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信息

北京协和医学院

英文名: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简称:“协和”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23 类型:理科类/医药类/医科大学/211/985/考研院校/研

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校卓越计划
  • 北京协和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北京协和医学院师资好不好

院校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2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国家级和部委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其中3人为学科评议组组长),在岗博士生导师398人,硕士生导师665人。

  • 白春梅
  • 白春梅,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现为CSCO执行委员会委员,老年肿瘤学会执行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理事。《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编委,《肿瘤论坛报》编委,《中国新药杂志》审稿人。分别于1989年和1999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和内科临床博士学位。2000年在美国北卡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分子标记物在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应用。曾参加国内“863”和“十一五”晚期胃肠道肿瘤临床研究。主持和参加抗肿瘤新药临床药物试验。
  • 陈书长
  • 陈书长,男,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老年肿瘤学会常委(CSGO)、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CSCO)委员、Asia-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华肿瘤杂志、癌症进展杂志、中国误诊医学等杂志编委。  1969年北京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4次赴日本东京癌研化疗中心、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肿瘤内科进修临床肿瘤治疗。四十年来一直从事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临床、实验室研究。曾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文章70余篇。参加撰写10余部肿瘤、血液学专著,并主编《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擅长肿瘤化疗和生物治疗尤其擅长对老年肿瘤患者和伴有合并症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对于疑难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有独到见解,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 白耀
  • 白耀,男,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内科内分泌专业50年,连续致力于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对甲状腺病防治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内内分泌学科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  近30多年主要从事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低减症-甲减或甲低、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肿瘤等)研究。对多病种,多学科的甲状腺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合并症和预后等方面均作了不同视角专题研究;设计、制定和适时的修改了甲状腺病诊断和处理的实施规范。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主编有甲状腺病学-基础与临床、临床内科急诊学和中华医学百科大词海(第二卷);参与编辑及撰写大型专业参考书30部。承担本科生授课50余年,培养研究生8名,参与数百名专业进修生教学。是国内为数很少的、专门着重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的专家。  曾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第2届委员、第3、4届常务委员、甲状腺学组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第12- 16届的理事、北京内分泌学会第1- 3届主任委员、第4、5届名誉主任委员。  主持的科研项目获198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学技术成果奖及 1991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主要参与的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陆召麟
  • 陆召麟,男,1939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其中1962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实习。  毕业后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和内分泌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0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  曾两次赴国外留学,1971.4-1975.8在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塞劳缪医学院和1980.9-1982.10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进修学习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学成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内分泌学的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内分泌科的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和垂体疾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重点研究方向是垂体-肾上腺疾病,包括库欣综合征、异位ACTH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爱狄森病等。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级和卫生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以及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作为硕士生导师及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多名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共发表各种学术论文90余篇,在9本重要的专业参考书上撰写了有关章节。1986年至1992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1992年至1999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是中华医学会第21届、第22届、第23届常务理事和中华医学会基金会副理事长。
  • 孟迅吾
