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英文名: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 简称:“社科院研究生院”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80201(科学研究机构序列) 类型:哲学社会科学(文科)/考研院校

中央部委直属的研究生培养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资怎么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资好不好

研究生院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专家学者中,聘请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在内的、以高级研究人员为主体的导师队伍。截至2014年7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共有博士生导师470人、硕士生导师824人。 据2016年研究生院官网显示,研究生院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9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裘元伦、周弘、刘庆柱、王巍、陈祖武、宋镇豪、沈家煊、杨义、景天魁、李培林、王家福、梁慧星、李林、田雪原、蔡昉、李扬、杨圣明、高培勇、张晓山、刘树成、朱玲、卓新平、叶秀山、李景源、王伟光、李崇富、程恩富、冷溶

  • 王伟光
  • 王伟光简介  王伟光,男,1950年2月出生于辽宁丹东,祖籍山东海阳市。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后考入中央党校理论部,获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198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要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论文辑》、《党校工作规律研究》、《王伟光讲习录》、《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编的著作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概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通史》(八卷本)。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独著、合著:  1.《社会主义矛盾、动力与改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  2.《社会生活方式论》(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3.《政治体制改革论纲》(合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4.《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  5.《经济利益、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层反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2月  6.《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6月  7.《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8.《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月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11.《王伟光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7年8月  12.《王伟光讲习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1月  13.《王伟光论文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8月  14.《党校工作规律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  15.《党校工作规律研究(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16.《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17.《社会矛盾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  18.《校园十年建设纪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  著作:  1.《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6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2月  4.《科学发展观概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5.《社会主义通史》(八卷本),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译著:  1.《历史与阶级意识》,华夏出版社,1989年  2.《西方政治思想概论》,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  论文:  1.《马克思论人的本质和他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第3期  2.《关于哲学的主体和主体性》,载《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3.《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载《光明日报》1990年5月7日《新华文摘》1990年第7期转载  4.《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载《求是》2001年第13期  5.《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三个解放》,载《光明日报》2001年8月28日  6.《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载《光明日报》2001年9月3日  7.《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载《紫光阁》2003年第12期  8.《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载《亚洲论坛》2003年第11期  9.《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载《求是》2004年第3期  10.《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载《求是》2004年第11期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载《半月谈》2005年第4期  1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求是》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尽力结合起来》,载《求是》2005年第21期  14.《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更好地兼顾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1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认识成果》,载《求是》2007年第2期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载《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7.《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  18.《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9.《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20.《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21.《旗帜、道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2.《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重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23.《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载《求是》2009年第5期  24.《改革开放30年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发展》,载《中国监察》2009年第2期  25.《全面理解、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26.《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载《人民日报》2010年9月28日  27.《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载《求是》2010年第21期  2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29.《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多做贡献——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体会》,载《紫光阁》2011年第8期  30.《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载《学术探索》2011年第8期  报道、评价:  1.《相互切磋 教学相长——王伟光老师与部分学员共同探讨社会主义真谛》,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情况反映》1989年4月29日第14期  2.《党校培养的第一个博士——介绍中央党校青年学者王伟光》,中共中央党校《党校科研信息》1989年6月30日第69期  3.《王伟光学术成果简介》,《江汉论坛》2007年第9期  4.《让哲学融入生命——走近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教授》,《中国作家?纪实》2007年第12期  5.《王伟光:一个学者型的领导干部》,《中华儿女》2008年第9期  6.《聚焦中国问题,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境界——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哲学动态》2010年第1期  转载:中国社科网
  • 金碚
  • 金碚简介  金碚,男,1950年4月出生于上海,籍贯为江苏吴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学部委员,现任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  1963-1969年在南京市第九中学学习。1969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先后在南京官塘煤矿(1969-1970)、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北京军区航空兵部队(1971-1975)、南京衡器厂(1975-1976)、南京市政府第二轻工业局(1976-1978)担任媒矿工人、军人、机械工人和政府机关干部。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后,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学习,获法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1986年留校在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任经济学讲师。1986-198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9年7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党委书记,现任所长。1993-199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研究。1998年起至今,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委员(期间曾任第一、二届执行委员和经济学部主任)、工业经济系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起至今,先后兼任《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社长。现还兼任《中国工业经济》(月刊)主编、《经济管理》(月刊)主编、《商学院》(月刊)主编和《职场》(月刊)主编。2006年创办China Economist 期刊(英文·双月刊),并兼任主编。  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业管理专家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工业化与发展经济学、企业理论与实践、传媒经济学等。出版学术著作60多部。获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著作奖、中国图书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991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1994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同年,被国务院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1996年,被国家人事部评选为“国家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10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岗位先进个人”。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1985—1995年  论文:  1.《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论刍议 》,12000字,《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2.《略论凯恩斯的非中性货币理论在他的就业理论中的地位》,7500字,《南京大学学报》(研究生专刊),1985年第1期  3.《探索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控制》,1500字,《开发报》,1985年10月11日  4.《城市经济管理可实行地域管理为主的原则》,3000字,《南京社联》,1985年第1期  5.《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控制》,5000字,《南京社联》,1985年第4期  6.《浅淡马克思的经济发展论》,5000字,《经济与管理科学》,1986年第2期  7.《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平等》,1500字,《开发报》,1986年3月21日  8.《以公平促进效率,以效率实现公平》,6000字,《经济研究》,1986年第7期  9.《论凯恩斯货币论基础及对我们的启示》,9000字,《财贸经济》,1986年第7期  10.《基本建设投资决策的宏观管理与投资效果 》,13000字,与吴国斌、王心恒合作,《上海投资》,1986年第6期(增刊)  11.《建立较高投资效果的宏观决策模式》,8000字,与吴国斌、王心恒合作,《投资研究资料》,1986年6月,总103期  12.《试论宏观经济控制》,9000字,《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13.《<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理论》,7000字,《经济与社会发展》,1986年第3期  14.《官僚主义与商品经济格格不入》,5000字,《经济与管理科学》,1986年(增刊)  15.《关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 》,10000字,《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16.《对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负亏损的几点理论分析》,6000字,《上海经济研究》,1987年第1期  17.《我国近期宏观控制的利与弊》,9000字,《企业界》,1987年第1期  18.《关于我国商品经济微观基础的改造与宏观控制的几个问题》 ,8000字,《财经研究》,1987年第3期  19.《从投资规模控制看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8000字,《经济纵横》,1987年第3期  20.《谈谈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消费问题》,4000字,《南京社联》,1987年第2期  21.《加强基本建设投资决策的宏观管理》,12000字,与吴国斌、王心恒合作,《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  22.《商品经济,按劳分配与收入政策》,8000字,《未定稿》,1987年第14期  23.《现代国有经济的功能及其改革策略》,10000字,与胡永明合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7年第4期  24.《论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障碍》,9000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25.《按劳分配、收入差距与收入政策》,7500字,《南京社联》,1987年第5期;《经济纵横》,1987年第12期  26.《略论我国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选择》,5000字,《南京社联》,1987年第6期  27.《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6500字,《上海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  28.《探索中的进展与困难》,10000字,《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  29.《按劳分配的本质特征和实现形式》,5000字,《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30.《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与问题》,5000字,《南京社联》,1988年第2期  31.《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计划 》,7000字,《上海经济研究》,1988年第4期  32.《中国面临通货膨胀的挑战》,1500字,《半月谈》(内部版),1988年第8期  33.《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3000字,《南京社联》,1988年第4期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经济体制改革》,12000字,与吴树青合作,《理论纵横》,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6期  35.《论通货膨胀的分配原因》,7500字,《经济纵横》,1988年第12期  36.《试论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问题》,10000字,《首都经济》,1988年第3期  37.《要抑制和分散体制转换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压力》,1000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8年第5期  38.《全民大中型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9000字,与胡乃武合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39.《1988-199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规划》,34000字,作者署名:中国人民大学中期改革规划课题组,与吴树青、胡乃武等合作,《中国改革大思路》,沈阳出版社,1988年  40.《通货膨胀问题》,10000字,《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41.《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的政策选择》,5000字,《理论教育》,1989年第3期  42.《关于深化改革的一个问题的思考》,5000字,《南京社联学刊》,1989年第1期  43.《分配理论的比较研究》,12000字,《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44.《论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10000字,《经济与管理科学》,1989年第2期  45.《如何从困境中奋起》,6000字,《经济学动态》,1989年第6期  46.《论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10000字,《经济学家》,1989年第3期  47.《论宏观经济调节过程中的政府行为》,9000字,《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4期  48.《牢固树立反通货膨胀思想》,5000字,与魏杰、李扬合作,《经济日报》,1989年10月6日  49.《关于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调整的几个问题》,6000字,《南京社联学刊》,1989年第5期  50.《关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分析》,7000字,《江海学刊》,1989年第5期  51.《论我国现阶段的产业政策》,10000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9年第6期  52.《严重的困境和面临的选择——关于我国现阶段产业政策的几点分析》,7000字,《上海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  53.《产业调整与效益结构的矛盾及其出路》,8500字,《江苏经济探讨》,1990年第1期  54.《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对策》,2600字,《人民日报》,1990年2月23日  55.《治理整顿的意义、实质和困难》,8000字,与周叔莲合作,《经济师》,1990年第1、2期  56.《关于治理整顿的代价问题》,7500字,与周叔莲合作,《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0年第2期  57.《论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过程的资金筹集和配置》,12000字,《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  58.《略论我国经济的分割与整合》,5500字,《经济学动态》,1990年第7期  59.《当前的经济症结及对策》,5000字,《江苏经济研究》,1990年第7期  60.《论我国工业化资源的供给和利用》,12000字,《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年第5期  61.《理顺产权: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8500字,产权制度与产权理论课题组执笔,《改革》,1990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0年第12期  62.《论经济改革时期的治理整顿》,9000字,与周叔莲合作,《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年第6期;《中国工业的发展与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  63.《90年代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应制定和实施的几个宏观政策》,3000字,工经所工业发展问题课题组执笔,《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机密),1990年11月24日,总1022期  64.《我国今后十年的工业发展》,4000字,与吕政、孟祥林合作,《中国工商》,1991年1期  65.《论九十年代我国工业的发展与改革》,16000字,工业发展问题课题组执笔,《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1期;《中国工业的发展与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  66.《工业调整与发展问题理论讨论会综述》,8000字,与吕政合作(署名:惠米),《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1期  67.《利用外资效率问题的研究》,12000字,《当代经济科学》,1991年第2期  68.《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难点》,35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1年3月30日第20期,总1060期  69.《论我国经济发展的筹资战略》,11000字,《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70.《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13000字,《经济纵横》,1991年第4期  71.《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对策分析与出路》,11000字, 与吕政合作,《改革》,1991年第3期  72.《谈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难点与对策》,7000字,与吕政合作,《经济管理》,1991年第5期  73.《九十年代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奠定商品经济的微观基础》,5000字,《改革与理论》,1991年第3期  74.《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难点与对策》(研究报告),7500字,与吕政合作,《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1年第26期  75.《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12000字,《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9期  76.《90年代的经济态势与改革战略》,7500字,《经济体制改革内部参考》,1991年第19期  77.《产业政策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10000字,与周叔莲合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1年第5期  78.《关于现阶段我国产业调整的几个理论问题》,9000字,《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79.《迎接世纪之交的挑战》,3000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质量、品种、效益年有奖征文”三等奖,1991年6月  80.《产品积压是效率低下的反映》,1000字,《中国引进报》,1991年11月8日  81.《论九十年代经济改革取向》,6500字,《上海经济研究》,1991年第6期  82.《通过发行证券筹集三峡建设资金势在必行》,27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2年1月16日第2期,总1129期  83.《九十年代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将有可观发展》,3000字,《特区时报》,1992年2月14日  84.《关于三峡工程通过发行证券筹集建设资金的几个问题》,4000字,《经济体制改革内部参考》,1992年第3期  85.《海峡两岸经济交流的态势与前景》,7500字,《中国科技导报》,1992年第3期  86.《对三峡工程发行建设股票的几点建议》,27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2年第10期,总1149期  87.《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经济学研究的新热点》,2000字,《社科信息》,1992年第4期  88.《高效率:工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2000字,《华东信息报》,1992年4月30日  89.《发行证券筹三峡建设资金势在必行》,2500字,《特区时报》,1992年5月8日  90.《90年代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前景》,4000字,《广州经济》,1992年第3期  91.《要看到深入改革和加速发展的紧迫性》,2000字,《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  92.《基础性研究的可贵成果——推荐<中国GNP的分配和使用>一书》,1200字,《经济日报》,1992年7月18日  93.《论公有制体系中的私经济行为》,8200字,《改革》,1992年第4期  94.《寻求新的工业增长空间——工业增长与市场问题座谈会纪要》,5000字,《经济学动态》,1992年第6期  95.《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资源配置机制》,12000字,《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96.《股份制改造和股市开放》,5000字,《经济学消息报》(西南经贸商报),1992年7月30日  97.《关于股份制改造和股市开放的几点分析》,4500字,《金融研究》,1992年第8期  98.《深圳特区股份制改革与股票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00字,《经济研究资料》,1992年第17期  99.《社会主义不是无“私”经济》,65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1月21日  100.《我国经济机体发生脱胎换骨变化政府观念和行为必须有重大转变》,2500字,《华东信息报》,1993年3月9日  101.《论我国工业化资金积累的产权基础》,10000字,《山东城市金融》,1993年第4期  102.《特惠政策不利于平等竞争》,1000字,《中国经营报》,1993年4月6日  103.《不靠特殊优惠政策行不行?》,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4月8日  104.《选择市场经济就是选择激烈竞争的生活》,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5月20日  105.《美国人举手投足已有“中国倾向”》,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5月20日  106.《经济研究也要转换结构》,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5月27日  107.《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私经济行为》,11000字,《江苏社会科学》,1993第3期  108.《股份制能否顺利融入中国经济》,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6月10日  109.《加尔布香斯谈当前世界进步经济》,1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6月10日  110.《谈谈美国的公司登记制度》,3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7月1日  111.《从美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说开去》,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7月12日  112.《大洋彼岸议论纷纷中国名列世界第几?》,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9月9日  113.《论我国经济发展筹资模式的转换》,11000字,《江海学刊》,1993第4期  114.《走上市场经济易,管好市场经济难》,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9月30日  115.《中美产业发展的最大差距在哪里》,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10月28日  116.《工薪阶层需要更多的金融投资机会》,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11月4日  117.《美国的金融中介机构》,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11月25日  118.《联邦储备系统》,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12月2日  119.《共同基金》,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12月23日  120.《投资银行》,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12月30日  121.《美国金融期货市场》,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1月6日  122.《我国产业政策面临的问题和选择》,4000字,《嘹望》,1994年6月27日第26期  123.《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赵耀东先生对大陆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与建议》,2000字,《中国社科院要报信息学报》,1994年10月6日第89期  124.《论美有感:良好的服务与激烈的竞争》,2000字,《质量与市场》 ,1994第4期  125.《我须有对台湾政府变化之应变准备》,20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4年10月14日第35期增刊  126.《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和矛盾性》入选全国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14000字,《上海理论内刊》,1994年第4期;《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127.《对两岸工业经济关系及政策的研究》,6000字,《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期  128.《效率一通胀障碍成因新析》,2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5月30日  129.《国企改革不能张冠李戴》,45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5月20日  130.《国有企业:需要一个合理的改革战略》,4000字,《改革内参》,1995第12期  131.《关于两岸工业经济关系的几点分析》,6000字,《两岸工业经济技术发展之路》,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132.《新阶段特区发展的体制创新与新优势塑造》(获优秀论文奖),5000字,与彭绍仲合作,中国经济特区未来与发展国际研讨会,1995年7月  133.《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须实行的几项政策》,3000字,《江苏经济》,1995年7期  134.《关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几个问题》,9000字,《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7期  135.《再论国企改革不能“张冠李戴”》,3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7月28日  136.《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共1.3万字,执笔2500字,《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5年8期  137.《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改善经济增长质量》,4000字,《中国投资管理》,1995年7期  138.《三论国企改革不能“张冠李戴”》,34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9月22日  139.《“面的”拒载:消费者受损害的一个典型案例——论我国公共规制制度的一个缺陷》,5000字,《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10月13日  140.《成本推进: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挑战》,8000字,《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6月  141.《竞争力为新优势之本》,1500字,与彭绍仲合作,《科技日报》经济特刊,1995年8月4日  142.《提高资金利用率,促进产业结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之二(下)》,课题组,45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5年9月6日第68期,总1630期  143.《信用卡随想》,3600字,载财经丛书《变化中的中国经济生活》,上海财经出版社,1995年11月  144.《给民族工业以坚强的金融支持》,4000字,《中国市场经济报》,1995年11月11日;《经济研究资料》,1500字,1996年4期  145.《论国产工业品及民族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9500字,课题组执笔,《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2期  146.《成本推进: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挑战》,6500字,《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专著:  1.《当代东欧经济学流派》,30.9万字,执笔撰写6万字,与洪银兴等合作,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5.6万字,执笔撰写5万字,与肖海泉、刁振飞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3.《证券市场与企业》,17.6万字,与李扬、王军合作,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  4.《国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19.8万字,主编:胡乃武、金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5.《经济发展与宏观筹资》,25.8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  6.《增长与发展》(编译),325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  7.《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23.3万字,执笔7万字,主编:周叔莲、金碚,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12月  8.《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25.2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  9.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Reform of China’s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Japan 出版,1995,PP140,执笔 40页
  • 高培勇
  • 高培勇简介  高培勇,1959年1月出生,男,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78年至1985年,在天津财经学院财政学系获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商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著作:  1.《国债运行机制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  2.《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下册)》(合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  3.《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财政运行机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中国: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5.《公共经济学》(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中国税费改革问题 研究》(主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7.《简明税收词典》(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论文:  1.《论举借国债的经济作用机制》,《经济研究》1996年9期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税收与税制》,《人民日报》1997年5月10日  3.《论更新税收观念》,《税务研究》1999年2期  4.《通货紧缩下的税收政策选择——关于当前减税主张的讨论》,《经济研究》2000年1期  5.《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框架》,载《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人民出版社,2000年  6.《“量入为出”与“以支定收”——关于当前财政收入增长态势的讨论》,《财贸经济》2001年3期  7.《规范政府行为: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财贸经济》2002年1期  8.《税收的宏观视野——关于当前若干重大税收问题的分析》,《税务研究》2002年2-3期  9.“The Scale of Public Debt in China”,China & World Economy ,2003 No.2  10.《积极财政政策:在思路和举措两个层面寻求突破》,《财贸经济》2003年7期  11.《由积极转向中性:财政政策经历艰难抉择》,《财贸经济》2004年8期  12.《破冰而出的稳健财政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5期  13.《财税形势?财税政策?财税改革——面向“十一五”得若干重大财税问题盘点》,《财贸经济》2006年1、2期
  • 朱玲
