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

北京中医药大学

英文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简称:“中医药大学”,“北中医”,“BUCM”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26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医药类/211/考研院校

211工程985工程自主招生教育部直属院校
  • 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3年,学校有教职工4422人,专任教师97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73%;有博士生导师314名。学校现有“国医大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9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中医药干预多器官纤维化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科学内涵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及其神经变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国家级教学团队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王新月
中药学教学团队
张冰
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
李宇航

  • 杨东方
  • 杨东方(1978-),男,副教授,河南夏邑人。2001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4、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医史文献及古代文学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医史杂志》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主持课题: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唐宋集部文献中疾病书写的整理与研究”等。主要奖励: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0—2011学期第一学期“大学语文与医古文”优秀主讲老师;基础医学院20110—2011学年课堂教学优秀;2009-2010年度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并获北京市“十佳辅导员”提名;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与医古文”优秀主讲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度优秀辅导员; 基础医学院2008-2009学年课堂教学优秀;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研究生(学术优秀型)。
  • 赵艳
  • 赵艳,女,1977年6月6日出生,医学博士,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历代名医学术思想及学术流派、中医医案学、方药文献及方药史等研究。现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及本科生的《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案学》教学工作。2006年以来,先后主持及参加课题12项,其中省部级3项、校级9项,获校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排名第二)、三等奖一次(排名第三);公开发表教学论文7篇(独著6篇),担任《中医各家学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委;发表科技论文(不含教学法论文)43篇(第一作者29篇),被公开引用4篇计5次;编写学术著作17部,其中主编1部、主译3部、副主编1部、编委7部、参编4部、参译1部,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Male & Female Infertility等3部主译著作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海外重点推广图书,获中国版协2008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验方与诊疗技术研究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科普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中医药文化研究创新团队主要成员。
  • 甄雪燕
  • 甄雪燕,女,1976年12月生,硕士,医史文献学副教授。主要承担留学生、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生的《中国医学史》、《世界医学史》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1995-200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中医系。2000-2003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2003年8月至今,基础医学院医学人文系医学史教研室。奖项:2006年荣获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奖,2007年荣获党建评估和本科教学评估突出贡献奖,2008年基础医学院教师讲课比赛优胜奖,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讲课比赛优秀奖(即三等奖),2011年荣获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奖。2006年—2011年,发表教学论文8篇,均为独立作者。主编《世界医学史》教材1部,参编《中国医学史》教材1部,参编《医学与护理学发展史》教材1部。主持北京市中医局重点课题一项,主持校级教学课题一项,主持校自主课题一项,参与局级课题研究3项(均排名第二),参与校级课题1项(排名第二)。发表科研论文10篇,均为独立作者。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3部。奖项:局级课题“中小学生中医启蒙教育探索研究”项目中,到丰台二中给中学生授课,得到专家一致好评,在“首届中医药健康论坛”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带您走进中医古籍》系列丛书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出版特别奖。《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丛书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出版特别奖。
  • 谷晓红
  • 谷晓红,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主席。她从师于全国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现主讲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温病学》课程,是北京市确定的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温病学学术带头人。曾参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主持多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的科研课题,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曾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等。 从1990年至今担任《温病学》教学工作。现在为中医本科、七年制、留学生等专业学生开设《温病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温病学病案》等课程。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温病学专题讲座》课程。 五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2项。同时给予资金匹配与资助,科研总经费70余万元。
  • 陶晓华
  • 陶晓华,男, 1963年10月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198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医药文献研究和教学工作,198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1996年至1998年在山西省五寨县卫生学校支教,讲授《中医学概论》、《中国医学史》、《中医诊断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等多门课程。现主要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伤寒论》病证辨治规律研究,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为中医专业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生的《伤寒论》教学。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在京高校共建课题1项,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多项、国家新闻出版署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或编著10余部。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
  • 王新佩