  • 孟迅吾,女,1935年8月26日生,江苏省人。内分泌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81年8月-1983年9月在美国波斯顿哈佛医科大学麻省总医院(Mass General Hospital)内科进修代谢性骨病。1989年12月-1990年6月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Helen Hayes医院骨研究中心进修骨质疏松症的研究。1993年12月-1994年6月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Helen Hayes医院骨研究中心进修骨质疏松的研究。  1957年-1963年在内科担任住院医师,1963年-1965年担任内科、内分泌科住院总医师,1965年-1985年担任内分泌科、主治医师,1985年-1989年担任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1989年至今担任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主编,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顾问,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等多个杂志编委。曾任首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首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代谢性骨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秘书。  因骨质疏松症、维生素D、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曾获得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华医学基金(CMB美国纽约)课题等共10余项。负责牵头或参加了国内外十余项骨质疏松防治新药的临床药理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160余篇,参与编写和编辑大型医学书籍12部。  获奖情况:  1.198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静脉插管取血测iPTH、Ald和NA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的研究,排名第二。  2.1994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断和外科处理的研究,排名第二。  3. 199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维生素D临床和基础研究,排名第二。  4. 199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排名第一。  5. 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  6.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排名第一。
  • 王姮
  • 王姮,女,1936年1月26日出生,江苏省南通人。1985年1月受卫生部派遣前往日内瓦,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会议,制订糖尿病诊断、分型及治疗的WHO文件(Report of a WHO Study Group)。1986年1月~1987年4月在德国慕尼黑Schwabing医院临床生化研究所进行HLA-DR基因转染至纤维母细胞系的表达研究。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后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务委员。系美国糖尿病学会会员,国际糖尿病联盟终身会员。1994年-1998年任WHO西太平洋区域健康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项目专家委员会,《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副主编,《糖尿病现代治疗学》主编,《临床用药须知》(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委,参与编写《现代内科学》,《现代胃肠病学》。1994年作为课题 “我国1型糖尿病的免疫学、遗传学及临床特点”第一负责人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方福德教授合作作为课题“我国2型糖尿病家系易感基因”第二负责人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1996-2001年负责了“九.五”攻关项目“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的研究。长期从事糖尿病学,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及临床。
  • 史轶蘩
  • 史轶蘩,内分泌学专家,1928年11月生于广东江门市,江苏溧阳人。1946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医预系,1949年转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疗系,1950年获燕京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学位,并因成绩优越获该校理学院金钥匙奖。1954年毕业后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及内分泌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及主治医师、1979年任内分泌科副教授、1981年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两年,1983年任内分泌科主任(至1995年)和教授。曾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内分泌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新药(综合)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药政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主编及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中国新药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的编委、1993年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名医,1995年被授与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  毕业50余年来史轶蘩院士一直从事内分泌学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卓有成绩。现在是国内内分泌领域中的著名专家。她的临床及基础内分泌学学识渊博、思维敏锐、科学作风严谨,医德医风正派,行政管理能力强,为人率真坦诚。  近年来史轶蘩院士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如下:  (1)开创了我国神经内分泌疾病诊治的研究--包括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低促性腺激素性性功能低减, 建立了多种垂体激素的测定方法及下丘脑垂体功能兴奋及抑制试验,填补了我国此类疾病诊治方面的空白。  (2)通过对病人的整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研究,及在体外培养的垂体瘤细胞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加深了对这些下丘脑垂体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了解。  (3)在国内首先开展用神经递质或神经激素药物,如溴隐亭、CV-205、GH、促生长分泌肽及生长抑素激动剂等治疗各种下丘脑垂体疾病,并详细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生长抑素慢性治疗对胆囊功能的影响,引起胆石症。  史轶蘩教授的研究工作已发表文章200余篇,并得到以下成果奖励:“内分泌性男性性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1989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临床研究”1990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1991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
  • 隆云
  • 隆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主任助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在意大利都灵Giovanni Battista医院ICU学习,长期从事重症医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他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临床经验丰富,在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重症病人的感染,血液净化治疗技术,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及重症病人镇静镇痛等方面有很高的临床造诣。总共获北京协和医院院内医疗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6项。  工作中积极探索开拓新技术,在科主任刘大为教授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在我院加强医疗科率先开展了包括体外膜氧合、分肺通气、经皮气切等十余项新技术。科研上他致力于呼吸力学,机械通气,重症病人感染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及肺复张等工作处于本学科领域前沿水平。  由于其突出的临床能力,先后多次受卫生部指派参加如淄博火车撞击事件,阜阳手足口疫情爆发等国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及指导工作,受到卫生部及当地同道的高度评价。
