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

英文名: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简称:“中国农大”,“CAU”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19 类型:综合类

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中管副部级高校
  • 中国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国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

据学校官网2016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40人,其中教授中农大烟台校区(含研究员)598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842人。研究生导师13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7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人选2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8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 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5人):石元春、李季伦、吴常信、陈文新、武维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7人):石元春、曾士迈、汪懋华、戴景瑞、李宁、康绍忠、李德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人):武维华、彭友良、李保国、李 宁、夏国良、张福锁、康绍忠、叶 德、巩志忠、韩鲁佳、李召虎、沈建忠、李洪文、孙传清、郭 岩、呙于明、王福军、黄冠华、刘金华长江学者讲座教授(6人):朱健康、杨贞标、丁守伟、伍国耀、PS Schnable、张 毅 千人计划(4人):张源辉、伍国耀、卢江、田汉勤(入选,未到岗)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人):李胜利、段长青、韩建国、曹兵海、杨宁、秦应和 教育部创新团队(10个) 2004年:李保国团队 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过程模型与应用2005年:张福锁团队 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机理2006年:康绍忠团队 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2007年:刘志勇团队 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2008年:沈建忠团队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2009年:呙于明团队 安全优质禽肉禽蛋高效生产的饲料营养新技术2010年:彭友良团队 重要作物病害控制的研究2011年:杨 宁团队 畜禽分子育种技术2012年:韩鲁佳团队 农业生物质利用的工程基础2013年:李洪文团队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6个) 2001年:李德发团队 动物营养学2002年:李 宁团队 畜禽基因组学与分子数量遗传学2004年:武维华团队 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信号传导及基因表达调控团分子机理2008年:张福锁团队 作物高效利用养分资源的根际调控机理2011年:巩志忠团队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2013年:康绍忠团队 农业水转化多过程驱动机制与效率提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9人) 1994年:张福锁温家宝来访中国农业大学1995年:彭友良 李晓林 武维华1996年:李德发1997年:李 宁 康绍忠1998年:罗云波2000年:夏国良 张 勤2001年:孟庆翔2002年:杨 宁 杨 定 刘庆昌 巩志忠2003年:崔 胜 李大伟 沈建忠2004年:刘志勇 呙于明2005年:徐明良 谯仕彦2007年:孙传清 赵要风 郑世军2008年:李召虎 彩万志 杨汉春2009年:倪中福 申建波2010年:刘金华 金危危 郭 岩2011年:任东涛 黄冠华2012年:赖锦盛 杨淑华2013年:傅 缨 江正强

  • 徐峰
  • 性别:女  系别:观赏园艺与园林系  职称:副教授  学位:硕士  个人简历  1987-09/ 1991-07 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1-07/ 1994-06 北京市林业勘察设计院,园林设计助理工程师  1994-06 / 2004 中国农业大学园林园艺与园林学系,教学、科研讲师、副教授  1996-09 / 2000-07 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地利用规划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办公室电话 010-62732474  办公室电话 010-62733603(fax)  电子邮件 ccxfcn@sina.com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100094  奖励情况  2004-00-00:获优秀教师称号。
  • 义鸣放
  • 性别:女  系别:观赏园艺与园林系  职称:教授  学位:本科  个人简历  1978-03-00 / 1982-01-00: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学习  1982-01-00 / 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学系任教  联系方式电话: 010-62733817(办公室)  传真: 010-62733603  电子邮件:ymfang@cau.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二号,中国农业大学观赏观赏园艺与园林系,  100094  社会职务  1)中国园艺学会第10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球根分会副会长  2)中国林科院花卉研究与开发中心客座研究员  3)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花卉专业委员会品审专家  4)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5)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  6)北京园林学会会员  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花卉栽培生理  课题项目1)球根花卉(一)郁金香、唐菖蒲、水仙质量标准的研制(农业部),2000—2002,主持,02062  2)唐菖蒲球茎休眠机理和打破休眠技术的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2003,主持,6033022  3)湖南永州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湖南永州冷水滩区人民政府,2004,主持  4) 唐菖蒲籽球形态发生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005,主持,30471221  论文著作发表论文30余篇,近5年发表的有:  1)第一作者,Storing specialty cut flower-temperatures is the key, The cut Flower Quaterly,2001.7  2)第二作者,Thidiazuron Reduces Leaf Senecence and Abscission in Flowering Potted plants, HortScien.Vol.36,No.3:599, 2001.7  3)通讯作者,不同播种期对唐菖蒲生长发育的影响,中国花卉(II),2002  4)通讯作者,中国花卉种球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现状浅析,中国花卉(II),2001  5)通讯作者,唐菖蒲品种一致性、稳定性和特异性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  6)通讯作者,花卉栽培和育种新技术应用概况,中国科技成果,2002.12  7)通讯作者,菊花品种一致性、稳定性和特异性的研究,中南林学院学报,第23卷,第5期,2003  8)通讯作者,光照对新铁炮百合鳞片籽球的形成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中南林学院学报,第23卷,第5期,2003  9)通讯作者,唐菖蒲籽球质量评价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Vol.8, No.5, 2003.  10)通讯作者。俞红强、张岩、义鸣放,中国三北地区野生花卉资源及利用研究综述,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4,中国林业出版社,10~14  11) 通讯作者,贮藏温度对唐菖蒲球茎打破休眠和萌芽的影响,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第27卷,第5期,2004  12)通讯作者,唐菖蒲种球种植期对匍匐茎和子球生长发育的影响,园艺学报,Vol.31,No.6, 767-772,2004  13) 第二作者,高温胁迫下铁炮百合幼苗形态及生理反应的初步研究, 园艺学报,Vol.32,No.1, 145-147, 2005  14) 通讯作者,新铁炮百合实生植株的生长发育,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10卷,第1期,30-33,2005  15)通讯作者。