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

北京科技大学

英文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简称:“北科大”,“USTB”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08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理工类/考研院校/211/研

985工程211工程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教育部直属院校2011计划
  • 北京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京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

学校有教职工总数336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46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44人,其中专任教师178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6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7人。 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柯俊,肖纪美,周国治,陈难先,葛昌纯,郑厚植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正寰,王一德,蔡美峰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胡国华,张学记,林建国,林平,庄林忠,汪林兵,Hans Richnow 、庄子哲雄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谢建新(两项)、林均品、张欣欣、张跃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乔利杰、张济山、曲选辉、谢建新、朱鸿民姜建壮、杨 槐、陈龙庆、邢献然、姜 勇吴爱祥、吕昭平、林均品、隆克平、张志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谢建新、张跃、乔利杰、曲选辉、吴爱祥郭占成、姜建壮、陈龙庆、邢献然、隆克平吕昭平、姚俊、杨槐、孙长银

  • 闫柏军
  • 副教授  物理化学系  办公电话:62332732  传真:62332732  本科课程:曾主讲过本科生选修课《复合材料》。目前,参加本科生必修课《冶金物理化学》的教学工作。  研究生课程:曾主讲过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材料化学》、《湿法冶金物理化学》,目前,参加研究生选修课《冶金熔体》、《计算物理化学》的教学工作  科研方向:含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熔渣的热力学性质。针对合金钢精炼过程中合金元素含量的精确控制,研究合金元素、尤其是过渡族金属的氧化物在精炼渣中的热力学行为。包括气氛、熔渣碱度、MgO和Al2O3的含量等因素对合金元素氧化物在熔渣中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物理化学。主要研究SOFC的阴极材料及中温氧离子固体电解质的制备过程动力学,及其热力学稳定性,气氛对其电性能、物理性能的影响。  男,1975年1月出生,博士,副教授。1994.9~1998.7在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有色金属冶金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9.9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理化系,2005.6获冶金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2008年被评为副教授。  代表性论文论著  共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7篇,3篇论文被引用8次。  [1] Baijun Yan, Jiayun Zhang, Jianhua Liu, et al. Solid State Reaction Mechanism for the Synthesis of La1-xSrxCoO3-δ(0.1≤x≤0.7). Zeitschrift für Metallkunde, 2005, 96(8): 902~908. (SCI & EI收录)  [2] Baijun Yan, Jiayun Zhang, Jianhua Liu, et al..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Pervoskite La1-xSrxCo1-yGayO3-δ (x=0.3 and 0.5, y=0.1). Materials Letters, 2005, 59(26): 3226~3229. (SCI & EI收录)  [3]. Baijun Yan, Jianhua Liu, Yunduo Dai, et al.. Molar Heat Capacity of La2Mo2O9 and La1.9Sr0.1Mo2O9-δ.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007, 14(5) :395~398. (SCI & EI收录)  [4] Ren Zhihua, Baijun Yan, Jiayun Zhang. Crystal structure, thermal expansion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Pr(Ga1-xCox)0.9Mg0.1O3-δ (x=0, 0.1, 0.2, 0.3).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8, 26(3) :331~336. (SCI & EI收录)  [5] Jiayun Zhang and Baijun Yan. The Thermodynamics of Some Transition Metals in Molten Slags. SANO Symposium Proceedings, 2008, 213~220  [6] Baijun Yan, Jiayun Zhang and Qing Song. Thermodynamic Behavior of Transition Metal (Cr, Ti, Nb, V) Oxides in Molten Slag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lten Slags, Fluxes and Salts. 18-21 January 2009, Santiage, Chile. pp. 33 ISBN 978-956-8504-20-5  科研业绩  目前,主持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604002,2007.1~2009.12;No:50974011,2010.1~20012.12;),参与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374008,2004.1~2006.12;No:50774004,2008.1~2010.12)。,还参加了两项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
  • 杨世山
