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

北京中医药大学

英文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简称:“中医药大学”,“北中医”,“BUCM”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26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医药类/211/考研院校

211工程985工程自主招生教育部直属院校
  • 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3年,学校有教职工4422人,专任教师97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73%;有博士生导师314名。学校现有“国医大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9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中医药干预多器官纤维化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科学内涵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及其神经变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国家级教学团队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王新月
中药学教学团队
张冰
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
李宇航

  • 张前
  • 张前,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科研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理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博士。91年-98年曾赴日本留学,东京工业大学毕业后在日本通产省生命工学研究所从事分子进化研究。曾主持国家级、局级及校级课题4项。教育部聘请外国专家项目5项。参加“973”等国家级课题9项,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中医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研究方向: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调控。以第1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1篇。自编教材2部、参编3部,申请专利1项。承担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高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研究技术》及本科生《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教学任务。
  • 赵琰
  • 赵琰,女,研究员。先后于山东中医学院少年班获中医学学士;中国中医研究院获中医内科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医临床基础学博士。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药理学博士后研究;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博士后研究。获得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及“北京市科技新星”培养计划支持。 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部局级课题4项。作为学术骨干参加973计划等重大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4部,申请发明专利10项。已培养硕士生6名,现在读11名。主讲本科生《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
  • 郭淑贞
  • 郭淑贞,女,博士,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高级分子生物学讲座》、《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等。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并作为学术骨干参与973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1篇
  • 李丽娜
  • 李丽娜,女,1973年11月生,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中心,从事《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经方治疗疑难病的分子机制。承担本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以及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教学任务。目前参与国家973项目1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科研简历 2008-2009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课题“温肾润肠法调节STC信号转导机制” 2008-2010参与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朝鲜白头翁新三萜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 2007-2009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课题“从c-kit信号探讨温肾润肠法的分子机制” 2007-2009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桔梗靶向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探讨” 2006-2009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黄芪、三七总皂苷介导CD34+EPCs对干细胞移植治疗DLEVD的机制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运用解毒通络法从炎症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基础” 2003-2005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半夏泻心汤对Cajal间质细胞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 胡京红
  • 胡京红,女,本科,高级实验师,1988-2003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工作,2003-至今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中心工作。具有细胞培养、生化指标检测、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血液粘度检测、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微量元素检测等多项技术。先后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数十名。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加973等国家级课题7项,部局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3项。先后承担细胞培养,生化指标检测,动物模型制造(高血脂、高尿酸、高脂合并高尿酸、脑缺血、脑出血等)、药效毒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血液分析、微量元素定性分析及定量测定等任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
  • 王玥琦
  • 王玥琦,女,1958年4月生,医学博士,教授,临床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药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医美容学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1982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中药学、中医营养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先后讲授中药炮制学、中医营养学、食品营养学、实验中医学、中医美容学、中医药学综合设计实验研究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延缓衰老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防治老年常见病的研究、中医饮食养生和防治疾病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在上述领域承担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课题、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课题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其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SCI检索及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李兴广