朱海军、俞红强、义鸣放,补血草属植物研究进展,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5,中国林业出版社,135~139  16)通讯作者。金迪、俞红强、义鸣放,2008北京奥运绿化月季新品种引种初探,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5,中国林业出版社,232~235  17)通讯作者。张岩、刘彩丽、义鸣放,黄化乌头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5,中国林业出版社,399~402  18)通讯作者。周斯建,穆鼎,义鸣放,辐射百合对其鳞片扦插幼苗耐热生理反应的影响,核农学报,Vol.19,No.6, 421~424,2005  19) 通讯作者。郝红云,义鸣放,唐菖蒲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球根花卉年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2~169。  20)通讯作者。钱树林,义鸣放,唐菖蒲籽球形态发育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球根花卉年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0~175。  主编和参编专著20余部,近5年出版的有:  1)参编,《观赏植物育种学》(唐菖蒲一章),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6月  2)参编,《中国青年百科全书》“观赏植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3)参编,《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观赏植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4)主编,《球根花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5)参编,《观赏植物栽培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年11月  6)参编,《中国花卉科技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9月  7)参编,《观赏植物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8  8)副主编,《花卉学》(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  9)主编,《图说百花盆栽丛书—唐菖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2  10)副主编和参编,《中国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花卉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11)主编,《唐菖蒲—百花盆栽图说丛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  12)参编,《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4》,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8.  13)参编,《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5》,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8.  14)副主编,《观赏百合——生理、栽培、种球生产与育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  15)副主编,《中国球根花卉年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9.  奖励情况  1993-00-00:获北京市年度优秀教师称号。  2000-00-00:优质唐菖蒲种球生产及周年供应的产业化技术,获河北省张家口市  科技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 游捷
  • 性别:男  系别:观赏园艺与园林系  职称:副教授  学位:本科  个人简历  1980-09 / 1984-07 北京农业大学 农学学士  1984-07/ 1986-07 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办公室主任  1986-07/ 1991-12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 助教  1991-12/ 1997-12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 讲师  1998/ 2004 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 副教授  联系方式办公室电话 010-62813091  办公室电话 010-62733603(fax)  电子邮件 jamy10@shou.com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100094)  奖励情况  荣获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一等奖,第二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二等奖;北京是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 张常青
  • 性别:男  系别:观赏园艺与园林系  职称:副教授  学位:博士  学历和业务进修:  1993.09-1997.07,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本科。  1998.09-2004.06,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硕士,博士;  2000.10-12,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分子生物学  2006.10-2008.09,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院亚洲环境资源中心,博士后研究;  工作经历:  1997.08-1998.08,北京燕山滴灌公司,项目工程师  2003.07-迄今, 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讲师,副教授;  办公室电话 010-62732787  办公室电话 010-62733603(fax)  电子邮件 chqzhang@cau.edu.cn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100094)  教学工作  园林本科生,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  观赏园艺硕士生,高级观赏植物采后生理  研究方向  观赏植物采后与逆境生理  课题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月季花朵失水胁迫诱导基因表达谱分析与重要基因功能鉴定(2009-2011)  2)主持子课题任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资源高效利用型设施花卉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2010),承担月季部分课题任务。  3)主持,北京海淀区组培室横向合作《园林植物抗旱性、抗热性的测定分析》,2005-2006  4)主持,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地被菊花超氧化物歧化酶类(SODs)和过氧化氢酶类(CATs)在不同失水胁迫条件下响应差异分析”,2004-2005  论文著作  1)Zhang C., Shunsaku N, Shenkui L, Tetsuo T. 2008.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plasma membrane protein 3 genes (PutPMP3) from the alkali grass, Puccinellia tenuiflora, and func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rice homologues, OsLti6a/b from ric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41(6):448-54  2)Zhang C, Shenkui L, Tetsuo T. 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utDREB gene in Puccinellia tenuiflora. (in press)  3)Zhang C., Shunsaku N, Shenkui L, Tetsuo T. 2008. Isol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wo plasma membrane protein 3 genes from alkali grass, Puccinellia tenuiflora. 国际会议论文( 4th International Crop Science Congress)  4)张常青,洪波,李建科,高俊平. 地被菊花幼苗耐旱性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4):789~796  5)洪波,张常青,高俊平,SHINOZAKI-YAMAGUCHI Kazuko. 农杆菌介导的转录因子DREB1A基因转化地被菊花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 13(3): 303-309  6)张常青,唐雪梅,高俊平. 切花月季‘萨蔓莎’和‘加布里拉’失水胁迫耐性的差异。园艺学报,2002, 29(6):556~560  7)李永红,张常青,谭辉,高俊平. 提高月季切花失水胁迫耐性的抗氧化剂筛选。中国园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年11月,364~373  8)李永红,张常青,谭辉,金基石,高俊平. 抗氧化剂改善月季切花失水胁迫耐性与细胞膜保护酶活性。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5):14~17  奖励情况  1)一种切花保鲜运输方法, 2008年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  2)鲜切花综合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5完成人(总12人)  3)鲜切花综合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2005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第5完成人(总15人)  4)鲜切花贮运综合保鲜技术研究,2004年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赵梁军