  • 副教授  钢铁冶金系副主任  办公电话:010-62334987  传真:010-62332265  科研方向:(1) 钢铁冶金:炼铁,炉渣与高温反应,铁水预处理,冶金数模与过程控制  (2) 提取冶金:复合矿综合利用,有价元素的提取与有害元素的脱除  (3)冶金环保:煤气湿法脱硫,冶金厂粉尘的回收和再利用。主讲课程:钢铁冶金工程(炼铁),钢铁冶金概论,提取冶金,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  男,1962年10月9日出生。 1984 - 1987,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7 -1993,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炼铁教研室,助教,讲师;1993 -1994,加拿大McMaster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5-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炼铁研究所,副教授。  代表性论文论著  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和论著  获得奖励 / 专利  包头铌资源综合利用选冶新工艺研究,1996年国家"八五"攻关重大成果奖状;首钢人工智能高炉冶炼专家系统开发研究,199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宝钢1号高炉软熔带数学模型开发研究,1992年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包钢现流程铌冶炼工艺及产品开发与应用,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包钢现流程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及其产品开发与应用,1989年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张克强
  • 副教授  钢铁冶金系  办公电话:010-62332880  传真:010-62332265  本科课程:讲授课程有"冶金试验"、"冶金课程设计"、"专业外语"、"计算机编程实践"等。  科研方向:研究的领域有钢的凝固与传热、连铸坯质量、冶金过程计算机控制等。  男,1976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炼钢专业,同年留校工作至今。1990年至1993年在丹麦技术大学冶金系作访问学者。  代表性论文论著  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  获得奖励 / 专利  已有多个计算机控制项目在生产现场得到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曾获得省、部级技术进步奖多项。
  • 张延玲
  • 副教授  钢铁冶金系副主任  办公电话:010-62332248  传真:010-62332880  本科课程:讲授"炉外精炼与铁水预处理"(双语)、"冶金过程数学模型"等本科生和硕士生课程。  科研方向:从事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新钢铁材料开发等  女,1972年8月生,工学博士。1995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本科毕业,同年被保送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7月获钢铁冶金硕士学位。1997-1999年在吉林铁合金集团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新型铁合金材料的设计与研发。1999年9月-2003年4月,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做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4月-2005年12月于日本东北大学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员。2006年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任副教授  代表性论文论著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等收录
  • 张宗旺
  • 副教授  钢铁冶金系  办公电话:010-62334992  传真:010-62332880  本科课程: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  铁矿粉造块理论及工艺  钢铁冶金概论等课程  科研方向:炼铁新技术、高炉炼铁技术、高炉喷煤技术、煤粉低污染燃烧技术、铁矿粉造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男,1963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 1988年开始从事钢铁冶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钢铁冶金系副教授。  代表性论文论著  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4篇被EI收录。  参加编写了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钢铁冶金学教程》  获得奖励 / 专利  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 宗燕兵
  • 副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办公地点:冶金楼806;7-230  办公电话:(010)62333492;62333893  传真:(010)62333492  本科课程:《冶金传输原理》  研究生课程:《研究生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  科研方向:(1)冶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如钢渣过程改质、冶金固废高附加值应用等)  (2)工业能耗诊断及节能技术开发(如高温除尘、工业冷却、高发射率涂层)  (3)工业生态规划与评价  社会职务:(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环境保护分会理事、工业炉分会委员  (2)中国金属学会会员  (3)中国生态学会会员  (4)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省部产学研科技特派员(第一批)  (5)北京市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学校辅导员  (6)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7)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9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本科毕业后保送本专业研究生;  2005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获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  2006年起在马鞍山钢铁公司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职);  2007年任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  2008年兼任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  2009年起任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2010年兼任北京市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学校辅导员  2011年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近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多项纵向、横向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  代表性论文论著  [1] ZONG Yan-bing, CANG Da-qiang, BAI Hao.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New BF Copper Cooling Stav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ICSTI’09:879~882.  [2] Zong Yanbing, Li Yu and Cang Daqi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Stainless Steel Slag Used in Ceramic Making.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105-106 (2010) pp 758-760  [3] ZONG Yanbing, CANG Daqiang, BAI Hao.sim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for integral steel fin-tube through anasy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ference 2009: 36  [4] ZONG Yan-bing, CANG Da-qiang, LI Yu. Study on Ecological Link-technology in Cem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 with Steel Slag.16th Asia symposium on ecotechnology book of abstracts.2009: 125  [5] Li Yu, Zong Yanbing and Cang Daqiang.Effect of Phase Separation Structure on the Crystallization Propertyof Blast Furnace Slag.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6] ZONG Yan-bing, E Lin-lin, ZHANG Long, CANG Da-qiang. Emission of SO2 from Iron Ore and Fuel used in Sintering Process,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9, 16 (s2):533~536  [7] ZONG Yan-bing, CANG Da-qiang, BAI Hao. improvement of Stability of BOF Slag during Air–quenching Process. 6th Asia symposium on ecotechnology book of abstracts.2009: 114  [8] ZONG Yanbing, CANG Daqiang, JIN Yi.Characteristics of Heat Transfer for Al2O3–water two-phase FLUID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ference 2009: 8  [9] ZONG Yan-bing, CANG Da-qiang, ZHEN Yun-pu. Component modification of steel slag in air quenching process to improve grindability.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9, 19(s3): 834~839  科研业绩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54004):(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04012):风淬钢渣过程改性及微光结构设计(负责人)  (3)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专项项目(负责人)(2009B090600029):中远红外线辐射高效传热  (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008031):高温除尘颗粒床行为研究(负责人)  (5)横向课题:绿色建筑陶瓷可持续生产(负责人)  (6)横向课题:热风炉烟气分配模拟研究(负责人)  (7)横向课题:节能环保技术培训模块和国际平台的开发(主要完成人)  (8)国家863课题“钢渣在建筑材料中的低成本利用技术”(2007AA03Z529)主要参加人,负责熔融态钢渣风淬工艺优化(博士后期间研究项目)。  (9)冶金工程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基金(201033)(负责人)  (10)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1大学生思政教育课题(支持项目)(负责人)  (11)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FMRU2008K06)钢渣综合利用技术开发(负责人)  另外承担1项校级优秀课程立项建设项目和1项教育部教研项目。  获得奖励 / 专利  获奖:  (1)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炉热风炉蓄热体高辐射覆层技术”  (2)北京市教育工会“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  (3)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学特等奖”  (4)北京科技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5)北京科技大学第六届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教案奖  (6)第八届北京“冶金青年优秀科技论文”  (7)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8)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首届标杆党支部)  (9)北京科技大学“基层党组织活动创新奖”  (10)参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铜冷却壁的制造与应用)  专利:  (1)一种高温烟气除尘、脱硫装置及其控制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03157043.7,  (2)一种工业余热辅助下的积淀物厌氧发酵工艺方法,发明专利,200910082646.8  (3)一种双炉膛高温熔融炉, 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276148.X
  • 左海滨
  • 副教授  钢铁冶金系副主任  办公地点:冶金楼606  办公电话:01062332353  传真:01062332353  本科课程:钢铁冶金学,传输原理  科研方向:冶金资源高效利用;  冶金过程数值模拟  低碳炼铁  2002年北京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留校任教,2009年1月获得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主讲《钢铁冶金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过程数值模拟》等课程。主要从事高炉长寿、冶金过程数值模拟以及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科技创新项目4项,与武钢、济钢、莱钢、鞍钢、太钢、三钢等多家钢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日本东北大学联合进行低碳炼铁方面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冶金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5年在纽约获得“Willy-Korf杰出青年奖”,2006年获得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在国内外期刊已发表论文30多篇。  代表性论文论著  《料层减荷烧结支撑板数值模拟》  《支架支撑烧结提高烧结生产率》  《考虑相变传热的炉缸传热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武钢1号高炉冶炼专家系统的开发研究》  《高炉长寿关键技术的研究》  科研业绩  钒钛资源高效分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超大型高炉系统烧结烟气脱硫及高炉冶炼规律研究  支架支撑烧结技术研究开发  福建三钢提高烧结生产率研究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效分离与资源综合利用  莱钢120m3高炉解剖研究  新临钢高炉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建立及布料优化  获得奖励 / 专利  铜冷却壁制造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操作平台型高炉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一种以水煤浆为燃料的氧气高炉炼铁工艺,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冷固结含碳球团氧气高炉炼铁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选择性脱硫的密相干塔装置,发明专利  首钢高炉高风温技术研究,国际领先,中国金属协会鉴定
