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

北京工业大学

英文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北工大”,“BJUT”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05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理工类/工科类/211/考研院校

211工程自主招生111计划卓越计划2011计划
  • 北京工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京工业大学师资好不好

官网2016年6月显示,北京工业大学有教职工2967人,其中专任教师1611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04人,有博士生导师294人、硕士生导师128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导师总数的81%;全职两院院士9人,双聘院士9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 ,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简称“海聚工程”)78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48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李京文、张杰、沈昌祥、刘加平、刘韵洁、彭永臻、邓中翰(排名不分先后)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京文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曾毅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Charles Hirsch(外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久兴、杜修力、聂祚仁、隋曼龄、石照耀、李小军、韩晓东、郭霞乔俊飞(排名不分先后)

  • 纪常伟
  •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电子邮件: chwji@bjut.edu.cn  电 话: 010-67391484(O)  研究方向  机液混合动力技术;均质预混和压燃发动机技术;混合燃料内燃机技术;内燃机余热利用及燃料催化重整技术;内燃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主要论文(*为通讯作者)  1、 Changwei Ji*,Shuofeng Wang. Effect of hydrogen addition on lean burn performance of a spark-ignited gasoline engine at 800 rpm and low loads. Fuel 90 (2011) 1301-1304. (SCI-IF 3.179)  2、 Changwei Ji*,Chen Liang and Shuofeng Wang.Investigation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of DME/gasoline mixtures in a spark-ignition engine.Fuel 90 (2011) 1133-1138. (SCI-IF 3.179)  3、 Shuofeng Wang, Changwei Ji*,Bo Zhang. Effects of hydrogen addition and cylinder cutoff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performance of a spark-ignited gasoline engine under a low operating condition. Energy 2010;35(12): 4754-4760. (SCI-IF 2.952)  4、 Shuofeng Wang, Changwei Ji*,Bo Zhang. Reducing the idle speed of a spark-ignited gasoline engine with hydrogen add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35(19): 10580-10588. (SCI-IF 3.945)  5、 Shuofeng Wang, Changwei Ji*,Bo Zhang. Effect of hydrogen addition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performance of a spark-ignited ethanol engine at idle and stoichiometric cond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35(17):9205-9213. (SCI-IF 3.945)  6、 Changwei Ji*, Shuofeng Wang,Bo Zhang.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characteristics of a hybrid hydrogenegasoline engine under various loads and lean condi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35(5):5714-5722. (SCI-IF 3.945)  7、Changwei Ji*, Shuofeng Wang, Bo Zhang. Effect of spark tim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hybrid hydrogen–gasoline engine at lean condi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35(5):2203-2212. (SCI-IF 3.945)  8、 Changwei Ji*,Shuofeng Wang.Experimental Study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Performance Of A Hybrid Hydrogen-Gasoline Engine At Lean Burn Limi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35(3):1453-1462.(SCI-IF 3.945)  9、 Changwei Ji*,Shuofeng Wang.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performance of a hybrid hydrogen–gasoline engine at idle and lean cond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35(1):346-355.(SCI-IF 3.945)  10、Changwei Ji*,Shuofeng Wang. Effect of hydrogen addition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performance of a spark -ignited gasoline engine at lean cond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9;34(18):7823-7834.(SCI-IF 3.945)  11、Changwei Ji*,Shuofeng Wang. Effect of Hydrogen Addition on Idle Performance of a Spark-Ignited Gasoline Engine at Lean Conditions with a Fixed Spark Advance . Energy & Fuels 2009;23(9):4385-4394. (SCI-IF 2.319)  12、Changwei Ji*,Shuofeng Wang. Effect of hydrogen addition on the idle performance of a spark ignited gasoline engine at stoichiometric cond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9;34(8):3546-3556.(SCI-IF 3.945)  13、Changwei Ji*,Shuofeng Wang.Experimental Study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Characteristics of a Spark Ignition Engine Fueled with Gasoline-Hydrogen Blends. Energy & Fuels 2009;23(6):2930-2936. (SCI-IF 2.319)
  • 马重芳
  • 马重芳,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40年4月生,浙江宁波人,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工业大学“传热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反应堆安全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北京市对外科技交流协会理事;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人物生平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7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1年至1984年师从国际著名强化传热权威Bergles教授从事强化传热基础研究;并先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杨百翰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教授;波兰华沙工业大学,俄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学,上智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总计长达五年之久。还先后在二十三个国外大学做学术报告,六次在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报告。  成就及荣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强化传热及应用、沸腾传热与射流冲击传热、热泵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微电子系统冷却技术、建筑节能等。1997年以后从事燃料电池内部热过程的研究及纳米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研究,已在这两个新的高科技领域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部委、北京市科委及国家重点项目7项。已出版专著三种(包括:强化传热,科学出版社;沸腾与凝结,高教出版社;旋转活塞发动机的燃烧与传热,交通出版社),译著十种,发表英文学术论文72篇,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录用的有15篇。1995年在著名的《传热学进展》中撰写了“单相射流冲击传热”一章,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在该权威著作中撰文的传热学工作者。现担任J.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及Russian J. of Engineering Thermo hysics(俄国工程热物理学报)两种英文期刊编委。拥有强化传热及内燃机方面专利三项(美国一项,中国二项)。1991年曾被国家教委及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归国人员”奖状,受到江XX接见。1997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人才工程”。
  • 冯能莲
  • 一、基本情况  冯能莲,男,1962年9月生。2001年9月(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 车辆工程学院;2002.1~2003.11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及代用燃料汽车)  2.智能车辆  3.汽车电子  三、在研课题:  1.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过程的稳定性机理及其综合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2.电池+超级电容双能源系统的混合逻辑动力学建模理论及显式控制(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参与)  3.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与能量管理系统研究(市教委重点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4.智能车辆试验平台研究  四、科研成果  1.论文60余篇;专利10项(发明4,实用新型6);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专著1部。  2.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3.智能车辆试验平台。  4.获得的奖励:  (1)教育部科技进步 二等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自主开发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2)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华北赛区 二等奖(指导教师)。  (3)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 金奖。(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辅助动力单元控制方法)  (4)2007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 二等奖。  (5)2007年上海青年科技创新创业成果“最具技术交易潜力奖”大赛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青年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奖 优胜奖。  (6)第五届北京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览会 最佳创新奖。  四、联系方式:  ( E-mail:fengnl@bjut.edu.cn,Tel:13693187898)
  • 张红光
  • 一、基本情况  姓名:张红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0年2月  出生地:山东省乳山市  民族:汉族 政治面目:中共党员 技术职称:副教授  最终学历:博士后 学位:博士  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内燃机)  二、主要研究方向:  汽车与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内燃机燃料供给系统、内燃机代用燃料、内燃机排放控制、汽车服务工程、可再生能源利用。  三、在研课题:  (1) 垃圾填埋气内燃机电控燃料喷射系统的开发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天然气发动机电控燃料喷射系统的开发研究,与企业合作项目;  四、科研成果  专利申请  (1) 双燃料发动机燃料控制机构,实用新型(第1设计人,张红光、盛宏至、潘奎润、邢德云、曲延涛),ZL99255986.3,2000年8月授权;  (2) 机动车双燃料发动机新型燃料控制机构,实用新型(第1设计人,张红光、王焱、曲延涛、韩建新),ZL02208928.4,2003年1月授权;  软件著作权  (1)电控蓄压式喷油系统的仿真计算软件 V1.0,登记号:2003SR8768, 2003年8月,设计人:张红光,孙永霞、李智慧、韩宇石、王焱;  (2)几种改进的遗传算法在电控喷油系统中的应用软件 V1.0,登记号:2003SR8769, 2003年8月,设计人:孙永霞、张红光、韩宇石、李智慧、王焱;  (3)发动机装配过程实时管理系统V1.0,登记号:2004SR00410,2004年3月,设计人:李智慧、张红光、韩宇石、孙永霞;  (4)内燃机电控蓄压式喷油系统共轨油压控制软件V1.0,登记号:2004SRBJ0149,2004年4月,设计人:张红光、韩宇石、李智慧、王焱、孙永霞;  (5)内燃机蓄压式泵-喷嘴电磁阀控制软件V1.0,登记号:2004SRBJ0150,2004年4月,设计人:张红光、李智慧、韩宇石、王焱、孙永霞;  (6)实验室火灾智能监控系统V1.0,登记号:2004SRBJ1039,2004年11月,设计人:韩宇石、张红光、刘毅;  (7)发动机实验数据处理系统V1.0,登记号:2005SRBJ0550,2005年5月,设计人:李智慧、张红光、刘毅、王焱;  四、联系方式:  电话:13911817318; 传真:(010)67391983  E-mail:zhg5912@263.net、 zhanghongguang@bjut.edu.cn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区平乐园100号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100022
  • 郭航
  • 一、基本情况  郭航,工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人才,  北京市属市管高校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名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facial Phenomena and Heat Transfer编委,  Journal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SCI源刊)编委。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制冷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制冷学会高级会员。  目前担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系书记、副主任,  并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负责燃料电池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涉及清洁能源利用与先进动力系统,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 燃料电池的热流体基础问题;  2. 中高温传热蓄热介质的物性推算;  3. 动力系统优化及传热强化;  4. 制冷空调节能环保技术;等。  三、主要在研课题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十余项。目前主持的在研国家级项目主要有:  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小型自呼吸式燃料电池内部热流密度分布及传质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基于百kW级单螺杆膨胀机的太阳热电联供技术”,课题负责人。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再生燃料电池内部两相流及其影响的实验研究”,项目负责人。  此外,还作为骨干参与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在研项目。  四、科研成果  主编书籍两部,参编两部。发表期刊文章八十余篇,会议论文七十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四十余篇,被SCI他引二百四十余次,一篇文章入选ISI ESI Highly Cited Papers。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四项。  五、招生专业及名额  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1. 博士研究生,2人/年。  2. 硕士研究生,3人/年。  六、联系方式  Tel.: 010-67391612-8311  E-mail: hangguo@bjut.edu.cn  Website: http://energy.bjut.edu.cn/s/200/t/413/1b/3d/info6973.htm  http://rce.bjut.edu.cn/NewsDetail.asp?id=764  希望与本团队在读研究生直接交流?欢迎您前往能源楼206实验室(电话:010-67391985-8206),您会得到他/她们的热情接待。
