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信息

北京协和医学院

英文名: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简称:“协和”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23 类型:理科类/医药类/医科大学/211/985/考研院校/研

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校卓越计划
  • 北京协和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北京协和医学院师资好不好

院校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2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国家级和部委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其中3人为学科评议组组长),在岗博士生导师398人,硕士生导师665人。

  • 刘彤华
  • 刘彤华,195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就从事病理学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中华病理学杂志副主编及名誉主编,诊断病理学杂志名誉主编,中华病理学会常委,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地区分会司库,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及英文版和国际外科病理学杂志编委。  刘彤华院士从事病理诊断工作至今已50余年,有极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造诣,诊断正确率高,深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信任,被誉为“金标准”的标准。主编专著4部,由其主编的《诊断病理学》是中国病理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科研工作紧密联系临床实践,发表论文240余篇。率先在国内应用细针穿刺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胰腺疾病诊断的正确率。1980年,她因提高胰岛增生和胰岛素瘤诊断而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作者)。1985年,在国内外首先提出“胰内总胆管环形壁内浸润是胰头癌的一种特殊的生物学行为”,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1993年,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1995年,对胰腺癌的分子生物学及反义基因调控对其恶性表型逆转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近二十年来一直进行胰腺癌实验性基因治疗的研究。在内分泌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引领病理学科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临床医学进入个性化医疗的时代,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治疗的时代,刘彤华院士率先在国内提出了靶向治疗需要靶向诊断的概念,拓展了病理学的发展方向,提升了病理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地位,并极大地解决了患者的病痛。从事病理教学工作50余年,为中国病理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学生遍布国内外。
  • 张缙熙
  • 张缙熙,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55年大学本科毕业,同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72年从事超声诊断工作,1985年赴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为访问学者。1986年创建北京协和医院超声科任主任,至今仍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专家及外宾门诊)。本人的专长是腹部(肝、胆、胰、脾、肾),浅表器官(乳腺、甲状腺、甲状旁腺)等。  自1984年起先后在日本、美国、韩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访问及讲学。现为中华医学会专业会员、世界超声医学及生物学联合会会员(WFUMB)、亚洲超声医学及生物学联合会会员(AFUMB)。  自1986年起担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第一届、第二届副主任委员,1995年起担任第三届主任委员,第四届名誉主任委员、担任《中华超声影像学》等多家杂志主编、编委等。  主编著作:1,B型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1984);2,小器官及内分泌的超声诊断(1988):3,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2000);3, 新编超声诊断问答(2002);4,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图谱(2003);5,彩色多普勒技术(CDFI)考试大纲辅导教材(1999);6彩色多普勒技术(CDFI)考试大纲辅导教材(第二版,2003);7,临床实用超声问答(2006);8,超声测量图谱(2008);9,超声专家答疑(2008); 10,腹部病例?超声专家点评(2009);11,社区医师超声检查指南(2009);12,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2010);13,超声掌中宝-腹部及浅表器官(待出版);14,腹部及浅表病例?超声专家点评(待出版)等。  发表论文:100余篇,第一作者50余篇。  获奖:(1)1986年甲状旁腺外科与治疗获科技进步三等奖;(2)1988年获世界超声与生物学联合会(WFUMB)授予有突出贡献者“先驱奖”;(3)1994年,因工作突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4)1995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5)同年获北京协和医院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6)1998年,获中国医学工程学会授予“突出贡献奖”;(7)2009年获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授予“超声医学突出贡献奖”。
  • 程玉芳
  • 程玉芳 ,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教授专家。 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同年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从事超声诊断工作30余年,是国内起步最早的,也是我科超声诊断工作的起始人之一。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具有先进的理念,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技艺、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不仅对腹部、小器官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率高,对疑难、复杂疾病亦能做出正确诊断。特别以产前胎儿畸形、妇科良、恶性肿瘤,异位妊娠,生殖系发育畸形等为专长,有较深的造诣,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参加了“七.五”攻关项目—— “产前诊断新方法的研究”,完成了“B超对复杂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课题。诊断各种胎儿畸形数百例,涉及到胎儿的各个系统(神经系、腹壁异常、消化系、泌尿系、骨骼系、淋巴系、胎儿水肿等),发表论文 10余篇,曾获院级医疗成果三等奖,编著了《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一书。1991年获“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荣誉证书,并被评为卫生部首批向农村和基层推广的十项重大医药技术,通过在各地举办地区或全国的早中孕优生优育学习班上讲学得以推广。  应用B 超及彩超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卵巢肿瘤的B超分类,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超声分型诊断要点,并总结出了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 1部,合著4部。  主要代表论著:  1.胎儿腹壁异常的超声诊断 中国医科院学报 1995.17.(2):136  2.胎儿Turner 综合征的超声诊断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5,11(1):57  3.胎儿水肿的超声诊断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5,11(2):123  4.胎儿泌尿系畸形的超声诊断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4,10(1):48  5.B超诊断胎儿脑膜膨出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4,10(8):74  6.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超声诊断 中国医科院学报 1995,17(5)  7.滋养细胞疾患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4,10(3):20  8.胎儿淋巴系统发育畸形的超声诊断 中国影像技术 1999,15(215)  9.疑难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 《优生与遗传》 1992,2:21  10.胎儿消化系畸形的B型超声诊断 《中级医刊》 1993,28(10):25  11.超声在妇科疾病的应用 中国医刊 2000, 35(5):14  12.阴道发育异常的B超诊断价值 中国影像技术 1999,15:128  1986 至 2004年间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及成人教育学院教学工作,教授产科及妇科的超声诊断。担任科内进修医师及住院医师的教学工作,并在历届菲力浦公司举办的全国超声新技术推广班讲授胎儿畸形及妇科肿瘤的超声诊断。
