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信息

北京协和医学院

英文名: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简称:“协和”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23 类型:理科类/医药类/医科大学/211/985/考研院校/研

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校卓越计划
  • 北京协和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北京协和医学院师资好不好

院校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2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国家级和部委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其中3人为学科评议组组长),在岗博士生导师398人,硕士生导师665人。

  • 朱元珏
  • 朱元珏职称: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详细介绍 朱元珏教授,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病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1995-2000),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总编辑(1992-2001)。  朱元珏教授,女,1932年出生,安徽旌德籍。1948-1951年在燕京大学医预系学习,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医疗系。1956年以来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先后任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研究员、和主任医师。1985年起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1979-198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肺科作访问学者。回国后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主任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主任。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及国际呼吸杂志资深编委和 Journal of COPD编委。并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和中国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1986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朱元珏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1995-2000),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总编辑(1992-2001年)。并曾经在北京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中担任多届委员。这段时间正是我国各项工作处于转型时期,也是呼吸学科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朱元珏教授的主持下,积极改进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栏目设置,不断提高所刊论文水准,严格按照稿件质量选用论文,并于1998年从双月刊扩增为单月刊,容量和质量均达到了新的高度。朱元珏教授通过组织各种呼吸专科学术会议,促进学科交流和研究,并积极推动规范化的呼吸疾病的诊治,组织制定并出版了多项诊断和治疗常规。1996年,亚太呼吸病学年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呼吸学术会议,对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朱元珏教授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的建设的重要性,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于1996年成立,随后,各地青年学者也开展了相似的沙龙活动,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更培养了一批呼吸学术骨干。朱元珏教授为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朱元珏教授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内科和呼吸系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呼吸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着精湛的医术。在急慢性肺损伤以及肺组织修复过程中肺纤维化发生机制和干预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对不同类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如:特发性肺纤维化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新治疗进行了广泛探索。并率先在国内主持开展了多中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抗纤维化治疗研究(吡啡尼酮等)。在朱元珏教授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在弥漫性肺疾病的临床和研究方面在国内发挥了积极的影响。研究涉及各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的间质性肺炎、药物相关性肺损伤、结节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肺泡蛋白沉积症、和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慢性肺间质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的研究》1995年获卫生部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朱元珏教授的其他研究兴趣包括难治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和呼吸道耐药菌的感染等。朱元珏教授是1993年卫生部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的参加者。朱元珏教授发表了约一百余篇期刊论文,参加了多部专业书籍的撰写和编辑。和陈文彬教授共同主编大型学术专著《呼吸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作为第一副主编的《现代内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朱元珏教授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承担医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至2009年,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10名,并有博士后4人出站。1993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先进教师称号。  朱元珏教授从医50余年,目前仍然活跃在临床一线,每周参加北京协和医院的呼吸专科查房。为表彰朱元珏教授对呼吸学科发展作出的贡献,2006年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2007年被接纳为第一届中华医学会专家会员。2008年被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授予终身荣誉奖。
  • 方圻
  • 方圻,内科学教授,男,1920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  1938年起先后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北平协和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1946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医学基础理论扎实,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从医五十余年,对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专长于心血管内科疾病。1950年开始心脏血管疾病的医疗、研究工作,早年从事心电图学的研究,1956年起从事心脏导管检查,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先天性心血管病的研究。他曾从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血液动力学工作的研究者。他还曾从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电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他对各种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极丰富的经验。