  • 性别:男  系别:观赏园艺与园林系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个人简历  1978.01-1982.01 山西农业大学园艺系,大学本科  1982.01-1986.10 山西农业大学 ,讲师  1986.10-1989.03 日本九州大学研究生院,硕士  1989.04-1993.09 日本九州大学研究生院,博士  1993.01-1994.10 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研究  1994.10-2001.12 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副教授  2004.07-2007.07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援藏干部(正处级)  2002.01-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教授,博士导师,系主任  电 话: 010-62733315,  传 真: 010-62733603  E-mail: zhaolj5073@sina.com;zhaolj5073@163.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教学工作  本科生必修课: 观赏植物生物学、观赏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花卉文化与欣赏  硕士生学位课:高级园林植物生理生态学  专业硕士学位课:都市园艺理论与实践  博士生专题:观赏植物研究进展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月季、菊花的发育生理与分子育种。在应用研究方面,从事月季、菊花等名花的综合功能开发。  课题项目  部分课题项目  1 蔷薇属植物类原球茎发生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万 2008-2011 进行 主持  2 狗蔷薇PLB发生关键基因功能及其互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万 2012-2015 进行 主持  3 月季、菊花、百合分子育种与品种创新(菊花) 国家863计划项目 258 2011-2015 进行 主持  4 粗枝大叶黄杨抗寒基因的分离及其对扶芳藤的转化 博士点基金 6 2006-2009 完成 主持  5 北京花卉栽培设施与栽培品种配套现状调查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8.6 2009-2011 完成 主持  6 模纹花卉核心技术及其产业化工程 密云县政府 80 2007-2008 完成 主持  7 凤梨盆花产品质量等级 国家林业局 5 2008 完成 主持  8 全国花卉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科技部 5.6 2005-2007 完成 主持  9 仙客来盆花产品等级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8 2004-2005 完成 主持  10 狗蔷薇PLB发生关键基因功能及其互作 国家自然基金 60 2012-2016 进行 主持  11 搭建园林绿化植物优良种质资源创制平台 北京市科委 40 2008-2009完成 子项目主持  12 切花菊品种引进、筛选与培育技术研究 北京市科委项目10 2008-2010 完成 子项目主持  13 草本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与示范 北京市科委 25 2005-2007 完成 子项目主持  14 切花月季、菊花、百合育种关键材料和技术引进及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建立 农业部344.6 136.89 2008-2010 完成 参加  15 主要花卉节本增效精准化生产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农业部 1100 2011-2015进行 参加  16 主要切花育种、栽培和采后技术开发、集成与示范 财政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1300 2009-2013 进行 参加  17 高产优质多抗林木花草分子与细胞育种技术及品种创制 863计划项目25 2006-2010 完成 参加  18 优质抗逆专用地锦品种培育 863计划项目 20 2006-2010 完成 参加  19 中国花卉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林业局 5 2005-2007 完成 参加  20 北京花卉产业创新研发的需求分析和技术选择 北京市科委 20 2007 完成 参加  21 都市园艺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 985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建设 1 2011 完成 主持  22 菊花侧枝发生相关基因DgMAX1, DgMAX2, DgCCD7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博士点基金  (博导类)12 2011 进行 主持  论文著作  1. 论文(最近10年)  1) 野蔷薇种子休眠和萌发整齐度研究.李增武、赵梁军.种子,2011,30(10)  2) 蔷薇属植物类根体和类原球茎发生发育的影响因子.张建甫、赵梁军.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2)  3) 狗蔷薇RaWUS基因的超量表达诱导转基因烟草根尖形成不定芽.姜福星、赵梁军.林业科学,2011,47(12)  4) 3种观赏甘薯与“徐薯23”的嫁接对茎叶生理和块根产量的影响.魏征、贾挺进、陈晓丽、赵梁军.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33(5):54-57  Effects of grafting between three ornamental sweetpoto cultivars and ‘Xushu23’ on the yield of sweetpoto and the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characters of stem and feaf. Wei zheng, Jia tingjin,chen xiaoli, Zhao liangjun Journal of agricultueral university of hebei, 2010,33(5):54-57  5)喷施营养液对切花菊“神马”种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贾挺进、马文慧、曾海鹏、肖 敏、赵梁军.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8):3892-3900  Effscts of speraying nutrient solutions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chrysanthemum cutting plants.Jia ting-jin,Ma wen-hui,Zeng hai-peng,Xiao min,Zhao liang-jun.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0,43(18):3892-3900  6) 无刺桅杆槐和无刺槐再生体系的研究.田琳琳、赵梁军、张睿、陈晓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4):39-44  Regeneration for Robinia pseudoacacia var. Inermis And Robinia pseudoacacia var. rectissima Inermis.Tian lin-lin,Zhao liang-jun,Zhang rui,Chen xiao-li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0,15(4):39-44  7) 毛棉杜鹃芽形态分化期间封顶叶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研究.谢丽娟、孙敏、赵梁军、王定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4):33-38  Quantitative variation of endogenous hormones in Rhodorendron Houlmainense Hook.f. leaf under buders during buds 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Xie li-uan,Sun min,Zhao lian-gjun,Wang ding-yue.