  • 柯俊院士
  • 柯俊,男,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汉族,浙江黄岩人。  1917年6月23日,出生于长春市。在长春初中毕业后,只身到沈阳念高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来到天津,先就读于河北省立第一中学(今天津市第三中学)。  1932年9月,入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遗址在河北区五马路,今天津河北区美术高中学校前身)高中二科。  1934年,入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化工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柯俊辗转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得到著名文学家关文瑛、物理化学教授邬保良等的教益,奠定了他在这一学科的基础。  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  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  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  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  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编辑本段履历概述  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1]  学术兼职  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科技大学顾问;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  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  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  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理,至今在英、美、德、日、俄学者中仍为贝茵体形成机理的主流学派。  50年代,首次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和对原子簇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80年代系统研究铁镍钒碳钢中原子簇因导致蝶状马氏体形成,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指导开展微量硼在钢中作用机理的研究。领导并亲自参加中国考古冶金史的研究,阐明中国生铁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  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  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  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  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术奖励  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  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  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杨平
  • 所在系所:材料学系  职 务:梯队负责人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办公地点:主楼225  电 话:010-82376968  传 真:010-62332336  邮 箱:yangp@mater.ustb.edu.cn  主要研究领域  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金属学与金属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参加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863项目(铝合金)、863项目(镁合金);负责国家自然基金、博士点基金、留学回国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多项;发表210余篇文章;曾任中国体视学学会材料分会秘书长,组织全国第一、第二届EBSD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讲授《材料科学基础》(国家精品课程)。研究方向:1)形变行为,晶粒取向演变规律及形变织构的控制; 2) 晶体材料动、静态再结晶行为,再结晶织构控制技术; 3) 应变作用下的相变行为、相变晶体学及相变织构控制;4)电工钢及高锰钢制备技术。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基金“镁合金的各向异性及相关形变机制”; (2) 国家自然基金“镁合金中的压缩孪晶及其控制”; (3) 国家自然基金:“高锰钢形变诱发塑性的晶体学研究”; (4) 国家自然基金:“铁素体钢柱状晶形变、再结晶及织构控制”;(5)国家863项目:“先进轻武器材料技术”(镁合金); (6) 香港ASM公司合作项目:“微电子封装中热超声键合引线的显微组织与织构分析”; (7) 企业合作项目:电工钢制备技术及相关原理、低碳钢冲压性能控制、低碳钢板质量检测及品种开发。  发表论文著作  [1] 杨平;《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及其应用》,冶金出版社,2007年;  [2] 毛卫民、杨平、陈冷:《材料中的织构及其检测技术》,冶金出版社,2008年;  [3] Fang X-H, Yang P, Lu F-Y, Mneg L. Dependence of Deformation Twinning on Grain Orientation and Texture Evolution of High Manganese TWIP Steels at Different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J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 2011. 18. 46-52;  [4] T-Y Liu, P Yang, L Meng, F-Y Lu. Influence of austenitic orientation on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s during compression of a high manganese steel, J alloy and compounds;509 (2011) 8337–8344;  [5] P. Yang, L. Wang, Q. Xie, J. Li, H. Ding, L. Lu. The influence of deformation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AZ80 magnesium alloy. Inter. J of Min, Metall & Mater. 