  • 王新佩,男,1955年3月生,籍贯河北枣强,出生地河南新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中医临床基础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教学与教学法”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北京中医学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1. 仲景学术思想与杂病辨证论治体系研究。 2. 经方的临床应用与文献研究。3. 中医临床基础教学与教学法研究 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30余年,先后为本科生主讲黄帝内经、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金匮要略等多门课程,从事金匮要略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已20余年,一直坚持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有较深入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2项。主编有《金匮要略图表解》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金匮要略》《二续名医类案》《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金匮要略解析》,副主编的书籍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协编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和《金匮要略习题集》,《现代难治病中医诊疗学》《十部医经类编》《新世纪家庭健康宝典》《金匮方歌括白话解》《中医药经济学》等;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副主编,以及案例式教材《金匮要略》副主编,北京市精品教材《金匮要略》主编。已出版的著作23部,发表论文30余篇。
  • 陈萌
  • 陈萌,男,1970年12月生,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副主任,伤寒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伤寒名家学术思想的整理与继承研究”方向负责人。主要从事《伤寒论》教学与仲景的病机与治法思想研究:目前主要承担中医专业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生《伤寒论》、五年制教改班《中医基础学》的教学工作,以及本校自主选题中青年资助项目、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各1项,获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奖项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6部。主要工作经历:曾先后从事过中医临床、管理、教学工作;2003年博士毕业留校后承担过《伤寒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概论Ⅰ》、《实验中医学》的教学任务,效果良好。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兼秘书。
  • 郭华
  • 郭华,女,1963年6月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聂惠民学术继承人。1980年考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1985年在长春中医药大学攻读内经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博士学位。现在主要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研究方向:1、《伤寒论》原著学术思想研究及文献学研究;2、经方防治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为中医研究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五年制本科生的《伤寒论》教学。此外,还承担《金匮要略》教学内容。目前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项,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著作3部,参与编著著作10余部。
  • 李刘坤
  • 李刘坤,男,1951年1月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69年参加工作,197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毕业。1979年~1981年,攻读三代御医之后、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老中医赵绍琴教授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至今。1982年获中国首批医学硕士学位。从事温病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30多年。目前主要承担中医专业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生的温病学课程。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30余部。
  • 李成卫
  • 李成卫,男,1971年2月生,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副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基础系教师。主要从事《金匮要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张仲景诊治体系的基本概念、学术体系思想的历史与应用,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为中医专业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生的《金匮要略》教学,以及《金匮要略》中英双语教学。目前主要参与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承担学校自主课题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著作16部。 主要经历:1990-1995河北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5-1998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获得硕士学位;2002-2005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7月到本校,现任本校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从事金匮要略教学科研工作年均330学时。 教学工作成绩与取得成果:担任金匮要略、伤寒论及民族医学概论等三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为伊朗西学中博士班开设“金匮要略”的英文课程,国际学院双语班金匮要略中英双语教学,年均330学时。参与校级教育课题1项。在2007年“北京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得理科B组三等奖及“最佳教案奖”。其中,最佳教案奖是我校首次获得的该类奖项。
  • 李鹏英
  • 李鹏英,女,1973 年1月生,医学博士,副教授。现任职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要从事《金匮要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方辨治疑难病症的研究,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为中医专业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生的《金匮要略》教学。
  • 刘敏
  • 刘敏,女,1978 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专业,研究方向为经方防治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发表论文30 余篇,出版论著10 余部。  1996~2001年就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 2001~2006年继续基础医学院伤寒论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2006年博士毕业留院留系工作。2010年获欧亚-太平洋奖学金资助,赴维也纳医科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教学方面,从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教学工作,可完成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启发学生,并能顺利进行双语授课。作为骨干人员,参与《伤寒论》国家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伤寒论讲义》申报和编写工作,在中医教育等杂志发表教改文章4篇。  临床方面,就诊于本校国医堂门诊部,喜爱运用经方诊治临床各科疾病,临床疗效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参与刘渡舟名家研究室建设、刘老临床经验总结等工作。  科研方面,主持教育部新教师基金“新清开灵干预脑出血后ERK1/2 和TIMP-1 调控MMP-9 的研究(No.20090013120015)”,作为主研人员曾参加国家863 计划1项,并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1 项,校级自主课题6项,指导研究生自主课题1项。
  • 郑丰杰
  • 郑丰杰,男,1978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睢县,1996年考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2001年至2004年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攻读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研究。参加国家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 赵岩松
  • 赵岩松,女, 1971 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基础系副主任。主要从事《温病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中医温病学理论临床应用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研究。自1998年起从事中医教学工作,承担中医专业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生的《温病学》教学及留学生《温病学》双语教学。承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51510科技工程主题计划项目分课题1项,主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自然基金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著作1部,副主编著作2部。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染病感染病分会委员。