  • 朱玲简介  朱玲,女,生于1951年,安徽寿县人。1988年在联邦德国Hohenheim大学农经系取得博士学位;1981年在武汉大学经济系取得硕士学位后,即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至今,现任副所长、研究员。曾任国际农经学会(IAAE)执委和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曾参加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减少贫穷研究小组;目前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成员和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1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朱玲在农村社会经济制度转型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社区功能补充论;在农村减贫途径的探索中,提出将救济与就业促进相结合、并借助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实现减贫和发展的理念;在卫生经济学研究中,揭示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民工医疗保障领域的责任缺位问题;在把性别视角引入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用统计模型分析农地分配、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中的性别不平等。因减贫政策研究,获1993年(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1996年(第七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因性别分析,获2004年(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因藏区发展研究,获2008年(第三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主要论著:  1.Zhu Ling, 1990.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No.2, Vol.26: pp. 229-242.  2.Zhu Ling,1991.Rural Reform and Peasant Income,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3.Zhu Ling and Jiang Zhongyi, 1993. From brigade to village community: the land tenure system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7, No.4: pp. 441-461.  4.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1994,上海人民出版社  5.Zhu Ling and Jiang Zhongyi,1995.Yigong-daizhen in China: Labor-intensive Public Works in Poor Areas,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Vol.13, No.4:pp.349-370.  6.Zhu Ling, Jiang Zhongyi and Joachim von Braun, 1997. Credit System for the Rural Poor in China,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7.朱玲:《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护评析》,1998,《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第25-36页  8.朱玲:《救灾与重建》,1999,《经济研究》第4期:第18-26页  9.朱玲:《农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2000,《经济研究》第9期:第34-42页  10.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2000,《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89-99页  11.朱玲:《健康投资与人力资本理论》,2002 ,《经济学动态》第8期:第56-60页  12.朱玲:《西藏经贸改革中的民间投资与产业深化》,2004,《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第5-11页  13.朱玲:《农村人口基本健康保障指标的政策含义》,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5期:第4-12页、第141页  14.朱玲:《构建竞争性县乡医疗服务供给机制》,2006 ,《管理世界》第6期:第55-62页、第70页  15.朱玲:《论全球性食品和能源危机的应对策略》,2008,《经济研究》第9期:第22-30页  16.朱玲:《农村迁移工人的劳动时间和职业健康》,2009,《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第133-149页  17.朱玲、金成武:《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与金融危机应对》,2009,《管理世界》第3期:第63-71页  18.朱玲:《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迁移工人生计的影响》,2009,《比较》第4期:第1-15页  19.朱玲:《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研究》,2010,《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第1-12页  20.朱玲:《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与食品保障》,2010,《经济学动态》第9期:第7-14页  21.朱玲:《青、甘、滇藏区农牧妇女健康问题的调查》,2010,《管理世界》第10期:第59-74页  22.朱玲:《应对极端贫困和边缘化: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2011,《经济学动态》第7期:第27-34页
  • 李培林
  • 李培林简介  李培林,1955年生,济南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社会学者。1972年在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考取出国留学生,到北京语言学院集中学法语。1983年赴法留学,1984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8年与夫人一起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城乡社会学研究室。1989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享受政府特贴。1993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生院社会学系主任。2011年3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著作:  1.《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李培林、张翼著,2007年5月21日  2.《中国社会发展报》,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5月29日  3.《和谐社会十讲》,李培林著,2006年11月28日  4.《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5年12月29日  5.《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二辑),李培林、覃方明主编,2005年8月9日  6.《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一辑),李培林、覃方明主编,2005年8月9日  7.《重新崛起的日本》,李培林著,2005年3月9日  8.《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李培林著,2005年2月6日  9.《中国社会发展报告》,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4年11月9日  10.《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乡镇企业社会交换论》,李培林、王春光著,2004年11月9日  11.《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李培林等著,2004年11月9日  12.《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李培林主编,2004年11月9日  13.《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李培林著,2004年10月25日  14.《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4年12月22日  15.《现代西方社会的观念变革——巴黎读书记》,李培林著,2004年11月22日  16.《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李培林著,2004年11月22日  17.《社会学》,陆学艺主编,苏国勋、李培林副主编,2004年11月22日  18.《中国社会发展报告》,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4年11月9日  19.《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4年11月9日  20.《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乡镇企业社会交换论》,李培林、王春光著,2004年11月9日  21.《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李培林等著,2004年11月9日  22.《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李培林主编,2004年11月9日  23.《就业与制度变迁 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过程》,李培林、张翼、赵延东著,2004年11月5日  24.《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李培林著,2004年10月20日  25.《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等著,2004年9月7日  2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4年1月5日  2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3年9月30日  28.《中国小康社会》,李培林、朱庆芳等著,2003年9月30日  29.《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李培林、张翼合著,2003年9月22日  30.《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李培林主编,2003年9月18日
  • 李林
  • 李林简介  李林,男1955年11月生,山东招远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70年初中毕业后进入云南省医疗器械厂工作;1972年12月应征入伍,在原昆明军区11军31师服役,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荣立三等功)后退伍;1980年1月至8月在云南省参事室工作。1980年9月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1984年7月毕业并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8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吴大英教授学习,1987年7月毕业并获法学硕士学位;1987年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理学研究室工作,同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理学专业成为在职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仍是吴大英教授,1990年8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93年8月至1995年3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作访问学者,并在哥大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项目。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担任法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担任宪法与行政法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9年2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兼科研处长、党委委员,2001年1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9月调回法学研究所任副所长,现任法学研究所所长。2011年3月被推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著作:  1.《立法机关比较研究》,独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  2.《法制的理念与行为》,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3.《比较立法制度》,合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  4.《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  5.《当代人权理论与实践》,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  6.《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编之一,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  7.《人权与宪政》,主编之一,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  8.《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建构》,主编之一,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9.《走向宪政的立法》,独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  10.《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  论文:  1.《关于法的本质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3期  2.《立法修正案比较研究》,《法学研究》1991年第6期  3.《国际人权与国家主权》,《中国法学》1993年第1期  4.《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合著),《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1997年第2期,英文版1998年第2期  5.《关于我国立法权限划分的理论与实践》,《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  6.《立法权与立法的民主化》,载《法治论衡》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7.《从领导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宪政阐释》,《学术界》2002年第3期  8.《宪政与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
  • 王巍
  • 王巍简介  1954年5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70至1977年,先后在吉林省农安县农村插队,长春市锅炉厂当工人,长春市基层机关当干部。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3月,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年2月,由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被分配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工作。1995年1月以《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一书获得日本九州大学文学(人文)博士学位。1996年7月,以《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一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7月,任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1997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考古》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科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东北历史与现状”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课题组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郑州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等。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专著:  1.《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日本雄山阁出版社,1993年  2.《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和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论文:  1.《商文化玉器渊源探索》,《考古》1987年8期  2.《夏商周时期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西北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3.《商代马车渊源蠡测》,《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  4.《从考古发现看四世纪的东亚》,《考古学报》1996年3期  5.《从马具看三~六世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考古》1997年12期  6.《偃师商城考古新发现及其相关问题》,《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12月  7.《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合著,《考古学报》2000年3期  日文撰写论文:  1.《仰韶文化前期的社会形态》,《博古研究》创刊号,1990年  2.《六世纪东亚诸国的文化交流》,《东亚的古代文化》第83期,1995年  3.《〈魏志倭人传〉所记载的三世纪前半倭国的社会结构》,《九洲历史》1996年2月  4.《从考古发现看中国的龙山时代》,《博古研究》第10期,1995年10月  5.《倭五王时期的国际交流》,《考古学季刊》第54期,1996年2月  6.《日本弥生、古坟时代坟丘墓所见古代中国的影响》,《古代的日本和渡来文化》,学生社,1997年  7.《东北亚青铜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古代出云的青铜器文化》,1997年  主要科研项目:  1.中美合作项目——“河南安阳洹河流域聚落群分布的调查与研究”1999年~2002年中方负责人。  2.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 承担“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与墓葬的年代学研究”课题1996年~2000年。  3.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考古学?概论卷》主编1996年~2001年。  4.国家“十?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课题负责人。  5.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2000年~2004年第一主持人。  6.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2001年~2005年主持人。  7.“安阳古人类分子考古学古人类遗传基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年~2001年考古方面第一主持人,负责殷墟出土人骨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其对遗传基因所反映的历史问题的阐释与研究。  8.院重点项目——“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群的发掘与研究” 1996年~1998年,项目主持人。  9.“陕西周原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 2000年度发掘领队。  10.中德合作“西北地区青铜文化的综合研究”2000~2005年 中方主持人。  11.中日合作“东北亚史前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2001年~2003年中方主持人。  12.中日合作“中国汉代以前出土海贝的产地研究”中方主持人。
  • 蔡昉
  • 蔡昉简介  蔡昉,1956年9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年以来,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并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评为研究员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学系主任,199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2008年3月任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199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7部委授予出国留学人员杰出成就奖。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得者。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被评选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之一。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国内著作:  1.《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2.《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与林毅夫、李周合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随后以英文、日文、韩文、法文、俄文、越南文等语言出版  4.《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与林毅夫、李周合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随后有英文、日文等版本  5.《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武汉出版社,199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6.《中国正在进行的农业改革》(与卡特、钟甫宁合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另有英文版本出版  7.《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张车伟合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8.《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9.《惑与不惑之间——与经济学结缘2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9年)》(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1.《人口,将给中国带来什么》(与张车伟等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鹰和人都吃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中国经济》(与林毅夫合著),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另有繁体字版和英文版出版  15.《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与都阳、王美艳合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城市就业与劳动力市场转型》(与杨云彦、陈金永、王德文合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17.《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与转型》(与都阳、王美艳合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  18.《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9.《摆脱就业与保障的困境》(与于法鸣共同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  20.《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与白南生共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1.《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与王德文等合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  22.《中国转轨时期收入差距与贫困》(与万广华共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3.《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24.《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5.《科学发展观与增长可持续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中国出版集团、中华书局,2009年  26.《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0年研究》(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27.《WTO框架下中国工业竞争力研究》(与王德文等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8.《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9.《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与王德文、都阳合著),格致出版社,2008年  30.《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与都阳、高文书、王美艳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1.《蔡昉论文选》,中国出版集团、中华书局,2009年  32.《中国经济转型30年》(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英文著作:  1.Lin,Justin,Fang Cai and Li Zhou (2003)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revised.  2.Yang,Dennis and Fang Cai (2003)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Rural-Urban Divide,In Nicholas C. Hope,Dennis Tao Yang and Mu Yang Li eds. How Far Across the River: Chinese Policy Reform at the Millennium,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Cai,Fang and Dewen Wang (2003) Migration As Marketizatio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ina’s 2000 Census Data?,The China Review,Vol. 3,No. 2 Fall,pages 73-93.  4.Huang,Yiping,Fang Cai and Tina Chen (2004)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in Ross Garnaut and Ligang Song eds.,China’s Thir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Rise of the Private Econom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5.Cai,Fang (2004) The Consistency of China''s Statistics on Employment: Stylized Facts an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ies,The Chinese Economy,Vol. 37,No. 5 September-October,pp. 74 – 89.  6.Cai,Fang and Dewen Wang (2004) Readjustment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The Chinese Economy,Vol. 37,No. 2.  7.Cai,Fang and Meiyan Wang (2004),Irregular Employment and the Growth of the Labor Market: An Explanation of Employment Growth in China’s Cities and Towns,The Chinese Economy,Vol. 37,No. 2.  8. Cai,Fang and Yang Du (2004) Labour Market Integration: Evidence from Wage Convergence in Manufacturing,in Garnaut and Song eds China: Is Rapid Growth Sustainable,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9.Cai,Fang and Dewen Wang (2005) 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mplications for Growth,in Garnaut and Song eds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10.Cai,Fang,Meiyan Wang and Yang Du (2005) China’s Labor Market on Crossroad,China and World Economy,Vol. 13,No. 1.  11.Cai,Fang and Dewen Wang (2006) Employment Growth,Labour Scarcity and the Nature of China’s Trade Expansion,in Ross Garnaut and Ligang Song eds.,The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12.Cai,Fang (2006) Choosing a Growth Pattern that Suit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tage,China Economist,No. 3 July,pp. 80-88.  13.Cai,Fang and Meiyan Wang (2006) Challenge fac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Its Aging but not Affluent Era,China & World Economy,Vol. 14,Issue. 5,pp. 23-31.  14.Cai,Fang,John Giles and Xin Meng (2006) How Well Do Children Insure Parents against Low Retirement Income? An Analysis Using Survey Data from Urban Chin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0: 2229–2255.  15.Giles,John,Albert Park and Fang Cai (2006) Reemployment of Dislocated Workers in Urban China: The Roles of Information and Incentiv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4: 582–607.  16.Giles,John,Albert Park and Fang Cai (2006) How h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ffected China’s Urban Workers? The China Quarterly,Vol. 185,pp. 61-95.  17.Cai,Fang (2007) Pay-Back Time for China’s One-Child Policy,Far East Economic Review,May.  18.Cai,Fang,Albert Park and Yaohui Zhao (2008)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in the Reform Era,in Loren Brandt and Thomas Rawski eds.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Cai,Fang(2007)Rural Urban Income Gap and Critical Poin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Economic Change and Restructuring,40: 189-206.  20.Du,Yang,Fang Cai,and Meiyan Wang (2007) Labor Demand in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Fast Growing Regions and Others,The Indian Journal of Labour Economics,Vol.50,No.3,July-Sep.  21.Wang,Dewen,Cai Fang and Gao Wenshu (2007) Globalisa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rural workers: a macroeconomic perspective,in Nielsen,Ingrid,Russell Smyth and Marika Vicziany eds. Globalisation and Labour Mobility in China,Clayton,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Press,pp. 19-37.  22.Cai,Fang,Yang Du and Changbao Zhao (2007) Regional Labour Market Integration since China’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Entry: Evidence from Household-level Data,in Garnaut,Ross and Ligang Song eds China – Linking Markets for Growth,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pp. 133-150.  23.Wang,Meiyan and Fang Cai (2008) Gender Earnings Differential in Urban China,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2⑵,442–454.  24.Cai,Fang (2008) Approaching a Triumphal Span: How Far Is China Towards its Lewisian Turning Point? UNU-WIDER Research PaperNo. 2008/09.  25.Cai,Fang and Meiyan Wang (2008) A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on Unlimited Surplus Labor in Rural China,China & World Economy,Vol.16,No.1,pp.51-65.  26.Cai,Fang and Yang Du (2008)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missions Reduction in China: Are Incentives for Low Carbon Growth Compatible? in Song,Ligang and Wing Thye Woo eds China’s Dilemma: Economic Growth,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Asia Pacific Press and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pp. 226-242.  27.Wang,Meiyan and Fang Cai (2008) Gender Earnings Differential in Urban China,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12,No.2.  28.Cai,Fang and Dewen Wang (2008) Impacts of Internal Migr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in DeWind,Josh and Jennifer Holdaway eds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in and Across Borders: Research and Policy Perspectives on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New York:IO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pp. 245-272.  29.Cai,Fang,Justin Yifu Lin,and Yong Cao (2009) The Chinese Economy: Reform and Development,McGraw-Hill.  30.Cai,Fang,Dewen Wang and Qu Yue (2009) Flying Geese within Borders: How Does China Sustain Its Labour-intensive Industries,in Garnaut,Ross,Ligang Song and Wing Thye Woo eds China’s New Place in a World in Crisis: Economic,Geopolitic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Canberra: ANU E Press,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pp. 209-232.  31.Cai,Fang ed.)(2009) The China Population and Labor Yearbook Volume 1: The Approaching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Leiden?Boston: Brill.  32.Cai,Fang and Meiyan Wang (2009) China’s Process of Aging before Getting Rich,in Cai,Fang ed. The China Population and Labor Yearbook Volume 1: The Approaching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Leiden?Boston: Brill.  33.Wang,Meiyan and Cai Fang (2009) Transforming Unemployment Shock into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in Cai,Fang ed. The China Population and Labor Yearbook Volume 1: The Approaching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Leiden?Boston: Brill.  34.Cai,Fang and Meiyan Wang (2009) Labor Cost Increase and Growth Pattern Transition,in Cai,Fang ed. The China Population and Labor Yearbook Volume 1: The Approaching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Leiden?Boston: Brill.  35.Cai,Fang and Meiyan Wang (2009) The Counterfactuals of Unlimited Surplus Labor in Rural China,in Cai,Fang ed. The China Population and Labor Yearbook Volume 1: The Approaching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Leiden?Boston: Brill.  36.Wang,Dewen and Fang Cai (2009) Migr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in Murphy,Rachel eds Labour Migr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pp. 17-46.  37.Cai,Fang and Meiyan Wang (2009) Proactive Employment Policy and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in Wang,Mengkui eds China in the Wake of Asia’s Financial Crisi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pp. 178-195.  38.Cai,Fang,Yang Du and Meiyan Wang (2009) Migration and Labor Mobility in China,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aper,No. 9,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  39.Cai,Fang and Kam Wing Chan (2009)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Unemployment in China,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Vol. 50,No. 5,pp. 513-531.
