课程:冶金生态工程  科研方向:(1)节能低污染冶金技术开发:氧气转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提钒炼钢新工艺  (2)用分形理论模拟钢中夹杂物凝聚过程的研究  社会职务:中国金属学会学科发展研究特聘专家;  《中国冶金》编委会委员;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环保分会委员;  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分会状态分析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  1970年~1973年,江苏省徐州钢铁厂炼钢工人;1973年~1976年,北京钢铁学院炼钢专业学生;1976年~1979年,江苏省徐州钢铁厂炼钢炉长、技术员;1979年~1982年,北京钢铁学院炼钢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1994年,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其间:1986年~1987年,日本东北大学选矿冶炼研究所进修;1993年~1994年,日本住友金属株式会社研发中心研修;1994年~2000年,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重机部职员;2000年~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其间:2004年~2005年,日本东北大学工学研究科社会人短缩博士课程,毕业获金属前沿工学博士学位。  代表性论文论著  译著有《钢铁冶炼》、《炉外精炼》,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编著高等学校教材《钢铁冶金•炼钢学》第2章《炼钢基本反应》,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科研业绩  (1) 氧气转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  (2) 提钒炼钢新工艺;  (3) 用分形理论模拟钢中夹杂物凝聚过程的研究  获得奖励 / 专利  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共十余项
  • 李宏煦
  • 教授/博士生导师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生态系书记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  办公地点:冶金生态楼808  办公电话:010-82376226  传真:010-62332786  本科课程:生态热力学与动力学;有色冶金与生态环境;生态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生课程:冶金生态工程;生物冶金  科研方向:生物冶金;堆浸及其他新型反应器湿法浸出;萃取电积  复杂矿物资源及二次资源的增值冶金与高效利用  工业系统优化设计与生命周期评价  碳捕集及生物质能源  社会职务:中国循环经济学会专家;  中国资源循环学会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国家863科技计划会审专家;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Acta Metallurgica Sinica》、《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英文版)等10余种国际与国内期刊稿件评阅人。  1988,9-1992,6 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读本科  1992,7-1995,8 金川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第一冶炼厂技术员  1995,9-1998,3 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读硕士  1998,9-2001,9 中南大学矿物工程系读博士  2001,10-2005,5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矿冶材料所 高级工程师  2002,8-2004,8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2005,6-----------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生态系 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性论文论著  1 李宏煦 著《硫化铜矿的生物冶金》,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  2 李宏煦 编 《生态人文社会科学概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  3 LI Hong-xu(李宏煦), WANG Yang, CANG Da-qiang. Zinc leaching from electric arc furnace dust in alkaline medium. J. Cent. South Univ. Technol. 2010,17(5): 967−971 (SCI, EI)  4 李宏煦,李安,吴爱祥. 喷淋液流速率与气流速率对次生硫化铜矿生物堆浸过程温度分布的影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20(7):1424-1432 (EI)  5 Jincao Wang, Shaobo Shen, Jihong Kang, Hongxu Li (李宏煦), Zhancheng Guo. Effect of ore solid concentration on the bioleaching of phosphorus from high-phosphorus iron ores using indigenous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Process Biochemistry. 2010, 45:1624-1631. (SCI)  6 张博, 张彭义, 徐九华, 李宏煦, 史蕊. Au/A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9,19(8):1505-1510. (EI)  7 LI Hong-xu(李宏煦), QIU Guan-zhou, HU Yue-hua.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chalcopyrite in presence of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2006, 16(6):1240-1245. (SCI, EI)  8 Li Hongxu(李宏煦), Cang Daqiang, Wang Dianzuo.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mechamism of pyrite using bacteria modfide powder microelectrode. Joural of rare earths. 2005,23 (Spec Issue): 18-24. (EI)  9 李宏煦, 苍大强, 王淀佐. 高温菌Sulfolobus的生长及浸矿性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7,29(1):20-24. (EI)  10李宏煦, 苍大强, 陈景河,等. 生物因素对次生硫化铜矿堆浸过程动力学的影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17(2):157-161. (EI)  11 李宏煦, 苍大强 , 邱冠周 等. 溶液电位及堆结构影响次生硫化铜矿生物堆浸的动力学.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7(6):1087-1093. (EI)  12李宏煦, 苍大强, 王淀佐.浸矿菌Leptospirlum ferrooxidans 氧化Fe2+的电化学动力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16(9):1634-1640. (EI)  科研业绩  近年主要纵向项目:  1 生物吸附高钙镁矿物的界面分子力作用于吸附动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2011.12 项目负责人  2 应用细菌修饰粉末微电极对有菌硫化矿氧化机理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01-2005.12 项目负责人  3 废水中元素硫氧化细菌酸浸脱除高磷铁矿中磷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2011.12 项目排名第2  4 生物浸出体系生物与化学因素强关联 国家973子课题 2005.01-2009.12 项目负责人  5 生物浸出电子垃圾中有价金属的研 校创新基金 2006.09-2007.09 项目负责人  6 生物堆浸过程的仿真与优化研究 科技部院所创新基金(部分) 2002.08-2004.12 项目负责人  7 生物冶金技术与工程化研究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 2001.01-2005.12 项目技术负责人  8 生物冶金技术扩散平台 2002.09-2005.9 项目技术负责人  获得奖励 / 专利  奖励:  2007年 北京市第十七届优秀青年工程师奖  2010年 中国专利优秀奖  2011年 北京市专利一等奖  专利:  1 ZL20040056929硫化矿浸矿菌生长的高效电化学培养方法及装置 2008-06-04  2 ZL.02128837.2适用于生物堆浸提取金属的造粒工艺 2007-04-11  3 ZL 02145971.1应用含菌的铜矿酸性矿坑水浸出硫化铜矿新工艺 2006-07-19  4 ZL 03137338铜矿石的联合堆浸工艺 2006-06-21  5 ZL 03137339.3含砷硫化镍钴矿的生物堆浸工艺 2006-03-08  6 ZL 02128834.8金属硫化矿尾矿的回收工艺 2006-02-18