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0,15(4):33-38  8) 狗蔷薇类原球茎发育过程的显微观察. 姜福星、田传卫、张建甫、马男、张常青、赵梁军.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6):589-596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Protocorm-Like Body of Rosa canina L .Jiang fu-xing,Tian chuan-wei,Zhang jian-fu,Ma Na,Zhang chang-qing,Zhaoliang-jun.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2010,46(6):589-596  9)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DgZFP1, a gene encoding a single zinc finger protein in chrysanthemum. Qinglin Liu, Kedong Xu, Li Zeng, Nan Ma, LiangJun Zhao.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0,9:2210  10) Strigolactone regulation of shoot branching in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Jianli Liang, Liangjun Zhao, Richard Challis and Ottoline Leyser.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0,61(11):3069-3078(IF=4.0)  11) 拟南芥花期基因 FT 转化切花菊"神马".姜丹,梁建丽,陈晓丽,洪波,贾文锁,赵梁军.园艺学报,2010,37(3):423-430  Transformation of Arabidopsis Flowering Gene FT to from Cut Chrysanthemum"Jinba" by Agrobacterium Mediate.Jiang Dan,Liang Jianli,Chen Xiaoli,Hong Bo,Jia Wensuo,Zhao Liangjun.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2010,37(3):423  12) Isola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DgZFP:a gene encoding a Cys2/His2-type zinc ?nger protein in chrysanthemum. Qinglin Liu, Kedong Xu, Nan Ma,Li Zeng, LiangJun Zhao.Mol Biol Rep (2010)37:1137  13) 茉莉酸甲酯对东方百合生长发育的影响.李红利,孙振元,赵梁军,韩蕾,巨关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1):25-30  Effects of methyl jasmonate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Oriental Lily.LI Hongli, Sun Zhen-yuan2, Zhao Liangjun, Han Lei, Ju Guanshen.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0,15 (1):25-30  14) 万寿菊属品种资源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曾丽,,赵梁军,孙佳,赵子刚,杨帆.中国农业科学.2010,43 (1):215-222  Analysis of Genetic Relatedness of Genetic Resources of Tagetes as revealed by ISSR Zeng Li, Zhao Liangjun, Sun Jia, Zhao Zigang, Yangfan.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0,43 (1):215-222  15) 控水灌溉下万寿菊保水栽培基质配方的筛选.王志平,王克武,时祥云,赵梁军,刘立娟.北方园艺. 2009 (11):157-161  Selection of Substrate Compounds Suitable for tagetes erecta under Limited Irrigation.Wang Zhiping, Wang Kewu, Shi Xiangyun, Zhao Liangjun, Liu Lijuan.Northern Horticulture.2009(11):157-161  16)悬铃木属植物果皮毛性状及其对小鼠肺部的致炎作用.张建甫,刘元硕,赵梁军.生态学报. 2009,29(8):4380-4385  The fruit fur characters of Platanus and its injury function on mice pulmonar Zhang Jianfu, Liu Yuanshuo, Zhao Liangju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29 (8):4380-438  17) 茉莉酸类物质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性的影响.李红利,孙振元,,赵梁军,韩蕾,巨关升.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6):167-172  Effect of Jasmonic Acid and Methyl Jasmonate on the Plant Development and Resistance.Li Hongli, Sun Zhenyuan, Zhao Liangjun, Han Lei, Ju Guansheng.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 25 (16):167-172  18)脱落酸影响马拉巴栗种子发育及萌发的效应研究 李永红,马颖敏,赵梁军.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4 (4):65-70  A study of effect of abscisic acid on seed development and germination of Pachira macrocarpa Li Yonghong, Ma Yingmin, Zhao Liangjun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9, 14 (4):65-70  19)马拉巴栗种子发育中可溶性糖变化与种子脱水耐性的关系.李永红,马颖敏,许柏球,赵梁军.中国农业科. 2009, 42 (8):2882-2891  Relationship Between Dehydration Tolerance and Soluble Sugars.During Seed Development of Pachira macrocarpa Li Yonghong, MA Yingmin, Xu Baiqiu, Zhao Liangjun.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9, 42 (8):2882-2891  20) 爬行卫矛下胚轴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尚爱芹,孙振元,赵梁军. 林业科学. 2009,45(2):136-141  High Efficient Regeneration in Vitro from Hypocotyl of Euonymus ortunei var. radicans. ShangAiqin, Sun Zhenyuan, Zhao Liangjun 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09,45(2):136-141  21) 部分矮牵牛品种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徐 进,张西西,董爱香,王涛,赵梁军.园艺学报.  2008, 35 (12): 1837-184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Some Cultivars of Petunia Hybrids Using SRAP Marker. Xu Jin,Zhang Xixi,Dong Aixiang,Wang Tao,Zhao Liangjun.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8,35 (3):403-408  22) 多花蔷薇胚性细胞悬浮系原生质体分离及再生植株. 陈颖,梁建丽,陈晓丽,郭艳超,田传卫,赵梁军*. 园艺学报. 2008, 35 (10): 1491-1496  Protoplast Isolation and PlantRegeneration from Somatic Embryogenic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in Rosa multiflora. Chen Ying, Liang Jianl, Chen Xiaoli, Guo Yanchao, Tian Chuanwei, Zhao Liangjun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8, 35 (10): 1491-1496  23) 万寿菊杂交一代遗传多态性的SRAP标记分析. 张西西,徐进,王涛,董爱香,赵梁军. 