  • 严晓伟
  • 严晓伟  职称:心内科副主任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1990年6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6月晋升为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正主任医师、教授。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心内科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心血管临床药理和血管内皮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共发表综述和论著120余篇,著书约80万余字,主编/主译专著5部(其中副主编2部)。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内科学系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理事,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高血压病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国家队医疗专家。目前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血管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原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山东医药》、《国际循环》、《JACC中文版》、《Eur Heart J中文版》、《BMJ中文版》和《中国心血管杂志》编委,《中国医刊》特邀编委。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Member of European Society of Heart Failure。临床工作着重于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子(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糖尿病等)的防治、心力衰竭诊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全身性疾病累及心脏的诊治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预防和心血管病临床药理。
  • 方全
  • 方全,男,生于浙江杭州, 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  1982年12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英国纽卡斯大学哲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北京协和医院)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七、第八届常委、首批专家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律失常学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  毕业后曾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985年起接触外周血管介入。1991-1993和1994-1996年分别获中英技术合作培训奖学金和Sir. James Scott奖学金在英国纽卡斯大学和Freeman医院学习,随从著名心血管病专家RWF Campbell教授。1993年10月-1994年5月随胡大一教授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2004年3-4月前往美国底特略医学中心学习三腔起搏植入技术。1996年底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工作,先后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2002年起任心内科副主任,2005年起任心内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心内科工作。2009年6月起任心内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是国内目前从事心脏猝死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除颤起搏器最多的科室之一,也是国内采用心肌活检诊断心脏疑难疾病最多的科室。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心律失常,包括不同部位心肌梗死的晚电位空间分布、心肌梗死后室速与QT离散度、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神经体液机制、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颤药物治疗、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心衰等。近年来参与心脏介入注册研究,并从事干细胞、斑块稳定性研究。去年启动了心肌疾病临床病理相关研究。
  • 朱文玲
  • 朱文玲,女,1940年出生,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工作三十多年。多年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抢救心血管急症危重病人方面经验丰富。有扎实的内科基础知识,对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和不易确诊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独到之处,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缩窄性心包炎,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脏淀粉样变性,围生期心肌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嗜铬细胞瘤,血色病,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心脏疾病等。1985年从美国学习心脏超声技术回国后,应用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使不少疑难病人得到了确认,如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及主动脉夹层等。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诊断方面,超声技术在我院已完全替代了心导管技术。
  • 纪宝华
  • 纪宝华,男,1932年老2月生,湖北省黄梅县人。内科学教授,担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  1950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  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包括会诊、急诊、门诊及病房工作。能熟练处理内科疾病,抢救过许多危重病人。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心血管血液动力学和高血压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在瑞士进修期间从事高血压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尤其是关于Ca2+、Mg2+交感受体与血管收缩关系方面的研究。
  • 陆慰萱