  • 宋镇豪
  • 宋镇豪简介  宋镇豪 1949年1月出生,男,汉族,江苏省苏州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1981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硕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学术专长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7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曾在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专著:  1.《夏商社会生活史》,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增订本上下册,2005年  2.《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独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  3.《中国饮食史·夏商卷》,独著,华夏出版社,1999年  4.《夏商风俗史》,独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5.《中国法书全集1·先秦秦汉卷》,独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6.《中国真迹大观》,全27卷,合著,日本京都同朋舍,1994-1995年  7.《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8.《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9.《甲骨学一百年》,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0.《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主编:  1.《商代史》,全1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011年  2.《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线装书局,2009年  3.《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线装书局,2009年  4.《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语文出版社,1999年  5.《甲骨文献集成》,40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6.《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线装书局,2008年  7.《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8.《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论文:  1.《殷代“习卜”和有关占卜制度的研究》,《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  2.《商代的道路交通制度》,《历史研究未定稿》1989年第11期  3.《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考释》,《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4.《夏商人口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  5.《夏商食政与食礼试探》,《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6.《商代婚姻的运作礼规》,《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7.《商周干国考》,《东南文化》1993年第5期  8.《商代军事制度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2期  9.《夏商法律制度研究》,《夏文化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96年  10.《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及有关方面的考察》,《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信仰礼俗》,日本东京《中国研究月刊》总第1卷第4期,1995年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13.《商代邑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4.《商代の“邑”の区划形态についての考察》,《中国の古代都市》,日本东京汲古书院,1995年  15.《Shang Musical Politics》,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Vol.2,no.2-3,Hong Kong,1999年  16.《甲骨文中反映的农业礼俗》,《东方学报》第71册,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9年  17.《论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2001年  18.《试论殷代的记时制度》,《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  19.《试论周初分封和华夏国家社会的形成》,《西周文明论集》,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年  20.《从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学校教育》,《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1.《甲骨文中的梦与占梦》,《文物》2006年第6期  22.《从新出甲骨金文考述晚商的射礼》,《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1期  23.《记国博所藏甲骨及其与YH127坑有关的大龟六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甲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4.《殷墟甲骨文中的乐器与音乐舞蹈》,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会议论文集之九《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二辑,2008年  25.《甲骨文所见殷人的祀门礼》,《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6.《甲骨金文中所见的建筑称名》,美国Rutgers University: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hang and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1600-800BCE,Nov.2011  27.《商代玉石人像的服饰形态》,《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台湾大学理学院地质科学系研究报告第33期,2000年  28.《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29.《甲骨文书学发展简说》,《中日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4年  现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一五”重大规划项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甲骨文合集三编》的编著,并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创新工程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的整理与研究”的首席研究员。
  • 张海鹏
  • 张海鹏简介  张海鹏,男,1939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1964年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该所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至今未更换工作单位。1979年评定为助理研究员,1985年评定为副研究员,1990年升任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近代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名誉院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2001、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获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著有《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中国近代史研究》、《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张海鹏集》,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葡关系史资料集》、《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79-2000》、《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中国历史学30年》、《台湾简史》等论著和资料集,发表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方法、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和涉及香港、澳门、台湾和中日关系问题的论文百余篇,其它学术文章二百多篇。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著作:  1.《中国近代史稿》(3册),合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1984年再版  2.《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独著,长城出版社,1984年  3.《中国近代史简明读本》,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8月  4.《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独著,地图出版社,1984年12月,《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缩小本,1/32开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12月  5.《中国军事史略》,合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  6.《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7.《历史不能忘记》丛书:《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开篇语》,合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  8.《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主笔,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9.《辛亥革命史话》,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2011年再版  10.《国耻百谈》,合著,中华书局,2001年  11.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合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中国近代史研究》,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Nowozytna historia Chin,pod redakcja Romana Slawinskiego,Ksiegarnia Akademicka,Krakow 2005波兰文版:中国近代史,施乐文主编,波兰科学院出版社,克拉科夫,2005年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Edited by Roman Slawinski Published by:Ksiegarnia Akademika,Krakow,Poland,2006(英文版)  15.《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文库版,2009年  16.《张海鹏集》,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7.《书生议政—中国近代史学者看台湾的历史与现实》,独著,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10年;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编纂:  1.《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1982年9月、1983年3月;1985年再版,统编  2.《中国近代史演义》,署名陆仁,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5月,主编  3.《中国近代爱国人物故事丛书》,14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与徐辉琪共同主编  4.《中华骄子,卓越使者》,龙门书局,1995年2月,主编  5.《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95年7月,主编  6.《人民警察必读丛书:中国近代史》,群众出版社,1999年5月,主编  7.《中葡关系史资料集》,上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主编  8.《百年中国史话》,92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与王忍之共同主编  9.《刘大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编辑  10.《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版,与步平共同主编  11.《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01-2000)》全五册,线装书局,2002年9月版,与龚育之、金冲及、郑惠共同主编  12.《1979-2000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主编  13.《中国历史学30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主编  14.《台湾简史》,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与陶文钊共同主编  论文:  1.《李秀成——修正主义和投降派的一面镜子》,16千字,《历史研究》1976年第1期  2.《忠诚的友人 勇敢的战士——纪念呤唎参加太平军120周年》,6千字,《历史知识》(成都)1981年第2期  3.《应当如何看待义和团的排外主义》,17千字,《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合著  4.《四川保路同志军的组织者龙鸣剑》,7千字,《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  5.《呤唎》,3千字,《清代人物传》下编第1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6.《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20千字,《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  7.《宝善里炸药爆发时间考实》,5千字,《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8.《也谈外国侵略与近代中国的“开关” 》,6千字,《红旗》1987年第6期  9.《湖北军政府“谋略处”考异》,15千字,《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  10.《湘军在安庆战役中取胜原因探析》,20千字,《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11.Peasant Wars in Modern China: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uses of Their or Success 10千字, UNESCO Yearbook on Peace and Coflict Studies1986,Greadwood,USA 1988.  12.《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3.《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学习毛泽东有关论述笔记》,4.8千字,《求是》1990年第3期  14.《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论及其指导意义》,6.2千字,《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15.《试论辛丑议和中有关国际法的几个问题》,16千字,《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16.《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评说》,18千字,《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17.《略论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农民战争》,1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科学》社科文献出版社1991年12月  18.《论黄兴对武昌起义的态度》,15千字,《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黄兴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1993年3月  19.《历史和现实:“一国一制”和“一国两制”研究》,7千字,《统一论坛》1993年第2期;《海峡评论》(台北)1993年第2期  20.《析黎庶昌<敬陈管见折>》,10千字,《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1.《孙中山“社会革命”说正义》,10千字,《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  22.《中国历史将要良性运转——毛泽东与近代中国历史的随想》,8千字,《海峡评论》1993年12期  23.《一个蹩脚的文字游戏——与王晓波教授商榷“不完全继承的理论”》,7千字,《海峡评论》1994年第3期  24.《勿忘国家耻 励精图富强——甲午战争百年祭》,7千字,《海峡评论》1994年第8期  25.《论台海两岸暂时分离的由来——评台湾当局“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 》,5千字,《光明日报》1994年9月28日  26.《中国的统一要靠中国人自己——书生议政:年终看两岸关系》,5.5千字,《海峡评论》1995年第1期  2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5.6千字,《海峡评论》1995年9月号;《日本学刊》1995年第5期  28.《近代中国丧失发展机遇的省思》,3千字,《北京日报》1995年10月19日  29.《从史料解禁看“一国两制”的历史根据》,5千字,《海峡评论》1995年11月号  30.《论皖南事变之善后》,22千字,《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  31.《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真谛》,1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5期;《孙中山〈民生主义〉の真义にっぃての试论》,《孙文研究》21期(日本神户),1997年1月  32.《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2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33.《“告别革命”说错在哪里?》,6.5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6期  34.《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若干原则性争论》,12千字,《炎黄文化研究》1996年12月;《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3期  35.《百年沧桑话香港》,9千字,《求是》1997年第6期  36.《香港地区是怎样被英国“割让”和“租借”的》,13千字,中华名人协会等编:《香港新纪元》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37.《黄炎培与近代史研究所的交往》,3.2千字,朱宗震等主编《黄炎培研究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  38.《香港回归的历史和现实意义》,5千字,武汉《改革纵横》1997年7月号  39.Chinese Students in Japan and the Historical Fate of Their Motherland,Social Sciences in ChinaBeijing,Vol.18,No.3,Autumn 1997  40.《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5千字,《光明日报》1998年2月3日  41.《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11千字,《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2.《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若干史实的解说》,15.5千字,台北《历史月刊》第121期,1998年2月  43.《反省近百年中日关系的历史教训——在1997年11月东京第四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7.5千字,《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1期  44.《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析》,13千字,《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45.《当代日本人眼中的侵华史》,3.5千字,《北京日报》1998年11月1日第四版  46.《对“戊戌维新的再思考”的再思考》,4千字,天津《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增1期  47.《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考》,3千字,《光明日报》1999年3月12日  48.《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5.5千字, 《光明日报》1999年4月26日,合著  49.《香港对于21世纪中国人的意义》,5.5千字,香港《亚洲研究》1999年第30期  50.《回归之际话澳门》,7千字,《求是》1999年第23期  51.《刘大年》,17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师治学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  52.《居澳葡人“双重效忠”说平议》,12千字,《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  53.《建国50年来中国近现代史の基本问题に关すゐ检讨及び研究课题の概述 》,7千字,《近きに在りて》东京,1999年12月,第36号  54.《战士型的学者 学者型的战士——追念刘大年先生的抗日战争史研究》,11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1期  55.《一个战士学者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6千字,人民日报,2000年5月9日“纪念与回忆”版  56.《读刘大年的<如何评价张学良?>》,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6月6日  57.《发扬吕振羽用唯物史观探索中国历史进程的精神》,3千字,《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58.《二十世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三个标志性年代》,2千字,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9日,第11版  59.《战士型的学者 学者型的战士——记刘大年的学术生涯》,18千字,《刘大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60.《50年来中国大陆对孙中山的纪念与评价》,10千字,国父纪念馆编印:《第四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5月,台北:《党的文献》2001年第5期  61.《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10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  62.《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8千字,《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63.《民国史研究的现状与几个问题的讨论》,12千字,《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64.《电视剧《走向共和》引起观众历史知识的错乱》,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40期(总2584期),2003年5月28日  65.《坚持百家争鸣 繁荣历史科学》,4千字,《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历史》2002年8月27日  66.《是一部历史政论剧,而不是历史正剧——关于历史剧〈走向共和〉的零星感想》,4千字,《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6期  67.《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宣扬什么历史观》,9千字,《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68.《辛亥革命を纪念する政治?学术の意义》,11.5千字,孙文研究会编:《辛亥革命の多元构造》日本汲古书院出版,2003年12月25日  69.《中国共产党人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楷模》,5千字,合著,李慎明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  70.《试论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简评《中日接近和“外交革命”发表引起的“外交新思考”问题》,17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71.《试论毛泽东的历史观》,12千字,《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5期  72.《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20千字,《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73.《关于台湾史研究中“国家认同”与主体性问题的思考》,3.4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3月15日3版  74.《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20千字,国家图书馆编:《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6月  75.《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5.5千字,《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史学》2005年8月16日7版  76.《抗日保台 心向祖国——评日据时期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4千字,合著,《光明日报?要闻》,3版,2005年10月24日  77.《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0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3期  78.《略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两个领导中心》,3.5千字,《海峡评论》2006年1月1日  79.《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12千字,《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1日  80.《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反侵略问题》,9千字,(台北)《世界论坛报》2006年8月9日、15日、16日连载  81.《如何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17千字,(香港)《海岸线》2006秋  82.《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评价和方法论问题》,5.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学术专刊?特稿》2006年12月14日  8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历史学研究——以编纂大众历史读物的指导思想为例》,12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  84.《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与转折》,30千字,韩国首尔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东亚文化》第45辑,2007年12月  85.《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4千字,《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2008年1月7日  86.《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40千字,合著,《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87.《论牟安世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13千字,合著,《牟安世先生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7月  88.《当代中国历史科学鸟瞰》,11千字, 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89.《新时期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6千字,《求是杂志》2009年第7期  90.《中日关系の现实と最近の中日关系史研究》,19千字,贵志俊彦、谷垣真理子、深町英夫编:《摸索する近代中日关系 对话と竞存の时代》 东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6月  91.《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理性提升的历程》,《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2009年08月31日第19版  9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10千字,《人民日报》第7版,2009年09月01日  93.《学者论坛: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3千字,200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理论版(第7版)  94.《60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7千字,《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  95.《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4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5期  96.《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关理论与方法问题的讨论》,18千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  97.《对未来两岸政治关系的可能定位及发展刍议》,11千字,《海峡评论》 2010年1月  98.《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反侵略问题——与一些流行的观点商榷》,21千字,于沛主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99.《试论罗尔纲史学研究的新生命——〈罗尔纲全集〉出版前言》,11千字,《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罗尔纲全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  100.《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在矛盾值得研究》,3千字,中国孙中山研究会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编:《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高峰论坛纪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  101.深入钻研马列主义,提高宏观史学研究水平——张海鹏研究员访谈录,24千字,晋阳学刊,2011年第3期  102.试论刘大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30千字,历史研究第3期,2011年学术  综述及书评:  1.《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11千字,《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 社科文献出版社1988年10月  2.《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3.2千字,《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 社科文献出版社1988年10月,署名十合  3.《通俗历史读物的社会责任——评<中国历代名臣>中两篇近代人物传记》,4.2千字,署名薛适,《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4.《记檀香山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2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5.《记台北黄兴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5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  6.《辛亥革命》,合著,9.5千字,《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3月  7.《探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点的有益之作——杜恂诚新著<中国传统伦理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读后记》,10千字,《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8.《记澳门“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5千字,《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  9.《澳门史研究:前进和困难——国内澳门史研究的动向》,8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5期;澳门文化司署:《文化杂志》,第26、27期,1996年夏秋季号  10.《中共党史之前史的巨著——读再版的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5千字,《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1.《一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25千字,《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2.《1997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综合报告》,2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3.《1998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38千字,《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4.《1999年中国近代史学术动态概述》,36千字,《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5.《1999年中国近代史学术动态报告》,27千字,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6.《200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动态概述》,33千字,《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7.《200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动态报告》,20千字 ,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1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200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动态报告》,23千字,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1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月版  19.《200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34千字,《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  20.《中国近代史的新写法、新史识、新论断》,3.8千字,《北京日报》2007年5月28日  21.《关于中国近代史若干热点问题的讨论》,25千字,何秉孟 高翔主编《理论热点:百家争鸣12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  22.《近年来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的讨论》,13千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6期  文章:  1.《在光明日报座谈会上的发言》,光明日报,1976年11月13日  2.《伟大的历史使命》,北京日报,1978年5月13日  3.An English Fighter in a Chinese Peasant War_A.F.Lindley in the Taiping Revolution ,China Reconstructs,1980.7  4.《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合著,解放军报,1981年10月4日  5.《中国近代史讲座》(共16期),解放军画报,1982年第10期——1984年第1期  6.《照相机何时传入中国》,北京晚报,1983年8月7日  7.《照相机的传入和中国近代早期的照片》, 解放军画报通讯,1984年第1期  8.