园艺学报. 2008, 35 (8): 1221-1226  Genetic Diversity with Molecular Marker SRAP of Tagetes erecta L.Zhang Xixi, Xu Jin, Wang Tao, Dong Aixiang, Zhao Liangjun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8, 35 (8): 1221-1226  24)香水月季类原球茎(PLBs)途径再生植株的研究. 郭艳超,张倩,田传卫,陈菊,赵梁军.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13 (5):29-34  Regeneration of Rosa odorata via protocorm-like-bodies. Guo Yanchao, Zhang Qian, Tian Chuanwei, Chen Ju, Zhao Liangjun.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13(5):29-34  25) 根癌农杆菌介导北海道黄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尚爱芹,田传卫,赵梁军,田颖川. 园艺学报.2008, 35 (3): 409-414  Establishment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of Euonymus japonicas ‘Cu Zhi’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Shang Aiqin, Tian Chuanwei, Zhao Liangjun1, Tian Yingchua.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8, 35 (3): 409-414  26) 多花蔷薇假珠芽诱导、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高效再生. 田传卫,尚爱芹,张建甫,郭艳超,梁建丽,赵梁军. 园艺学报. 2008, 35 (3): 403-408  Pseudobulbils Induction,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Shoot Regeneration in Rosa multiflora Thunb. Tian Chuanwei, Shang Aiqin, Zhang Jianfu, Guo Yanchao, Liang Jianli, Zhao Liangjun.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8, 35 (3): 403-408  27) 爬行卫矛再生体系建立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尚爱芹,陈颖,赵梁军,田颖川.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8, 16 (1):121-126
  • 李宁院士
  • 李宁,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欧盟第5框架计划PigBioDiv2计划的负责人;获得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和省部级二等奖2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就奖一等奖,863计划先进个人,WCGALP青年科学家奖,首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国遗传学会“李汝祺”优秀论文奖;发表学术论文217篇,其中SCI论文82篇,包括在《Genomics》、《Biology of Reproduction》、《Nature》等国际著名科学期刊上的论文;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动物遗传学》和英文专著《Genomics and Biotechnology in Livestock Breeding》;获得发明专利3项,19项专利处于公示期。  主讲课程  《基因工程》;《动物分子遗传》  联系方式  电话:62731146
  • 夏国良
  • 夏国良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83年至1988年攻读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生理生化杨传任教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从事生殖内分泌学的研究。1991年至1994年,公派到丹麦国家教学研究医院(Rigshospitalet)生殖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国际著名胚胎学家Anne Grete Byskov教授。从事胚胎卵巢中卵细胞的发育和调节的研究。1994年回到母校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并在当年破格提升为教授。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继续研究促性腺激素诱导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机制。已指导15名博士生和10名硕士生毕业并获得学位。目前正在指导15名博士生和6名硕士生在实验室工作。所指导的博士生连续三年获得学校10名校级优秀博士生论文奖励。  研究结果已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的SCI源期刊中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被国外引用200余次。主编《生殖生物学》专著一部。除此之外还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主编,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动物学杂志编委,中国农业大学国家“211工程”项目"畜禽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生殖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生理生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国家重点"生殖生物学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大学"哺乳动物胚胎工程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工作,宁夏大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 宁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 本科生  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 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硕士研究生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 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博士研究生  1988年7月至1991年11月 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讲师  1991年12月至1994年11月 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副教授  1991年12月至1992年10月 丹麦Rigshospitalet医院 博士后  1992年10月至1994年2月 丹麦Rigshospitalet医院 客座研究员  1994年12月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教授  1995年1月至1995年5月 日本农业资源研究所 合作研究  1995年6月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博士生导师  1996年5月至2000年7月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科研副院长  1996年至今 211工程实验室“畜禽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负责人  主讲课程  《动物生理学》、《专业英语》、《博士生Seminar》、《硕士生Seminar》、《生殖内分泌》和《生理学大实验》  联系方式  电话:62733456
  • 叶德
  •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82年获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 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学位。1991 年7月应邀到德国马普育种研究植物遗传研究室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1月转赴美国滨西凡尼亚州立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继续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10月应聘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分子农业生物学学院(IMA),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在赴新加坡前,先到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进修,次年7月到新加坡工作。2000年8月被提升为生物技术研究经理,负责组建和领导IMA油料作物生物技术实验室,从事油菜生物技术研究。2002年8月加入新加坡科技局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学院(IMCB),任主任研究员(PI),继续领导我的实验室从事植物有性生殖发育遗传学研究。