18(2011), 338-343;  [6] F.Cui, P.Yang, W.Mao. Behaviors of different inhibitors during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of a grain oriented silicon steel. Inter. J of Min, Metall & Mater. 18(2011), 314-319;  [7] F Lu, P Yang, L Meng, F Cui and H Ding. Influences of thermal martensites and grain orientations on strain-induced martensites in high manganese TRIP/TWIP steels. J of Mater Sci and Tech. 27(2011), 257-265;  [8] Yang P, Wang L, Li X, Meng L. Orientation factor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s under speci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in AZ31magnesium alloys. Acta Metall Sin, English letter. 2010, 63-71;  [9] X. Li, P. Yang, L-N. Wang, L. Meng, F. Cui. Orien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static recrystallization at the compression twins in a magnesium alloy AZ31.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517, 2009, 160-169;  [10] L. Meng, P. Yang, Q. Xie and W. Mao. Analyses on Compression Twins in Magnesium. Mater Trans. 49 (2008) , 710-714;  [11] C-M. Li, P. Yang, D-M. Liu, N-C. Hung and M. Li. A Preliminary EBSD Study of Microstructures and Microtextures Evolution during Au Stud and Flip Chip Thermosonic Bonding. Journal of Electronics Materials. 36(2007), 587-592;  [12] L. Meng, P. Yang, Q. Xie, H. Ding, Z. Tang. Dependence of deformation twinning on grain orientation in compressed high manganese steels. Scripta Materialia., 56(2007) , 931-934;  [13] P. Yang, Q. Xie, L. Meng, H. Ding and Z. Tang. Dependence of deformation twinning on grain orientation in a high manganese steel. Scripta Materialia, 55(2006) , 629–631;  [14] P. Yang, C. M. Li, D. M. Liu, M. Hung, M. Li and L. Meng. Microstructural and textural analyses of flip chip bonded gold by orientation mapping. Mater Sci and Tech 21(2005), 1444-1449.  获得主要荣誉  [1] 2009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2] 2008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平台)(第一完成人);  [3] 2007年北京市教学名师;  [4] 2003年教育部一、三等奖各一项(高比容高压阳极用铝箔的研究)(第四、第三完成人)
  • 李长荣
  • 所在系所:材料学系  职 务:系副主任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电 话:010-62333607  传 真:010-6233  主要研究领域  材料相平衡研究梯队成员。近十年来,主要以相结构和相平衡、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别是计算热力学和计算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从事材料组织控制、材料性能及制备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等计算材料学和材料设计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涉及新型镁合金、传统结构材料、金属间化合物、非晶材料、半导体材料等领域;长期目标是为材料设计和新材料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材料的组织控制和性能优化等构建理论支撑,逐步推动材料研究从经验积累向科学设计转变。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 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新型镁合金结构材料的相图与合金化研究 (50731002)(2008.01-201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多元合金硬膜材料的相平衡与相稳定性研究 (2000.01-2002.12) 2. 金属-GaN半导体接触材料体系的相平衡与相稳定性研究 (2004.01-2006.12) 3. 非晶态合金微晶化的热力学研究 (2007. 01-2009. 12)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项目 1. III-V族(含氮化物)合金体系热、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 (1997.01-2000.12)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 1. 金属氮化物叠层硬膜的长期稳定性和相互适应性研究 (2004.01-2006.12) 2. 镁基过冷液态合金团簇结构的热力学表征 (2007. 01-2009. 12) 校际合作项目 1. 多元金属间化合物相平衡与相设计 (2008. 01-2009. 12)  发表论文著作  1. N. Wang, C. Li, Z. Du, F. Wang,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rmodynamic re-assessment of the Ni–Zr system, Calphad, 31 (2007) 413–421. 2. C.Li, J.Hu, F.Wang, Z.Du, W.Zhang, The constraints for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the (A,B)m(A,B)n<->(A,B)m+n type order-disorder transformation, Calphad, 30(2006) 387-392. 3. J.Hu, C.Li, F.Wang, W.Zhang, Thermodynamic re-assessment of the V-C  system, J. Alloys Comp., 421(2006) 120-127. 