  • 戴晴
  • 戴晴, 女, 46岁,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超声科主任。 擅长妇产科、腹部、小器官等部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1963年9月出生于湖南,1979年9月就读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1983年6月选派来北京协和医院实习,1984年7月医科大学毕业分配至北京协和医院超声科工作至今。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  曾于2000.07至2004.08年在美国费城THOMAS JEFFERSON 大学医院等处进修学习四年。  对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检查技术、诊断要素及超声新技术有较好的掌握,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历年来发表过专业论文六十余篇。  社会兼职包括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北京分会妇产组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妇产科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学术委员会”常委,并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及《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通讯编委。  联系地址:北京协和医院超声科 邮编 100730  Email: qingdai_2000@yahoo.com
  • 李建初
  • 李建初,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超声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著名超声医学专家张缙熙教授和姜玉新教授,分别于1993年和2008年获得超声医学硕士、博士学位。从事超声临床工作20余年,一直坚持超声教学和科研工作。技术较为全面,擅长浅表器官(甲状腺、乳腺、阴囊、淋巴结等)、腹部脏器和血管超声检查。2001年曾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Mount Sinai医院做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血管与浅表器官超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超声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北京超声医学会“血管和浅表器官委员会”成员,《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委。  共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其中8篇论著发表于国外SCI期刊,如J Ultrasound Med,J Vasc Surg和J Clin Ultrasound 等杂志。主编专著4部,参与撰写10余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基金课题多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
  • 姜玉新
  • 姜玉新,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美国杰斐逊超声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副会长,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理事。  长期在医疗第一线工作,多年来主要承担疑难病例的超声会诊工作,解决了大量院内外疑难病例诊断问题。医疗与临床研究工作主要方向:超声造影、乳腺癌早期诊断、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血管与妇产科超声。主要研究成果:乳腺病变高频超声与超声引导术前定位,早期诊断、准确切除亚临床性乳腺癌,该方法使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超声引导介入诊断与治疗工作,科室已成为该疾病的国内诊治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肝脏、肾脏、乳腺、甲状腺超声造影研究,建立相关方法,在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困难的恶性肿瘤诊断方面有进展。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产科超声检查指南》,对规范产科超声检查和提高产科超声检查质量有重要意义,在北京地区和全国产前诊断学习班做专题授课推广。  承担了国家“九五”、“863科技攻关”、“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课题。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及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多部超声诊断学专著及教材。
  • 余卫
  • 余卫  职称: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1959年出生。1984年9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其后至今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工作;于1991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1月-1995年5月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医学院学习,并获博士后证书;1997年-1998年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邀请,任加洲大学旧金山医学院放射科客座副教授,并参与旧金山医学院放射科临床研究工作。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获准为博士生导师。  现为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特别专题组委员;美国国际骨放射学会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秘书长;曾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常委;北京2008年奥运会综合诊所放射科主任。曾任中华放射学会中青年委员; 中华放射学会北京分会秘书。  经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导师的严格培养,有较坚实的影像学理论基础,并能较熟练掌握和运用X线平片、CT、MRI和骨密度测量等多种诊断技能,及时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科研能力较强,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专业文章达100余篇。八十年代末,在国际上率先应用CT检查类风湿关节炎的腕关节骨质侵蚀病变。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磁共振检查,其研究结果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诊断,并发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另外,其在骨密度测量和骨关节疾患的影像诊断领域方面研究工作也较为突出,九十年代末,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腰椎各种退行性病变对腰椎骨密度测量的影响。在培养研究生工作方面,力求严谨,强调工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所选研究课题均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工作,其研究观察到的结果及相应的结论均发表在国内外著名的专业刊物上。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章近100篇;专著1部。  曾分别获1998年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出资邀请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WHO骨质疏松专题会,是会议上唯一的中国代表。还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
  • 秦明伟