2004年10月全职到中国农业大学工作,任校聘特聘教授。2005年3月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回国后,我们实验室继续做植物有性生殖分子发育遗传机制研究,包括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雄配子体发育的遗传机制、果实和种子发育的遗传机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已在《Gene & Development》、 《The Plant Cell》、《Development》、《Plant Physiology》和 《Plant Journal》 等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共19篇。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2年7月获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  1985年12月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学硕士学位。  1991年9月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分子生物学学院博士学位。  1986年至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  1991年至1994年在德国科隆马普育种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1995年1月至9月在美国滨西凡尼亚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5年10月至1996年7月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1995年10月至2002年7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分子农业生物学学院(IMA) 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生物技术研究经理(PI, 主任研究员级)。  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在新加坡科技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学院(IMCB) 任生物技术研究经理(PI,主任研究员)。  2004年8月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  2005年3月至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讲课程  研究生《植物激素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本科生《发育生物学》的植物发育生物学部分  联系方式  电话:62734839
  • 郭岩
  • 郭岩,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年获得德国科隆大学遗传学系、科隆马普植物育种所博士,1999-2003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植物系从事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研究,2004年被聘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9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工作,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4-1988年 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生  1988-1995年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研究助理  1995-1999年 德国科隆大学遗传学系、科隆马普植物育种所博士生  1999-2003年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植物科学系博士后  2004-2011年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9-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植物耐盐碱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植物响应盐碱胁迫的信号转导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  电话:62732882  邮件:guoyan@cau.edu.cn
  • 巩志忠
  • 巩志忠,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Plant Physiology、Physiologia Plantarum、《植物学报》编委、《科学通报》特邀编辑。1998年获得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植物环境生理中心Mike Hasegawa及Ray Bressan教授研究室从事植物抗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000-200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植物系朱健康教授(Jian-Kang Zhu)研究室继续从事植物抗逆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沉默的研究。2002年被聘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同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3-2006);2003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首席科学家,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3年9月-1987年6月,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学士;  1987年9月-1990年5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  1995年3月-1998年2月,日本千叶大学药学系,博士。  1990年6月-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4年10月-1995年2月,日本千叶大学药学系,访问学者;  1998年3月-1999年2月,日本千叶大学药学系,博士后;  1999年3月-2000年7月,美国普渡大学农学院园艺学系,博士后;  2000年8月-2002年7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农学院植物系,博士后;  2002年7月-今,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突变体,研究植物抗逆及基因沉默的分子机理。植物抗逆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抗盐,抗旱及抗寒三个方面。植物基因沉默的研究主要探讨DNA甲基化与转录基因沉默及转录后基因沉默的关系;研究ROS1基因在植物中的功能及分离与ROS1相互作用的蛋白  主讲课程  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生)  联系方式  电话:62733733
  • 韩玉珍
  • 韩玉珍 博士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教授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生物系。  1994年获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1985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专业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1999年—2000年在香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2003年起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植物雌配子体发育及受精过程中的细胞学机制和信号传导机制、几种微管相关的RNA结合蛋白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等研究工作。  主讲课程  《植物生理学》生物学院理科基地班  《植物生理实验技术》 理科基地班 硕士研究生  《高级植物生理专题》 硕士研究生(参讲)  联系方式  电话:62733807  邮件:hanyuzhe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学院
  • 傅缨
  • 傅缨,女,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植物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调控细胞骨架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3年本科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1999年于香港大学植物系,任职Research Assistant;  1999年-2004年,在美国Department of Botany and Plan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任职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2004年-2007年在美国Department of Botany and Plan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任职Assistant Project Scientist;  2007年11月回国,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聘任为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形态发生过程中细胞生长控制机理的研究。深入研究了ROP GTPase如何响应生长发育信号(如激素)和环境信号(如非生物逆境胁迫),通过调控细胞骨架决定植物细胞极性生长和形态发生的分子机制。  联系方式  电话:62734395  邮件:yingfu