  • 李红旗
  • 李红旗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系,工学博士、教授、九三学社社员。1963年出生。1983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压缩机及制冷技术专业,1983~1987年在山西太原第245厂从事本制冷、空压、风机、泵及化工设备的运行、维修及管理工作。1990年、1994年于西安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分别获得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1994~1999年在广州万宝冷机集团从事制冷、空调压缩机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任万宝压缩机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2000年至今在北京工业大学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曾/现兼任UNDP/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冰箱项目国内压缩机专家、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HCFC替代工作签约专家、“中国-欧盟能源环境项目” 签约技术专家、中欧“中国终端能效项目”签约技术专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冷与空调技术委员会/制冷压缩机的测试和评定分技术委员会(ISO/TC86/SC4)专家咨询组专家、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SAC/TC20)委员、全国产品回收利用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15)委员、全国压缩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45)委员、全国制冷标准化委员会冷藏柜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9/SC7)委员、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节能技术与信息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SC8)委员、全国家用自动控制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变频控制器分技术委员会(SAC/TC212/SC1)委员、中国能效标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技术委员会顾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制冷学会理事及其它社会职务多项。  长期从事制冷、空调及压缩机科研和产品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用知识,对冰箱、空调、中央空调(冷水机组)、其它普冷装置的系统、主机以及流体动力机械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开发、制造经验,并掌握了HCFC替代技术、变频技术及先进的涡旋式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  2000年以来先后完成来自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际机构、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科研项目30余项。如冷凝式油气回收系统的能源利用与回收关键技术基础研究、采用微细通道高效传热技术热泵型空调器、制冷展示柜节能技术及标准研究、模块式多温水源热泵的开发与应用、螺旋叶片空调压缩机的开发、空调器节能潜力技术研究、低温气源热泵研究与开发、封闭式压缩机内部简正模式分析与消声途径探索、双机并联多联式空调机研究等。主编/合编著作三本、在各种科技期刊/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专利数项和各种奖励多项,参与多项国家能效标准、家电产品回收处理标准的制定。  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冷、空调装置的节能与环保技术、制冷压缩机、特种制冷装备等。
  • 马民涛
  • 马民涛,男,1955.06.19生于吉林;博士,中共党员,教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  马民涛1982.02毕业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找矿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93.12毕业于东北大学地球科学应用系并于1994.03获博士学位;1994.01-1996.05在长春科技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国家博士后出站顺序编号为:1339);1996.05-今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马民涛主修专业为地球化学,专长于表生地球化学及环境科学;从1982.02-1991.03,主要从事地质地球化学及金属矿床地球化学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从1991.03-1996.05主要从事表生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从1995.05-今,主要从事环境数字化管理、环境系统工程、环境统计分析及预测、环境规划与优化的教学及研究工作;2001.09–200.05在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民用建筑与环境工程系作访问学者。曾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专业学术著作3部;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专利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Ⅱ. 感兴趣的工作及研究领域  环境GIS工程与环境数字化管理  区域环境污染源分析与环境规划  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统计学  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交叉学科研究  表生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  Ⅲ. 通讯地址  马民涛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科部  邮政编码: 100124  E-mail: mmt@bjpu.edu.cn  电话:010- 64744953(宅)  010-67391918(办)  010- 86215894(小灵通)  13611237689(移动)  010-67391983(传真)  身份证号:210112195506193819  Ⅳ. 学业经历  01. 1963年8月至1970年3月,在吉林市船营区第十二小学,学习。  02 1970年3月至1974年6月,在吉林市第七中学,学习;  03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找矿专业学习,与1982年4月获学士学位;  04 1990年3月至1993年12月,在东北大学地球科学应用系功读博士,并与1994年3获得博士学位;  Ⅴ. 工作经历  01 1974年6月至1977年3月,到吉林省舒兰县,红旗公社八棵树大队插队劳动;  02 1977年3月至1978年3月,在吉林市灯炮厂机修车间,作学徒工人;  03 1982年1月至1996年5月,任教于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其中:  1983年3月转为助教;  1985年9月至1991年2月,任化物探教研室主任;  1987年6月晋升为讲师;  1995年6月30日,晋升为副教授  04 1994年1月至1996年5月在长春科技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05 1996年5月至现在,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其中:  1997年12月任环境工程学科部主任;  1999年6月30日晋升教授;  2001年8月被聘为环境规划与管理主讲教授;  2001年9月至2001年5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民用建筑与环境工程系作访问学者。  Ⅵ. 教学工作  01 1983.9-1991.3,在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为本、专科学生开设过如下课程: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找矿  02 1996.5-现今,在北京工业大学曾为本科生主讲了如下课程:  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生态学;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  环境管理学。  03 1997-今,在北京工业大学曾为研究生主讲过下列课程:  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中的数学方法;  系统科学与环境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中的应用;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  环境管理学。  Ⅶ. 研究项目(详细信息,请见:马民涛研究项目简介)  01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区亲铜矿床表生地球化学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自选项目之一,独立完成;  02生金属矿床演化地质地球化学的系统科学分析;1994.1 – 1995.12,博士后研究工作自选项目之二,独立完成;  03四道沟金矿深部矿体预测及其地球化学指标研究;1991.6 – 1993.6,国家黄金局找矿基金资助,课题第二负责人;  04辽宁省金及金属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多金属、金、银表生地球化学研究;1993.10 – 1996.10,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次助,课题负责人;  05北京地区生态环境中硒的地球化学背景研究,1996.8 – 1998.10,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课题负责人;  06北京地区人居环境中硒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1997.10 – 1999.10,北京市科干局资助;课题负责人;  07北京恩龙股份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1999.3 – 1999.4,课题负责人;  08北京十八里店乡水泥深加工加车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1998.11 – 1998.12,课题负责人;  09北京市大气污染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主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1999.9 – 2001.9,由北京市科委资助(项目编号:954013000),项目负责人;  10北京城市噪声污染评价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2002.1-2004.1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金编号:8022003),项目负责人;  11. 北京雁栖工业区地下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2003.7 – 2004.12,北京市长城伟业投资开发总公司资助(经费40.0 万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源助(28万)(课题编号:H030630051210)项目负责人。  12. 区域污染源时空统计分析集成技术及环境质量改善对策研究,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18.0万元)(基金编号:70673003),项目负责人。  13. 北京城乡结合带环境污染特征及环境质量改善研究,2010.01-2012.1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资助(经费:15.0万元)  Ⅷ. 已发表的研究成果  1. 著作:  01关广岳,王恩德,李力,马民涛,《中国金矿床表生地球化学》,1994.8,东北大学出版社  02马民涛,著,《中国西北干旱区亲铜元素矿床表生地球化学》,1995.9,吉林大学出版社  03郑超,王建国,赵纯福,马民涛,编著,《辽西北部建平脉状金矿床》,1996.3,东北大学出版社  04刘天齐,主编,黄小林,型连壁,副主编,第十章:其它气态污染物的控制,《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气卷),1999.5,化学工业出版社,P. 284-323.  2. 自编讲议  01马民涛,编,《金的地球化学》(用于本科生),1989.10,沈阳黄金学院印刷厂  02马民涛,编,《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用于研究生),1999.6,北京工业大学印刷厂  03马民涛,编,《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数学方法》(用于研究生),1999.2,北京工业大学印刷厂  04马民涛,编,《环境系统工程》,(用于研究生),2004.2,北京工业大学印刷厂  3. 论文  作为第一作者(按时间顺序):有如下论文:  01 马民涛,金矿床勘查中地球化学数据的合理应用,《沈阳黄金学院学报》,1988.4, No.2, P. 7-14.  02马民涛, 地球化学勘查中各类异常的分类与辩别,《沈阳黄金学院学报》,1990.1, l9(1):27-32.  03 马民涛,金的自然地球化学循环浅析,《沈阳黄金学院学报》,1991.6, 10(2):101-106.  04 马民涛,对金亲铁的性剖析,《地质与勘探》,1991.6, 27(6):43-46.  05 马民涛,金的亲硫性分析,《地质与勘探》,1992.6, 28(3):51-54.  06 马民涛,郑超,杨红英,石成,四道沟金矿韧性构造变形对成矿元素演化影响,《沈阳黄金学院学报》,1992.6, 11(2):96-101.  07 马民涛,金属矿床氧化带中金的次生富集机制及控制因素研究,《沈阳黄金学院成立40周年会议论文集》,1992.9, P.25-29.  08 马民涛,关广岳,唐锡云,内蒙赛乌素金矿床—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国家黄金管理局/沈阳黄金学院编,《华北地台北缘金矿地质科研讨论会论文选编》,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9,P.335-338.  09 马民涛,关广岳,金属矿床氧化带中铁矿物的演化与金次生富集间的关系,《辽宁地质》,1993.1, No.1, P.45-50  10 Mintao MA, Zheng Chao, Yang Hongying and Shi Cheng, Geochemical Character and Metallogenetic Analysis of SIDAOGOU Gold Deposit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16TH INTERNATIONAL GEOCHENICAL EXPLORATION SYMPOSIUM AND THE 5TH CHINESE EXPLORATION GEOCHEMICAL SYMPOSIUM ABSTRACT, 1993.8, P.57-58.  11 Mintao MA, (translated), Study the Molecule Level Structure and Surface Minuteness Structure of Hematite with the Atomy Force Microscope Making Imogene. GEOLOGICAL GEOCHEMISTRY, 1993.8, P.57-58.  12 马民涛,关广岳,不同气候区金属矿床氧化带中金的次生富集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性研究,《全国第五次矿床成因会议摘要》,地质出版社,1993.10, P.187-189.  13 马民涛,四道沟金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地球化学统计分析,《东北大学学报》,1994.2, 15(1):30-34.  14 Mintao MA, Guan Guangyue, The Sun Pumping Effect on Gold Secondary Enrichment in Oxidation Zone of Gold and Metal Sulfiede Deposits from Arid Area of Northwestern China. THE 9TH SYMPOSIUM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THE GENESIS OF DEPOSITS, ABSTRACTS 1994.8, Vol.2, P.877-879.  15 马民涛,唐希云,内蒙古赛乌素金矿床氧化带划分及金的次生富集,《中国西北地质及矿物资源学报》,1994, l9(2):173-178.  16 马民涛,郑超,石成,杨红英,四道沟金矿床地球化学基本特征研究,《辽宁地质》,1994.12, No.4, P.325-333  17 马民涛,戚长谋,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世界地质》,1995.1, 14(1):1-5.  18 马民涛,金属硫化(类)矿床氧化带地球化学演化模式,《沈阳黄金学院学报》,1995.1, 14(1):16-21.  19 马民涛,关广岳,表生地球化学研究若干方面现状,《辽宁地质》,1995.6, No. 1-2, P.70-76  20 马民涛,关广岳,内蒙古干旱区赛乌素金矿氧化带及金表生地球化学研究,《地质学报》,1996, 70(3):244-252.  21 Mintao MA, Guan Guangyue, The Study for the Super gene Geochemistry of Gold and Oxidation Zone of the SAI US Gold Deposit in the Inner Mongolia Arid Region, ACTA GEOLOGICAL SINICA, 1997.3 71(1):58-68.  22 马民涛,李勇智,柳志和,王庆杰,牛彦涛,MapObjects 与环境管理应用型GIS系统,《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二次团体会员代表大会暨海峡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2.10.30-2002.11.2, P.577-580.  23 马民涛,李勇智,王庆杰 ArcView GIS在北京市大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3,29(1):64-67. (EI源)  24 马民涛,王庆杰,柳志和,等,MapObjects在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管理中的应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4,16(2):7-9.(核心)  25 马民涛,郝莉,发展循环经济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9,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P.567-570.