  • 刘大为
  • 刘大为,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1987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曾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继续重症医学的学习及研究工作。1996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8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5年被美国重症医学院授予荣誉教授(FCCM)称号,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注重积累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经验,掌握和理解危重病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复杂的危重疾病的临床医疗中,能在危重病医学原则基础上,注重危重疾病的演变过程及器官与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熟练掌握危重病人的救治方法,熟悉多种监测和治疗仪器设备,并应用于临床医疗,通过动态的、定量的监测,应用先进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危重病人进行治疗。指导或参加了大量的对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感染、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严重创伤、等多种危重病的治疗。组织或参加了多次危重病人的国际、国内的成功转运工作。曾多次获得医学科学院系统医疗成果奖。  在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对危重病的研究工作,包括对MODS的治疗和预防的研究、血流动力学研究,及对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治疗、感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对感染性休克进行了系列的临床和基础的研究。作为科研课题的负责人,曾承担“围手术期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氧输送及心功能的研究”、“组织氧利用在严重感染时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感染性休克时右心功能的改变及支持方法”等科研项目。较早地提出了提高氧输送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局限性,而且过高的氧输送并不能改善预后。结合应用胃粘膜pH值与氧输送对感染性休克病人进行监测,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提出感染性休克的支持性治疗应以右心功能为主导的治疗原则。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目前,是多种医学期刊的编委。主编《实用重症医学》、《危重病医学主治医师600问》、《危重病医学》等专业书籍,并参加编写了多部专业书籍。  擅长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出血坏死胰腺炎、严重创伤等多种危重病的治疗。
  • 李海龙
  • 李海龙,男,主治医师,负责临床会诊、基础工作。2002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8月参加工作,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并于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担任内科总住院医师。2009年7月调入本院肠外肠内营养科工作,任主治医师。负责门诊病人营养不良的诊治,住院患者的营养会诊及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建议与调整。
  • 陈伟
  • 陈伟 职称: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伟,男,主治医师,负责临床会诊、基础工作。1995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营养系, 同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担任营养医师工作,2004年获协和医科大学内科硕士学位,2007年获卫生部副主任医师资格,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分会临床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健康管理学组组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参加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撰写科普书籍近二十部,从事临床疾病的营养治疗、大众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
  • 何桂珍
  • 何桂珍 女,出生年月:1952.6.29,籍贯:杭州。  学历:  1974-1977年 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  1977-1978年 基础医学研究所生化室进修。  1997年 德国斯图佳特HOHENHEIM UNIVERSITY  工作经历:  1978-1985年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实习研究员;  1985-1993年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助理研究员;  1993-2000年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副研究员;  2001-2006年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研究员;  2006-至今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研究员  1995年任北京协和医院硕士生导师。  担任“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外科肠内肠外营养学组会员。  研究经历:  在国内最早建立用生理液的方法分析血和尿中游离氨基酸的方法和正常中国人的血游离氨基酸和尿的氨基酸排出值;建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血清镁;研究高支链氨基酸对手术病人的代谢效应和血中脂肪酸的廓清研究;最早在国内研究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对手术病人的代谢效应。目前主要进行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  获学术奖励:  1987年 “胃肠道外营养-人工胃肠支持的进步”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 “胃肠道外营养支持的进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 “人工胃肠支持的进步”研究题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览铜奖;  1996年 “胃肠道外内营养的推广应用及改进”获卫生部科技成果推广二等  奖;  1996年 “胃肠外与胃肠内营养的改进”研究题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  奖;  2003年 “肠粘膜屏障损害和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生长激素的影响”获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基金:  1978-2009年共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被SCI收录10篇,Medline收录18篇。  1989-1991 项目负责人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 “低脂肪入量的中国人对静脉脂肪乳剂的廓清和代谢的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38770743)  2005-2007 项目负责人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多脏器功能障碍时细菌毒素的肠“淋巴免疫通道”的机制及干预作用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30471707)  2010.-2010. 项目负责人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肠淋巴免疫途径”中内源性配体TLR4配体致组织损伤的机制及营养干预研究 (批准号:30940069)  2010-2012 项目负责人  承担北京自然基金“肠淋巴免疫”中内源性配体TLR4配体致组织损伤的研究 (批准号:7102127)