  • 陆慰萱,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1年于北京协和医院获硕士学位,1992~1995年赴美国Vanderbilt大学肺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疗上擅长呼吸危重症的抢救;呼吸疑难疾病的诊治,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哮喘、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纤维化、肿瘤、胸腔积液及其它不明原因的咳嗽、气喘、咯血等。  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胸科学会(ACCP)资深委员(FCCP),国际肺血管病研究院(PVRI)委员,中华科技奖及国家科技奖终审评委,首都医学科学发展科研基金评委,全国血栓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国际循环-聚焦血栓、内科临床荟萃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编委。  国内外发表论著100余篇,主编《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诊断评析》、《肺循环病学》专著两部,副主编《肺栓塞》和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内科学》,参编专著10余部。系国家“十五”和“十一五”攻关项目“肺栓塞规范性诊断和治疗”及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肺动脉高压的研究”主要组织和参与者。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1995年曾获美国“凡登堡”科技奖。并获得北京科学技术二等奖(2007年)、中华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8年)和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008年)。
  • 肖毅
  • 肖毅 职称:呼吸内科主任 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肖毅,医学博士 ,FCCP,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老年呼吸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国际呼吸杂志常务编委、中华临床营养学杂志编委、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尤其是在睡眠呼吸疾病领域。
  • 李龙芸
  • 李龙芸,女,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医疗系,1965年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内科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87~1992任呼吸内科副主治医师;1993年至今任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曾任呼吸内科主任; 1996~2006年任博士生导师,已有毕业硕士生12位,博士生22位。  本人从事临床工作40年,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完成大量呼吸系危重病人的抢救及疑难病人的诊断。1986年至今开展了前瞻性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研究。并参加了国家“九五”、“十五”、“973”等有关肺癌攻关课题研究。已发表有关医学论文及医学著作100余篇。被评为卫生部部属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曾获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及北京协和医院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肺癌杂志》、《癌症进展》、《国际内科双语杂志》等编委,中华慈善总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 罗慰慈
  • 罗慰慈,呼吸内科学教授,男,1924年生,福建福州人。1948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医本科。1955~195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1957年任主治医师,1979年任主任医师,198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1985~198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9~1960年曾在北京中医学院和南京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两年。1983年曾在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医学院和俄立冈医学科学中心任访问学者。  罗慰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家和临床医学家,长期从事呼吸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呼吸内科专业领域内工作已经有50余年,对内科呼吸病如结节病、肺军团菌病等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肿瘤,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等病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曾经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当归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国家教委博士点研究课题,“血管活性肠肽对低氧性肺动脉的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伯舒螺旋体,Borrelia burgdoferi,与结节病病原学的研究”。已经发表论文84篇,主编《内科临床指导》、《现代呼吸病学》、《协和医学词典》,参加编写吴英恺教授主编的《胸部疾病》,朱贵卿教授主编的《呼吸内科学》,陈敏章教授主编的《中华内科学》,方圻教授主编的《现代内科学》以及叶世泰教授主编的《变态反应学》等专著。曾经获得1984年和199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和1999年国家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57年和1982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后来罗慰慈教授被评为有贡献的医学专家而接受国家特殊津贴。曾立三等功一次(1954年,由中央军委后勤部颁发)。200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干部工作者(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  罗慰慈教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呼吸病学领域和内科学领域均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呼吸病学的理论、检诊技术和治疗学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能够处理解决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症。应诊的病例多来自全国各地,善与诊治过的患者保持不断地联系,勤于随访病情发展并给予治疗康复建议,虽然工作繁忙,仍然多次走访病人家庭,受到患者的欢迎。罗慰慈教授常说:“作为临床大夫要尽量把病人的处境体会好。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有些想法和态度就会有不同,处理事情的出发点也就会有所不同。有时病人为看病远道而来,如果能够多花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为他多想一想,就可以为病人缩短检诊时间,省下住宿等费用;有时你只需多解释几句话,就可以避免病人走好多冤枉路。医患关系紧张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病人和医生没有相互体谅”。现在罗慰慈教授年事已高,但仍然活跃在临床一线,出门诊、查房。近来曾参加重大医疗任务工作,早晚主持会诊和查房,对重要医疗措施作出必要的决定,深受多方面赞扬。  罗慰慈教授特别重视医学教学,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再次复课,由于医学教育中断多年,困难重重。罗慰慈教授亲自主管医大教学,克服困难,拨乱反正,从讲义到教室一一安排妥当。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罗慰慈教授亲自邀请美国著名教授来医科大学讲学。年轻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讲课难以受到欢迎,罗慰慈教授一方面传授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亲自走上讲台,作出表率。他善于在不同场合结合临床进行教学,能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鼓励并诱导受教者独立思考,课堂上往往通过实例举一反三,授课内容精而明,尽可能使学者在离开教室时记住其要点。