  • 陈永昌
  • 一、基本情况  陈永昌,副教授。198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技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获北京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日本九州大学机能物质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师,从事热能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此期间,先后承担或参加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教委项目等在内的多项科研任务。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被SCI和EI检索收录15篇以上,已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  二、主要研究方向:  射流冲击电子冷却技术研究;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 沸腾相变传热研究;强化传热技术应用研究;电子除垢、阻垢技术应用研究。  三、承担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新一代传热传质强化与控制技术的创新及基础研究,国家973项目子课题,骨干参加人;  复杂条件下结垢与电磁抗垢机理的研究,国家973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用磁液强化控制对流及模拟微重力下的传热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骨干参加人;  高热通量微尺度射流冲击传热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骨干参加人;  单相受迫对流和流动沸腾的新型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北京市教委项目,骨干参加人;  高硬度下静电抗垢技术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项目,负责人。  四、科研成果  在国家和北京市项目的资助下,传热重点实验室长期开展强化传热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并在电子冷却技术、太阳能蓄热技术及先进物理除垢技术等方面,取得有应用价值的结果。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如、、《中国科学》、《化工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同时进行强化传热技术的实用化研究。其中实验室自行研制的电子除垢装置具有高效率、低能耗、使用安全简便的特点,并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和破坏,广泛适用于工业、商业及家居的各类换热器和水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结垢问题。  五、联系方式:  ( E-mail: chenyongchang@bjut.edu.cn,Tel: 010-67391985-8313 )
  • 孙治荣
  • 孙治荣,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计划,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主要经历:  1987.9-1991.7 复旦大学(本科),获学士学位  1991.9-1997.5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  1997.5-1999.5 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博士后  2002.10-2004.9 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专攻,博士后(教育部公派)  二、所在学科和主要研究方向  1、所在学科  环境工程  2、主要研究方向  水处理与污染控制化学与技术(电化学水处理技术、氯代有机污染物的无害化降解、水中微污染有机物的降解、饮用水深度处理等)  三、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  1、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作为负责人已经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项目、北京市青年科技骨干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和多项企业合作项目。  作为负责人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项目、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等科研课题。  2、教学任务  主讲“水质工程学”、“环境工程监测”、“环境保护概论”等3门本科生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水的深度处理理论与应用”等2门研究生课程。  四、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所获奖励  1、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近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部分论文:  (1)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d/PPy-SDS/foam-Ni and Pd/PPy-CTAB/foam-Ni electrodes with high electroactive surface area.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2011, 15(3):493-501(SCI)  (2) Electrochemical dechlorination of 2,4-dichlorophenol in aqueous solution on palladium-loaded meshed titanium electrode.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63(2):199-205(SCI)  (3) Preparation of foam-nickel composite electrod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2,4-dichlorophenol dechlorin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0, 72(2):133-139(SCI)  (4) Electro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of chloroform on a palladium-nickel modified titanium cathode.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10,19(5a): 999-1004(SCI)  (5) Electrocatalytic dechlorination of chloroform in aqueous solution on palladium/titanium electrode. 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2009,32(1):134-139(SCI)  (6)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deposited palladium-nickel/titanium electrodes and palladium-nickel/polymeric pyrrole film/titanium electrodes. 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2008,31(10):1396-1401(SCI)  (7) Electrochemical dechlorination of chloroform in neutral aqueous solution on palladium/foam-nickel and palladium/polymeric pyrrole film/foam-nickel electrod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 20(3): 268-272(SCI)  (8) Effects of potassium alkalis and sodium alkalis on the dechlorination of o-chlorophenol in supercritical water. Chemosphere, 2007, 66 (1): 151-157 (SCI)  (9) 电化学还原脱氯用GC负载Pd-Ni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化工学报. 2008, 59(5):1271-1277(EI)  (10)Pd-Ni/GC电极电化学还原水中三氯甲烷的研究,环境科学,2008,29(5):1249-1254(EI)  3、获得的奖励与成果  (1) 1995年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  (2) 1996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排名2  (3) 1998年获Overseas Chinese Environmental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Association Best Paper Award Competition (USA), First place  (4) 1999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5) 2000年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5  (6) 2001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7) 2005年所在团队入选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主要成员  (8) 2005年获国家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排名3  (9) 2006年入选北京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10)2007年获国家精品课程(“环境保护概论”),排名3  (11)2007年所在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排名4  (12)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排名4  (13)2008年入选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计划  (14)2010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15)培养的硕士生2008、2009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李保华、葛慧)  五、联系方式  电话:010-67392176 / 67391918,13718215082  E-mail:zrsun@bjut.edu.cn
  • 李坚
  • 一、 基本情况  李坚,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环境保护部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世界银行及全球环保基金会评审专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取得环境工程设计资质。主要学习工作简历如下: 1982-1986,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6-1988,铁道部建厂局勘察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1988-1991,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 1991-1996, 西安矿业学院,讲师 1996-199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9-至今,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2004-2005,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二、所在学科和主要研究方向  1. 所在学科环境工程 2. 主要研究方向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要包括微粒控制技术、酸雾治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异味控制技术、NOx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等。  三 承担的主要科研/工程项目及教学任务  1. 承担的主要科研/工程项目目前正在主持国家863重点课题《煤矿乏风瓦斯分离富集技术》和《稀土催化氧化关键材料及应用》(2011AA03A406)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并完成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晕法处理二氧化硫的实验研究》等4项;国家博士点基金1项,北京市部委项目3项,建设部示范工程1项,参与完成了北京绿色奥运大气污染控制项目《北京市空气质量战略达标研究》等课题研究。此外,主持完成了80余项废气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15项。 2. 教学任务主讲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化学、环境工程设计基础等课程  四 主要科研成果  1.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近几年发表论文共计70余篇,其中SCI 11篇、EI 26篇、ISTP 8篇,近期发表的部分论文如下:  1. Liang Wenjun, Li Jian, et al. Formaldehyde removal from gas streams by means of NaNO2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SCI) 2. Liang Wenjun, Li Jian, et al. Abatement of toluene from gas streams via ferro-electric packed b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SCI) 3. Zhu Tao, Li Jian,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Catalyst for Oxidation Removal of Toluen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SCI) 4. Zhu Tao, Li Jian, et al. Gaseous phase benzene decomposition by non-thermal plasma coupled with nano titania cataly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SCI) 5. Zhu Tao, Li Jian, et al. Decomposition of benzene by non-thermal plasma processing:Photo-catalyst and ozone eff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SCI) 6. Feng Bin; Li Jian, et al. Destruction of formaldehyde with non-thermal plasma, Proceedings of 2006 Beij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06,(SCI) 7. Sun Li, Li Jian, et al. Start-up processes of a cross-flow trickling biofilter removing toluene, Proceedings of 2006 Beij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06,(SCI) 8. 