《怎样看待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学术座谈会纪要》, 中国近代史学术动态,1986年第2期  9.《三十七年沉冤今日得昭雪——辛亥功臣夏之时的遭遇》,团结报,1988年9月17日  10.《怀念黎澍同志》,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1.《掀开近代反帝斗争第一页》,团结报,1990年5月26日  12.《鸦片战争150周年感言》,解放军画报,1990年6期  13.《纪念中国近代史开端150周年感言》,葛州坝水电工程学院社科),1991年第1期  14.《孙中山——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历史伟人》,中华英才,1991年第18期  15.《前驱伟业光照人寰——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解放军画报,1991年第10期  16.《〈抗日战争研究〉致读者 》,抗日战争研究创刊号,1991年第1期  17.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Sun Yat-sen,BEIJING REVIEW,VOL.34,No.41,October,1991  18.《珍珠港参观随感真理的追求》,1991年第12期  19.《余仲勉日记并说明》,辛亥革命史丛刊第8辑,中华书局,1991年9月  20.《近代边疆研究与现实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2期  21.《刘大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3月  22.《几位台湾著名人士关于两岸关系的言论及我见》,《对外学术交流情况》增刊第18期,1992年7月12日  23.《台湾举办“黄兴与近代中国 ”学术讨论会——访台报告》,《对外学术交流情况》 第38期,1992年7月27日  24.《促进海峡两岸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交流》,江海侨声(江苏)1992年5、6期;民国春秋,1993年第1期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十年来的研究工作》,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第15期, 1993年3月  26.《驳永野茂门》,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  27.《〈马关条约〉关于战争赔款的规定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北京日报,1994年6 月22日  28.《台湾与祖国共患难——回顾〈马关条约〉割台百周年》,海峡评论,1995年第4期  29.《警世甲午 醒世亦甲午——评电视历史纪实片〈警世甲午〉》,人民日报,1995年5月20日第7版  30.《回归前的思考——澳门史研究中的新观点》,百科知识,1995年第5期,总190期  31.《一片揭露日本侵华罪证的报道--谈〈「虎头要塞」:日本法西斯的罪证〉》,中国教育报,1995年6月4日星期刊  32.《牢记百年之耻 发奋振兴中华——论马关条约与近代中国的落后》,台湾研究,1995年第3期;海峡评论,1995年第6月号  33.《张西曼文集》跋,张小曼编《张西曼文集》1995年6月  34.《近代中日关系史是侵略与被侵略、反侵略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5年7月15日  35.《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出发点》,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8期  36.《在第三届中华民国史国际研讨会上的贺词》,民国研究(南京)第2期,1995年  37.《向青少年朋友推荐新书:〈记住这段历史〉》,中国青年报,1995年8月22日,7版  38.《多行不义必自毙》,中国青年报,1995年8月29日,7版  39.《近代中国丧失发展机遇的省思》,北京日报,1995年10月19日,文史专刊  40.《在祝贺刘大年同志80华诞座谈会上的致词》,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  41.《用〈百科知识〉迎接21世纪--贺〈百科知识〉出版200期》, 百科知识,1995年第11期  42.《“战争!日本空袭珍珠港!”——珍珠港博物馆巡礼》,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3日4版  43.《议和大纲、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谈判、庚子赔款、义和团大辞典》,廖一中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12月  44.《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面临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增刊第36期,1995年1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第2期,1996年1月5日  45.《清除殖民文化心理 挺起中华民族脊梁(三人谈)》,光明日报,1996年2月27日史林版  46.《里斯本访史散记》,澳门日报,1996年3月17、31日,4月14日  47.《留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6月19日  48.《关于香港主权移交仪式的对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第59期,1996年6月28日  49.《不能否定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6期  50.《陆荣廷新论》序,陆荣廷新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9月  51.《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跋,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1996年  52.《英国是怎样割占、强租香港的--澄清有关香港的几个错误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第21期,1996年9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1996年第25期  53.《人文学科在信息工作中大有可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7年3月29日,第3版  54.《黄炎培研究学术讨论会闭幕词》,朱宗震等主编:《黄炎培研究文集》,四川人民社1997年4月  55.《跨世纪的历史终结》,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1997年第27期  56.《〈陈明侯将军〉序》,载《陈明侯将军》,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6期  57.《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天津《今晚报》,1997年7月1日第10版副刊  58.《回归:下一个是澳门》,《环球企业家》1997年第4期4-6页  59.《英国割让香港——旧中国屈辱的象征》,中组部《党建研究》 1997年第7期  60.《中国近代荣辱撮要》,军事科学院《国防》 1997年7月号  61.《香港回归后的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 1997年第19期  62.《佗城开基客安家》序言,丘权政主编《佗城开基客安家》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12月  63.《评胡绳著新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光明日报史林版,1998年1月6日  64.《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光明日报,1998年2月3日史林版  65.《〈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日本语版序文》,吴天颖着《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 外文出版社,1998年  66.《对毛泽东中国近代史论的评价和近代史学理论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增刊第12期(总1933期),1998年4月26日  67.《对日本自由主义史观的批判和战争遗留问题研究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28期(总1934期),1998年4月28日  68.《出版讽刺小说的讽刺——评大众文艺版“中国古典小说大系”第二辑》,新闻出版报,1998年6月15日,第3版,署名“易笑翁”  69.《造就大师级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8年9月16日  70.《2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正在走向成熟》,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5日史林版  71.《学习范文澜和罗尔纲的治学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8年12月31日《范文澜和罗尔纲的治学精神》,科学时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2月15日  72.《旧诗六首》,单天伦主编《秋韵诗词选》,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  73.《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考》,光明日报,1999年3月12日史林版  74. Якакученыйозабоченсобытиями вокруг обликаЛенинаиМавзолея,Правда12-13Октября1999годаnо.116(28078)  75.《中国工人运动史》评介,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6期,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6期  76.《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和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1999年第23期  77.《“一国两制”构想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了望周刊》1999年第 51 期  78.《警惕日本的动向》,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79.《张国淦文集》序,张国淦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3月  80.《吕秀莲嗜“台独”如命,绝没有好下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16期,2000年4月28日第一版  81.《继承光荣传统,追求发展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建所五十年》,光明日报历史周刊,2000年5月26日  8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序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  83.《开拓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6月8日  84.《追思胡绳同志在建树中国近代史学科中的功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11月23日  85.《编辑〈刘大年文选〉的回忆与思考》,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86.《一个战士、学者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追怀马克思主义历史家刘大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12月19日  87.《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序言, 臧运祜着《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  88.《世纪回眸:历史的回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12月28日  89.《新世纪将是中国走向新的繁荣的世纪》,当代思潮,2001年,第1期  90.《50年来中国大陆对孙中山的纪念与评价》(摘录),中央日报,2001年3月3日22版  91.《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斗争》,总政宣传部电视录像带,2001年4月  92.《访问英国、法国、波兰情况报告》,世界社科交流(院内版)第13期2001年4月24日  93.《〈幸运的人〉中文版序》,王德讯等译佐藤猛夫著《幸运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7月版  94.《为建设一流研究所而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8月14日  95.《牢记历史的教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6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8月30日头版“热点纵论”  96.《为什么要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10月30日头版“热点纵论”  9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序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  98.《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11月27日4版“学苑”  99.《“汀、贺大捷”与北伐战争的地位及作用》,咸宁日报,2001年11月13日  100.《毒品问题与近代中国序》,王宏斌主编:《毒品问题与近代中国》,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7-9  101.《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序言》,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02.《“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划时代的历史转折——“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103.《关于东方学研究复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学研究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廿一世纪の东方学》 2002年3月  104.《学习罗尔纲治学精神 深入研究太平天国历史》,载方之光 易家胜主编:《太平天国史新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05.《把认识提高到“三个代表”的高度——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人民大学重要讲话座谈会发言摘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5月16日  106.《提高对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办: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2002年5月20日  107.《历史岂容篡改——〈日本教科书问题评析〉序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6月4日  108.《我院开展台湾史研究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第50期,2002年7月19日  109.《一定要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7月23日  110.《学会与党委书记合作共事》,直属机关党委主办《党的工作通讯》,第28期(总145期),2002年7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7月30日  111.《在澳门文化局在北京华润大厦举办的〈文化杂志〉座谈会上的讲话》,2002年5月22日,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第44期,200年秋季号,第195-6页  112.《百家争鸣 促进历史学繁荣——在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开幕词》,(澳门)市民日报,2002年9月30日第七版  113.《关于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暑期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院办公厅编印,2003年8月  114.《强迫台湾实行社会主义不会有好结果——“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根本方针》,海峡评论,144期,2002年12月1日出刊  115.《深秋游广岛有感》,日本侨报电子周刊, 第252号, 2002年12月4日发行  116.《维护祖国统一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12月26日  117.《中俄关系中文文献目录?序言》,薛衔天、周新民主编:《中俄关系中文文献目录(17-20世纪)》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18.《张海鹏与宇野重昭对话录:在共同历史认识的基础上走向东北亚的发展》,日本《山阴中央新报》 2003年1月4日,14版  119.《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析?序》,伊原则周着:《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析》,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  120.《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为建设一流研究所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4月3日  121.《学习当人民代表》,百年潮,2003年,第4期  122.《对谈者:宇野重昭/张海鹏:日中国交正常化30周年にぁたり「「历史认识」のギャップをどう乘り越えるか 」,宇野重昭编:《北东アジアにぉける中国と日本》,补论,第247-256页,东京都国际书院发行,2003年3月31日  123.《中华民国历史的全面研究与编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编:《21世纪初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对策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  124.《在新中国史学成就与未来研讨会上的发言》,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25.《故纸堆序》,《故纸堆》,本书编委会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4月  126.《台湾选举与政治生态的观察》,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专报,第28期,2003年5月12日  127.《透过莫理循的眼睛》,光明日报,第2版,书评,2003年5月22日  128.应大力强台湾史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37期(总2581期),2003年5月18日  129.《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经济日报,2003年7月9日第三版  130.《胡锦涛七一讲话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办:《邓小平理论研究动态》2003年第5期(总第47期),2003年7月10日  131.《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调研报告读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工作简报,2003年第25期,2003年7月14日  13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7月17日;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年第3期(总第19期)  133.《北京的莫理循中译本序》,《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34.《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9月23日热点纵论  135.《张国淦文集续编序》,《张国淦文集续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136.《百年中国社会图谱?序》,《百年中国社会图谱》编委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月  137.《南三岛志序》,南三岛志编委会:《南三岛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9月;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 3 期  138.《开展严复研究,促进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学术进步》,《严复与近代中国文化》,海风出版社,2003-9月;世界论坛报(台北),2003年12月23日  139.《张之洞与清末新政序》,李细珠着:《张之洞与清末新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  140.《捍卫中国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3年第35期(总第296期),12月15日出版;台湾研究,2003年第4期(总第64期);台北,世界论坛报,2003年12月31日,2004年1月1日  141.《毛泽东历史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96期,2003年12月25日  142.《发扬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的开拓精神——纪念范文澜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4年1月13日  14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序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  144.《纪念二二八义举 认清历史发展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3月2日  145.《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辞》,载《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  146.《不骄不馁,扎实苦干,推动中俄关系史研究》,栾景河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47.在纪念台湾光复59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华夏经纬网  148.《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序》,闻黎明著《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49.《保定历代史事长编序》,政协保定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保定历代史事长编》新华出版社,2005年6月  150.《治所与治学肩挑双但 论史与论政心忧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年7月29日  151.《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年8月11日3版  152.《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彪炳史册》,合著,台湾工作研究,2005年第9 期  153.《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和法理无法改变》,人民网2005年10月27日10:22  154.《正确处理历史认识问题,构筑亚洲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年11月3日  155.《中葡关系史?序》,黄庆华着:《中葡关系史》三册,黄山书社,2005年10月版  156.《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关键在于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年第2期  157.《一篇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性的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6年7月20日;社科党建,2006年第8期  158.《关于太平天国是否邪教的一点思考》,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编纂通讯》 2006年第9期  159.《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序》,张友坤著《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160.《我是怎样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坚持唯物史观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社科党建》 2006年党的工作会议增刊  161.《深入研究“二二八事件”,正确判断“二二八事件”的性质》,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主编内部刊物《台湾民情》,2006年第2期(总第199期)  162.《在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理事长暨驻鲁理事座谈会上的发言》,义和团研究会通讯,总第31期,2006年12月  163.《金石铭刻的澳门史序言》,谭世宝着《金石铭刻的澳门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64.《中国工人运动图史序言》,刘明逵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6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历史学研究》,人民日报,2007年1月17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30日理论月刊?特稿  166.《“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网站2007-03-02  167.《抚平历史创伤 积极面向未来》,台声,2007年03期  168.《增强责任意识 关注现实问题——“我感到责任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一版,2007年3月8日  16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4期  170.《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奋斗的一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编:《学问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名家谈》(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171.《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黄遵宪研究新论——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72.《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为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6月26日第1版热点纵横;北京日报第20版:理论周刊文史版,2007年7月23日  173.《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坚持唯物史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7月3日第2版,学部委员论坛;马克思主义文摘,2007年8月  174.《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2005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序》,中国史学会、宁夏大学编 张海鹏 陈育宁主编:《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2005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  175.《一次愉快的合作经历》,载《凤凰情缘》编委会:《凤凰情缘》第93-97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  176.《日据台湾时期警察制度研究序言》,李理著:《日据台湾时期警察制度研究》 海峡学术出版社,2007年12月  177.《缅怀与金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广东历史学会编:《潜心求真知 沥血育英才——金应熙教授纪念文集》 香港出版社,2007年12月  178.《在台湾光复59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编《回眸——献给台湾光复62周年》,第123页,华艺出版社,2007年  179.《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形成的评估?序言》,龚云:《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形成的评估》北京出版社,2008-1  180.《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上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1  181.《滇缅抗战纪实序言》,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云南省德宏州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滇缅抗战纪实》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月  182.《张海鹏研究员谈认识台湾历史的特点与对台工作的复杂性》,当代中国史研究?国史讲座 2008年第2期  183.《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推动台湾史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在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暨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割让与回归——台湾光复60周年暨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海出版社,2008年8月  184.《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历史学》,光明日报,2008年11月9日  185.《清代台湾军事与社会序言》,许毓良着《清代台湾军事与社会》,九州出版社,2008年11月  186.《一个沉重、震撼人心的话题——评电视连续剧〈台湾?1895〉》,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年12月2日第03 版  187.《艺术诠释台湾历史》,《人民日报》,2008年12月4日12 版  188.《建构包含面更广的世界史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1月6日第11版历史学;《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89.《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日报,2009年1月12日第7版  190.《一江春水向东流,海峡春潮逐浪头》,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年2月17日第7版  1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日报,2009年4月3日第6版  192.《刘大年》,中国历史学年鉴2000,453-464页,三联书店2009年4月版  193.《高举民主大旗推动思想解放》,光明日报,2009年5月4日第四版  194.《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张謇研究,2009年第1期  195.《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园林建筑与精致文化序》,孙若怡《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园林建筑与精致文化》 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版  196.《在林献堂、蒋渭水——台湾历史人物及其时代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林献堂、蒋渭水-台湾历史人物及其时代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海出版社,2009年7月  197.《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经济政策研究序言》,王键着《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经济政策研究》 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2009年8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  198.《社科院既要培养“书呆子”,也要培养战略思想家》,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组部人才工作局《专家意见建议》第59期,2009年8月20日  199.《继承白寿彜先生为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的奋斗精神——祝贺纪念白寿彜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的召开》,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9年卷,2009-12  200.《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兼对几个问题的回答》,团结报2009年9月24日第7版?史学  201.《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访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研究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0期  202.《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10期  203.《两岸的中国近代史学术交流》,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学》2009年12月24日第5版  204.《两岸学术交流的一些回顾与建议》,台北《世界论坛报》第3版 2009年12月28日  205.《刘大年传跋》,周秋光、黄仁国着《刘大年传》,岳麓书社,2009年12月版  206.《曾国藩传序言》,易孟醇《曾国藩传》,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207.《在国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通讯,2009年第6期  208.《在新中国60年历史学术研讨会闭幕时上的总结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通讯,2009年第6期  209.《对未来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猜想》,台北《远望》杂志,第256期,2010年元月号  210.《搁置历史并非良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6日第2版  211.《进一步推动中蒙关系发展的意见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12期(总第3269期)2010年1月29日  212.《祭安藤彦太郎先生》,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7版学林,2010年2月11日  213.《直面历史,谋求共识,面向未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读后》,抗日战争研究,第1期,2010年  214.《教育改造与改造教育序》,李理著《教育改造与改造教育——教育部审定高中台湾史课程纲要及教科书研究》,(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10年3月  215.《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训辅助教材》 辅助教材编写组编,2010年4月  216.《张海鹏先生访谈录》,李细珠、张志勇、赵庆云访谈,李细珠统稿,张海鹏修改补充定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回望一甲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  217.《部分台湾政要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简报,2010年第3期总第66期  218.《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研究的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20日第16版  219.《中国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第16版  220.《一代宗师布衣学者罗尔纲先生传序》,茅家琦主编《一代宗师布衣学者罗尔纲先生传》 凤凰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21.《何兹全的史学创新与学术贡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3日第17版学林  222.《20世纪第一年国际上的第一重大事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7日第1版  223.《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崔之清主编《张謇与海门——早期现代化思想与实践》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224.《台湾史序》,戚嘉林《台湾史》,海南出版社,2011年1月版  225.《祝贺〈海峡评论〉20周年》,《海峡评论》2011年1月1日刊,241期;《以言论求和平,以意见求统一,以思想捍卫中国——写在《海峡评论》创刊20周年之际》 中国社会科学报,16版期刊,2011年2月15日  226.大国兴衰给中国提供的的历史经验,7千字,北京青年报C4版原声讲堂,2011年5月4日  227.如何科学把握国共两党的历史地位,1千字,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版,2011年6月30日  228.普及历史知识首先应尊重历史真实,3.3千字,人民日报理论版 2011年8月18日  229.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7千字,人民日报第7版理论版 2011年9月26日  230.百年辛亥的回顾、追思与展望,18千字,中国社会科学网  231.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序,1.9 千字,祁龙威、周兴国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232.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辛亥革命--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17千字,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9  233.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3.5千字,中宣部主管《党建》,2011年10期  234.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4千字,前线,2011年第10期  23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4.5千字,与汪朝光联署,中国社会科学报第7版,2011年10月11日