获得“协和之友”教师奖,坚持为八年制医本科讲课,曾受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八年制医本科讲座授课。  罗慰慈教授经常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1989年应邀参加中国科协代表团,赴美出席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并作学术报告;善与国内外学者交流,能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  罗慰慈教授曾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留学资格审评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和第三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主编,《中华结核呼吸杂志》主编,《中国新药杂志》副主编辑,《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和《Chinese Medical Journal》编委,国际刊物《Respirology》编委。1996年当选为亚洲、太平洋呼吸学会主席。2006年罗慰慈教授获得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表彰他为推动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与国际呼吸学界交流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渊博的学识和平易近人的大师风范将永远为呼吸内科学界的后生晚辈所景仰。
  • 潘国宗
  • 潘国宗,男,1930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  上世纪60年代成为著名内科学专家、医学教育家张孝骞教授的研究生,此期间,还在我国著名生理学家王志均教授指导下学习消化生理。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第一批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消化病研究所进修。  回国后历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科消化专业组组长、消化内科临床消化病研究室负责人、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世界胃肠病学组织理事,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会主委、名誉主委等。现为美国胃肠病学会荣誉国际会员。担任过《临床消化病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和顾问,《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胃肠病学》等杂志的编委。  对消化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全面,尤其对炎症性肠(IBD)病、肠易激综合征(IBS)、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20世纪80年代前IBD在全国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肠结核,通过潜心研究,与著名病理学专家刘彤华院士共同提出诊断标准,其中克罗恩病(CD)的鉴别诊断文章,一直作为经典文章沿用至今。近十余年来对临床最常见、较难治的“肠易激综合征”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痢疾感染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发病机制;以通讯作者在英国Gut杂志(2004)发表了署名论文,该杂志同期刊登了“East meets West(东西方的交点)”的专家评论文章,认为该研究把肠道感染在IB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提高到全球的视点。  迄今发表论著200余篇。他主编的《现代胃肠病学》大型专著(1994)获1995年第7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及1996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译的《胃肠急症学》(美国版,2000年)获得2001年新闻总署的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其科研成果《胃肠激素及其受体研究的临床意义》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胃肠激素及其受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肠易激综合症的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5)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他被评为2009年度协和杰出贡献专家。
  • 杨爱明
  • 杨爱明  职称:消化内科副主任 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先后在内科做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和消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期间曾经在香港中文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等地学习了ERCP、超声内镜、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技术、内镜治疗技术、内镜下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早期癌治疗等。  多年来完成大量的内镜诊治工作,包括胃镜、结肠镜、超声内镜和ERCP等,开展多种内镜下治疗新技术包括EMR、ESD技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技术,胆管内超声检查术,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术,胰腺假性囊肿的内镜下引流技术等。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本人于1992年开始内镜超声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这一工作的医生之一。通过有效结合超声内镜和ERCP技术,对各种疑难胰胆疾病的诊治起到重要作用。  在科研方面,开展了超声内镜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定位诊断应用、超声内镜对结直肠早期癌术前分期的作用,超声内镜穿刺技术的各种应用研究,还进行胰液和十二指肠液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等基础研究。同时作为分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包括十一五支撑计划和卫生部、教育部等有关胰腺癌和早期胃癌的诊治等课题共6项。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消化内镜诊疗培训中心主任。
  • 朱峰
  • 朱峰,男,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和消化内科副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委,《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副主编、北京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和北京市消化内镜质控和改进中心委员等职。  199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开始临床工作。1993-1997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在日本研修和访问,分别从事病毒性肝炎和炎症性肠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对消化系统疾病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特别是对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营养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医学杂志共发表论著60余篇,参予编写专著20余部。曾获教育部归国人员科研基金和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基金,参与卫生部重点科研基金、卫生行业基金和北京市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曾获2003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三等奖、2007年度第21届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和多项消化领域的优秀研究论文奖。  业务专长: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营养。