  • 王秀荣
  • 王秀荣,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负责临床会诊、基础工作  北京协和医院 肠外肠内营养科 临床营养主任医师,1979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现任《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常务编委,《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编委,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医疗救援顾问,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循证临床营养学组副组长,中医外科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三作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等,参与多部学术书籍编写,发表论文78篇。
  • 马恩陵
  • 马恩陵,男,主任医师,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在原基本外科肠外肠内营养中心的基础上创建于2006年5月,首届科主任为马恩陵教授。  【受教育经历】 马恩陵教授1981-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3-1989年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1989年在美国哈佛医学院教学医院Masachusset General Hospital(麻省总医院)外科、BethIsreal Deconess医学中心消化科、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及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感染科进修,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外科进修。2006年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公共管理、医疗改革、公共卫生管理、医院管理。  【工作经历】 1989-1994年为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及总住院医师,1994-1998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即普通外科)主治医师,1996-2000年兼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协和医疗中心医疗总监,1998-200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外科副教授,2002-200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中心副主任,2003年以来任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教授,2004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抢救小组组长,2005-2010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合作处处长,2006年以来任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  马恩陵教授专业特长为:胃肠道肿瘤扩大淋巴清扫、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甲状腺癌根治术、外科感染诊断、肠屏障损伤诊治、临床营养(尤其是围手术期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科研及教学】 作为负责人,马恩陵教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北京市联合攻关项目1项,研究肠内外营养、抗生素、肿瘤化疗与肠粘膜屏障关系。参加国际合作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科委重点项目5项;参加卫生部重点项目1项、参加其它省部级项目4项、其它多个科研课题。培养研究生8名。  参加国家药监局及卫生部药政局临床试验15项。作为国内13家医院的主要协调人及项目关键研究者,参与了一项国际最高水准的多国多中心前瞻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复杂外科感染。作为关键研究者,参与了一项国内7大中心的围手术期胶体应用比较的临床试验。  【发表物】 在临床营养与代谢、肠屏障损伤、生长激素、谷氨酰胺、肠屏障、外科、感染早期诊断、临床试验、分子生化等研究方面发表论文共37篇,其中SCI收录4篇,Medline收录9篇。  参编论著5本(《人工胃肠支持—— 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国家药典委配套《临床用药须知(第五版)》的“营养支持用药”、《肠屏障》中的“肠粘膜上皮间淋巴组织”、“十一?五”高等教材《外科学》的“外科营养与代谢”。  【获奖】 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肠黏膜屏障损害及谷氨酰胺、生长激素、肠内营养的干预)。  【学术兼职及重要活动】 现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营养支持学组委员兼学术秘书、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国际合作部执行主任;《中华临床营养杂志》、《肠外肠内营养》、《中国循证医学》编委。曾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临床营养杂志》执行副主编。  在美国外科学院(ACS)年会、日本外科学会年会、澳洲及香港外科学院年会、国际外科消化科肿瘤科协会(IASGO)年会、北京国际肠外内营养年会、及国内学会的年会等多次做大会发言。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大量的临床营养及围手术期管理的学术讲座或学习班、并常年负责二个国家级的临床营养培训项目。
  • 鲍秀兰
  • 鲍秀兰 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当年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任住院医生,1962年调任到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和儿科教授。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儿科学会委员。现兼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和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委员、健高-宝篮贝贝早产儿优化发展中心首席专家和卫生部《十年百项:儿童早期教育,高危儿早期干预实施和测查方法》全国推广应用项目负责人。  1983~1984年到美国进修,专程去哈佛大学儿童医院向Brazelton教授学习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经考核后成为我国唯一获得Brazelton签发证书的医生。引进并建立适合国情的20项新生儿行为测定法(简称NBNA),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该方法已被国内同行公认,并且被编入权威性儿科和产科书籍,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1986年始,参加卫生部重点研究课题“垂体侏儒诊断治疗”的研究,在我院儿科开设矮小儿童专科门诊,用人重组生长激素治疗垂体侏儒症获得显著疗效,为国内首先应用生长激素的医生之一。与我院内分泌科一起获得国家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随后,负责并开展的“八五”攻关课题分题:《0~3岁早期教育和窒息儿、早产儿早期干预》的研究证明,早期教育促进正常儿的智力发育,有效防止因围产期窒息或早产所致的智力低下,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2001年,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资助和领导下负责组织全国29个单位大协作,完成<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可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3/4(3万名)。  