4. M.Li, C.Li, F.Wang, W.Zhang, Thermodynamic assessment of the Al-Pd system, Intermetallics, 14(2006) 39-46 5. M.Li, C.Li, F.Wang, W.Zhang, Th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Ni/GaN interface reactions, Mater. Sci. Eng. A, 422(2006) 316–320 6. M.Li, C.Li, F.Wang, W.Zhang, Thermodynamic assessment of the Ga-Pt system, Intermetallics, 14(2006) 826–831. 7. N.Wang, C.Li, Z.Du, F.Wang, W.Zhang, The thermodynamic re-assessment of the Cu-Zr system, Calphad, 30(2006) 461-469. 8. Y.Zhang, J.B.Li, J.K.Liang, Q.L.Liu, Y.G.Xiao, Q.Zhang, B.J.Sun, G.H.Rao, C.R.Li, Thermodynamic Assessment of the Ag-Ga System, Calphad, 30(2006) 316-322.  获得主要荣誉  91年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给予表彰; 93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97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师。
  • 杜振民
  • 所在系所:材料学系  职 务:副院长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电 话:010-62333772  传 真:010-6233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相结构与相平衡、材料热力学、材料动力学和材料设计等领域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和完成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项目;作为单位负责人完成和承担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两项国防科委民口配套项目。  发表论文著作  近三年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M.Li, Z.Du, C.Guo, C.Li, 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 of the Cu-Sn and Cu-Nb-Sn systems, J.Alloys Comp., 477 (2009) 104-117.  2. Y.Liang, Z.Du, C.Guo, C.Li,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In-Pt system,  J.Alloys Comp., 475 (2009) 220-226.  3. C.Guo, Z.Du, C.Li, B.Zhang, M.Tao, Thermodynamic description of the Al?Fe?Zr system,  Calphad, 32 (2008) 637-649.  4. H.Ran, Z.Du, C.Guo, C.Li,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Ru-Zr system,  J.Alloys Comp., 464 (2008) 127-132..  5. M.Li, Z.Du, C.Guo, C.Li,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Cu?Pd system,  Calphad, 32 (2008) 439-446.  6. C.Guo, Z.Du, C.Li, Thermodynamic description of the Ce–Mg–Y and Mg–Nd–Y systems,  Int. J. Mat. Res., 99 (2008) 650-668.  7. Z.Du, C.Guo, M.Tao, C.Li,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Cu-Se system,  Inter. J. Mater. Research, 99 (2008) 294-300.  8. C.Guo, Z.Du, C.Li, A thermodynamic description of the Mg?Pr?Y system,  Calphad, 32 (2008) 177-187.  9. Y.Liang, C.Guo, C.Li, Z.Du,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Al-Cr system,  J.Alloys Comp., 460 (2008) 314-319.  10. Y.Liang,Z.Du, C.Guo, C. Li,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Li?Zn system,  J.Alloys Comp., 455 (2008) 236-242.  11. X.Liu, Z.Du, C.Guo, C.Li, Thermodynamic assessment of the Co?Nd system,  J.Alloys Comp., 439 (2007) 97-102.  12. C.Guo, Z.Du, C.Li, A thermodynamic description of the Gd-Mg-Y system,  Calphad, 31 (2007) 75-88.  13. Z.Du, Z.Jiang, C.Li, 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 of the Ru?Sc system,  J.Alloys Comp., 427 (2007) 148-152.  14. Z.Du, C.Guo, C.Li, W.Zhang,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La?Mg?Y system and  Mg-based alloys database, Rare Metals, 25 (2006) 492-500.  15. C.Guo, Z.Du, C.Li,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Pd-Zr system,  Calphad, 30 (2006) 482-488.  16. Z.Du, C.Guo, X.Yang, T.Liu, A thermodynamic description of the Pd-Si-C system,  Intermetallics, 14 (2006) 560-569.  17. Z.Du, Z.Jiang, C.Guo, Thermodynamic optimizing of the Li-Sn system,  Z.Metallkd., 97 (2006)10-16.
  • 毛卫民
  • 所在系所:材料学系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电 话:010-62332300  主要研究领域  重点研究利用晶体材料各向异性特征,发展新型各向异性高性能材料;并改进传统材料,使其既可以保持原有全部优点又使必要性能在特定方向显著提高。研究材料织构和各向异性形成的基本原理。同时研究和改进多种电、磁功能材料。  近年来完成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金属多晶取向分布与X射线二维衍射信息(50171014)  ? 金刚石薄膜宏观应力与薄膜织构的关系(50372007)  ? 铝箔表面位错及表面缺陷组态对腐蚀行为的影响(50571020)  ? 热变形高硅铁素体MnS析出的形核行为及对不同晶界的钉扎(50871015)  国家“863”项目  ? 高比容电子铝箔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3AA32X170)  ? 先进冷加工金属板材性能及表面质量在线监测与监控技术(2003AA331080)  ? 低二次污染高效轻质复合电磁屏蔽材料(2006AA03Z466)  主要研究方向:  1. 多晶体材料晶体学各向异性的形成与利用;  2. 电工钢材料学原理及新型电工钢品种的开发研究;  3. 电解电容器铝箔的材料学原理及新产品开发;  4. 