  • 刘庆柱
  • 刘庆柱简介  刘庆柱,男,1943年8月生于天津,籍贯河南南乐。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中国考古学》(英文版)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考古学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国务院《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簒委员会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秦始皇陵研究院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兼职教授、特聘研究员,唐大明宫学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城文物艺术学院院长。  本人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德国考古研究院、瑞典东方博物馆、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法国远东学院、墨西哥国立人类学研究所、秘鲁国立历史博物馆、埃及开罗大学、印度国立博物馆、巴基斯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越南考古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海外著名大学、学术机构进行学术讲演、访问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已出版考古学专刊、专著、论文集十余部,论文二百五十多篇。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专著:  1.《咸阳地区历史文物概况》,陕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10万字  2.《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6.7万字  3.《长安春秋》,人民出版社,1988年,15.2万字  4.《前汉皇帝陵的研究》(日文),日本学生社,1991年,22万字  5.《汉杜陵陵园遗址》,科学出版社,1993年,14.8万字  6.《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53.66万字  7.《陵寝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1万字  8.《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48.9万字  9.《20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1.《汉长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16万字  12.《汉长安城骨签书法》,木耳社(日本东京),2004年  13.《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13.6万字  14.《汉长安城桂宫——1996~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主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46万字  15.《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66万字(获第二届“紫禁城杯”201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  16.《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53万字(获第二届“紫禁城杯”201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  论文:  1.《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文物》1976年11期  2.《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11期  3.《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  4.《试谈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壁画艺术》,《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  5.《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壁画考释》,《人文杂志》1980年6期  6.《对〈谈秦兰池宫地理位置问题〉几点质疑》,《人文杂志》1981年1期  7.《试论秦之渊源》,《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增刊)1982年  8.《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文物资料丛刊》6期,文物出版社,1982年;《新华文摘.》转摘  9.《秦都咸阳遗址陶文丛考》,《古文字论集》(《考古与文物》增刊)1983年  10.《1982—1983年西汉杜陵的考古工作收获》,《考古》1984年4期  11.《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探讨》,《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  12.《“秦十二字瓦当”时代质疑》,《人文杂志》1985年4期  13.《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报》1985年3期  14.《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5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5.《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考古》1987年10期  16.《夏鼐先生在中西交通史考古研究中的巨大成就》,《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  17.《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1期  18.《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0年5期  19.《秦汉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1984—1985年西汉宣帝杜陵的考古工作收获》,《考古》1991年12期  22.《秦汉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  23.《再论汉长安城布局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答杨宽先生》,《考古》1992年7期  24.《秦都咸阳“渭南”宫台庙苑考》,《秦汉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5.《汉代文字瓦当概论》,《中国书法全集·秦汉金文陶文卷》,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  26.《汉长安城未央宫第四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11期  27.《汉宣帝杜陵陵寝建筑制度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28.《汉长安城的宫城和市里布局形制述论》,《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  29.《秦汉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年),文物出版社,1994年  30.《战国秦汉瓦当研究》,《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31.《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年1期  32.《汉长安城第22—27号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  33.《秦汉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年),文物出版社,1995年  34.《汉长安城未央宫布局形制述论》,《考古》1995年12期  35.《汉长安城北宫的勘探及其 南面砖瓦窑的发掘》,《考古》1996年10期  36.《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10期  37.《汉代骨签与汉代工官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38.《秦汉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年),文物出版社,1997年  39.《秦汉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年),文物出版社,1998年  40.《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物》1998年3期  41.《汉代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42.《唐代玉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1998年  43.《秦瓦当概论》,《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44.《汉长安城桂宫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1999年7期  45.《秦汉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9期  46.《关于中国古代宫殿遗址考古的思考》,《考古与文物》1999年6期  47.《五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中国史学会通讯》1999年5期;《光明日报》,2000年1月  48.《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2000年7期  49.《发扬成绩,再创辉煌,迎接21世纪的考古学——在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50周年大会暨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考古》2000年12期;又载《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0.《老山汉墓与汉代帝王陵墓》,《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8月28日  51.《史前考古学发现与研究》(《中国考古学五十年·甲篇》),《光明日报》2000年1月7日  52.《夏商周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考古学五十年·乙篇》),《光明日报》2000年1月14日  53.《秦汉至元明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考古学五十年·丙篇》),《光明日报》2000年1月21日  54.《科技考古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五十年·丁篇》),《光明日报》2000年1月28日  55.《1999年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2月18日(刘庆柱、朱乃成)  56.《迎接21世纪的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8月10日  57.《新中国考古学50年》,《新中国社会科学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刘庆柱、朱乃成)  58.《1998年中国考古学研究综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刘庆柱、朱乃成等)  59.《新获汉长安城遗址出土封泥研究》,《石璋如先生百年寿诞纪念文集》,台湾,2001年  60.《水下考古与古代文化交流研究》,《海峡两岸水下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01年  61.《古代都城研究重要性与辽上京在中国古都的地位》,《中国古都研究》(十八·上),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  62.《关于古代玉器考古学研究的思考》,《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湾大学理学院地质研究所出版,2001年  63.《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考略》,《考古学报》2001年4期(刘庆柱、李毓芳)  64.《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的科学意义》(代序),《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9月3日  65.《2000年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1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庆柱、朱乃诚、李健民、张静、姜波)  66.《秦封泥与秦都咸阳宫苑及都城布局研究》,《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7.《关于中国古代城址考古的思索》,《温故知新——面向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北京大学考古系,2002年5月4日  68.《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概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9.《中国考古学·总序》,《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又以《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几个阶段》为题目,发表于《人民政协报》2005年4月7日,《宝藏周刊》第三十二期,C4版  70.《中国古代都城史的考古学研究——关于都城、宫城、宫殿与宫苑问题》,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东亚的古代都城》,2003年(纪念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建立50周年国际学术会,2002年8月17日),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学报,第66册,研究论集ⅩⅣ,《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0集,2003年  71.《考古学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庆祝会暨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3年  72.《关于目前大遗址保护若干问题》,《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  73.《汉长安城布局形制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变迁》,《中国历代都市构造与社会变化——汉城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韩国汉城大学出版,2003年  74.《2000年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1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刘庆柱、朱乃诚、李健民、姜波)  75.《西汉太后垂帘听政证据确凿——从未央宫、长乐宫的考古发现来看西汉的“二元政治”》,人民政协报,2004年2月26日,《宝藏》周刊第5期;《新华文摘》2004年9期转载  76.《考古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77.《论观念中的阿房宫之倒塌》,《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2004年12月20日  78.《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光明日报,2004年8月31日B3版;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洛阳市地方志办公室:《河洛史志》,2005年第4期,总第76期  79.《中国古代都城建筑思想理念的探索》,《西安文物考古研究——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成立十周年纪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80.《古代中国秦汉时期帝王陵墓与陪葬坑的考古研究》(日文),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编辑《王の墓と奉仕する人びと》,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2004年  81.《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阿房宫遗址考古发现的再思考》,《文史知识》,2004年12期(《新华文摘》2005年3期转摘本文)  82.《考古学研究·秦汉时期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刘庆柱、申云艳)  83.《汉长安城未央宫出土的骨签》,《书法杂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期  84.《中国古代都城宗庙分布位置变化所反映的王权之强化》,《古代都市的王权》(韩文),百济研究丛书第13辑,忠南大学校百济研究所出版,2005年7月  85.《古代门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86.《构建中国考古学学科创新体系》,《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总第27期),2005年3期  87.《汉长安城考古半世纪》,韩国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研究》第234~251页,韩国大田韩国国立文化财研究所,2005年出版  88.《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论纲》,《考古学集刊》第16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89.《古代城阙与陵墓之阙的比较研究》,上海博物馆编《周秦汉唐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0.《中国古代都城宫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2月  91.《6~7世纪中国古代都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兼谈6~7世纪中国古代都城与百济泗沘都邑期比较》,韩国扶余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百济泗沘时期文化的再照明——第14回文化财研究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2006年5月,韩国扶余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出版  92.《北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兼谈北魏洛阳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的地位》,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0辑,中国都市史,特辑号,中国史学会,2006年2月  93.《200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述》,《群言》,2006年第4期。  94.《关于当前汉代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在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95.《汉长安城考古的回顾与瞻望——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半世纪》,《考古》2006年第10期  96.《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  97.《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研究》,《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考古发掘与历史复原》,《法国汉学》第十一辑,中华书局,2006年  98.《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反映的河洛文化历史地位》,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编:《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99.《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00.《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述论》,《考古学集刊》第16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101.《当前中国古代早期都城(或都邑)考古的新进展与新思考》,《中国考古学与瑞典考古学——第一届中瑞考古学论坛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02.《汉唐帝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何香凝美术馆编《何香凝美术馆建馆十周年·人文之声·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集粹》,何香凝美术馆出版,2007年  103.《秦始皇陵考古述评》,考古杂志社编著:《探古求原――考古杂志社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4.《长安与中国古代都城文明》,《西安晚报》2007年7月16日,第15版  105.《铜官、铜都与铜陵——从王国到帝国时代的青铜文明》,《青铜文化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2007年12月  106.《秦阿房宫遗址考古及其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4日第7版  107.《秦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兼谈历史资料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3期转摘本文)  108.《隋唐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重点在遗址与遗存的保护》,《隋唐大运河·2007》,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109.《汉长安城考古与汉代考古学》,《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纪念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0.《汉长安城宫殿、宗庙考古发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古代的王国与帝国都城比较研究之一》,《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纪念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1.《弘毅笃行 追求卓越――刘庆柱先生访谈录》,《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姜波访谈)  112.《关于秦始皇陵的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东亚的巨大古坟》,日本大和书房,2008年  113.《关于中国古代莲花纹瓦当图案渊源考古研究》,韩国瓦件学会编:《古代东亚的瓦件》,2008年  114.《关于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古都研究》(第23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  115.《秦始皇陵墓规模的考古解读——关于学术研究中的“过度”解释问题》,《群言》2008年第10期  116.《关于门阙的考古学考察》,《周秦汉唐文明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17.《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北京古都历史文化讲座》,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118.《汉代考古发现所反映的古都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汉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编《汉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119.《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访谈录》,《邯郸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0.《关于赵王城在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地位》,《邯郸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1.《对“考古”的“考古”》,首都博物馆编:《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中华书局,2009年。(又为《中国文物报》2009年8月21日“名家解读”栏目转载)  122.《大汉雄风从这里吹起:汉长安城访古》,首都博物馆编:《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中华书局,2009年  123.《大唐盛世从这里诞生:唐长安城访古》,首都博物馆编:《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中华书局,2009年  124.《关于姓氏研究的考古学思索》,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编《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5.《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回顾及其研究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准时化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里耶古城·秦简与秦文化研究——中国里耶古城·秦简与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126.《西汉帝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洛阳汉魏陵墓研究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  127.《统一多民族国家视野下的中国疆域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日第13版  128.《1949~2009: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干部工作局编:《人民共和国是一切胜利之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离退休干部征文选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12月  129.《‘人文化’西安的城市历史特色》,《长安学丛书·纵论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  130.《关于深化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研究的探索》,《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史学,第12版,2010年5月11日(《新华文摘》总458期,2010年第14期收录)  131.《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都城史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发现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日本东方学会、大东文化大学编:《第一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32.《曹操高陵的考古确认与释疑》,《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此文又收录于李凭主编《曹操高陵——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联席会议》,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杭州  133.《曹操高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原文物》2010年第4期  134.《历史名城正定古城的再认识》,《石家庄日报》2010年9月6日第3版  135.《西安相家巷遗址考古与秦封泥相关问题》,西冷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编:《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2010年  136.《秦汉上林苑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与李毓芳合著  137.《曹操高陵的考古发现、研究、确认与释疑解惑》,贺云翱、单卫华主编:《曹操墓事件全记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11月  138.《从曹魏都城建设与北方运河开凿看曹操的历史功绩》,《安徽史学》2011年第2期  139.《闽粤地区文化融入河洛文化的历史过程与作用——以福建崇安汉城遗址与广州南越国都城、王陵考古发现为例》,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中华侨联总会编:《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140.《汉长安城未央宫出土的骨签》,《书谱》总102期,2010年秋,香港书谱出版社  141.《曹操墓与公众考古》,《天一讲堂·2010》,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主持科研课题: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汉宣帝杜陵陵园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汉杜陵陵园遗址》)  2.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汉长安城未央宫考古发现与研究》(《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  3.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4.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考古学·秦汉卷》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考古研究》  获奖项目:  1.《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夏鼐考古学研究奖;  2.《汉杜陵陵园遗址》,2002年获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三等奖;  3.《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获第二届“紫禁城杯”201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  4.《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获第二届“紫禁城杯”201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  5.《唐十八陵调查记》,陕西省政协文史委、陕西省文物局:《三秦60年重大考古亲历记》,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0年12月,7500字。  6.《杜陵芳草年年绿 陵园考古日日忙》,陕西省政协文史委、陕西省文物局:《三秦60年重大考古亲历记》,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0年12月,6000字。  7.《探寻汉长安城未央宫宫殿遗址》,陕西省政协文史委、陕西省文物局:《三秦60年重大考古亲历记》,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0年12月,7500字。
  • 田雪原
  • 田雪原简介  田雪原,1938.8生于辽宁省本溪市,1964.8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曾在教育部等国家机关工作,1979.4~1982.5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1982.5~1983.6美国东西方中心客座研究员,1984.4~1998.12任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中心)所长(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全国社科规划人口学科组长。曾任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四、五、六届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现为顾问;第二、三届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现为顾问;第三、四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现为顾问;第一~第六届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成员等。  主要从事人口学、人口经济学、老年学研究,发表专著30余部(含主编),主持国家重大、重点项目6项,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美、日等合作项目5项,在国内和美、日、荷、比、澳等国作学术演讲多次,受到普遍好评和重视。主要学术贡献: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引领人口理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提出并阐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调整结构相结合的中国人口发展战略,为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主持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提出并阐发集社养、家养、自养于一体,“三养”结合、互相补充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和论证了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试点和理论创新;提出并构建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亲历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发新中国人口政策60年来龙去脉,未来人口生育政策选择等。1984年授予首批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991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IBC)授予“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并在《成功的人》中作了业绩介绍,1995年美国传记协会(ABI)载入“世界五千名人录”并作了业迹介绍,1996年获中华人口奖(人口最高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获国家图书奖,2009年《中国人口政策60年》列入《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2011年《人口大国的希望》列入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科研成果中还有10多项获部委级特别荣誉奖、一等奖。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专著:  1.《新时期人口论》(独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2.《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宋健、田雪原等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  3.《中国老年人口》(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4.《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5.《中国老年人口社会》(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6.《人口与社区综合发展研究》(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  7.《中国沿海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  8.《中国家庭经济与生育研究》(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  9.《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独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第一版,1999第二版  10.《市场经济与人口控制》(合著,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  11.《人口城市化之路》(第一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  12.《中国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  13.《中国民族人口》(一)(二)(三)(四)(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2006年  14.《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二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1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发展》(第一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  17.《人口文化通论》(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  18.《人口学》(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中国人口》(合著,第一作者)(中、英、法、俄、日、西、阿、希8种文字同时出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20.《嵊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报告》(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21.《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23.