上述两项成果已列入卫生部2008年全国《十年百项》推广应用项目。  2007-2010年主持全国21家医院共同参与进行《0~3岁婴幼儿早期综合干预》的协作研究, 证明早期干预能显著促进婴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已有50余年,对儿科常见病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小儿发育和早期教育、小儿甲状腺疾病、垂体侏儒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儿童矮小症以及小儿癫痫和脑瘫的诊治。  主编《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中国宝宝早期教育与潜能开发指南》、《三维养育全书》和《矮身材儿童264个怎么办》等著作10本及《婴儿科学健身法》、《让您的宝宝更聪明——儿童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早期教育和保健系列》、《0~2岁婴幼儿运动落后和姿势异常的家庭科学康复法》、《0~1岁神经运动检查与脑瘫早期诊断》和《早产儿养育宝典》等光盘15个,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卫生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5项7次。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第四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 杜永昌
  • 杜永昌 1958-1964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吉林医科大学。1964年分配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儿科副主任。1987—198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医院和彩虹儿童医院进修儿科内分泌和新生儿医学。曾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临床实用儿科杂志编委。对儿科学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全面,在儿科疾病的诊治和抢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诊治疑难病症,尤其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科内分泌疾病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对于儿童哮喘、儿童矮小、甲状腺疾病、性早熟和性染色体异常疾病能及时诊断和深入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曾参与“特发性生长激素(hGH)缺乏症的临床研究”,获1990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进步二等奖及199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曾参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治疗研究”,获得1991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进步三等奖。1990年和1993年两度获我院医疗成果二等奖。每年进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生的儿科学的教学工作,曾获得我院优秀教师奖。经常出席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掌握国内和国际儿科学术发展方向。参加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
  • 朱传酉
  • 朱传酉 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儿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工作;1958年随同儿科调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临床部直至1970年,此十余年间在北京市儿童医院内科及传染科任住院医师及总住院医师,接受了正规、严格的儿科专业训练,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970年下放到青海、云南两省基层医院,仍从事儿科工作。1979年调回协和医院儿科,曾任儿科副主任,现任儿科教授。  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对儿科疾病的诊疗工作积累丁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诊治了大量疑难重症,成功地组织抢救了很多危重患儿。1979年以来除做普通儿科工作外,在潘俨若教授指导下专门从事小儿肾脏病专业的临床工作,并于1988年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进修肾脏病。对小儿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狼疮肾炎、血尿等病有较多研究,尤其是恰当地处理了难治性肾病和成功地抢救了很多危重病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急进性肾炎、高血压危象、狼疮性脑病,也确诊了一些少见疑难病例,如各类型肾小管酸中毒、低磷抗D佝偻病等。撰写有关论文10余篇,发表于国内杂志或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参加了一些大型书籍部分章节的编写。  此外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临床流行病学,现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临床流行病学教学工作,并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委员。
  • 宋红梅
  • 宋红梅,女,教授,儿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免疫学组委员、多个专业期刊杂志编委。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数十篇。曾留学日本,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儿童风湿病、肾脏病、EB病毒感染、普-威综合征等的诊治。  1984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1997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硕士学位,2001于日本产业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回国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现任儿科主任,为儿科风湿病/肾脏病专业年青的学科带头人。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免疫学组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国际儿科学杂志》、《儿科继续教育》等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华肾脏病杂志》审稿人,以及多项科研基金的评审专家。  作为一直负责普儿科医疗工作的科主任,主持每周一次的科内疑难病查房,主持或参加每周一次的风湿/肾脏病查房,临床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特别是对儿童风湿病(包括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幼年皮肌炎、干燥综合征、大动脉炎、白塞氏病、系统性硬化症、混合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等)、儿童肾脏病(包括原发/继发肾小球疾病、部分遗传性肾脏疾病等)、急/慢性EB病毒感染以及Prader-Willi 综合征(肌张力低下-智能障碍-性腺发育滞后-肥胖综合征)等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在儿科风湿病/肾脏病领域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突出的科研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学术研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有:教育部回国启动基金“IgA肾病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十?五”攻关项目“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中“Prader-Willi 综合征的诊断和产前诊断” ;科技部人类重大疾病专用检测试剂的研究的子课题 — 肾脏病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研究;国家973项目 — 人类遗传性神经系统出生缺陷和先天性心脏病基础研究子课题 — Prader-Willi 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内分泌异常的研究。目前在研课题有:“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综合治疗的研究子课题;首发基金联合攻关项目 — 北京市城市与农村婴幼儿尿检异常状况分析研究;医院重点项目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临床诊断的规范化研究;科技部十一 ? 五项目 — 全国慢性肾损伤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子课题等。