高强度钢材各向异性的开发与利用;  5. 高效轻质复合电磁屏蔽材料的开发研究;  发表论文著作  1. 毛卫民,《金属的再结晶与晶粒长大》,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2. 毛卫民,《金属材料的晶体学织构与各向异性》,科学出版社,2002.  3. 毛卫民,《材料的晶体结构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4. 毛卫民,朱景川,郦剑,龙毅,范群成,《金属材料结构与性能》,清华大学工业出版社,2007.  5. 毛卫民,杨平,陈冷,《材料织构分析原理与检测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6. 毛卫民, 陈 冷, 杨 平, 冯惠平, 退火铝板织构X 射线快速检测原理, 科学通报, 2004, 49 (20), 2128-2129.  7. W. Mao, H. Jiang, P. Yang, H. Feng, Y. Yu, Distribution of microelem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Aluminum foil, J.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1 (1), 2005, 43-46.  8. 毛卫民, 方鲲, 吴其晔, 冯惠平, 导电聚苯胺/羰基铁粉复合吸波材料, 复合材料学报, 2005, Vol. 22(1), 11-14  9. W. Mao, L. Chen, P. Yang, Y. Yu, Reaction Stresses among the Grains during Tensile Deformation of Polycrystalline Metals, Solid State Phenomena, Vol. 105 (2005) pp. 95-100.  10. 毛卫民, 朱宏喜, 陈冷, 冯惠平, 吕反修, CVD自支撑金刚石薄膜的宏观织构与微观孪晶, 无机材料学报, 2006, 21(1), 239-244.  11. 毛卫民, 马全仓, 冯惠平, 陈昌云, 李吉彬, 冲压铝板塑性应变比的在线检测技术,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6, 16(7), 1149-1154.  12. 毛卫民, 冲压钢板塑性应变比r值的在线检测技术, 钢铁, 2006, 41(11), 37-41.  13. 毛卫民, 杨平, 经济型取向电工钢的定位与发展,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 28(6): 23-26.  14. W. Mao, D. Li, Y. Yu, Influence of surface oxide films on elastic behaviors of straight screw dislocations parallel to the surface of pure aluminum, J.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3(3), 2007, 392-394.  15. W. Mao, H. Zhu, L. Chen, H. Fe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ure and residual macro-strain in CVD diamond films based on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008,15(2): 197-201
  • 杨槐
  • 所在系所: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职 务:系副主任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办公地点:腐蚀楼606  电 话:010-62333969  传 真:010-6233  主要研究领域  1、有机高分子显示材料:TFT-LCD用液晶显示材料、蓝相液晶显示材料、氢键液晶材料、显示用手性化合物、光增亮膜、彩色滤光片、广视角膜、光取向膜、电子纸张、柔性液晶显示薄膜等;  2、高分子节能与能源材料:高可见光透过率和红外光屏蔽率的薄膜材料、光透过率电场或温度可调控高分子薄膜材料、有机高分子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电池、高分子相变储能材料;  3、生物与医用材料:高分子人工晶体与药物缓释材料;  4、其它:高分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高能射线辐射改性、油田管道防腐涂料等。  发表论文著作  代表性论文(共计发表论文100余篇): (1). Wide blue phase range in a hydrogen-bonded self-assembled complex of chiral fluoro-substituted benzoic acid and pyridine derivative. Advanced Materials, 2009, 21, 1-4. (2). Homeotropic alignment of nematic liquid crystals by a photocross-linkable organic monomer containing dual photofunctional group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9, 113(10), 2961-2965. (3).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rylamide/N-vinylpyrrolidone copolymer with pendent thiol groups for ophthalmic applications. Acta Biomaterialia, 2009, 5, 1056-1063. (4). Thiol/acrylate-modified PEO-PPO-PEO triblocks used as reactive and thermosensitive copolymers. Biomacromolecules, 2008, 9(10), 2621-2628. (5). Effect of a photopolymerizable monomer containing a hydrogen bond on near-infrared radiation transmittance of nematic liquid crystal/monomers composi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8, 112, 13739-13743. (6). Polymer stabilized liquid crystal films reflecting both right- and left-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8, 93, 201901-1-201901-3. (7).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ive reflection of chiral nematic liquid crystalline gels with a nonuniform pitch distribu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7, 91, 201908-1-201908-3. (8). Electrically addressed and thermally erased cholesteric cel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6, 89, 081130-1-081130-3. (9). Thermally bandwidth-controllable reflective polarizers from (polymer network/liquid crystal/chiral dopant) composit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3, 82(15), 2407-2409. (10). Polymer-stabilized liquid crystal blue phases. Nature Materials, 2002, 1(1), 64-68.