  • 李颖章
  • 李颖章,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1982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工作,并于1992年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1996-1997年,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大学做访问学者。近年来一直从事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主要参加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转基因重大专项项目1项。近年来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J Plant Physiol、BMB reports、J Plant Pathol、Protoplasma、Proteomics、Chi Sci Bull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多部。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78-1982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专业,理学学士。  1990-1992年,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生理生化专业, 理学硕士。  1995-2000年,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学专业,理学博士。  1996-1997年,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大学,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  主讲植物生理学(本科生)、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硕士研究生)、高级植物与细胞生物学seminar(博士研究生)课程。  讲授植物生理学研究技术、植物生理学专题等课程。  联系方式  电话:62732678  邮件:liyingzhang  通讯地址: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研究中心4050室
  • 毛同林
  • 毛同林,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2005年11月起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从事植物生理学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细胞骨架及其调控蛋白的功能分析。2012 年获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3-2015);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在Plant Cell,Plant Mol Biol, Plant Physiol 等刊物发表多篇SCI论文。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6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200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工作。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调动到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工作。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卡内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Stanford)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探讨植物细胞微管骨架及其调节蛋白与光、非生物逆境、植物激素以及Ca2+等上游调节因子之间的功能关系。  主讲课程  植物生理学  实用生物统计学  联系方式  电话:62732330  邮件:maotongli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4077室)
  • 李岩
  • 李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及植物生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8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工作;主讲“进化生物学”及“植物显微技术”等课程;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顶端生长及高尔基体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1998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各1项。近年在“Plant Cell”、“BMC Plant Biology”、“Planta”、“European Journal of Cell Biology”等刊物上发表被SCI收录的科研论文14篇。  学习经历:  1981—1985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与植物生物化学专业,理学学士。  1985—1988年,北京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理学硕士。  1995—1998年,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88—1991年,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助教。  1991—1996年,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讲师。  1996—2001年,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教授。  2001 — 现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主讲课程  植物显微技术(研究生课程)和进化生物学(本科生课程)。  联系方式  电话:62733396  邮件:liyan  通讯地址: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楼4036
  • 邵小明
  • 邵小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生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植物生态、植物资源、苔藓植物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9-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 副教授,教授  2000 荷兰ITC学习遥感  1996-1999年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生态学专业 理学博士  1986-1989年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 理学硕士  1983-1986年 南昌大学(原江西大学)生物系 助教  1979-1983年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 理学学士  主讲课程  1. 植物生物学(本科生)  2. 植物学(本科生)  3. 植物生态学(硕士)  4. 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硕士)  联系方式  电话:62734691  邮件:shaoxm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 苏震