竹涛, 李坚 等. 高频介质阻挡放电降解甲苯的试验研究, 高电压技术, 2009(EI) 9. 竹涛, 李坚 等.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甲醛气体的实验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8(EI) 10. 李坚, 李洁 等. 等离子体法去除甲醛的实验研究, 高电压技术, 2007, (EI)  2. 出版专著及发明专利  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李坚(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环境工程设计基础》,李坚(第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 《环境与健康》,李坚(副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 一种活性碳纤维原位再生方法,李坚,2010,发明专利 5 一种用于去除氮氧化物的阴离子修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李坚.,2010,发明专利 6 一种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床,李坚, 2009,发明专利 7 一种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低温等离子体装置,李坚, 2009,发明专利 8 雾化电晕等离子体烟气净化设备,李坚,2009,发明专利 9 一种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装置及方法,李坚,2008,发明专利 10 去除氮氧化物的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李坚,2008,发明专利  3. 获得的主要奖励  1991年曾获海外华人环境工程师及科学家学会最佳论文一等奖 2004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04年获得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 2004年获得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8年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得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豆宝娟) 2008年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得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科技之星”称号(竹涛) 2010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二等奖五、联系方式电话: 010-67392080, 传真: 010-67392080 电子信箱:ljian@bjut.edu.cn
  • 高景峰
  • 高景峰(1974.3~),男,博士,教授。  办公电话:67391918;传真:67391983;电话:13651234794  E-mail:gao.jingfeng@bjut.edu.cn  brady009@vip.sina.com  研究方向  水处理,具体兴趣包括:污泥好氧颗粒化技术、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生物吸附(染料废水、重金属废水)、环境催化等。  工作经历  2010.12.18至今,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  2004.1-2010.12.17,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5.8-2005.11,加拿大UBC和SFU大学,培训与交流  2001.7-2003.12: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讲师  学习经历  1998.9-2001.7,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专业,博士,导师:彭永臻教授。  博士论文:SBR法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在线模糊控制的基础研究  1996.9-1998.7,哈尔滨建筑大学,水力学与河流水体动力学,硕士,导师张维佳教授  1992.9-1996.7,哈尔滨建筑大学,给水排水专业,本科  教学  [1] 水质工程学I(双语教学,本科课程)  [2] 水质工程学II(本科课程)  [3]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生课程)  科研  主持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078007,2011.1-2013.12):不同污水脱氮工艺中AOA和AOB的种群数量和组成特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0508001,2006.1-2008.12):间歇式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和稳定维持;  [3]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2007,2011.1-2013.12):污水氨氧化过程中古菌与细菌相对贡献的研究;  [4]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082007,2008.1-2010.12):新型好氧往复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基础研究;  [5] 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PHR20110819,2011.1-2013.12):农业废弃物生物吸附去除水中染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6]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计划面上项目(KM200510005020,2005.1-2007.12):内循环颗粒污泥床硝化后实现反硝化除磷的基础研究;  [7]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A类(2006A10,2006.9-2009.9)。  参加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778024,1998.1-2000.12):活性污泥法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与防止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878016,1999.1-2001.12):SBR法的在线模糊控制系统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138010,2002.1-2005.12):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智能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  [4] "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城市污水SBR处理工艺的设备成套化研究(2004AA601020,2004.7-2007.12)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重大合作项目(2004.10-2007.9):污水脱氮除磷新理论、新工艺及过程控制  发表的论文及主要著作  译著  [1] 高景峰,彭永臻 译. 污水处理系统的建模、诊断和控制.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64.5万字)  编著  [1] 环境科学大辞典(修订版),编委,7万字,负责水污染控制部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 《节水型企业 纺织染整行业》国家标准,2010年  发明专利  [1] 高景峰, 陈冉妮, 彭永臻, 苏凯, 张倩. 一种处理生活污水亚硝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 200910082203.9[P]. 2011年01月07日.  [2] 高景峰, 陈冉妮, 彭永臻, 苏凯, 张倩. 生活污水常低温同时脱氮除磷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 200910082222.1[P]. 2011年02月25日.  论文  [1] J. F. Gao, Q. Zhang, J. H. Wang, X. L. Wu, S. Y. Wang, Y. Z. Peng. Contributions of functional groups a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on the biosorption of dyes by aerobic granul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02(2011)805-813. (SCI, IF=4.253)  [2] J. F. Gao, J. H. Wang, X. L. Wu, Q. Zhang, Y. Z. Peng. Protonated spent mushroom substrate as a potential low-cost bio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Reactive Red 15 from aqueous solutions,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2011)51-62. (SCI, IF=0.531)  [3] J. F. Gao, Q. Zhang, K. Su, R. N. Chen, Y. Z. Peng. Biosorption of Acid Yellow 17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non-living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74(2010)215-225. (SCI, IF=4.144)  [4] J. F. Gao, Q. Zhang, K. Su, J. H. Wang. Competitive biosorption of Yellow 2G and Reactive Brilliant Red K-2G onto inactive aerobic granules: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wo dyes by first-order derivative spectrophotometry and isotherm studi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01(2010)5793-5801. (SCI, IF=4.253)  [5] J. F. Gao, R. N. Chen, K. Su, Q. Zhang, Y. Z. Peng. Inactive aerobic granules as bio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anionic azo dye Acid Red 14 from aqueous solution:Isotherms,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18(2009)1681-1691. (SCI, IF=0.531)  [6] Y. Z. Peng, J. F. Gao, S. Y. Wang, M. H. Sui. Use of pH as fuzzy control parameter for nitrification under different alkalinity in SBR proces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7(2003)77-84.  [7] Y. Z. Peng, J. F. Gao, S. Y. Wang, M. H. Sui. Use pH and ORP as fuzzy control parameters of denitrification in SBR proces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6(2002)131-137.  [8] 高景峰, 苏凯, 陈冉妮, 张倩. 好氧颗粒污泥在酸性红14废水中的形成及降解酸性红14机理的初步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11(2011)25-29.  [9] 高景峰, 苏凯, 张倩, 陈冉妮, 王金惠, 彭永臻. 不同碳源培养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的分形表征, 环境科学 31(2010)1871-1876.  [10] 高景峰, 张倩, 苏凯, 王金惠, 彭永臻, 王淑莹. 好氧颗粒污泥对水溶液中酸性淡黄2G的生物吸附, 环境化学 29(2010)1127-1134.  [11] 高景峰, 陈冉妮, 苏凯, 张倩. 好氧颗粒污泥对酸性红B的生物吸附模型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10(2010)25-30.  [12] 高景峰, 陈冉妮, 苏凯, 张倩, 彭永臻. 好氧颗粒污泥同时脱氮除磷实时控制的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30(2010)180-185.  [13] 高景峰, 苏凯, 陈冉妮, 张倩, 王金惠, 彭永臻. 连续进水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维持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30(2010)1377-1383.  [14] 高景峰, 陈冉妮, 苏凯, 张倩, 彭永臻. 同步脱氮除磷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与反应机制的研究, 环境科学 31(2010)1021-1029.  [15] 高景峰, 陈冉妮, 苏凯, 张倩. 好氧颗粒污泥生物吸附酸性红B的试验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9(2009)50-54.  [16]陈冉妮, 高景峰, 郭建秋, 苏凯, 张倩. 好氧颗粒污泥同步脱氮除磷的常温启动和低温维持, 环境科学 30(2009)2995-3001.  [17] 张隐奇, 王丽, 卫斌, 吉元, 高景峰, 郭建秋. ESEM在微注入条件下的湿环境研究及原位实验, 电子显微学报 27(2008)38-42.  [18] 高景峰, 郭建秋, 陈冉妮, 苏凯, 彭永臻. SBR反应器排水高度与直径比对污泥好氧颗粒化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8(2008)512-516.