  • 姓名: 秦明伟 性别: 男  通信地址: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100730  职称及职务: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放射科副主任 保健医疗部副主任  专业方向:消化道及腹部脏器的影像诊断  学术兼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理事  北京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华放射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编委  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审稿专家  发表文章50余篇,作为副主编及编者发表专著10部,独立承担及主要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作为主要参加者荣获1998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度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培养及协助培养了多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 金征宇
  • 金征宇,男 ,1960.10.21生于北京 汉族 中共党员。  现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放射科主任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委员会、教育委员会 委员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 委员  专业团体任职包括:  中华医学会理事、  中华放射学会常务委员/秘书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放射学杂志副总编辑/常务编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副主编、  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  磁共振成像杂志 副主编  实用放射学杂志编委、  放射学实践杂志编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委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编委  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杂志主编、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编委、  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  美国伦琴放射学会(ARRS)会员、  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CIRSE)会员。  本人现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学术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团体任职有: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放射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副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常务编委,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实用放射学杂志编委,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杂志主编,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编委, 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 美国伦琴放射学会(ARRS)会员,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CIRSE)会员。  本人从事影像诊断及介入放射工作20余年,于1996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始任博士生导师。曾分别赴美国、德国学习专业技术,在美国完成fellowship学业,获毕业证书。现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负责人。  医疗工作方面,由本人在国内率先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有:①支气管动脉大咯血的介入治疗;②冠状动脉内超声、动脉内溶栓及成形术;③急诊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术;④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术;⑤双能减影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⑥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等,上述项目均居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共完成介入治疗患者6800余例,急诊患者1900余例,作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圆满完成300余次高干保健会诊任务、20余次重要国外领导保健任务,获得“中央保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科研工作方面,作为课题负责人在研 “863”课题1项、“霍英东专项基金”1项。作为分课题负责人在研科技部“十一五”攻关课题2项。科技部国家重点项目1项、作为教育部重点学科负责人承担“211”工程课题1项。  作为课题负责人已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项目2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十五”攻关课题2项、 “九五”科技攻关课题2项及医科院级课题6项; 曾受到 CMB 基金资助课题2项。 曾与美国NIH合作课题1项。  在教学方面,本人多年来一直承担协和医大(8年制)、成教、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创立灵活的教学课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历年来共培养研究生38人,其中博士生35人,硕士生3人。因教学成绩突出,曾多次被评为院校级优秀教师,并于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作为负责人获2008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奖。2003年受卫生部及教育部委托,主编了八年制《医学影像学》教科书1部,分别获得北京市优秀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和协和医大精品教材奖。  充分发挥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的优势,成功举办了国内首届分子影像学研讨会、07年北京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以及多层螺旋及双源CT学习班6届,受到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近五年来, 在医疗工作方面共获得医科院级医疗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医院级医疗成果奖 9项 (其中一等奖1项, 二等奖 3项,三等奖 5项 );其中 5 项为第一完成者。  国内外发表论文120余篇,近三年来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6篇, SCI 累计点数8.724,参加编写专业著作12部(其中6部中任主编)。
  • 崔巍
  • 崔巍,博士,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学士,1992-1994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作住院医师,1994年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检验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肿瘤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的专业为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学检验,研究方向为肿瘤分子诊断,长期从事流式细胞仪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专项课题、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基金、北京协和医院等10余项。在国际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编著学术著作10余本,获省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美国临床化学委员会(AACC)会员,北京医师协会检验医师(技师)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检验和血液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七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分会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学会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编委,多种杂志审稿专家。
  • 宋耀虹
  • 宋耀虹 研究员,曾任检验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生化检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东成区医药卫生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临床化学试剂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先后参与5本书的编写,主编1本,发表文章50余篇。