  • 王雪茜
  • 王雪茜,女,1979年5月出生,硕士生导师。2005年6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获得中医学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今在基础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从事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中西医的联合培养,本人具有较为全面的学术素养,能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方法,在继承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 自任职以来作为温病教研室骨干教师,出色地完成了教研室分配的各项教学任务。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温病学作为中医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重要价值。积极参与教育部“四大经典”教学团队的各项工作,不断深入业务学习,探讨教学法的改进方式,已发表教学法研讨论文3篇。 科研工作方面,自2008年以来共参与课题13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新教师基金课题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三草降压汤降压和调节结血管舒缩的分子机制,并作为课题组副组长担任了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三草降压汤有效组分作为高血压候选药物的研究。目前参与在研课题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2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新教师基金课题1项,北京市教委基金课题1项及我校自主选题课题2项。熟悉药物作用靶点筛选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积累了中药复方药理机制的评价经验。对经方、验方作用机理研究和二次开发的具体环节和重要意义有深刻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科研工作。 2008年至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1篇,影响因子3.087。国内核心期刊5篇。作为第2作者发表论文2篇,第3作者发表论文2篇,参与编写著作10部。 2009年因科研工作成绩显著,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表彰。
  • 贾春华
  • 贾春华,男,1961年10月生,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周夕林教授、伤寒大师刘渡舟教授,分获硕士、博士学位。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二十六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编委,《河北中医》常务编委。 学历:1979.8~1984.8就读于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5.8~1988.6在安徽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周夕林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1990.8~1993.7在北京中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刘渡舟教授,获医学博士学位。 职历:1984.8~1985.8 工作于河北省滦平县医院,晋升为中医师;1988.8~1990.8 任教于承德医学院中医系,晋升为讲师;1993.8~2004.8任教于承德医学院中医系。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历任承德医学院中医系古典医籍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医系副主任、主任,并兼任承德医学院附属肛肠医院院长。政协承德市十届委员会常委,政协河北省九届委员会委员。2004年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2004.9-2006.6 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黄启福教授、王永炎教授、鲁兆麟教授。2000.7-今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教授。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基于认知科学的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张仲景合方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 科研情况: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逻辑学的《伤寒论》方证论治系统研究。(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认知语言逻辑心理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3)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
  • 肖相如
  • 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优秀主讲教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委,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 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肖立渭名老中医学医,84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跟随李培生、梅国强教授攻读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87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跟随我国肾病学科创始人时振声教授攻读肾病学博士研究生。曾在湖北省沔阳县毛嘴公社卫生院、沔阳县中医院、湖北中医附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临床、研究工作,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酷爱经典,坚持临床,广拜名师。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体功能代偿疗法”,使慢性肾衰的疗效显著提高,并在各地推广,得到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的肯定和支持。出版《阳痿治法集锦》、《中西医结合性治疗学》、《肖相如论治肾病》、《肖相如论伤寒》、《发现肾虚》等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张宇忠
  • 张宇忠,男,1968年4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人体形态系主任。主要从事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科研方向为中医药防治休克的基础研究及中药新药的开发,主要承担五年制和七年制的病理学教学任务。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补气活血解毒法对内毒素休克脑损伤保护的分子细胞机制,编号30672737),目前主要从事中药单体化合物抗肝纤维化和肿瘤的筛选和分子机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5部。学术兼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
  • 王文荣
  • 王文荣,女,副教授 ,1954年11月出生 ,副教授。主要从事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1998年曾两次获校级优秀教师奖及因教学优秀受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多次表彰。2010年赴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讲授《病理学》。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开发横项课题2项;校级课题3项,自主课题1项。作为副主编编写了高职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系列教材《病理学》。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6篇。学术兼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
  • 楼娇英
  • 姓 名:楼娇英  性 别:女  所在科室:妇科  楼姣英,女,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十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妇科炎症、宫颈疾病、妇科肿瘤、不孕症、月经不调等。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科研课题。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4%u0032%u0038%u0036%u0032%u0033%u0031
相关推荐
重庆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海南大学师资好不好,海南大学师资怎么样 石河子大学师资好不好,石河子大学师资怎么样 海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海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贵州大学师资好不好,贵州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西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广西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