  • 曾薇
  • 曾薇,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4年获北京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组一等奖;2005年入选北京市管市属高校首届人才强教——中青年骨干教师计划;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和“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组骨干;作为团队骨干,所在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团队”于2005年入选北京市管市属高校首批学术创新团队,2007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团队骨干,2009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入选211工程-优秀教学人才培养项目;2010年获第十二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一、个人经历  ² 1993.09-1997.07 本科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给水排水专业;  ² 1997.09-2002.07 硕博连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 市政工程专业;  ² 2002年至今,北京工业大学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专业任教;  ² 2005.12-2006.03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进行合作研究;  ² 2006.10-2007.01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培训与交流。  二、主要研究方向  ² 污水生物处理  ² 活性污泥微生物生态学  三、科研成果  1、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0608001):双污泥短程脱氮特性及AOB与NOB菌群分析和调控,2007.01-2009.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50878005):中低温短程脱氮系统中硝化菌群竞争优势的调控,2009.01-2011.12;  (3)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3A06):污水高效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技术优化集成与示范,2003年12月-2006年12月;  (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72005):短程脱氮系统硝化菌群的动态分布与定量评估,2007.01-2009.12;  (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2005):DPAOs作用于亚硝酸型SND的富营养化防治技术,2010.01-2012.12;  (6)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KM200710005014):污水处理厂硝化菌群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2007.01-2009.12;  (7)北京市人才强教-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2006.11-2009.11;  (8)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中低温短程脱氮的启动及稳定运行的研究,2008.03-2010.12;  (9)人才强教深化计划-211工程-优秀教学人才培养计划: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建设,2010.01-12;  (10)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污水处理系统中亚硝酸型SND与生物除磷的协同互利机制,2010.05-2013.05.  2、代表性论文  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文如下:  (1)Wei Zeng, Lei Li, Yingying Yang, Shuying Wang, Yongzhen Peng. Nitritation and denitritation of domestic wastewater using a continuous anaerobic-anoxic-aerobic (A2O) process at ambient temperatur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101(21):8074-8082(SCI,EI,IF:4.253)  (2)Wei Zeng, Yingying Yang, Lei Li, Xiangdong Wang, Yongzhen Peng, Effect of nitrite from nitritation on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treating domestic wastewater.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 (已录用)(SCI,EI,IF: 4.253)  (3)Wei Zeng, Yue Zhang, Lei Li, Yong-zhen Peng, Shu-ying Wang,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of Nitrifying Communities for Nitritation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at Room Temperatures.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9, 45: 226-232 (SCI,EI,IF:2.638)  (4)Wei Zeng, Lei Li, Ying-ying Yang, Xiang-dong Wang, Yong-zhen Peng,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and impact of nitrite accumulation on phosphorus removal in a continuous anaerobic-anoxic-aerobic (A2O) process treating domestic wastewater.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11,48:134-142(SCI,IF: 2.638)  (5)Wei Zeng, Yongzhen Peng, Shuying Wang and Chengyao Peng. Process control of an alternating aerobic-anox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for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08, 31(4): 582-587(SCI,EI)  (6)Yongzhen Peng, Wei Zeng, and Shuying Wang. DO Concentration as a Fuzzy Control Parameter for Organic Substrate Removal in SBR Processes.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4, 21(5): 606-616(SCI)  (7)Wei Zeng, Yongzhen Peng, Shuying Wang. Startup operation and process control of a two-stag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TSSBR) for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2009, 1(1-3): 318-325 (SCI)  (8)Wei Zeng, Yue Zhang, Lei Li, Yongzhen Peng, Shuying Wang, Simultaneous Nitritation and Denitritation of Domestic Wastewater without Addition of External Carbon Sources at Limited Aeration and Normal Temperatures,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2010,21(1-3):210-219 (SCI)  (9)Q. Yang, Y.Z. Peng, X. Liu, Wei Zeng, Takashi Mino and Hiroyasu Satoh.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at Low Temperatures using real-time Control to Optimize Nitrifying Communiti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23), 8159-8164. (SCI)  (10)Y.Z Peng, S. Zhang, Wei Zeng, Shuwen Zheng, Takashi Mino and Hiroyasu Satoh. Organic removal by denitritation and methanogenesis and nitrogen removal by nitritation from landfill leachate. Water Research. 2008, 42(4-5), 883-892. (SCI)  (11)Wei Zeng, Yongzhen Peng et al. A Two-stage SBR Process for Removal of Organic Substrate and Nitrogen via Nitrite-type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2004, 39 (8):2229-2239 (SCI)  3、专利  (1)发明专利:无动力式滗水器,ZL 02 1 21083.7(彭永臻、王淑莹、曾薇);  (2)实用新型: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模糊控制装置,ZL 02 2 39963.1(彭永臻、曾薇、王淑莹);  (3)实用新型: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并脱氮的两段SBR工艺装置,ZL 2004 2 0047987.4(彭永臻、曾薇、王淑莹);  (4)实用新型:无动力式滗水器,ZL 02235642.8(彭永臻、王淑莹、曾薇);  (5)发明专利:常温下全程硝化生物脱氮系统实现短程硝化的方法,ZL 200810227696.6(曾薇,张悦,彭永臻,李磊)  4、专著  王淑莹,曾薇,水质工程实验技术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08月,第一版
  • 王小逸
  • 王小逸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理事。  学习经历  1978.9-1982.7: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7.9-1990.2: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化学系环境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0.9-2004.5: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流体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8-1987.7: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1990.3-今: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7.8-1998.7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国内访问学者;  2001.8-2002.2 在荷兰DELFT科技大学作API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2.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分析化学、痕量物质富集分离的技术与应用、室内环境与健康。  3.科研工作与成果:  参加或主持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目前研究重点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污染分析及暴露评价”及“室内环境检测与分析研究”。在《Steroids》、《C.C.L》、《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化学通报》、《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水处理技术》、《色谱》、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  4.教学工作与成果  主讲研究生课程:《环境监测与分析》、《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与净化》等。本科生课程:《仪器分析》、《创新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等。主编著作1部:《室内空气监测-技术与应用》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5、联系方式:  67396178(O) E-mail: wangxiaoyi@bjut.edu.cn
  • 纪树兰
  • 一、 基本情况  纪树兰,女,工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分配到北京工业大学任教。先后主讲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化工流体力学》、《化工反应工程》及研究生课程《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工过程系统工程》、《生化反应工程》等。长期从事膜材料制备及应用、优势菌-膜生物反应器、甾体雌激素检测及微生物降解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现兼任北京膜学会监事长,《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化学化工系膜分离技术研究室主任。  二、 主要研究方向  分子自组装渗透汽化膜材料设计及微结构调控研究;高效富氧膜组件制备及工程应用;优势菌-膜生物反应器集成技术与水污染控制;甾体雌激素检测及降解途径的基础研究。  三、 在研课题  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主要在研课题包括:国家“973计划”子课题,渗透汽化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2009-2013,(2009CB623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嵌段共聚物优先透醇膜材料及其渗透汽化性能研究,2009-2011,(2087600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聚离子复合渗透气化膜及其组件制备,2007-2009,(807100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滤膜与优势菌好氧颗粒污泥耦合技术脱氮除磷研究,2010-2012,(8102008);北京市科委项目,可控结构聚离子复合膜制备及应用研究,2008-2010,(z08000603170801)及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功能膜自组装化学设计及应用,2010-2011,(JX005012201002)。  四、科研成果  利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膜分离技术,先后在膜法富氧、渗透汽化和膜生物反应器等方向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研制的8英寸富氧膜组件已在采暖锅炉中取得应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项目鉴定;研制出优先透水、优先透醇、有机物/有机物分离的一系列平板式及中空纤维式分子自组装复合膜组件,在渗透汽化和气体分离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采用优势菌-膜生物反应器集成技术开展多项特种水处理工程的应用研究。近几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Langmuir, J. Membr. Sci., Chemosphere, Mater. Sci. Eng. C, J.Environ. Eng.-ASCE, Water. Res., J. Harzad. Mater., Desalination,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9项,获得授权4项;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及专著2部。  五、 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10-67392961  电子邮件:jshl@bjut.edu.cn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区平乐园100号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邮编:100124
  • 王湛
  • 一、 :  王湛, 男, 工学博士,教授,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87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1990年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被选拔为出国留学预备生。1991年至1995年,国家公派俄罗斯圣彼得堡工艺大学学习, 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9月来北京工业大学工作,2005年晋升为教授,2006年获北京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7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 在美国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做访问学者。主持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基金、市基金、市教委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多项。兼任《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2004.12-2009.7),《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特邀编委(2009.1-2010.12), 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委会委员(2011.11-2015.11);担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国家基金委、市基金委等部门的项目评议人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化工学报》、《环境工程》、《膜科学与技术》等刊物的审稿专家。  二、研究方向:  ¨ 膜通量的预测;  ¨ 膜过滤过程的优化;  ¨ 抗污染膜的制备;  ¨ 膜污染机理及膜清洗;  三、科研成果:  膜污染是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从操作条件优化、膜组件结构优化、膜的物理与化学清洗及操作工况优化等方面入手对膜的过滤行为进行了量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此外,还在传统物理L-S共混制膜中引入化学反应生成气泡来实现对膜孔径的均匀人为控制。共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包括23篇被“SCI ”收录论文和8篇被“EI ”收录论文。主编参编专著共计三部, 主编教材及教辅用书二部,其中《膜分离技术基础》一书已被20多本专业书籍引用,并被国内外期刊论文引用超过600次, 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和2003年分别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2010年获北京工业大学教学优秀奖。  四、主要代表性论(著):  Ø 编著及教材类:  1. 王湛,《膜分离技术基础》(2008年北京市精品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  2. 王湛,《化工原理800例》,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2007年第二版。  3. 汪锰, 王湛, 李政雄,《膜材料及其制备》,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  4. 张阳, 王湛, 纪树兰,《富氧膜及其工业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年。  5. 王湛, 纪树兰,《化工原理》,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  Ø 膜通量预测模型:  1. Wang Zhan, Martsule N.A. Flisyuk O.M.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precipitate in the separation of suspension on membrane. J. Appli Chem. (Russia), 65 (1992): 2155-2158 (Ван Чжань Марцулевич Н.А.,Флисюк О.М.. Об оценке относительной проницаемости осадка при разделении суспензии на мембранах. ЖПХ, 1992, 65(9): 2155 -2158).  2. Zhan Wang,Dezhong Liu, Wenjuan Wu, etc. Study of dead-end microfiltratio flux variety law. Desalination, 201(2006): 175-184.  3. Zhan Wang, Jinshu Chu, Xinmiao Zhang. The study of cake model during stirred dead-end microfiltration. Desalination, 217 (2007): 127-138.  