  • 倪安平
  • 倪安平,硕士学位, 研究员,专业为临床病毒学及衣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硕士生导师。  1979 ~ 1984年安徽省蚌埠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4 ~ 198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1987 ~现在: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任实习研究员、助研、副研(1995年)、研究员(2000年);1990年9月 ~ 1991年12月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进修;1996年5月-11月在丹麦国立血清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科研课题: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医科院等4个科研课题项目。2003年4-5月份分离出三株SARS冠状病毒,该病毒成功应用恒河猴动物模型的建立。2005年初全球首个SARS全病毒灭活疫苗完成I期临床试验,该疫苗使用三株SARS冠状病毒的其中两株,即PUMC01(试验株)和PUMC03(参考株)。现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200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委(2002~)。
  • 徐英春
  • 徐英春,医学学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吉林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现名为北华大学检验学院)、现任检验科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临床病原菌实验室诊断、耐药机制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现主持的在研课题及子课题:科技部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呼吸道感染病毒谱的筛查及病原体前沿组学检测技术平台的建设;卫生部公益行业基金“重要耐药细菌控制及治疗策略研究”及“真菌感染新型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科技部的“临床检验医学数据管理和共享系统”,卫生部法卫生政策法规司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 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在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中外排泵及外膜蛋白表达作用的机制研究”等项目。  学术团体兼职:北京微生物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及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 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临床微生物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 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病原微生物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及检验医学频道微生物与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室认可评审员,卫生部主管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微生物与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国真菌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委,临床药物治疗杂志编委
  • 陈民钧
  • 陈民钧,女,临床检验研究员,教授(已退休),1933年出生,长沙市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我国临床微生物学知名专家,曾任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华医学微生物免疫学会临床微生物学组组长,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微生物与临床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  长期从事检验医学工作,在多年临床免疫学诊断、临床微生物学诊断工作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早期创建新型隐球菌多糖体抗元诊断、艰难梭菌毒素抗元诊断、甲胎蛋白抗元诊断;陆续引进电脑数码鉴定系统、自动化鉴定系统、自动化微生物血培养系统、耐药监测WHONET系统、Etest浓度梯度药敏条。大力宣传药敏试验标准化,并积极宣传CLSI药敏试验标准化系列文件;长期组织本院及全国病原菌耐药监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在发现和总结我国耐药多种表型及分子特点规律方面有独到之处。强调检验医学深入临床服务,在解决疑难病症,并努力控制医院感染流行方面作出了成绩。
  • 于康
  • 于康,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副总编;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临床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委员及“营养风险、不良、支持与结局”协作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临床营养学组委员;北京健康协会常务理事;《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编委;《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临床药物治疗杂志》编委。  致力于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症、肾脏疾病、外科疾病等各类疾病的肠内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定等。近年从事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等研究。  主编和副主编《临床肠外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等学术专著6部。国内外发表论文64篇。  1997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师奖;2004年获中国营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研究成果奖;2008年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民健康活动优秀工作者奖。
  • 马方
  • 马方,男,主任医师,营养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专业(六年制)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研究生班,从事临床营养工作20余年,擅长糖尿病、痛风、肥胖等慢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著有或参与编著《现代临床营养学》、《哮喘病学》、《临床营养学教材》、《欧米伽膳食》等多部专业及科普书籍。  2007年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协会主要进行营养科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并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组织开展全国范围内172家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的试点工作及组织编写了《临床营养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营养诊疗指南》。同时,近年来致力于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组织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的营养专家开展了社区及家庭的营养教育,主编和出版了相应的教材。此外,还兼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的营养客座教授。从2000年至今,一直担负着国内外VIP的特殊保健任务。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北京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烹饪协会营养执委,中国美食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烹饪协会常务理事。
  • 康增寿
  • 康增寿, 核医学教授,男,1939年2月生于黑龙江五常县,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五年(含预医系放射卫生一年)。硕士生导师。38年的临床实践,具备充实的放射医学、核医学、内科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的对内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从事内科核素治疗,18年,治疗Graves、plummer甲亢近万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百余例,Graves突眼、骨转移骨痛等其他素治疗百余例。