  • 李建业
  • 教授/博士生导师  物理化学系  办公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办公电话:010-62332652  传真:010-62332652  科研方向: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器件(与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系等有关教授合作)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9年开始从事低维材料研究,于2000年在国际学术期刊上以第一及通讯作者首次报道了GaN纳米带,据从ISI Web of Science查询,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无机材料纳米带的报道;2002至2007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化学系和西北大学材料科学工程系及材料研究中心从事GaN、ZnO等纳米材料及纳米器件的研究工作;之后回国任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教授。为美国化学会(ACS)四种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被邀录入Marquis Who's Who in Science & Engineering,Who's Who in America和Who's Who in the World等。  代表性论文论著  2000年来,以第一、二作者在Nano Lett.(IF = 10.371)、J. Am. Chem. Soc.(IF = 8.091)、Adv. Mater.(IF = 8.191)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纳米材料及器件研究的SCI论文近三十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二十二篇),这些论文已被Nature、 Science等SCI期刊引用五百七十多次 (他引近五百次) ,单篇论文被SCI他引超过70次的三篇,单篇最高被SCI引用140多次;2000年来,总共发表四十多篇SCI论文,被引用六百多次;申请美国专利一项;以第一作者在Springer出版Book Chapter “Nanowires and Carbon Nanotubes”(in “Scanning Microscopy for Nanotechnology: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WL Zhou & ZL Wang (Eds); Springer: New York, London, 2006; pp. 237-280.),被邀编辑Bentham科学出版公司E-book:Advances in III-V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and Devices。  近五年代表作:  1. Jianye Li* et al., Simultaneous Growth of Pure Hyperbranched Zn3As2 Structures and Long Ga2O3 Nanowires, Nano Lett. 9 (2009) 1764-1769.  2. Jianye Li* et al., Diameter-Controlled Vapor-Solid Epitaxial Growth and Properties of Aligned ZnO Nanowire Arrays, J. Phys. Chem. C. 113 (2009) 3950-3954.  3. Jianye Li* et al., Electrical modification of ZnO nanodevices by a pulsed-laser deposited Al2O3 film, J. Phys. Chem. C. 112 (2008) 19686-19689.  4. Jianye Li* et al., Phys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Chemical Vapor Grown GaN Nano/Microstructures”, Inorg. Chem. 47 (2008) 10325-10329.  5. J.V. Foreman, Jianye Li, et al., Time-resolved Investigation of Bright Visible Wavelength Luminescence from Sulfur-doped ZnO Nanowires and Micropowders, Nano Lett. 6 (2006) 1126-1130. (Highlighted in Photonics Spectra, August 2006).  6. Jianye Li et al., Conversion between hexagonal GaN and b-Ga2O3 nanowires and their electrical transport properties, Nano Lett. 6 (2006) 148-152. (Nano Lett.’s Most-Accessed Articles: January-March, 2006).  7. B.W. Maynor, Jianye Li, et al., Site-Specific Fabrication of Nanoscale Heterostructures: Local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GaN Nanowires using Electrochemical Dip-Pen Nanolithography, J. Am. Chem. Soc. 126 (2004) 6409-6413.  8. Jianye Li et al., Controlled Growth of Long GaN Nanowires from Catalyst Patterns Fabricated by "Dip-Pen" Nan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Chem. Mater. 16 (2004) 1633-1636.
  • 李晶
  • 教授/博士生导师  钢铁冶金系  办公电话:010-62334001  传真:010-62332265  本科课程:本科生的“金属材料成型加工”,指导本科生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  研究生课程:硕士的"冶金质量控制"课程  科研方向:主要从事"电弧炉/转炉炼钢、炉外精炼及纯净钢冶炼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特别在LF精炼技术及钢种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男,1967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7月鞍山钢铁学院(现辽宁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毕业,1993年4月鞍山钢铁学院钢铁冶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年6月-1994年12月鞍山市中型轧钢厂工作,1994年12月-1999年3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参加工作。2006年7-10月在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进修学习。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电炉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现为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广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代表性论文论著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著《LF精炼技术》,还参与编写了四本学术著作及一本译著。获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教育部全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项目一项,冶金青年科技奖一项,两项科研成果经省部级鉴定。获专利两项。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2%u0033%u0032%u0035%u0032%u0039%u0034/%u0030%u0031%u0030-%u0036%u0032%u0033%u0033%u0032%u0038%u0039%u0033
相关推荐
新疆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新疆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昆明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昆明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四川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贵阳中医学院师资好不好,贵阳中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北政法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政法大学师资怎么样 宁夏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宁夏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