4. Zhan Wang, Yanjie Cui, Wenjuan Wu, Shulan Ji, Jinmiao Yao. The convective model of flux prediction in hollow-fiber module for steady-state cross-flow microfiltration system. Desalination, 238 (2009)192-20.  5. Zhan Wang, Jin-shu Chu, Wen-juan Wu, Jin-miao Yao. Study of unsteady state flux prediction in crossflow microfiltration. Desalination, 238 (2009) 290-301.  6.Xuejie Xi, Yanjie Cui, Zhan Wang, Jianhua Qian, Jing Wang, Liying Yang, Shanshan Zhao. Study of dead-end microfiltration features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by optimized neural networks. Desalination, 272 (2011) 27–35.  7. Wang Zhan, Wu Wenjuan, Zhang Xinmiao, Liu Dezhong. Research progress of flux prediction models of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2005, 56(6):972-980.  8. Zhang Xinmiao, Wang Zhan, Liu Mei. Recent development on flux prediction model on dead-end microfiltration.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2005, 31(2):179-185.  Ø 工艺操作条件的定量化:  1.Zhan Wang, Jinmiao Yao, Chong Zhou, Jinshu Chu.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the permeation flux during dead-end microfiltration. Desalination, 212(2007):209-218.  2.Zhan Wang, Jinmiao Yao Jinshu Chu Yanjie Cui Yanli Liang.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specific cake resistance in the cross-flow microfiltration of yeast suspensions.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1(2009) 237-247  3. Zhan Wang, Jinshu Chu, Yin Song, Yanjie Cui, Hu Zhang, Xinqi Zhao, Zhaohui Li, Jinmiao Yao. Influence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the efficiency of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membrane bioreactors. Desalination, 245(2009):73-81.  4. Yao Jinmiao, Wang Zhan, Sun Guangmin, Cheng Deming, Chu Jinshu, Zhang Hu, LI Zhaohui. A study on predicting specific resistance for yeast suspensions in dead-end microfiltra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2008,9(6):1430-1435.  5.Sun Guangmin, Zhang Canhui, Wang Zhan, Wang Chun, Yu Guangyu, Liu Xiaopeng, Cui Yanjie. Flux prediction of micro-filtration devices based on genetic neural network.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2009,60(9):2237-2242.  6. Ye Shao, Yao jinmiao, Wang Zhan, Liu Xingchun, Liu Dezhong, Zhang Hu, Li Zhaohui. Application of Linear multi-regression model for specific resistance study in the dead-end microfiltration.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2007, 33(11): 1193-1197.  7. Wang Zhan, Yao Jinmiao, Ye Xiao, Chu Jinshu, Cui Yanjie. Study on influence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ultraflltration polysaccharide of agaricus blazei murril.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2008,34(10):1105-1110.  Ø 膜制备研究:  1. Shuwei Wang, Zhan Wang, Yang Zhang, etc.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ontrol of pore sizes of porous membrane by chemical Methods. Desalination, 177(2005): 7-13  2. Chong Zhou, Zhan Wang, Yanli Liang, ect. Study on the control of pore sizes of membranes using chemical methods. Part II. Optimization factors for preparation of membranes. Desalination, 225 (2008): 123-138  3. Yanli Liang, Zhan Wang, Ye Liu, Study on the control of pore sizes of membranes using chemical methods Part Ⅲ. The performance of carbonates and bicarbonates in the membrane-making process by the chemical reaction. Desalination, 267 (2011) 42–48.  4. Zhou Chong, Wang Zhan, Yao Jinmiao, Liu Ye. Optimization of preparing PVDF/ CA blend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by linear multi-regressio.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2007, 58(7): 1840-1845  5. Jing Zhang, Wenjuan Li, Zhan Wang, Xiao Ye, Longyue Shi, Wentao Yang , and Sha Chen. 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odified polyvinyl chloride-co- vinyl acetate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s.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7: 1464–1471, 2012.  6. Li Wenjuan, Ye Xiao, Wang Zhan, Zhang Jing. The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polyvinyl chloride-co-vinyl acetate modified membranes. Energy Procardia. 5 (2011) 1158–1162.  7. Zhang Jing, Zhan Wang, Xiao Ye, Wenjuan Li. The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polyvinyl chloride-co-vinyl acetate (VC-co-VAc-OH) modified membranes on the non-woven fabrics.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562- 564(2012)3-6.  8. Zhou Chong, Wang Zhan, Zhang Yang, Yao Jinmiao. Preparation of PVDF/ CA blend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007,27(5):31-35.  9. Zhang Yang, Wang Zhan, Ji Shulan, Yao Shizhong, Peng Yuelan, Qin Zhengping, Zhang Han. Preparation of PDMS-PS oxygen-enrichmene membrane and observation of structure of the support membrane.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007,27(3)  10. Zhang Yang, Wang Zhan, Ji Shulan, Yao Shizhong, Qin Zhenp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epare conditions of the polysulphone base membrane and capability of the PDMS-polysulphone composite membrane. 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China). 2006, 18(6):653-658  11.Wang Shumei, Wang Zhan, Zhang Xinmiao, Liu Shuxiu, Wu Wenjuan, Liu Dezhong. Study of the preparation of PVDF/ PMMA/ CA blend membrane and its properties.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005,25(3):63-67  12.Wang Zhan, Wang Shumei, Zhang Xinmiao, Qian Yi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ressure behavior in flat laminar membranous channels.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003,23(2):62-64  13.Wang Zhan, Lv yawen, Wang Shumei, Yin Ni, Liu Shuxiu, Qian Ying.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VDF/ CA blend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J].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2002,22(6):4-8  14.Wang Meng, Wang Zhan, Wang Shumei, Wang Shusen. Study on silicon、molecular sieve membranes used for enriching oxygen.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002,22(3):39-42.  Ø 膜污染机理与膜清洗  1.Zhan Wang, Shanshan Zhao, Feng Liu, Liying Yang, Yin Song, Xiuyan Wang, Xuejie Xi. Influence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cleaning efficiency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 water rinsing introduced membrane filtration process. Desalination, 2010, 259:235–242  2.Xiuyan Wang, Sha Chen, Wenyue Dong, Zhan Wang, Liying Yang, Xuejie Xi, Qian Zhang, and Longyue Shi. Contribution of main pollutants in oilfield polymer-flooding wastewater to the total membrane fouling resistance.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7: 1617–1627, 2012.  3.Liying Yang, Zhan Wang, Yongjun Sun, Zhang Hu, Shanshan Zhao, Xiuyan Wang, Wenjuan Li,Xuejie Xi, Jing Zhang, Zheng Pe. Influence of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cleaning efficiency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Part II: Backwash and water rinsing introduced membrane filtration process. Desalination 272 (2011) 76–84.  4.Zhan Wang, Yin Song, Mei Liu, Jinmiao Yao, Yuanyuan Wang, Zhang Hu, Li Zhaohui. Experimental study of filterability behavior of model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solutions in dead-end membrane filtration. Desalination, 2009, 249:1380–1384.  5.Xiuyan Wang, Zhan Wang, Yuenan Zhou, Xuejie Xi, Wenjuan Li, Liying Yang, Xuyan Wang. Study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ain pollutants in the oilfield polymer-flooding wastewater to the critical flux. Desalination, 2011(273)375-385.  6.Mei Liu, Zhan Wang, Longyue Shi, Yin Song, Wenyue Dong, Yuenan Zhou, Jing Zhang, Liying Yang, Qian Zhang. The influence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the fi ltration behavior of actual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using dead-end membrane filtration cell.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44 (2012) 52–59.  7.Yuenan Zhou, Zhan Wang, Qian Zhang, Xuejie Xi, Jing Zhang, Wentao Yang. Equilibrium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 on adsorption of BSA using PVDF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Desalination. (2012) .  联系方式:  E-mail: wangzh@bjut.edu.cn  Tel: 010-67396186
  • 张国俊
  • 张国俊,山西人,1975年9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膜分离技术及水处理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兼任北京膜学会第五届理事,国际期刊Membrane Water Treatment编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入选2006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获得2009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和北京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资助,2010年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2002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2003年3月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3月回国后,在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任教,2005年5月晋升副研究员职称,2010年12月晋升研究员职称,2011年7月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曾先后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子课题、“九五”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特别项目。  现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B类)、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等项目。  发表在国外期刊的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25篇(影响因子3.0以上论文14篇),包括:AIChE Journal(2篇), Langmuir(2篇),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9篇),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篇),Water Research(1篇),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篇),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1篇), Desalination(6篇),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1篇),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1篇),被SCI他引100余次,申请国家专利19项(已获授权7项)。  通讯联系方式: Email: zhanggj@bjut.edu.cn,  Tel:010-67392393  Dr. Guojun Zhang received his B.Eng. and M. Eng. Degrees from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Dr.Sci.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He worked as 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 a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from August 2002 to February 2003. Since March 2003, he joined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as a Research Fellow (A). After working at NUS for two years, he mov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JUT) and was promoted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n May 2005. Since December 2010, he is a full professor at BJUT. Dr. Zhang was awarded Beijing NOVA Programme in 2006. He is a council member of Beijing Membrane Society and a registere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gineer. Dr. Zhang is currently a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Membrane Water Treatment. He is also a reviewer for some schola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Water Research, Wate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Desalination,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His research area covers polymer membran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technology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bioengineering and food industry. Currently, Dr. Zhang is leading a research group on self-assembly of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film, nanocomposite membrane preparation, pervaporation separation of water/alcohol and aromatic–aliphatic hydrocarbon mixtures, and spec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50 journal papers and applied 19 patents.  