  • 钱家鸣
  • 钱家鸣1978年就读北京医科大学,1982年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至今。1984年至1989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硕士与博士研究生。1990至1992年赴美国国立卫生院完成3年博士后训练。1992年获得博士学。现为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国家教委重点学科的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自1999年以来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近年来还兼任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医师学会和北京医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副主任委员,《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胰腺病学》、《中华医学》英文版等6本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学》等10余种杂志的编委。  钱家鸣教授是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过严格系统的医学教育训练,有扎实地内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尤其是对消化内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很深的造诣。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善于处理消化内科各种疑难病症,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曾多次前往各大医院会诊,为众多几经周转而难以确诊的病人明确诊断和治疗。她及时将疑难少见病例的诊断治疗经验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使广大消化界医师都能从中受益。例如,她在国内发表了有关少见疾病 “腹膜后纤维化诊治经验”;首次报道了红斑狼疮以呕吐、尿频、低蛋白血症为表现病例的成功诊治经验;报道了少见疾病肝淀粉样变的诊断和治疗、克罗恩病与原发性肠道淋巴瘤临床表现的异同、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及胰腺神经内分肿瘤等病症的诊断治疗等多种少见和疑难病例。09年她还带领消化科将她/他们诊治的111例疑难重症编辑成书《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疑难剖析111例》出版,在业界获得好评。对于提高我国消化学科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钱家鸣还有扎实的科研基础。1989年筛选发现了当时最特异和有效的P物质的拮抗剂,论文发表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1989年264卷);首次阐明了主细胞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与Ca2+的关系和胃沁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胃蛋白酶原分泌的受体信息传递,在第九届国际胃肠激素会议上做了特邀发言(1992年)。近五年内承担并完成国家及卫生部等重大科研课题1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12项, 其中在国内首次成功分离出动物离体胃壁细胞,消化性溃疡与离体胃壁细胞及相关泌酸机制的研究(获1998年第12届国际调节肽青年(旅行)奖)。 2005《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胰腺癌流行病学、筛查方案及内镜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教委科技二等奖。有140多篇有影响的论著在国内外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作为副主编、副主译、编委编辑出版了《胃肠肽类激素基础与临床》、《胃肠急症学》等五部专著。作为主编、主译编辑出版了《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疑难剖析111例》等5本。  承担了国家教委师资班双语教学培训任务。参加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内科学》教材第6和7版、八年制《内科学》教材第2版的编写工作。曾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和北京市教育局颁发的“舒而美恩师奖"。她指导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已有30名,09年获得院校级名师奖。
  • 陆星华
  • 陆星华,女,1936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52年,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慢性消化系疾病、消化内镜诊治工作。是中国首先应用消化内镜于临床医务工作者之一。临床经验丰富,对疑难杂症具有分析判断能力。尤其是对消化肿瘤、炎症性肠病、胰胆疾病、消化内镜等有很深造诣。  1958年,陆星华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经历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各个阶段。1984年美国OHIO大学医学院进修半年;1985年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进修消化内镜1年;1995年日本昭和大学访问学者3个月。1988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2年~1994年任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1994年~2000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兼消化内科主任。  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北京医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局专家组成员,中国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世界胃肠病学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编委。  陆教授先后四次获得卫生部重点课题基金,发表论文100余篇,由她牵头的 “胰腺癌流行病学、筛查方案及内镜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2009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陆星华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被授予中央保健局先进个人。  业务专长:消化肿瘤、炎症性肠病、胰胆疾病、消化内镜等。
  • 黄庆元
  • 黄庆元,男1934年生,福建惠安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85年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0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担任《中华肾脏病杂志》编审组成员,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编委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及国际肾脏病学会会员,北京市第六医院及北京石景山医院肾内科顾问。1986年在美国纽约MT.Sanai医院肾脏病医疗中心进修,参加肾小球病免疫发病机制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五十多年,工作勤奋,努力钻研技术,尤其对肾脏病专业有拂袖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临床医疗工作经验丰富,对本专业疑难疾病的诊治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在肾脏病各个领域,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血液净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肾病及急性肾移植的免疫抑帛治疗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协和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肾活检工作的医院之一,他是此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肾活检对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自1981年开展经皮肾活检以来,进行了近万例肾活检,成功率95%以上。