《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田雪原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4.《中国人口政策60年》(独著)(列入《辉煌历程—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5.《田雪原原文集》(一)(二)(三)(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6.《人口大国的希望—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独著)(列入首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7.ΠРΟбЛеМЬΙ НaРΟдΟнаселеΗΝя ΚНР(俄)(作者之一),1989  28.Household Economy and Fertility Studies Editor in Chief, China Machine Press, 1994  29.《大国の难—21世纪中国は人口问题克服できるか》(日),新曜社,2000  30. China,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tian xueyuan and others,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4  31. POBLACIóN Y DESARROLLO DE CHINAtian xueyuan and others,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4  论文、报告:  1.《调整是目前国民经济全局的关键》,《光明日报》1979.7.7  2.《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光明日报》1979.8.5  3.《控制人口是一项战略任务》,《北京大学学报》1979.5  4.《对“人手论”的几点看法》,《人民日报》1980.2.1  5.《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人民日报》1980.3.18  6.《为社会主义的“托拉斯”恢复名誉》,《光明日报》1980.3.22  7.《少数民族人口要不要控制?》,《人口与经济》1981.1  8.《三十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中国科技史料》1981.9  9.《人口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若干问题》书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从十亿人口出发建立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战备思想》,《中国人口科学论集》,1981.10.  11.《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促进现代化建设》,《人民日报》1983.6.15  12.《我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伟大转变》,《人口学刊》1984.6  13.《论人口年龄构成变动和人口规划方案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1984.2  14.《经济生产年龄人口变动和就业战略重点的转移》,《经济研究》1984.11  15.《二○○○年中国的人口和就业》,《经济日报》1985.11.4  16.《关于人口发展战略问题》,《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5.3  17.《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转变》,《人口学刊》1986.3  18.《我国的人口问题》,刘国光主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若干理论问题》书内,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中国城市人口概观》,《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年鉴》1986年  20.《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宏观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创刊号,1987年  21.《改革和开放给人口城市化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人口科学》1988.3  22.《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人口观》,《经济研究》1988.8  22.《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报告》,《中国人口科学》专刊(1),1988年  23.《中国老年人口宏观》,《中国人口科学》1988.5  24.《中国城市人口划分标准研究》,《人口与经济》1989.1  25.《孩子成本——效益理论和人口控制》,《中国人口科学》1989.3  26.《人口和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研究》1989.12  27.《人口控制的经济利益原则和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口动态》1989.3  28.《社养、家养、自养“三大支柱”互相补充》,《中华老年报》1989.3.22  29.《中日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就业比较研究》,《日本问题》1989.4  30.《第三世界国家:谋求人口和经济协调的发展战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战略》书内,人民出版社,1990年  31.《三次人口浪潮的冲击和相应的宏观决策选择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0.1  32.《80年代中国人口回顾与展望》,《中国人口年鉴》,1990年  33.《人口:冲击与抉择》,《发展与抉择》书内,1991年  34.《发展经济,促进转变,寻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人口科学》1991.1  35.《90年代的中国人口问题》,《90年代中国经济与改革探索》书内,1991年  36.《削减生育波峰,谋求良性循环》,《人民日报》1991.7.24  37.《驾驶90年代人口变动趋势》,《人民日报》1992.7.17  38.《让中国走下人口生育颠峰》,《经济参考报》1992.7.12  39.《“中观”人口控制与社区综合发展》,《中国人口科学》1993.1  40.《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老龄问题和老年科学研究》,《老年学杂志》1993.4  41.《论“传宗接代”生育观及姓氏改革》,《人口家庭》1993.2  4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控制》,《中国社会科学》1993.6  43.《生育转变与市场经济》,《海峡两岸人口现象分析》文集,1994年  4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科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4.1  45.《流动人口激增的理论思考及其政策选择》,《人民日报》1995.1.26  46.《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科学》1995.1  47.《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改革报》1995.6.23  48.《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1996.4.11  49.《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科学》1996.1  50.《中国沿海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总论》,《中国沿海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书内,人民出版社,1996年  51.《关于人口文化》,《人口文化论》书内,1996年  52.《20世纪人口科学发展一瞥》,《人口与经济》1996.5  53.《迈向2020年的中国人口》,《迈向2020年的中国》书内,1997年  54.《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城市化》,“中印城市化与挑战双边研讨会”论文,1997年  55.《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理论》,《市场经济与人口控制》书内,1997年  56.《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东岳论丛》1997.5  57.《人口研究动态》,《经济学动态》1997.6  58.《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1  59.《人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参阅》1998.17  60.《谋求21世纪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在日本“人口、资源、环境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  61.《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理论体系》,《中国人口科学》1999.1  62.《老龄化的三大社会“冲击波”》,《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1  63.《驾驶老龄化新变动,延长老年人健康期》,提交全国老年科学讨论会论文,1999年  64.《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与体系》,《山东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65.《应高度重视潜在的“性别危机”》,中国社科院《信息专报》2001.4.13  66.《西部开发重在人力资本积聚》,《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  67.《入市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影响》,中国社科院《院报》2001.12.13  68.《自主自立与老年健康》,《老龄问题观察》2002.1  70.《中国民族人口》绪论,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  71.《解放思想,应对转变,谋求人口科学新发展》,2002.1  72.《中国人口科学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人口研究》2002.4  73.《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新领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1  74.《人口问题的全面解决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3.15  75.《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立场》,《市长参考》2003.2  76.《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人大复印《社会保障制度》2003.4  77.《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中国社科院《院报》,2003.4.17  78.《人口革命论》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9.《全国生育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序,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  80.《走现代文明发展之路》,《人民日报》2004.5.18  81.《发展观的转变与人口发展战略》,《学习论坛》2004.6  82.《人口文化研究》,《人口文化通论》书内,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  83.《中国人口态势:面对行将来临的五大高峰——基于“五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五普”国际研讨会论文,2004年  84.《中国人口发展战略方案选择和生育政策建议》,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第21期,2004.11  85.《“未富先老”:机遇与挑战》,《人民日报》2004.11.16  86.《人口素质与人口投资》,《瞭望》新闻周刊2005.2  87.《警惕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拉美陷阱”》,《宏观经济研究》2006.2  88.《少子高龄化影响21世纪中国发展一瞥》,中日少子高龄化研讨会论文,2006.8  89.《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6.12.26  90.《和谐:审视21世纪老龄化的基本立场》,《 光明日报 》,2007.3.20  91.《21世纪中国发展:关注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学习论坛》,2006.11  92.《重提新形势下的“大众立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  93.《老龄化影响21世纪中国发展一瞥》,《群言》杂志,2006.12  94.《生活品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学与思》杂志,2007.4.19  95.《老龄化:中国21世纪面临的新挑战》,《构建和谐社会:关注老龄化影响》书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96.《站在人民大众立场播撒学者正义良知》,《社会科学战线》,2007.6  97.《“人口盈利”与“人口亏损”》,《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  98.《从群众利益出发,认识解决当今人口问题》,《理论动态》,2007.11  99.《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国教育报》,2008.3.1  100.《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价值观》,《全国老年健康管理高层论坛》书内,2008.4  101.《中国人口城市化三次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学部委员与荣誉学部委员文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书内,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  102.《新中国人口政策60年一瞥》,《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书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3.《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人民日报》2009.12.4  104.《“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政策的由来与展望》,《百年潮》2010.10;《新华文摘》2010.11  105.《“未富先老”视角的人口老龄化》,《南方人口》2010.2  106.《21世纪中国少子高龄化趋势与人口发展战略》,《东亚少子高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书内,(日)新评论株式会社,2010年  107.《“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口城市化视角》,《人民日报》2011.5.5  108.《超前城市化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铺路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5.26  109.《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率走势》,《财贸经济》2011.7  110.《论秦岭经济圈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5  英文论文:  1.A survey of Population Growth Since 1949,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s and Prospects,New World Press,1981.  2.Changes in the Age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Policy Option for Population Planning, Social Scinces in China,3,September 1984.  3.Reform and Open Policy:A Vigour Urbanization in China, Pres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1987.  4.China,s Elderly Surveyed,《北京周报》1988.14-20.  5.A Study of Standard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Population Research,1989.2.  6.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Employment of Elderly in China and Japa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ing: Policy Issues and Future Chslinges,Beijing, China,1989.  7.Research on Change in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1989.  8.Costs of Children-Benefit Theory and Population Control,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Volume,Number 4,1989.  9.Reform and More Flexible Policies Promote Urbanization,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 3,1989.  10.A Macro-View of China’s Elderly Popul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2,1989.  11.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Promote Population Science,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4,1989.  12.The Third Population Boom and Corresponding Macro-Policies,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2,1990.  13.The Virtuous Cycle of The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for International Semner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1, Xian,China.  14.Develop the Economy, Initiate Changes and Promote the Cycl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1,1992.  15.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st of Childre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1,1993.  16.“Intermediary” population Control and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2, 1993.  17.Report on the Sample Survey on Household Economy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ousehold Economy and Firtility in China,Oct25-30m1993,Beijing,China.  18. China’s Population Polices and Population Studies,Soci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orum, China Financial &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1.  获奖、荣誉:  1.首届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4)  2.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一等奖(报告《2000年的中国》获奖人之一,1988)  3.第二届中华人口奖(人口最高奖,1996)  4.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论文“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96)  5.第五届国家图书奖(《马寅初全集》主编,2001)  6.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民族人口》(一)主编,2003)  7.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ABI)授予“国际知识分子名人”(1991)  8.美国传记协会(ABI)选入《世界五千名人录》(1995)  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  10.《中国老年人口(人口、经济、社会)》(主编),获首届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单一奖项,1993)  12.《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主持),获首届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单一奖项,1993)  13.“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论文,独著),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特别荣誉奖(1994)  14.“发展经济,促进转变,谋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论文,独著),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  15.《中国老年人口》(专著,主编),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  16.《“中观”人口控制与社区综合发展》(论文,独著),获第二届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单一奖项,1996)  17.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独著),获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  18.《中国家庭经济与生育研究》(专著,主编),获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  19.“先进地区计划生育上新水平、新台阶的两种思路选择”(研究报告,独著),评为1998年度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研究成果(1999)  20.“人口控制牵动全局发展”(研究报告,合著第一作者),获第七届中国人口新闻奖报刊类作品一等奖(2001)  21.“应高度重视潜在的性别危机”(研究报告,独著),中国社科院2001年优秀信息一等奖(2002)  22.“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与决策选择”(论文,独著),获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  23.《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专著,第二作者),获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  24.《中国人口政策60年》(专著,独著),入选《辉煌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重点书系》(2009)  25.《人口大国的希望—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专著/论文,独著),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1)
  • 周叔莲
  • 周叔莲简介  周叔莲,男,1929年7月出生,江苏省溧阳县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授、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1953-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78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曾被选为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主要兼职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和开发促进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分组成员,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国家经委经济干部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经济、中国产业结构、工业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改革。1966年以前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农业经济问题;1959-1961年参加孙冶方主持的《社会主义经济论》研究;1974-1980年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兼任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中国工业现代化、工业改革、固定资产投资等问题;1980年以来主要从事中国产业结构、工业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提出过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在中国经济学界,较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国有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实行自负盈亏。最早提出了中国应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发展战略,对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1997年发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光明日报》)曾获1984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1979年与人合写的《再论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企业的自动调节》,对价值规律发挥调节作用的机制以及国有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宏观条件提出了系统的设想,获198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文章奖和1987年度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优秀论文“金三角奖”;主编的《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获198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1990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多次赴日本、英国、美国、西欧等地访问、讲学,进行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著作:  1.《中国改革》,英文版,合著,美国宾亚法尼亚大学,1982年  2.《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3.《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4.《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5.《周叔莲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6.《中国的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  7.《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前景》,《开放导报》1994年第3期  8.《怎样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当代财经》1995年第2期  9.《对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看法(上)》,《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2期  10.《把改革国有企业和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结合起来》,《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9期  11.《对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看法(下)》,《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1期  1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管理世界》(双月刊)1997年第1期  13.《中国2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理论学刊》1998年第4期  14.《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期  16.《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问题》,《生产力研究》2001年第3期  17.《中国产业政策研究》,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  18.《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改革》,英文版主编,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1992年  19.《中国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20.《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21.《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22.《利润范畴和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合著,1979年  2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合著,1982年  24.《中国经济改革》,英文版,合著,1982年  25.《论经济管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26.《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27.《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28.《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29.《周叔莲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0.《中国的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  31.《中国产业政策研究》,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  32.《重建社会主义企业》,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3.《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改革》,英文版,主编,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1992年  34.《中国的经济改革》,英文版,主编,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1992年  35.《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  36.《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37.《中国经济两个根本转变》,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38.《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39.《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40.《论农业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研究》1961年第5期  41.《把发展轻工业放在优先地位》,周叔莲、吴敬琏,《人民日报》1979年8月31日  42.《调整时期应当优先发展轻工业》,周叔莲、吴敬琏,《中国经济问题》1979年第6期  43.《对当前经济结构的一些看法》,孙尚清、周叔莲(执笔),张卓元、吴家骏,《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79年第177期  44.《关于经济结构的几个问题》,周叔莲、陈吉元,《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  45.《经济结构问题探索》,周叔莲,《北方论丛》1980年第5期  46.《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结构的几个问题》,周叔莲,化工部经济管理培训班的专题报告,1980年5月;又载周叔莲《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探索》  47.《30年来我国经济结构的回顾》,周叔莲,《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1980年  48.《调整经济结构的几个理论问题》,周叔莲,《经济研究》1981年第3期  49.《论当前经济调整的若干特点》,周叔莲,《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5期  50.《把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究推向前进》,周叔莲,《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7期  51.《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兼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消费模式》,周叔莲,《经济问题》1981年第7期  52.《把重工业搞活,争取一定的发展速度》,周叔莲,《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6日  53.《调整时期如何把重工业搞活》,周叔莲,《人民日报》1981年11月30日  54.《经济结构的内涵和经济结构的任务》,周叔莲,《经济科学》1982年第2期  55.《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周叔莲,《福建论坛》1982年第3期  56.《试论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关系》,周叔莲,《经济研究资料》1982年第2期  57.《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周叔莲,《人民日报》1982年5月24日  58.《城市的作用和经济结构的演变》,周叔莲,《工业经济所丛刊》1982年第6期  59.《对于制定有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周叔莲,《周叔莲选集》,1987年  60.《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周叔莲,《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83年第1期  61.《论我国经济调整的新阶段》,周叔莲,《经济问题》1983第2期  62.《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周叔莲,《经济研究战略》1983年第2期  63.《关于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周叔莲,《中国工业经济学报》1986年第3期  64.《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几个问题》,周叔莲,《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  65.《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读书笔记),周叔莲,《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2002年  66.《经济结构与经济效果》,周叔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67.《中国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周叔莲,裴叔平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68.《国外产业政策研究》,周叔莲,扬沐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  69.《中国产业政策研究》,周叔莲,裴叔平、陈树勋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  70.《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周叔莲,郭克莎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71.《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周叔莲,郭克莎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 林甘泉