发表在国外期刊代表论文(Selected publications)  1. Guojun Zhang*, Jie Li, Shulan Ji, Self-assembly of Novel Architectural Nanohybrid Multilayers and their Selective Separation of Solvent-water Mixtures, AIChE Journal, 2011,DOI 10.1002/aic.12697  2. Guojun Zhang*, Limin Dai, Lei Zhang, Shulan Ji, Effects of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on Film growth, Morphology and Nanostructure of Polyelectrolyte and Nanohybrid Multilayers onto Insulating Substrates, Langmuir, 2011, 27(6): 2093-2098.  3. Guojun Zhang*, Limin Dai, Shulan Ji, Dynamic Pressure-driven Covalent Assembly of Inner Skin Hollow Fiber Multilayer Membrane, AIChE Journal, 2010, DOI:10.1002/aic.12481.  4. Guojun Zhang*, Zhengang Ruan, Shulan Ji*, Zhongzhou Liu, Construction of Metal-ligand Coordinated Multilayers and their Selective Separation Behavior, Langmuir,2010,26(7):4782-4789  5. Guojun Zhang*, Xue Song, Jie Li, Shulan Ji*, Zhongzhou Liu, Single-side Hydrolysis of Hollow Fiber Polyacrylonitrile Membrane by an Interfacial Hydrolysis of a Solvent-impregnated Membran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0, 350: 211-216.  6. Naixin Wang, Guojun Zhang*, Shulan Ji*, Zhenping Qin, Zhongzhou Liu, The salt-, pH- and oxidant-responsive pervaporation behaviors of weak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membranes,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0,354:14-22.  7. Jianxiong Guo, Guojun Zhang*, Wei Wu*, Shulan Ji, Zhenping Qin, Zhongzhou Liu, Dynamically formed inner skin hollow fiber 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sulfone composite membrane for alcohol permselective pervapor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58:14-22.  8. Guojun Zhang, Naixin Wang, Xue Song, Shulan Ji*, Zhongzhou Liu, Preparation of Pilot-scale Inner Skin Hollow Fiber Pervaporation Membrane Module: Effects of Dynamic Assembly Conditions,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9, 338: 43-50.  9. Guojun Zhang*, Xue Gao, Shulan Ji, Zhongzhou Liu, One-step Dynamic Assembly of Polyelectrolyte Complex Membran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2009,29(6):1877-1884.  10. Guojun Zhang*, Hong Meng, Shulan Ji, Hydrolysis Differences of Polyacrylonitrile Support Membrane and its Influences on Polyacrylonitrile-based Membrane Performance,Desalination,2009, 242:313-324.  11. Guojun Zhang, Xue Song, Shulan Ji*, Naixin Wang, Zhongzhou Liu, Self-Assembly of Inner Skin Hollow Fiber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Membranes by a Dynamic Negative Pressure Layer-by-Layer Techniqu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8,325: 109–116.  12. Guojun Zhang*, Shulan Ji,Xue Gao,Zhongzhou Liu, Adsorptive Fouling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with Polymeric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8,309(1-2):28-35.  13. Guojun Zhang*, Xue Gao,Shulan Ji,Zhongzhou Liu, Electric Field Enhanced Assembly of Polyelectrolyte Composite Membrane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8,307(2):151-155.  14. Guojun Zhang*, Wun Jern Ng, Shulan Ji, Pretreatment by Fenton Oxidation of an Antibiotics Wastewater,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 2008,134(4):326-330.  15. Shulan Ji, Guojun Zhang*, Zhongzhou Li, Yuelian Peng, Zhan Wang, Evaluations of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Membranes Assembled by a Dynamic Layer-by-Layer Technique, Desalination, 2008,234:300–306.  16. Zhongzhou Liu, Guojun Zhang, Yuelian Peng, Shulan Ji, The hollow fiber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with inner skin and its application, Desalination, 2008,233:55–63.  17. Guojun Zhang, Haihong Yan, Shulan Ji*, Zhongzhou Liu, Self-Assembly of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Pervaporation Membranes by a Dynamic Layer-by-Layer Technique on a Hydrolyzed Polyacrylonitrile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7,292:1-8.  18. Guojun Zhang, Weiliang Gu, Shulan Ji*, et al Preparation of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Membranes by Dynamic Layer-by-Layer Process for Pervaporation Separation of Alcohol/Water Mixtures,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6,280(1-2):727-733.  19. Guojun Zhang*, Shulan Ji, Beidou Xi, Feasibility Study of an Amoxillin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 Combination of Extraction, Fenton Oxidation and Reverse Osmosis Desalination, 2006, 196 :32-42.  20. Zhijuan Ji, Yasan He, Guojun Zhang*, Further treatment of Reactive Dyestuff Wastewater using Spiral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System, Desalination, 2006,201:255-266.  21. Guojun Zhang*, Shulan Ji, Zhongzhou Liu,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rom a banknote printing-works using UF and vortex settling, Membrane Technology, 2005,9: 6-9.  22. Beidou Xi*, Guojun Zhang*, Hongliang Liu, Inoculation Composting Process Kinetic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5,124(1-3):165-172.  23. Guojun Zhang*, Z.Z. Liu, L.F. Song, J.Y.Hu, S.L.Ong, W.J.Ng. Post-treatment of Banknote Printing Works Wastewater Ultrafiltration Concentration, Water Research, 2004,38(16): 3587-3595.  24. Guojun Zhang*, Z.Z. Liu, L.F. Song, J.Y.Hu, S.L.Ong, W.J.Ng. One-step Cleaning Method of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Fouled by Banknote Printing Works Wastewater, Desalination, 2004, 170(3):271-280.  25. Guojun Zhang, Zhongzhou Liu*. Membrane Fouling and Cleaning in Ultrafiltration of Wastewater from Banknote Printing Works,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3,211(2):235-249.  26. Guojun Zhang*, Zhongzhou Liu, Liang Zhao, et al. Recovery of Glumatic Acid from Ultrafiltration Concentrate Using Diafiltration With Isoelectric Supernatants, Desalination,2003,154(1):17-26.  27. Guojun Zhang*, Sanfan Wang, Zhongzhou Liu. Ultrasonic Regeneration of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3,20(1):57-64.
  • 赵庆国
  • 一、基本情况  赵庆国,男,副教授,博士,1962年生。在北京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已先后承担或参加了包括国30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0余篇,发表专著一部。  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北京市教委项目以及企业项目等在内的多项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近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环境能源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 能源行业多相流体的流动与分离技术  三、在研课题: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于脱除废水中污泥的新型双锥固液旋流器的性能研究。负责人  北京市教委项目“植物油皂脚回收利用中的关键分离技术的研究”,负责人  企业项目“煤气发生炉的节能降耗研究”,负责人  四、联系方式:  Email: zhaoqingguo@bjue.edu.cn, Tel: 67396662-8319
  • 唐志伟
  • 一、基本情况  唐志伟:男,博士,副教授,1966年生,籍贯湖南。  (1)1985、9—1992、3 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学习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为“冶金企业余热资源的统计与回收利用规划”。  (2)1992、3—1996、6 石油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科研工作涉及到加热炉的热力计算、换热设备的设计、高粘稠油的热采工艺、高精度测量系统的研制等方面。主讲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等课程。  (3)1996、9—2000、7 师从俞昌铭教授和蒋章焰研究员在北京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工业热管关键技术及蒸发段多相流过程的研究”。  (4)2001、4—至今 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方面,承担研究生高等传热学和本科生传热学以及工程热力学的教学工作。科研方面,参与马重芳教授主持的‘973’新一代传热传质及高效蓄热的基础研究工作;从事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的研究,与企业合作,让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进入了产业化;在建筑物能源规划方面多次给政府和用户提供咨询;参与中央空调风道清洗国家标准的制定,完成了清洗设备的制造和清洗施工规范的制定,完成了中央空调风道清洗的示范工程。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地源热泵、水源热泵 2、能源规划 3、过程节能 4、空调清洗  三、在研课题:  1、土壤源热泵的示范研究(北京市科技委员会项目)  2、地源热泵传热性能及相关流动特性的研究  四、科研成果  1、地源热泵项目被北京市定为奥运经济重点推广项目  2、中央空调风道清洗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能源规划被政府和企业认可  四、联系方式:  (E-mail: tangzhiw@263.net tangzhiwei@bjut.edu.cn  Tel: 01067391612-8325 13501108639
  • 鹿院卫
  • 一、基本情况  鹿院卫,女, 1971 年 5 月西安科技大学生,工学博士,副研究员。  1995 年 7 月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 年 7 月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1 年 12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进行气液多相流动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2002.1 ~ 2003.10 在北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期间主要进行纳米光催化空气净化及光催化制氢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2003 年 11 月起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目前在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热能工程专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利用研究  2.天然气液化技术研究  3.太阳能利用中融盐蓄热自然对流研究  4.地热发电基础研究  5.建筑通风余热回收研究  三、科研经历:  • 参与国家“973”项目:“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基础研究(2010CB227100)”子课题“高温传热蓄热过程多尺度结构中流动与传递规律”,正在进行;  • 北京市教委项目:“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发电基础研究”(JC005014200902),正在进行;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光催化空气净化及自然通风功能的光导管系统基础研究”( 50476036 ),已结题;  •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A类)( 2005A10 ),已结题;  • 国家 SARS 攻关专项: “ 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对 SARS 病毒及其他病毒灭活作用的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制 ” (2003A10),已结题;  • “ 973” 计划子课题: “ 太阳能光电化学电池制氢技术研究及太阳能高温吸热器研究 ” ,( 2003CB214500 ) 已结题;  •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纳米表面沸腾强化传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已结题;  • 北京工业大学校青年科学基金“可实现光催化空气净化与自然通风功能的光导管系统研制”,已结题;  • 横向课题:“纳米 TiO2 颗粒的生产研制技术”,已结题;  • 博士后基金:“纳米表面沸腾强化传热研究”,已结题;  • 国家 “ 十五 ” 科技攻关项目 “ 室内重点污染物健康危害控制技术研究 ” ( 2001BA704B02 ),已结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抑制 SARS 病毒传播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的性能改进与样机研制 ” ( 50346006 ), 已结题  四、教学情况:  • 主讲研究生学位课:《高等流体力学》, 48 课时。  • 主讲研究生学位课:《节能技术与新能源》, 32 课时。  • 主讲本科生课程:《能量转换与利用》,32课时。  • 协助指导研究生 19 人(其中 15 人已毕业)。  五、近年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 朱江,鹿院卫,低温地热有机朗肯循环(ORC)工质选择,可再生能源,2009,27(2):76-79.  2. 鹿院卫,王丁会,马重芳,NTP电极结构对光催化去除室内HCHO的影响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30(6):1015-1018.  3. Yuanwei Lu,Dinghui Wang,Wencai Li,Chongfang Ma,Study on the Effect of Mass Transfer on the Photocatalytic Removal of Formaldehyde,Procedding of the Inaugural US-EU-China Thermophysics Conference,May 28-30, 2009 Beijing, China。  4. 鹿院卫,马重芳,夏国栋等.室内污染物甲醛的光催化氧化降解研究,太阳能学报,2004,25(4):542-546.  5. 鹿院卫,王丁会,盛建平等,NTP协同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实验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5(5):664-668  6. 汪会勇,鹿院卫,马重芳等,太阳光导管顶部采光性能的实验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39(6):1039-1041.  7. Lu Yuan_Wei, Ma Chong_Fang et al. The Study of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Air Contaminants Using TiO2 Film, The paper has been contributed to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8. Lu Yuan_Wei, Ma Chong_Fang etal.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indoor formaldehyde using thin film TiO2 photocatalyst, The abstact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SHTEEC), Guangzhou, China, November 8-11 2003.  9. 鹿院卫,马重芳,王伟等.几种光催化空气净化器性能测试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1(1):58-62.  10. 鹿院卫,訾学红,马重芳等. 空气中NO2和SO2的光催化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1(5):505-508.  11. 鹿院卫,马重芳,王伟.纳米光催化杀菌技术及空气净化技术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4,25(2):311-313.  12. 李文彩,鹿院卫,常梦媛等.室内污染物甲醛的光催化去除实验,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19(3):28-30.  13. LU Yuanwei, LI Wencai, MA Chongfang et al. The Study of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Formaldehyde Under the Action of Mass Transf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micro and nanometer system,2007,1.10-13, China,Sanya.  14. 鹿院卫,马重芳,王伟.纳米光催化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32(7):622-627.  15. 李文彩,鹿院卫,常梦媛等.反应物流速和湿度对室内污染物甲醛的光催化氧化影响的实验研究,太阳能学报,2007,28(1):43-46.