  • 汤晓芙
  • 汤晓芙,女,1930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原籍广州花县。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理学院,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1956年8月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任住院医师。1963-1964年任总住院医师,1964年任主治医师,1981年任副主任医师,1985年任教授、神经科副主任;1991年以来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学位评审员。1979年8月-1981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进修2年,此期间到英国伦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Queen Square进修神经病学3个月,1984年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医学院进修3个月,1986年作为访问教授在美国纽约蒙西奈医学院进行有关电生理的科学研究工作。1987年以来任国际临床神经生理学会联盟理事(中国代表),1988年初引进最新此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正常值、颈椎病性脊髓病、脑梗死继发性出血、多发性硬化以及格林-巴利综合征方法有较先进的研究。1984年以来曾主持四届全国性中华肌电图及临床电生理学术会议,国际肌电图及诱发电位会议(1989)以及海峡两岸电生理学术会议(1992)。  从事临床神经病学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医学基础理论扎实,对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知识渊博,深受患者的好评和赞誉,1964年任住院医师期间,即成立肌电图室。1983年又成立脑诱发电位室,为我院神经病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临床神经病学,尤其是对神经肌肉病以及神经电生理,特别是肌电图、神经电图及脑诱发电位方面的研究很有专长。曾任中华医学会中华肌电图及临床生理学组组长。1982年“210例糖尿病性神经病的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研究”、1983年“310名中国正常人的肌电图所见”以及1987年“顺向性近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正常值、方法学及临床应用-205名正常人以及1112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与电生理分析”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成果奖,1992年“肌电图及神经电图在神经肌肉病中的应用”,获卫生部科研成果三等奖。在此四项获奖科研课题中均为主持人。  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30余篇为第一作者。  已培养临床电生理医师110余人,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多名。  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郭玉璞
  • 郭玉璞,男,1928年1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52年毕业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后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至今,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等。曾任神经科主任,其间1981~1984年曾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皇家帕斯医院神经病理科和悉尼大学神经内科实验室从事神经病理、周围神经病理和肌病病理研究工作。现任神经病学及神经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任《中华神经科杂志》主编,卫生部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20届、21届和现任22届理事,国际神经病理学学会会员。  已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国外8篇),参加编写论著9本。临床工作中善于运用神经病理基础知识与临床工作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周围神经活检和肌肉活检的临床病理诊断,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主持神经科神经病理实验室工作多年来参加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提供的病例颇受好评,如神经病理方面多发性硬化,同心圆硬化。朊病毒病、线粒体肌脑病、淀粉样脑血管病和纹状体黑质变性以及其他多种脑病和脑瘤等;在周围神经病理方面提供格林-巴利综合征变异症,胶原病血管炎性神经病、麻风病神经病、癌性神经病、感觉性神经元神经病等;在肌肉方面遗传代谢性疾病线粒体疾病、脂质沉积病、糖元贮积病、杆状体疾病、肌营养不良和多发性肌炎,特别近年来在线粒体肌脑病临床病理结合影像学所见提供皮层层状坏变得特征所见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近十五年来承担和已完成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脑血管病攻关课题4项、卫生部重大课题3项、教委博士点课题2项和中华医学基金会课题1项。  1985年被批准为硕士生导师,已毕业硕士7人,1989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毕业博士16人。培养研究生过程也是完成国家攻关课题、教委和卫生部重点课题的过程,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目前获得医科院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二等奖3项和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国际奖1项。特别是近年来指导研究生完成了线粒体疾病脑病系列研究,运动神经元病临床病理和动物模型取得进展,并在国内率先完成一个家系家族性淀粉样周围神经病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基因检测,证实基因突变与国外报告FAPI型一致。在完成脑血管病攻关课题,应用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细胞凋亡和尸检人脑梗死病理形态与FAPI对比研究等,对缺血半暗带、治疗时间窗、溶栓治疗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等提出了建议。目前正在和全国脑防办组织的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5%u0032%u0039%u0035%u0039%u0036%u0034/%u0030%u0031%u0030-%u0036%u0035%u0032%u0034%u0039%u0034%u0034%u0032
相关推荐
延安大学师资好不好,延安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工程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工程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甘肃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甘肃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海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海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广西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广西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