  • 李兴广,男,医学综合课程教学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专长中医中药。1959年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获医学学士;1993年获在职硕士学位。1983~至今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历任住院医师、教授、主任医师。讲授《中药学》、《本草文献学》、《方剂学》、《临床医学概论》、《中医学基础概论》等课程。培养硕士生20名,其中毕业9名,协助培养博士生2名。主编和参编著作70余部,其中主编24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奖2项。课题负责人8项。坚持临床教学,擅长治疗亚健康、牛皮癣、痤疮、冠心病、糖尿病、偏正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男女科疾病等。03.7 获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获奖项目: “先进个人”。
  • 任廷革
  • 任廷革,女,1949年2月生,汉族,1977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1982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现工作于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信息研究室,研究员,中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从1985年开始从事中医学信息研究,以中医药数据的处理和利用、中医学智能研究、中医教育技术的研发等为研究内容,尤以中医学智能研究为主攻方向。  自1992年创建了中医学信息研究室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级、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近15年来发表中医学信息研究的论文30余篇。并基于多年研究实践之经验和成果,主编出版了《中医信息学》。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基于智能计算的中医方剂基础治法模型的构建”。20余年的科研实践取得多项成果,主持开发的6款软件系统,均享有自主知识产权,受国家版权法保护,成功构建了中医处方信息处理及知识获取智能技术平台。  同时承担着“任应秋研究室”建设的任务,已整理并出版有关任应秋的传记和学术著作近10部,正在主持任应秋学术传承的系列活动和工作。
  • 刘晓峰
  • 刘晓峰,男,医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信息研究室主任,1991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七年制专业学习,1998年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主讲选修课“中医信息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智能模型设计、中医药数据库平台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协助指导研究生多名。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完成多个成果且获奖,其中6个成果取得了著作权登记。
  • 张帆
  • 张帆,男,1992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七年制专业学习,199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信息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从事中医信息学的研究和中医信息系统的开发,并承担《中医信息学》选修课的教学工作。 对中医信息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技术有较深的研究,对于新的计算机技术与方法如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有深入的认识,对于中医古今文献的信息化处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将之应用于中医信息的研究工作。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4篇,论著5部。参加了省部级以上课题12个,其中国家级课题5个。完成多个成果且获奖,其中6个成果取得了著作权登记。
  • 柴欣楼
  • 柴欣楼,女,1973年生。副教授,医学博士。目前一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讲述的课程包括:《医古文》、《组织学与胚胎学》、《中药学》、《伤寒论》、《医学免疫学》、《方剂学》、《诊断学》、《药理学》等学科。共参加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2项国家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已参与编写专著5部,其中副主编1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获北京市科委自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协助指导多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 王东坡
  • 王东坡,男,1962年生,江苏省滨海县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国家名老中医王琦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擅长治疗男性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妇科疾病等,对不孕症、不育症、急慢性前列腺炎、男性性功能障碍、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糖尿病、冠心病、中风、颈椎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末梢神经炎,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过敏性疾病、咳嗽、哮喘等疾病疗效显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著或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个人发明专利1项。对酒精性肝病的防治,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等有较深入探讨。现从事中医综合课程教学、中医体质学研究及中医临床工作。
  • 林燕
  • 林燕,女,医学综合课程教学中心党支部书记、医学博士,副教授、主治医师。1977年生。2006.8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中医内科学》、《中医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承担并参加各类科研课题共计1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参加省部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9项,承担3项,参加6项。“2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科研骨干。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6篇;出版学术论著10余部,其中主编3部。协助指导多名研究生。坚持临床教学,擅长治疗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妇科疾病及皮肤疾病。
  • 费宇彤
  • 费宇彤,女,1977年11月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国际Cochrane协作网PRO方法学组成员、注册系统评价员及同行评议专家、国际针刺临床试验报告标准(STRICTA)修订组成员。本科及博士均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主要从事中医(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包括中医(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定性研究与系统评价。讲授课程有《临床流行病学》、《循证护理》和部分《医学英语文献阅读》课程。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级课题4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成员。共发表中英文论文四十余篇。参编部级研究生教材1部,本科生教材1部,专著5部。
  • 刘建平
  • 刘建平,男。1961年12月生,教授,医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循证医学中心主任。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挪威特罗瑟姆大学兼职教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审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会委员;国际Cochrane协作网肝胆病组系统评价员、编辑,国际Cochrane协作网补充医学咨询专家,国际补充医学研究会会员,国际中医药学会会员。国际期刊Chinese Medicine副主编、FACT编委,中西医结合学报常务编委,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中国药物警戒、循证医学杂志、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等编委,国内外十余种期刊审稿专家。 1983年获医学学士学位(遵义医学院),1986年获医学硕士学位(第三军医大学),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曾留学澳大利亚、丹麦、英国,从事过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 目前所讲授的课程包括: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文献阅读、严格评价、系统综述/Meta-分析。 研究方向:循证医学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研究重点领域: 1.中医药防治慢性疾病疗效的系统评价 2.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疗效评价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队列研究及定性研究 4.临床评价方法学研究 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 260 余篇,SCI论文36篇,主编著作 4 部,参编著作 10 部。