多年来将肾活检技术应用于指导临床工作,根据病理类型,判定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开展对肾脏病的免疫荧光技术及超微结构的研究,并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工作。对IgA肾病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并对比研究IgA肾病与紫癜性肾炎为同一临床病理实体的论据。在狼疮性肾炎的研究中,发现SLE免疫荧光的特殊表现,并对亚临床型的狼疮性肾炎提出早期诊断的依据。  治学态度严谨,注重培养青年医生,言传身教,担任全国肾脏高级医师学习班授课任务,每年为协和医科大学学生授课,是硕士导师。  参与1988年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C1抑制物缺乏症发病机制研究”,完成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合并肾小球肾炎病理特征研究”。承担1992年医科院和协和医科大学研究项目“IgA肾病流行病学研究及病因探讨”。共发表学术论著六十余篇,获优秀论文奖八篇。“肾活检在临床的应用”获1984年院级医疗成果奖;“肾活检对狼疮性肾炎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价值”获1989年院级科技成果奖。主编《简明肾脏病学》,参加编写《现代内科学》等八部专著。
  • 郑法雷
  • 郑法雷,男,汉族,1946年12月出生于江苏泗阳。现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  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78-1982年初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研究生。1985年9月后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肾脏病-高血压科做博士后研究。1970-1978 甘肃酒泉地区人民医院内科医师、代理主治医师,1982年起历任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后曾任肾内科副主任、主任。  从医40年,1979年后主要从事肾脏病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重点为慢性肾病代谢紊乱与营养治疗、肾间质纤维化机制与干预、肾小官病变及药物肾毒性等方面的研究。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在国内首先报告慢性肾衰患者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率先应用必需氨基酸与酮酸治疗慢性肾衰,并报告该疗法改善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与延缓肾衰进展的作用,该研究曾于1985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二等奖。此后在慢性肾衰代谢研究方面,又率先报告尿毒症患者食欲素、瘦素的变化与代谢性酸中毒的关系等。1988年后在国内首先报告IV型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与生化特点。1991年后与同行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红细胞生成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该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在药物肾毒性机制的研究中发现药物引起细胞凋亡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变化有关,与合作者共同获得2008年中华医学奖二等奖。1997年后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制作成功大鼠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并首先报告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是马兜铃酸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2007年获医科院院校90周年优秀论文奖。曾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八五”、“九五”、“十五”攻关研究项目,以及卫生部、医科院等有关科学基金项目。1980年后已发表各种医学论文260余篇,主编医学专著3部,主译1部,并参与28部专著的编写。  曾兼任卫生部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肾脏病分会高血压与电解质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理事兼北京肾病学分会主委,现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委、华北地区肾病协作组主委(组长)、北京肾病学分会名誉主委、北京医师协会理事,以及中国血液净化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副主编,国际老年肾脏病和泌尿科杂志(英文)、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肾脏病透析与肾移植杂志、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医学、临床肾脏病等多种杂志编委。  1993.3.后为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外,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委、主委,北京市委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基层委员会副主委、主委,及全国青联委员、常委。
  • 李学旺
  • 李学旺,男,1946年11月生,汉族,河北安新人。1970年毕业於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系;198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肾内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7-1989年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肾脏病科从事肾脏细胞生物学研究。2000至2003年就读于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医院管理获医院管理证书。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任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主任,内科学系副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常务副院长。目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中国医师协会理事,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肾脏内科分会5、6、7届常委、秘书及第七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理事,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标准委员会委员,医疗机构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副主编、《国际血液净化、移植杂志(中文)》主编。《中华内科杂志》《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曾任《肾脏病与透析移植杂志》、《中西结合肾脏病杂志》、《实用内科杂志》、《世界医学杂志》、《基层医学杂志》编委。  