  • 姜勇
  • 所在系所: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职 务:梯队负责人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办公地点:金物楼403  电 话:010-62333209  传 真:010-62333209  邮 箱:yjiang@mater.ustb.edu.cn  主要研究领域  1. 纳米磁学  2. 新型磁性存储材料  3. 自组装磁性纳米颗粒  4. 多铁性薄膜材料  发表论文著作  近2年发表的部分论文: 1. Y.Wang, N.F.Chen, Y.Jiang *, and X.W.Zhang, “Ballistic electron transport in hybrid ferromagnet/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sandwich nanostructure: Spin polarization and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J.Appl. Phys. vol.105, 013708(2009). 2. H. B. Wang, M. J. Zhou, F. J. Yang, J. Wang, Y. Jiang, Y. Wang, H. Wang, Q. Li, “Monolayer assembly and fixation of FePt nanoparticles: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Chem. Mater. 21(2), 404-409(2009). 3. X.X.Li, J.Bao, L.Y.Lu, X.G.Xu, Y. Jiang *, “Oscillatory antiferromagnetic interlayer coupling in Co/Pt multilayer with perpendicular anisotropy”, Solid State Commun.148, 209-212(2008). 4. Jin Bao, Xiao-Guang Xu, Quan-Lin Liu, Li-qing Pan, Guang-hua Yu, Yong Jiang *, M. B. A. Jalil, ” Dual-synthetic antiferromagnet and its effect on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 J.Appl. Phys. vol.103, 07F509(2008). 5. S. Bala Kumar, S. G. Tan, M.B.A.Jalil, J. Guo, E. Girgis, Y. Jiang, “Spin transfer torque in current-perpendicular-to-plane multilayer structure induced by spin relaxation in the capping layer”, J.Appl. Phys. vol.103, 07A712(2008).  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报告 :1. Y.Jiang, K.Inomata, M. B. A. Jalil, Current-induced magnetization switching in exchange-biased Spin-Valves (invited talk), The 2008 Asian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AsiaNANO2008), Singapore, 3-7 Nov. 2008. 2. Yong Jiang, Spin-transfer torque effect (invited talk), The Sixteen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osites/Nano Engineering (ICCE - 16), Kunming, China, 20-26 July 2008. 3. 姜勇,自旋角动量转移矩效应,邀请报告,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武汉,2007年11月15-19日。 4. 姜勇,自旋角动量转移矩效应,邀请报告,中国物理学会2007年秋季会议,南京,2007年9月18-20日。 5. 姜勇,电流诱导磁化翻转行为的实验研究,邀请报告,纳尺度物理力学会议,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第127次活动,南京,2006年10月21-22日。 6. 姜勇,低纵横比自旋阀纳米柱中的电流诱导磁化翻转行为,邀请报告,第五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苏州,2006年5月13-16日。 7. Y.Jiang, Critical current reduction in current-induced magnetization switching for exchange-biased CPP-GMR devices (invited talk), The 1st RIEC Workshop on Spintronics-Spin Transfer Phenomena, 8-9 Feb. 2006, Sendai, Japan. 8. Y.Jiang, T.Ochiai, T.Nozaki, A.Hirohata, N.Tezuka, and K.Inomata, “Substantial current reduction for spin-injection magnetization switching in exchange-biased spin-valves”(invited talk), the First Asia Forum on Magnetics, Ginowan, Okinawa, Japan. Sep. 21-24, 2004. 9. K.Inomata, T.Nozaki, S.Abe, Y.Jiang, T.Ochiai, and N.Tezuka, and “Spin engineering using a SyAF or a Ru buffer” (Invited talk),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ano-scale Magnetoelectronics 2003, Nagoya, Japan, Nov 25-27, 2003.
  • 强文江
  • 所在系所:材料学系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电 话:010-62333337
  • 董建新
  • 所在系所:材料学系  职 务:系副主任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电 话:010-62332884
  • 龙毅
  • 所在系所:材料学系  职 务:系副主任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电 话:010-62334807
  • 杨王玥
  • 所在系所:材料学系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电 话:010-62334919
  • 刘国权
  • 所在系所:材料学系  职 务:材料系主任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电 话:010-82377611
  • 张济山
  • 所在系所: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职 务:长江学者  职 称: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科技大学  邮 编:100083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2%u0033%u0032%u0035%u0032%u0039%u0034/%u0030%u0031%u0030-%u0036%u0032%u0033%u0033%u0032%u0038%u0039%u0033
相关推荐
云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交通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交通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云南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工商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