  • 倪诚
  • 倪诚,男,1963年4月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药系副主任、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工作领域:中医体质学、方剂学教学;运用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诊治疑难杂病、男科疾病、过敏性疾病及9种体质的辨识与调治等中医临床工作;中医体质方剂学及中医方药安全性评价科学研究。研究方向是中医辨体用方规律研究、中医方药配伍的效-毒研究。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为七年制、五年制课程《中医体质学》、《方剂学》,研究生课程《中医体质方剂学》、《方剂学概论》、《古今名医方论》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主要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3项,曾获北京市高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第一名、教育部科技成果2项,出版100万字个人专著《新编方剂学》,主编著作9部,参编著作23部,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学术流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传统医学学科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养生保健图书审读专家。
  • 王秀萍
  • 王秀萍,女,1953年9月生,本科,副研究员。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药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中心。1975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79年毕业。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讲授本科生的实验中医学、有机化学实验、中医美容学和七年制的中医药学综合设计实验的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和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委课题、95攻关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北京科委课题、卫生部课题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参与国家973项目1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 郑虎占
  • 郑虎占,男。 1957年 10月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临床医生》编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贵州市黔西南州科技顾问,贵州省铜仁市科技顾问,贵州省兴义市吉仁堂药业有限公司顾问。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调剂研究;中药合理应用研究。  科研情况:目前作为主要参加人员的科研课题:(1)国家重大创新药物专项——复方蜘蛛香抗焦虑胶囊研究。(2)基于三阴三阳系统的药性组合模式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 刘斌
  • 刘斌,男。1967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化学系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重点研究室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科技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专家,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和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库成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分)研究:(1)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分)发现和制备;(2)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分)代谢和转化;(3)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分)分析和评价。  科研情况:  主要科研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血清谱效关系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何首乌抑制粘附分子表达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基于化学-生物效应的中药复方质量评价方法研究。(3)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何首乌抑制Apo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效应成分与机理研究。(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基于抗抑郁有效组分的四逆散配伍研究。(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标准物质研究及开发应用。(6)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创新药物研究开发项目:肿瘤耐药逆转剂浙贝母总生物碱开发研究。  主(参)编论著、教材、教参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证书18项。
  • 马双成
  • 马双成,男。 1966 年 3 月生,哲学博士(Ph. D)、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原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标准物质处处长、第七届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库专家,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药典委员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委员、药典委员会标准物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第一、二届标准物质/标准样品( RM )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五届兽药审评专家库评审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审评中心价格审评专家库专家,第三届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专家,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重大专项、行业专项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审评专家,财政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审评专家。《药物分析杂志》、《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事》、《中国药师》、《药物评价与研究》等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  中(草)药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天然产物化学、药品标准物质、中药中有害残留物检测、药品安全性、中药检定、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复核、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药理活性及作用机理等的研究。  科研情况:  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1)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药中有害残留物检测技术标准平台的建立。(2)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药标准物质研制和开发的技术平台的建立。(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我国当前急需建立和提高的药品监督检验技术研究——药品注射剂检测技术体系研究。(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暴马子皮苯乙醇苷类成分分离及其抗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活性和作用机理研究。(5)2010-2011年度中国/世卫组织合作项目—应对新发公共卫生威胁,建设全国“应急检验”联合框架平台的建立。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5部。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4%u0032%u0038%u0036%u0032%u0033%u0031
相关推荐
西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体育学院师资好不好,西安体育学院师资怎么样 陕西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陕西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陕西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陕西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