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博闻强记、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尤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奠定了雄厚的内科学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原发、继发肾小球疾病、肾血管疾病及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及治疗,在肾炎、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及肾移植等各肾脏病领域,尤其在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及肾移植排异的免疫抑制治疗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对于临床疑难杂症、重症,常能删繁就简,给出明确的诊断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  自80年代初即从事肾小球疾病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在肾脏病实验室建立了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在国内首先发表了IgA肾病的研究论文,在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肾损害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两次获得院科研成果二等奖,并於1987年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科研论文比赛二等奖。有关脂代谢异常对肾脏的影响、他汀类药物的肾保护作用、雷公藤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及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多次获院一、二、三等科研奖。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脂代谢异常对肾脏的损害机理;他汀类降脂药物非降脂途径的肾脏保护作用,IgA肾病的研究,狼疮性肾炎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及血液滤过的研究等。其中脂代谢与肾脏病进展的研究处於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科技部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协和医院重点研究等多个项目资助。已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论著72篇,病例报告及临床病理分析33篇,讲座及综述等29篇。参与10余部专著的写作。国外发表论文及会议摘要近30篇。  已培养博士生18名,硕士生8名;在读博士生7名。长期担任协和医大八年制本科生内科学授课和临床指导导师;致力于各级医师的培养和教学,积极参与全国肾脏病医师的继续教育和科普工作,参与医学杂志和医学会的工作,为推动我国肾脏病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毕增祺
  • 毕增祺,男,1925年生,安徽歙县人。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肾脏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55-1959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学习,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回国,开始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1962年学习中医两年,在湖北中医医学院师从名老中医张梦龙等。以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心、肾科工作,长期将中西医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应用于临床。  1972年,在中美未建交前,受国务院指派,任首届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之一,担任代表团医疗等工作。1976年回国,198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肾脏病科。  1984年,在我国最早报告IgA肾病。最早倡导对慢性肾衰竭进行早期防治,提出非透析的综合治疗。对防止慢性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在早、中期防治做了系列性研究,其中对中药大黄等治疗作用,作了临床严谨观察和效果的肯定,并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恶化作用。曾用中、外文发表论著多篇,有较大影响。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问题,首先研究和应用我国自制的多种必需氨基酸治疗肾功能衰竭,配合低蛋白饮食为该病营养治疗奠定了基础。科研成果在上世纪80年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成果奖。还研究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对部分老年病人能延缓恶化甚至部分病人可以好转(中华老年杂医学杂志,1995,21:89)。此外,对各种继发性肾病包括狼疮性肾炎、干躁综合症肾炎、糖尿病肾病,老年肾脏病的诊治等均进行了不少临床和研究工作。曾先后三次受国家政府派遣,带领中西医治疗小组为国外政要人士治病。  曾发表论文、著作百余篇。曾参加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医学部分等。1994年参加方圻教授主编的现代内科学编写,任编委,该书已获国家级二等奖。2003年主编“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防治和理论基础”一书,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1952年在上海立二等功、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荣誉证书。1996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理事。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任第1届常委和2-4届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内科、中华老年杂志编委。现任国外医学泌尿系分册副主编,临床肾脏病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实用内科等杂志编委、美国Geriatric Nephrology and Urology(国际老年肾脏病杂志)编委。为北京老年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知名专家委员会委员。2007年,中华肾脏病学会授予卓越贡献奖,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
  • 赵永强
  • 赵永强,男,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10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和1997年分别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和美国密息根大学医学院各进修1年。  现为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亚太地区血栓与止血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血液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止血血栓学杂志、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内科临床与基础杂志等杂志的编委。近年来共承担并完成部级科研课题五项,院校级科研课题一项,在国内外已发表研究文章100余篇,参加编写著作10余部。  擅长于出凝血疾病和血液肿瘤的诊治。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共承担并完成部级科研课题五项,院校级科研课题一项,在国内外已发表研究文章100余篇,参加编写著作10余部。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5%u0032%u0039%u0035%u0039%u0036%u0034/%u0030%u0031%u0030-%u0036%u0035%u0032%u0034%u0039%u0034%u0034%u0032
相关推荐
云南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四川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大学师资怎么样 兰州大学师资好不好,兰州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方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北方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青海大学师资好不好,青海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