  • 苏震,教授,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骨干。  欢迎访问实验室网页(http://bioinformatics.cau.edu.cn/ZhenSuLab/)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0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1990至1997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细胞生物物理室工作,从事光生物物理和辐射生物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其间发表论文20余篇;1997至2003就读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副修材料工程专业,主要从事计算机分子模拟和生物信息数据挖掘的研究;其间自2001年起,先后就职于美国TORREY MESA生物技术研究所、Activx生物医学公司和Syngenta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并负责基因芯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维护和数据挖掘。从2004年5月到中国农业大学至今,建立生物信息平台并在中国农业大学招收生物信息学专业的研究生;参与中国农业大学功能基因组中心建设,为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平台提供实验管理和数据分析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植物分子系统生物学的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规模基因表达谱分析算法,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构建,蛋白质功能预测与计算机生物活性分子高通量筛选等。参与过973计划《植物应答高盐、低温胁迫的分子调控网络机制研究》,863项目《网络海量RNA数据搜索、二次挖掘与应用集成软件的开发》等,主持过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降解农药残留的水稻细胞色素P450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拟南芥JAZ家族基因在茉莉酸和脱落酸间交互作用及协调水分胁迫适应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和《水稻籼粳亚种间细胞凋亡差异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主讲课程  生物信息学 (S020601)  生物信息学算法 (S020602)  生物信息学Seminar (S020604和B020601)  联系方式  电话:62731380  邮件:zhensu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 杨淑华
  • 杨淑华,博士,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1991年在南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在南开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受聘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系教授。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近年来在Plant Cell、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7年9月-1991年7月,南开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91年9月-1994年7月,南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98年7月-2002年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  1994年7月-1998年6月,南开大学,助理研究员  2002年2月-2004年12月,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  2005年1月-今,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包括高等植物低温胁迫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温度胁迫信号与生物胁迫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温度胁迫信号与植物激素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主讲课程  生物学院理科基地班本科生 《植物生理学》参讲  研究生 《植物逆境信号传递研究》  研究生《高级植物生理专题》 参讲  联系方式  电话:62734838  邮件:yangshuhua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西区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张子丁
  • 张子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主要从事蛋白质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和科研。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05.11-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2002.05-2005.10 瑞士雀巢公司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研究科学家  2000.07-2002.04 瑞典Lund大学分子生物物理系,结构生物信息学博士后  1990.09-2000.03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计算系统生物学和蛋白质生物信息学  欢迎具有生物、化学、计算机、物理和数学背景的青年学子报考本课题组的研究生!  更多信息,欢迎浏览 http://protein.cau.edu.cn  主讲课程  蛋白质结构预测(研究生)  结构生物学(参讲、本科生)  联系方式  电话:62734376  邮件:zidingzhang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 李向东
  • 李向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05年6月至今,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引进优秀学术人才计划资助。  2003-2005年 在芬兰国ORIONPHARMA生物制药公司从事抗癌药物的研究工作,任研究员。  1998-2003年在芬兰土尔库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urku)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同时受聘于Hormos生物制药公司, 任研究助理。  1996-1998年在芬兰土尔库大学,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同时受聘于Galilaeus生物制药公司, 任研究助理。  1995-1996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植物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3- 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  1990-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工作,任实习研究员。  1986-1990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获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雄激素和雌激素是内分泌系统产生的类固醇激素, 男女两性都能产生雄激素和雌激素。 雄激素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生成雌激素,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活性更高的双氢睾酮。 目前认为性激素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雌/雄激素与二者不同的受体( ERα, ERβ,AR)相结合, 形成“配体- 受体复合体” 行使基因组作用。 另外, 雌/雄激素也可以通过“膜反应”与膜受体结合, 行使非基因组作用。 雌/雄激素有着非常广泛的生理功能, 如参与生殖系统、骨代谢、行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分化等,同时雌/雄激素比例的失衡将直接影响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及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为了更好的理解性激素及其受体的信号传导途径在这些系统及疾病中的分子机理,我们的研究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内分泌相关的癌症发生学的研究  1)性激素及其受体的信号传导途径在前列腺的发育及其癌症发生学的机理研究  2)性激素及其受体的信号传导途径在子宫颈的发育及其癌症发生学的机理研究  (2) 内分泌相关的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病机理的研究  (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男性生殖健康的研究  主讲课程  肿瘤生物学概论  联系方式  电话:62734389  邮件:xiangdongli  通讯地址: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2%u0037%u0033%u0037%u0036%u0038%u0032
相关推荐
新疆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新疆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遵义医学院师资好不好,遵义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广西艺术学院师资好不好,广西艺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