  • 林甘泉简介  林甘泉,男,1931年11月生,福建省石狮人,中共党员,1949年4月厦门大学历史系肄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秦汉史。主要代表作:《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合著)、《郭沫若与中国史学》(主编)。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专著:  1.《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第2册,主要执笔人,20万字,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  2.《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第3册,主要执笔人,18万字,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  3.《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合著,33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  4.《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1卷,主编,43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  5.《郭沫若与中国史学》,主编,4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10月  6.《中国土地制度史》,合著,25万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10月  7.《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主编,80万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  8.《文坛史林风雨路——郭沫若交往的文化圈》,主编,33万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9.《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独著,29万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0.《林甘泉文集》,37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  11.《孔子与20世纪中国》,主编,53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  论文:  1.《汉代农业中主导的生产关系》,《光明日报》《史学》专刊,1957年7月18日(署名江泉)  2.《试论汉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文史哲》1957年第9期(署名江泉)  3.《封建社会一定要从领主制开始吗?》,《历史研究》1962年第2期  4.《关于史论结合问题》,《人民日报》1962年6月14日  5.《说庶人的身份》,《光明日报》《史学》专刊,1962年12月5日  6.《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  7.《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新建设》1963年第1期  8.《再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新建设》1963年第10期  9.《“民贵君轻”辩》(署名江陵),《文物》1974年第8期  10.《对西周土地关系的几点新认识》,《文物》1976年第5期  11.《秦律与秦朝的法家路线》,《文物》1976年第7期  12.《评“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红旗》1978年第1期  13.《论秦始皇》,《历史研究》1978年第4期  1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15.《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历史地位的转化》,《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  16.《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17.《从出土文物看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革》,《文物》1981年第5期  18.《论历史文明遗产的批判继承》,《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  19.《研究秦汉史从何入手》,《文史知识》1983年第2期  20.《论秦汉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秦汉史论丛》第2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  21.《历史遗产与爱国主义教育》,《光明日报》《史学》专刊,1983年10月26日  22.《论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人民日报》1985年5月27日  23.《论秦汉封建国家的农业政策》,《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7月  24.《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模式》,《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  25.《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化的具体途径》,《文物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26.《“来田”与“诸产”》,《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  27.《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商品交换和买卖契约》,《文物》1989年第9期  28.《<河殇>与超稳定系统假说》,《史学理论》1989年第4期  29.《“挑战”与“反应”:历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历史学年鉴》,人民出版社,1989年  30.《汉代的土地继承与土地买卖》,《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总第13、14期  31.《文化性格与历史发展——评<河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错误观点》,《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32.《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光明日报》1990年9月14日  33.《“侍廷里父老僤”与古代公社组织残余问题》,《文物》1991年第7期  34.《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35.《郭沫若早期的史学思想及其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2 期  36.《怎样看待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37.《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  38.《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39.《秦汉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0.《“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传统思想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1期  41.《新的起点: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2.《“养生”与“送死”:汉代家庭的生活消费》,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1997年7月台北出版;又载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0月  43.《我仍然信仰唯物史观》,收入萧黎主编:《我的史学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44.《从<左传>看中国古代城邦的政治体制》,收入历史研究所编《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5.《秦汉帝国的民间社区和民间组织》,《燕京学报》2000年新8期  46.《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8日  47.《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8.《从“欧洲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对西方学者中国经济史研究新趋向的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49.《“封建”与“封建社会”的历史考察——评冯天瑜的<“封建”考论>》,《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  50.《孔子与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  纪念、回忆和书评:  1.《从<十批判书>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郭沫若故居、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编:《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2.《哲人不萎,风范长存——悼念侯外庐同志》,《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收入《纪念侯外庐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拾得瓜蒂结瓜成”——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明史研究》第2辑,黄山书社,1992年12月  4.《贺昌群文集总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5.《真诚而艰辛的史学理论探索——<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读后》,中华书局,《书品》,2008年第6辑  6.《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史研究——在“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1期  7.《实证史学与唯物史观的结合》,在中华书局出版《唐长孺文集》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华读书报》2011年7月6日  8.《四十年的回顾》,《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9.《五十年的回忆和思考》,《中华读书报》2004年10月13日  10.《考辨古籍古史的新成果——读刘起釪<古史续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2期  11.访日札记:《战后日本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上)(下),《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8、9 期  干部读物与工具书:  1.《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第一主编),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2.《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6月  史学报导和评论:  1.《关于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和封建制分期问题的讨论》(署名江泉),《人民日报》1956年7月4日  2.《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署名林纯夫),《学习》杂志1957年第7期  3.《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署名林征),《新建设》杂志1955年第10期  4.《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署名杜真),《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  5.《加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光明日报》1982年11月3日  6.《历史研究应当面向社会需要》,《光明日报》1986年1月8日  7.《传统文化的现代作用》,《光明日报》1993年7月7日  8.《继承·探索·创新——读<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2期  9.《要客观评价前近代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3月12日《史学》版  10.《关于史学理论建设的几点意见》,《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  1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软实力”的另种解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2日  12.《帝国兴亡与文明传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26日  对拙作的书评:  1.高敏:《一部自成体系的独具匠心之作——评林甘泉、童超所著<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李根蟠:《读<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  3.黄今言:《一部开拓创新求实崇真的力作——评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4.王子今:《政治史的文化考察——简评林甘泉教授著〈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  5.叶瑞昕:《孔子及其思想在20世纪的命运——评林甘泉主编的<孔子与20世纪中国>》,《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获奖研究成果:  1.《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化的具体途径》(论文),获第一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1993年  2.《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获第一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1993年  3.《郭沫若与中国历史学》,获第二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1996年  4.《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论文), 获第三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1999年;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  5.《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专著),获第四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1年;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  6.《历史遗产与爱国主义教育》,获《光明日报》1983年理论文章一等奖  应报刊的采访:  1.《继承这份珍贵遗产——历史学家林甘泉谈学习<毛选>第二版》,《光明日报》1991年8月8日,记者吕延涛;  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访林甘泉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邹兆辰采访,《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3.《著名历史学家林甘泉先生访谈录》,《邯郸学院学报》副主编康香阁采访,《邯郸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5.《学问有道·林甘泉》,赵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访谈录》,方志出版社,2007年8月;  6.《林甘泉:中国传统文化从未断裂》,《科学时报》2008年3月4日,摘登康香阁采访记录;  7.《林甘泉先生的学术经历与治学特点》,《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6期,撰稿者巢湖学院历史系陆荣、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
  • 耿云志
  • 耿云志简介  耿云志,1938年12月生于辽宁海城县。1964年于辽宁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胡适研究会会长、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孙中山基金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尤以思想史研究为主。著述二十余种,主要著作有:《胡适研究论稿》、《胡适年谱》、《胡适新论》、《蓼草集》、《蓼草续集》、《耿云志文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等;合著有:《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上、下)、《梁启超》、《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等;编有大型学术资料书和工具书《中华文化辞典》(第一副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卷,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9卷,主编)等。另外,发表论文和文章二百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等数十篇,其中有多篇被翻译成英文。于90年代初,创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室,该室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重点学科。相继主持并完成院重点课题“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院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等。刻下正在主持多卷本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编写。所著《胡适研究论稿》,于1993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不分等),2009年获得院先进个人奖。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著作:  1.《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合著,自撰100余千字),中华书局1981、82年版  2.《胡适研究论稿》,400千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获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成果奖(不分等);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再版  3.《胡适年谱》,180千字,香港中华书局,1986年  4.《胡适年谱》(增订本),320千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5.《梁启超》(合著),340千字,自撰写100余千字,并负责修改定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6.《胡适新论》,244千字,湖南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再版  7.《蓼草集》,258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8.《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主编,568千字,自撰写150余千字,制定全书纲领,对全书进行修改定稿;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  9.《耿云志文集》,454千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  10.《蓼草续集》,248千字,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  11.《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393千字,内有近50千字为他人提供初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12.《蓼草续集》(增订本),350千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13.《重新发现胡适》,350千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4月  论文:  1.《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26千字,《历史研究》1979年5期  2.《胡适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20千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划》第1辑,1979年10月  3.《蔡元培——新文化运动的赞助者和保护者》,15千字,《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5月  4.《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28千字,《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5期  5.《论谘议局的性质与作用》,28千字,《近代史研究》1982年2期  6.《〈扬子江〉并非立宪派刊物》,5千字,《南开大学学报》1982年6期  7.《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3千字,《人民日报》1983年4月20日  8.《评胡适历史学成就及其理论和方法》,18千字,《历史研究》1983年4期  9.《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鼓动家》,15千字,《辛亥革命时期历史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10.《论清末立宪派与谘议局》,34千字,《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陈志让教授将其翻译成英文在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summer 1984上发表  11.《论梁启超在清末的政治宣传》,28千字,《近代中国人物》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3年  12.《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中的资产阶级》,15千字《近代史研究》1985年1期  13.《胡适与陈独秀》,22千字,收入李又宁编《胡适与他的论敌》,纽约天外出版社,1995年;《安徽史学》1985年2 期(有所删节)  14.《胡适》,20千字,《中国史学家评传》(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15.《论〈新民丛报〉前期梁启超对思想启蒙运动的贡献》,15千字,《戊戌变法与康有为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也谈邵飘萍是否共产党员的问题》,5千字,《近代史研究》1985年6期  17.《文化的冲突、融汇与拓新》,4千字,《瞭望》(国际版)1986年10月第40期  18.《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辛亥革命的结局》,20千字,《历史研究》1986年6期  19.《胡适传略》,3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家传略》第十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20.《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3千字,《福建论坛》1987年1期  21.《今日的中西文化问题》,15千字,《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香港商务印书馆转印  22.《胡适与抗战》,11千字,《民国档案与民国史研究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7年;《安徽史学》1988年2期转载  23.《蔡元培与胡适》,18千字,《论蔡元培》,旅游出版社,1989年  24.《胡适与中西文化》,19千字,《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  25.《近代文化与儒学》,5千字,《人民日报》1988年3月21日  26.《论胡适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14千字,《论传统与反传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台北联经出版公司转印  27.《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工程》,12千字,《改革》1989年1期  28.《孙中山早期思想和活动的几个问题》,15千字,《历史研究》1989年5期  29.《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22千字,《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3期  30.《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15千字,《历史研究》1990年5期;获建国以来孙中山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2年评)  31.《胡适与国语运动》,8千字,台北《国文天地》1990年12期  32.《论清末的反满革命思潮》,30千字,《辛亥风云与近代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胡适整理国故平议》,15千字,《历史研究》1992年2期  34.《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15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2期  35.《胡适与梅光迪——从他们的争论看文学革命的时代意义》,25千字,《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华书局,1992年  36.《梁启超先生学术思想述评》,10千字,《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2期  37.《七七事变后胡适对日态度的改变》,10千字,《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2期  38.《孙中山宪法思想刍议》,14千字,《历史研究》1993年4期  39.《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几个问题》,11千字,《东西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40.《胡适文化心态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14千字,《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  41.《胡适私人档案介绍》,12千字,《近代史研究》1993年6期  42.《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6千字,《历史研究》1994年2期  43.《读邵作舟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7千字,《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1995年;收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先生九秩诞辰纪念论文集》,1995年2月编印  44.《重新发现胡适》,6千字,《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5.《改革、革命与激进主义》,4千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5期  46.《历史能给我们什么》,10千字,《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2期  47.《胡适与<新青年>》,16千字,《胡适研究丛刊》第2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48.《“天人合一”别识》,9千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4期  49.《孙中山的主要遗产与我们的未来》,4千字,《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5期  50.《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12千字,《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5期  51.《因反蒋而被杀的<申报>主人史量才》,8千字,《民国著名人物传》第3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52.《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知识领袖——胡适》,23千字,《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53.《两代间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化巨人——梁启超》,21千字,《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54.《有志干政的科学家丁文江》,14千字,《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  55.《学术大师王国维》,11千字,《民国著名人物传》,中国青年出版社  56.《略论胡适的传记理论与实践》,7千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3期  57.《胡适与近代中国的思想学术论争》,6千字,见《胡适论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8.《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制度》,8千字,《炎黄春秋》1998年增刊《炎黄文化研究》第5辑  59.《胡适与五四后中国学术的几个新趋向》,8千字,《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  60.《略论梁启超戊戌政变后谋救光绪皇帝的活动(1898.9—1900.8)》,12千字,《历史研究》1999年4期  61.《应当如何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3千字,《东岳论丛》1999年第2期  62.《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问题》,4千字,《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4期  63.《再论五四时期的反传统问题——以家族制度为中心》,9千字,《中华文史论丛》(上海)第61辑2003年3月  64.《张謇与江苏谘议局》,12千字,《近代史研究》2001年1期  65.《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26千字,李铁映著《论民主》之《附录一》,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6.《中国近代创建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尝试》,19千字,李铁映著《论民主》之《附录二》,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7.《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争看他们的民主思想准备》,13千字,《近代史研究》2001年6期  68.《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12千字,《福建论坛》2002年2期  69.《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国民党的政治实践》,16千字,《辛亥革命研究丛刊》11期,2002年出版  70.《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12千字,《安徽史学》2003年1期  71.《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思考》,6千字,《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2期  72.《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6千字,《炎黄春秋》2003年7月号  73.《论胡适》,8千字,《胡适全集》卷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74.《五四后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12千字,《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75.《梁启超的世界主义与个性主义》,4千字,《文史哲》2004年3期  76.《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13千字,《历史研究》2004年5期  77.《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及其意义》,1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6期  78.《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个性主义》,5千字,《社会观察》(上海)2004年11期  79.《论康有为的“圣人”情结及其以孔教为国教说》,11千字,《现代中国》(北京大学)第4辑,2004年12月  80.《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条件》,4千字,《史学月刊》2005年2期  81.《世界化与个性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17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  82.《中国近代思想史集刊前言》,6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83.《关于近代思想史上的几个问题》,18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84.《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的对韩工作》,12千字,《近代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85.《吴佩孚与苏俄及北京知识界》,7千字,《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86.《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12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又见《文津讲演录之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月  87.《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10千字,《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88.《清末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4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又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集刊》(史学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  89.《胡适关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几个重要观念》,15千字,《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  90.《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视角看鲁迅与胡适》,7千字,《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0期  91.《民国初年的政治失序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6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3辑,2007年10月  92.《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18千字,《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3.《新文化运动: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密接关系的努力》,17千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94.《近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季号  95.《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问题与趋向》,11千字,《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96.《蔡元培的领袖风范与君子人格》,7千字,《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97.《从近代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新文化的进路》,26千字,《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98.《五四新文化:继承与超越》,7千字,《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5期  99.《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20千字,《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0月号  100.《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新起点》,8千字,载《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12月  101.《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此文曾提交2009年3月在首尔举行的纪念三一运动九十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会后于2010年收入首尔出版的论文集中  102.《想起苏梅的故事——从唐德刚的一封信谈起》,10千字,《万象》2010年第5期  103.《历史与文学之间——从胡适提倡传记文学谈起》,7千字,收入《理论探讨与文本研究——中华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7月  104.《呼唤新青年,传递新思想——〈新青年〉的出世及其反响》,17千字,《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4卷(2011)第4期  105.《重读〈新思潮的意义〉》,10千字,《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6期  学术综述及书评:  1.《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新进展》,9千字,《中国历史学年鉴》,1979年  2.《竞业旬报》(评介),20千字《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3辑,人民出版社,1983年  3.《〈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读》(合著),8千字,自写5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4.《胡适论文学变迁》,5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5.《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14日  6.《文化转型研究的意义与研究框架》,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4月21日  7.