  • 桑丽霞
  • 桑丽霞  博士(天津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工业大学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E-mail:sanglixia@bjut.edu.cn  Tel. 010-67396663-8317  Fax. 010-67392774  一、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与节能技术(太阳能-氢能技术;化学储能技术)  二、近年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北工大子课题负责人)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之子课题“高温传热及蓄热过程多尺度结构中流动与传递规律”(研究骨干)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钛基光电极的优化及其太阳能光电化学制氢性能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太阳能光电化学制氢的钛基光电极的优化研究”(项目负责人)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国际交流合作项目“2009年中-欧-美热物理-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项目负责人)  6.北京工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太阳能甲烷重整反应中催化活性泡沫金属吸收体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  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之子课题”“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技术及太阳能高温吸热器研究”(制氢研究负责人)  8.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可见光响应的中孔光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分解水制氢反应性能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三. 发表论文  1. Li Xia SANG, Zhi Yu Zhang, Chong Fang MA, Photoelectrical and Charge Transfer Properties of hydrogen-evolving TiO2 Nanotube Arrays Electrodes Annealed in Different Ga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1,36:4732-4738 (SCI)  2. 张知宇,桑丽霞,孙彪,张晓敏,马重芳.TiO2纳米管阵列光电极的电化学阻抗及动力学特性分析,物理化学学报,2010,26(11): 2935-2940(SCI:673GR)  3. 张知宇,桑丽霞,鲁理平,白广梅,杜春旭,马重芳. TiO2纳米管阵列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特性. 无机材料学报,2010,25(11):1145-9(SCI:695WX, EI:20105213523927)  4. 张知宇,桑丽霞,鲁理平,白广梅,杜春旭,马重芳. TiO2纳米管阵列电极的电荷转移特性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31:1371-4(EI:20103413174546)  5. Li Xia SANG, Hongxin DAI, Jihong SUN, Li Xian XU, Feng WANG, Chongfang MA. Fabrication of the hydrogen-evolving photocatalyst with wormhole-like framework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35(13):7098-7103 (SCI:634RO)  6. Li Xia SANG, Li Xian XU, Chong Fang MA, Hong Xing DAI. Photocatalytic Generation of Hydrogen from Water over InVO4 Nanoentities Confined in SBA-15; the Inaugural US-EU-China Thermophysics Conference-Renewable Energy, May 28-30, 2009, Beijing, China, p52 (EI:20102613037118)  7. 桑丽霞,胥利先,马重芳,戴洪兴, InVO4/SBA-15的合成、表征与光解水制氢性能.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5(suppl):97(EI:20092212098829)  8. 桑丽霞,刘晓倩,黄莹,李艳霞,吴玉庭,马重芳. 太阳能甲烷重整反应的研究进展. 天然气化工,2009,34(3):67-71  9. 桑丽霞,李群伟, 胥利先,刘宇,马重芳. 掺杂Cu2+对钙钛矿型LaFeO3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8,42(5):626(EI:082411313153)  10. 桑丽霞,钟顺和,马重芳. TiO2/SiO2的表面化学修饰及其DRS和Raman光谱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27(4):720-724(SCI:164EU;EI:072310643014)  11. 桑丽霞,马重芳,孙继红,戴洪兴,王峰,李君. 掺杂TiO2介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27(9):1608-1611(SCI:087SU;EI:064610240309)  12. 桑丽霞,李群伟,马重芳,胥利先, 孙继红, 戴洪兴,何洪. 层状K-Fe-Ti金属氧化物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催化学报,2006,27(10):880-884(SCI:104BV)  13. 桑丽霞,钟顺和. 光促甲烷和水合成甲醇和氢催化剂的研究,燃料化学学报,2006,34(3):332-336(EI:063110043911)  14. 桑丽霞,王峰,常梦媛,孙继红,鹿院卫,马重芳. 基于空气净化的介孔纳米TiO2的应用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27(6):1011-1013(EI:070310373014)  15. 桑丽霞,刘宇,李群伟, 胥利先,马重芳,戴洪兴,何洪.纳米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FeO3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中国稀土学报,2006,24:42  16. 桑丽霞,马重芳,孙继红,王峰,李君.改性二氧化钛介孔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34(11):73  17. 胥利先,桑丽霞,李群伟,何洪,戴洪兴,马重芳.高效可见光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催化剂InVO4/CNTs,催化学报,2007,28(12):1083-1088(SCI:252AC)  18. 胥利先, 李群伟, 桑丽霞, 马重芳. 纳米InVO4的合成及其光解水制氢性能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33(1):51-56(EI:071610556938)  19. Li Xian XU, Li Xia SANG, Chong Fang MA, Yuan Wei LU, Feng Wang, Qun Wei LI, Hong Xing DAI,Hong HE,Ji Hong SUN.. Preparation of Mesoporous InVO4 and Its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Water Splitting,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2006,27(2):100-102(SCI:021NQ)  20. 李群伟,桑丽霞,王峰,胥利先,马重芳,孙继红. 新型层状K-Fe-Ti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特性,无机材料学报,2006,21(5):1263(SCI:089RA;EI:064810278292)  21. 桑丽霞,钟顺和. (MoO3,ZnO)-TiO2/SiO2上光催化甲烷和水反应性能的研究,应用化学,2005,22(3):331  22. 桑丽霞,钟顺和. MoO3-TiO2/SiO2上光促甲烷和水合成甲醇和氢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4,25(6): 1115-1119 ( SCI-831CL,EI:04358330424)  23. 桑丽霞,钟顺和. 掺Cu对MoO3-TiO2/SiO2上光促甲烷和水表面反应的影响,催化学报, 2004, 25(3):182-188 (SCI-810JH)  24. 桑丽霞,钟顺和,傅希贤. LaBO3(B=Fe,Co)中氧的迁移与光催化反应性.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24(2):320 (SCI:672VE)  25. 桑丽霞,傅希贤,白树林,王俊珍,杨秋华. ABO3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光催化活性与B离子d电子结构的关系.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2001,19(2):109-114  26. Fu Xixian,Yang Qiuhua,Wang Junzhen,Bai Shulin,Sang Lixia.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Water-Soluble Dyes by LaCoO3. 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3,21(4):424. (SCI:722HG)  27. 傅希贤,杨秋华,桑丽霞. 钙钛矿型LaFe1-xCuxO3的光催化活性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2):283 (SCI:527AV,EI:04057995422)  28. 杨秋华,傅希贤,桑丽霞. 纳米LaCoO3的光催化氧化还原性,燃料化学学报,2002,30(4):368-371(EI:02437160541)  29. 白树林,傅希贤,桑丽霞,杨秋华,王俊珍. 钙钛矿(ABO3)型复合氧化物的光催化活性变化趋势与分析.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12(4):663 (SCI:426RV , EI:04057990245)  四. 所获奖励  2006年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系统先进个人  2009年 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2009年 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基本功比赛最佳教案奖  2009年 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2009年 北京市第十届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一等奖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7%u0033%u0039%u0036%u0037%u0033%u0039(北京)/%u0030%u0031%u0030-%u0036%u0037%u0033%u0039%u0031%u0036%u0030%u0039(外省)
相关推荐
桂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桂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云南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大学师资怎么样 四川美术学院师资好不好,四川美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云南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新疆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新疆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工业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工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