  • 林岩松
  • 林岩松教授,女,1968年4月出生,博士、博士后。林教授擅长于甲状腺疾病尤其是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分化型甲状腺癌疑难病例的核医学诊断及治疗,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围绕神经核医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先后完成了对诊断帕金森病有重要价值的多巴胺系统功能显像的系列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  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于2001年、2006年及2009年先后三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获得科研基金资助情况:  曾于1993年、1998年、2009 年三次获得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  于2002年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也在我院率先开展了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多巴胺受体显像的新技术。  围绕本专业内容先后发表论文30篇。  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已经过鉴定,并于2006年做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  担任《中华核医学杂志》通讯编委、《肿瘤防治杂志》编委、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协调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等职位  获奖情况:1999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2002年作为第三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成果”  2006年做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
  • 李方
  • 李方,男,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PET与分子影像学组组长;北京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分会副主委,同位素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理事等学术任职,同时还担任《中华核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影像技术杂志》常务编辑。主要从事核医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临床核医学奠基人、著名的临床核医学专家周前教授。从医近30年,在核医学影像诊断和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心脏、肿瘤、神经核医学功能影像和疑难疾病诊断方面有独到之处,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核医学分子影像的临床应用研究。近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逾50篇,其中SCI论文22篇。主编出版的专著《临床核素影像鉴别诊断学》获得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参予编写《SPECT/CT诊断图谱》、高等学校核医学教材等多本专著。负责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基金、北京协和医院临床重点项目基金、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等多项研究,涉及多肽类肿瘤显像、细胞凋亡显像及基因治疗等多个领域。先后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1项和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4项。作为核医学临床药理基地负责人,主持并完成了多项临床药理实验,包括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MIBI和99mTc-NOET、肾血流显像剂99mTc-EC、14C呼气试验药盒和盐酸去甲乌药碱注射液等多期临床试验任务等,目前承担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3项,国内牵头临床多中心试验3项。
  • 王世真
  • 王世真,1916年生于日本千叶,原籍福建省福州市。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获美国衣阿华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研究助理,贵阳医学院讲师,贵州大学副教授,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协和医学院副教授、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评议组、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及同位素专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中国核学会、中国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原子医学专题委员会主委,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现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PET中心顾问、放射医学所名誉所长、中国核学会荣誉理事及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顾问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转为资深院士。  王世真对我国核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同位素训练班,为全国培养大批学科带头人;筹办我国核医学会,并任首届理事长;创办中华核医学杂志,并任首届总编辑;率团参加第三届世界核医学大会;主办国际核医学大会及两岸辐射医学应用研讨会,并任两会主席;主办国际放免分析师资培训班,并任班主任。五十年代我国制订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时,将“同位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列为重点项目,这一部分就是王世真执笔拟订的。此后,他还多次参加了国内外同位素应用规划的讨论和制定。  回国前,他是国际上合成放射性标记物早期工作者之一。回国后,又合成了我国第一批标记物;他创办的发射所标记室合成了二百多种放射性标记物(其中不少是首创的,有三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在我国,液闪测量、放免分析、放免显像、医用活化分析、受体放射分析、酶放射测定等核医学技术都是由他领导创建并推广的。他对甲状腺激素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新观点。还在稳定同位素的医学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为研究中医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996年由他发起,19位中科院院士签名提出了“在我国筹建PET中心”的建议,获得了国家专款支持;他协助周前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了先进的成套PET系统,为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研究心、脑疾病和肿瘤等重要医学难题做出贡献,并带动了全国PET事业的蓬勃发展。  他主编了《分子核医学》、《核医学与核生物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核医学》、《核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丛书等17本专著,发表三百多篇论文。他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四十余人。  他曾被选为全美化学荣誉协会及全美科学荣誉协会会员、世界核医学联盟委员、亚大地区核医学联盟顾问。获加拿大邦丁奖、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北京市灵山杯优秀报告奖、《生命与健康》再生人杯金奖、中国科学院荣誉章、中华医学会“突出贡献奖”、中华核医学会“杰出贡献奖”及终身成就奖、美中核医学会“优异成就奖”、“北京医学会医学成就奖”。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5%u0032%u0039%u0035%u0039%u0036%u0034/%u0030%u0031%u0030-%u0036%u0035%u0032%u0034%u0039%u0034%u0034%u0032
相关推荐
宁夏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宁夏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体育学院师资好不好,西安体育学院师资怎么样 海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海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四川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政法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政法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