《我的治学经历与心得》,12千字,载《学问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名家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  编纂:  1.《中华文化辞典》(第一副主编),2850千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  2.《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主编),308千字,三联书店,1993年5月;1997年再版  3.《胡适语萃》,227千字,华夏出版社,1999年3月  4.《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主编),约4000余千字,黄山书社,1994年12月  5.《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主编),270千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6.《关于胡适与青木正儿的来往书信》,载《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7.《胡适研究丛刊》第二辑(主编),252千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  8.《胡适研究丛刊》第三辑(主编),310千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8月  9.《胡适书信集》(合编,三册),1461千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10.《近代名家著作选萃·胡适卷》,373千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10月  11.《胡适著作选》,380千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  12.《胡适论争集》(上、中、下),346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  13.《胡适传记作品集》(主编),1197千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1月  14.《胡适及其友人》,集照片192幅,撰说明文字约30千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  15.《胡适评传》,(主编)全书465千字,自撰写100余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16.《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九卷(主编)3600千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3—5月  17.《五四精神的守护者——丁守和先生纪念集》,(与左玉河合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  18.《新编胡适文选》,350千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11月  19.《胡适书信选》,350千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11月  20.《胡适及其友人》,增订简体字版图片203幅,说明文字近32千字,中华书局,2011年  文章:  1.《以新闻报国的邵飘萍》,4千字,《百科知识》1980年12期  2.《〈胡适研究论稿〉后记》,1千字,《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刍议》,2千字,《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专辑》,北京史学会,1983年9月  4.《胡适》,15千字,《中国史学家评传》(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5.《确立健全的文化心态》,1千字,《文汇报》1986年1月10日  6.《现代化与文化更新》,3千字,《北京日报》1986年4月4日  7.《文化的冲突、融汇与拓新》,4千字,《瞭望》(国际版)1986年10月第40期  8.《高梦旦和他所提倡的周历》,2千字,《历史人物》1、2期合刊,1986年12月  9.《邵飘萍传略》,3千字,《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6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五四后所谓北大南迁问题》,2千字,《团结报》1988年1月5日  11.《胡适与补选中央研究院院长引起的风波》,2千字,《团结报》1988年3月22日  12.《民初社会变迁之一证》,1千字,《民俗研究》1988年1期  13.《学者大使胡适》,5千字,《民国春秋》1988年2期  14.《个人的发现与民主的建设》,3千字,《科技日报》1989年4月27日  15.《胡适年谱自序》,2千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6.《胡适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序,2千字,中译本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7.《社会的不朽论》,4千字,台北《中央日报》1990年12月16日  18.《大陆版〈胡适晚年谈话录〉序》,4千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19.《历史的启示》,与胡绳武、彭明同〈光明日报〉记者谈辛亥革命,《光明日报》1991年9月20日  20.《胡适的两首情诗》,3千字,《团结报》1992年7月31日  21.《〈梁漱溟评传〉序》,4千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22.《〈历代过琼公传〉序》,1千字,海南出版社,1993年  23.《〈胡适说禅〉序》,2千字,东方出版社,1993年  24.《〈胡适语粹〉编序》,9千字,《胡适语粹》,华夏出版社,1993年  25.《百年教训,百年生聚——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1千字,《北京日报》1994年6月22日  26.《〈闻一多年谱长编〉序》,4千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7.《〈胡适思想研究〉序》,2千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胡适著译系年目录〉序》,1千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29.《〈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后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30.《传统与未来》,2千字,《炎黄文化》,1995年增刊  31.《走向现代的中国》,3千字,《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11期  32.《对历史人物研究的一点看法》,1千字,《北京日报》1996年1月15日  33.《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千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1期  34,《发扬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与王桧林、彭明同《光明日报》记者谈话,《光明日报》1996年4月30日  35.《〈张君劢传〉序》,2千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36.《〈客家与香港崇正总会〉序》,4千字,1997年  37.《〈胡适文化思想论析〉序》,2千字,东方出版社,1997年  38.《〈中国的文艺复兴〉中译本序》,3千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9.《论传统》,2千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5期  40.《〈张东荪传〉序》,3千字,中华书局,1998年  41.《胡适在香港演说引起的风波》,4千字,《百年潮》1998年期  42.《胡适重勘〈水经注案〉》,2千字,原载天津《今晚报》,收入《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43.《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几个问题》,3千字,《华夏文化》(陕西)1999年1期  44.《五四·青年·爱国主义》,4千字,《文汇报》1999年5月1日  45.《差距不在技术,而在管理》,1千字,《世纪》1999年第6期  46.《胡适论文学变迁》,5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47.《大陆版〈西潮〉序》,9千字,收入《蓼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8.《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10月9日  49.《革命的“老田鼠”精神》,1千字,《光明日报》2001年10日  50,《纪念辛亥革命,继承孙中山的思想遗产》,5千字,《民主》2001年12期  51.《寓居天津的饮冰室主人》,2千字,天津《今晚报》2001年8月31日  52.《伟人与历史》,1千字,《世纪》2001年10期  53.《鲁迅是个崇尚自由的人—关于周策纵先生的两首小诗》,1千字,《文汇报》2001年12月1日  54.《追念胡绳同志》,4千字,《百年潮》2001年第12期  55.《二十多年来的胡适研究》,5千字,《纪念胡适诞辰110周年特刊》,2001年12月  56.《〈湖南维新运动研究〉序》,2千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7.《〈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序》,3千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58.《〈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序》,5千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59.《新世纪从头说胡适》,7千字,《社会科学报》(上海)2002年12月19日  60.《〈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序》,2千字,上海书店,2003年  61.《胡适红学年谱序》,3千字,《书品》2003年第5辑  62.《略论康有为的国教说》,4千字,《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10月  63.《梁启超的科学观》,2千字,《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2日  64.《王照研究》序,2千字,2003年  65.《两代间的文化巨人梁启超》,3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66.《梁启超的世界主义与个性主义》,4千字,《文史哲》,2004年第3期  67.《鱼川耿氏宗谱续修序》,2千字,2004年8月  68.《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条件》,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  69.《朱执信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序》,2千字,2004年12月  70.《注重事实和逻辑》,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3月3日  71.《一位犹太女子写给胡适的情书》,4千字,《南方周末》2005年4月7日  72.《学术史研究重在积累》,1千字,《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  73.《胡适书信究竟有多少》,1千字,《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4月15日  74.《〈耿云志文集〉前言》,6千字,《耿云志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75.《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序》,2千字,《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  76.《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序》,3千字,见李学通著〈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2月  77.《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序》,3千字,见龚国庆著〈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78.《少年中国学会研究序》,2千字,见吴小龙著〈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  79.《胡适研究论稿重印后记》,0.5千字,2007年1月  80.《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序》,《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4千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10月  81.《在近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千字,《中国文化》,2007年  82.《吴佩孚研究不断取得进步》,1千字,(在第三届吴佩孚生平与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吴佩孚研究——第三届吴佩孚生平与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12月  83.《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3千字,《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84.《胡适的恋人及友人》序,2千字,《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5月5日  85.《耿云志谈五四与青年》,3千字,《记者观察》2008年5月,总第238期  86.《近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季号  87.《〈丁文江年谱〉序》,6千字,见宋广波著《丁文江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2008年10月23日转载,改题为《中西道德合壁的结晶品——谈谈丁文江》  88.《回忆守和同志》,载《五四精神的守护者——丁守和先生纪念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89.《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4千字,《史学月刊》2009年5月号  90.《〈胡适研究论丛〉发刊前言》,2千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91.《近代中国探路者的思想轨迹》序,3千字,见张顺昌著《近代中国探路者的思想轨迹》  92.《五四运动:近代中国发展的新起点》,4千字,《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  93.《〈蓼草续集〉序》,《中华读书报》2009年7月1日  94.《〈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序》,3千字,见马亮宽著《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北京日报》2008年7月21日转载,改题为《不应忽视对五四健将、学者傅斯年的研究》,文字略有删节  95.《追记唐德刚先生》,《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2日  96.《中国近代文化之思》,《北京晚报》2011年2月14日  97.《呼唤新青年,传递新思想——谈〈新青年〉的创刊》,《人民日报》2011年4月28日第7版  学术贡献:  1.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因研究民国史的需要,系统查阅了保存比较完整的胡适档案资料,并阅读胡适本人及其他相关著作,发现历史上真实的胡适,与历来大批判中所显示的胡适是完全不同的。从此,立意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胡适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以便对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的论争及其演变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相继发表多篇论文和多种专著,并编辑相关资料书,由此开辟了一个有影响的和富有成果的新的研究领域。  2.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对清末的立宪运动展开研究,除完成《中华民国史》相关章节的撰述外,相继发表多篇论文,实事求是地、深入地论述和评析清末立宪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内,第一次对清末立宪运动给予客观的,肯定的历史评价。从那时以来,清末立宪运动的积极历史作用,已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全国一片“文化研究热”中,本人开始思考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问题。到九十年代,始形成对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趋向的独立见解,即认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世界化与个性主义。到本世纪初,在完成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的过程中,将这一见解作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更加具有说服力。  媒体报道:  1.有关于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的报道在《读者良友》、《明报月刊》、纽约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等报道的比较多,国内的《光明日报》、《读书》杂志等等都有报道或书评发表  2.台湾的《传记文学》等刊物曾多次发表过介绍大陆学者研究胡适情况的文章,其中大量篇幅是与耿云志有关的  3. 徐天:《在反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入地研究胡适——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读后》,《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1期  4. 耿云志于70年代末发表的《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解放以后胡适首次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5.耿志云于 80年代出版的《胡适研究论稿》堪称中国大陆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胡适的著作  6. 《耿云志与胡适研究》,《文汇报》1994年7月31日)  7.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一书。(此书是耿志云所主编的九卷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的第一卷)此书于2008年春出版
  • 裘元伦
  • 裘元伦简介  裘元伦,男,汉族,1938年5月出生于浙江慈溪,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为欧洲经济。1950-1956年在浙江省余姚第二中学原慈溪中学就读,并获高中毕业证书.1956-1960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由上海财经学院等合并而成贸易经济系就读,并获大学本科毕业文凭。1960-1964年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64-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1977-199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其中,1981-1982年在中国驻波恩大使馆工作;1986-1987年在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1988-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工作。其中,1993-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2001年开始,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3-2005年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2006年8月当选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中国欧洲学会顾问组组长,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副会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独著:  1.《西德的农业现代化》,农业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1981年12月第2次印刷  2.《稳定发展的联邦德国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欧元启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大事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裘元伦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合著:  1.《欧盟对华长期政策与中欧经济关系》,裘元伦、王鹤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全球化时代对外政策:寻找一种新的理论视角》,裘元伦、何帆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3.《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裘元伦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译著:  1.《西欧国家的农业工业化》(译自俄文),北京出版社,1979  2.《西德农业》(译自俄文),农业出版社,1979  3.《英国》(译自俄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联邦德国》(译自俄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德国经济:管理与市场》(译自德文),裘元伦审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货币政策理论——博弈论方法论导论》(译自德文),裘元伦审校,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共同主编:  1.《世界之交的世界经济》(个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2.《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3.《亚洲背景下的中德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4.《中国与欧洲联盟就业政策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论文:  1.《经济全球化内含的八对矛盾》,《世界经济》1997年11月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世界经济》1999年12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转载,1999年第23期;《新华文摘》转载,2000年第3期  3.《欧洲的改革:理论解析与实际进展》,《欧洲发展报告2001—2002年主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经济活页文选》转载,2001年第14期  4.《欧元正式流通——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求是》2002年第1期  5.《欧洲前途系于联合与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2003年第7期  6.《欧洲经济模式之争》,《求是》2004年第3期  7.《欧洲经济的现状与未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2004年第7期  8.《德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及其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求是》2005年第12期  9.《中欧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欧洲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与扩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经济活页文选》转载,2005年第8期;院《要报》转载,2005年10月  11.《200年发展观:欧洲的经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欧盟50年的存在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7年6月4日、11日、18日连载;《经济活页文选》转载,2007年第6期  13.《序——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论欧洲>一书而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编印出版,2008  14.《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欧盟经济》,《求是》2009年第6期  15.《欧洲:不是“没落的贵族”,而是世界的先行者》,刊于《政治经济学评论》(双月刊)2010年第2期  16.《不应过于唱衰欧洲——由欧洲债务危机说开去》,刊于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周报)2010年6月7日、6月14日。(发表时换了题目,原来题目是《欧洲人需振作、团结、创新、改革精神》)  17.《欧盟国家的经济改革》,刊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2010年5—6月合刊  18.《欧盟对华政策调整中的经济因素》,刊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2009年第7期  19.《德国在欧债问题上的立场》,刊于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周报)2011年10月17日、10月24日连载  科研成果部分获奖记录:  1.研究报告《西德农业现代化经验》,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81年9月;后又获198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  2.1989年12月,参与的《2000年的中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重点项目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国际关系”专题研究和写作。  3.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4.在中央党校和北京市委所作的《怎样借鉴美国、日本、德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获1994年6月北京市委“灵山杯”优秀报告二等奖,并在中央党校《报告文选》全文列出。  5.研究报告《德国东部地区缓解失业措施》、《关于德国东部地区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的若干补充材料》、《德国东部地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过程接近尾声》以及《匈牙利通货膨胀问题》等四份研究报告很好地配合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同志出访德国,得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三办公室的专函表彰。1998年6月,论文《经济全球化内含的八对矛盾》在首届《世界经济》杂志全国精品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6.1999年2月,研究报告《欧元履行国际货币功能的作用及对欧洲货币政策的几点估计》(《要报》第100期)被评为1998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研究成果。  7.2001年1月,论文《欧洲联合的前景》,获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该文在2001年5月30日同时获得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亲笔写信给裘元伦给予表彰。  8.2002年3月,研究报告《欧盟与美国对塑造全球秩序等方案存在重大差别》、《我应对欧美对华政策的差异予以高度重视》(《要报》第37、38期)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优秀信息三等奖。  9.2004年9月,论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获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0.2007年4月《德国对华新动向及对策建议》(专供国办),与周弘合作,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11.2009年7月,《德国总统访华时我宜注意的若干问题》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12.《稳定发展的联邦德国经济》,198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在湖南人民出版社优秀著作提名奖(时任责任编辑程敬口头告知,无证书)。
  • 余永定
  • 余永定简介  1948年11月出生,男,汉族,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1994 年8月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经济系毕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2004年7月~2006年7月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学术专长为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学。1995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获留学归国成就奖。  独著:《我看世界经济》,三联出版社,2003;《一个学者的思想轨迹》,中信出版社,2005。合著:《论中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春季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主编:《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论文:《从FMD模型到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型》,《世界经济》, 1982.1;《马克思再生产数例的一般数学形式》,《数量技术经济研究》,1988.4 ; 《宏观经济分析和中国稳定政策设计》(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China),牛津大学图书馆藏,1994;《中国经济的两部门动态增长模型》(英文),第六届东亚经济学会, 1996;《收入分配、金融结构和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 1996.11~12;《关于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7.10;《香港股灾发展过程的经济分析》(合著),《国际经济评论》, 1998.4~5; 《打破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经济研究》,1999.7;《中国的消费函数》(合著),《中国社会科学》,2000.1;《财政稳定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世界经济》,2000.12;《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的教训》,《金融研究》,2000;《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评析》,《世界经济》, 2002.3;《通过加总推出的总供给曲线》,《经济研究》, 2002.9;《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世界经济》,2002.12 ;《消除升值恐惧症,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国际经济评论》, 2003.9~10;《中国的双顺差的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世界经济》,2006.3。
  • 冷溶
  • 冷溶简介  1953年8月出生,男,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1983 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评审组组长。学术专长为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1995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独著:《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问题》,法律出版社, 2000;《冷溶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5。主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论文:《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思想》,《人民日报》,1992.4.2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在实践中产生的——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日报》,1993.11.8~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学习活页文选》,2001.6;《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民日报》,2003.7.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学习活页文选》,2004.5~6 ;《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和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为纪念邓小平诞辰 100周年而作》,《人民日报》,2004.8.12。
  • 李京文
  • 李京文简介  1932年11月出生,男,汉族,广西陆川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58 年8月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物资技术经济系毕业,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兼任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顾问、中国经济社会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产力学会副理事长。学术专长为技术经济与管理。1990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  独著:《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5;《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科技富国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李京文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 张晓山
  • 张晓山简介  1947年10月出生,男,汉族,上海人,中共党员。1999年7 月以同等学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被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农业经济顾问。学术专长为农业经济、农村组织与制度。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独著:《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6。合著:《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外比较研究》,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1;《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中国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备忘录》,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3。主编:《九十年代产权制度的对策研究——中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专辑》,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论文:《农村股份合作企业产权制度研究》 合著,《中国社会科学》,1998.2;《乡村集体企业改制后引发的几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 1999.5;《农民收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业经济问题》, 2000.6;《中国乡村社区组织的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1.1;《关键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农民增收问题之我见》 合著,《农业经济问题》,2001.6;《深化农村改革 促进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3.1;《有关“三农”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从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再看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走向》,《中国农村经济》,2004.11;《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管理世界》, 2005.2;《浅析“后农业税时期”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改革与发展》,《农村经济》, 2006.3。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nbsp;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8%u0031%u0033%u0036%u0030%u0032%u0032%u0034(招生办)
相关推荐
四川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体育学院师资好不好,西安体育学院师资怎么样 云南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方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北方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四川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