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

英文名: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北师大”,“北师”,“BNU”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27 类型:综合类

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
  • 北京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京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

根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北京师范大学现有校本部教职工近31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2000人,具有高级职称、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海外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居于中国高校前位。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3人,荣誉教授2人、资深教授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0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6人和新世纪人才165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4个。

  • 张光辉
  • 张光辉老师简历  职称: 教授  二级学科:自然地理学  地址:北京市新外大街19号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7455-1534  电子信箱:ghzhang@bnu.edu.cn  研究生培养:  硕士:自然地理(水文与水资源评价、土壤侵蚀)、水土保持  博士:自然地理(水文与水资源评价、土壤侵蚀及其环境影响)  研究领域: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教育情况:  1996.9~1999.7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学,博士  1992.9~1995.7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硕士  1988.9~1992.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 学士  讲授课程:  水文学  工程水文学  水资源计算与管理  水土保持学原理  主要科研经历:  2006年7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研究。  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研究。  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日本科学技术振兴团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年径流的潜在影响研究。  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机理方向的科研工作。  2002年1月至2002年6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黄土区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机理的实验研究工作。  1999年9月至2001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坡面土壤侵蚀水动力学及含沙量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定量模拟。  1995年7月至1999年9月: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及博士研究生,先后参加过大型蒸渗仪的安装与调试、陕北长城沿线土壤入渗速率、小流域生态稳定性、膜上灌、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区雨水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小流域土壤物理特性时空分布等研究。  1998年2至4月:赴荷兰Wageningen Winand Staring Centre 进行短期合作研究。  1992年9月-1995年7月: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工草地盖度对坡面产流过程影响的研究。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项目:  2009年度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机理研究(2009SD-6)",2010-201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水质对坡面侵蚀的定量影响(10501-274)",2010-2011;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究课题"地表覆盖对坡面流挟沙力影响研究(2008-ZZ-04)",2009-2011;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土高原分区小流域次暴雨洪水泥沙经验模型研究”,2008-201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05课题“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评价关键技术”中第五专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变化趋势研究(2006BAD09B05)”,2006—2010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04课题“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2007CB407204)”中土壤侵蚀机理模型,2007—2011年;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人工模拟降雨器的研制”,2004年;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项目,2004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侵蚀水力学机理实验研究”(40001014),2001年-2003年;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项目“输沙率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定量影响”,2001年;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坡面流分离土壤水动力学试验研究”,2000年;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膜上灌水技术完善与配套”(95-02-06-01),1996年-1999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科研基金“山坡地径流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95-04-02),1996年-2000年。  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与土地退化预警”,2003年-2006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2005年月-2007年;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项目“全国水土流失量监测评价方法试点研究”,2006年;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团项目“Improving Sustainability in Utilizing and Controlling Water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土壤侵蚀预报研究”,1999年-200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切沟侵蚀的危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2001年-200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区土壤氮素在侵蚀过程中迁移机理及调控措施”,1999-2001;  中欧合作项目“中国北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及土地持续利用”,1997年-2000年;  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网络(CERN)安塞站项目,1996年-1999年;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陕北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研究”,1996年-1999年;  水利部重点基金资助项目“无定河流域风力侵蚀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试验研究”,1995年-1997年。
  • 杨华
  • 杨华老师简历  职务:副教授  二级学科: 遥感基础研究及遥感应用研究  学历: 博士  联系方式:  Tel: (010)58809966(010)58807454-1450  Fax:(010)58809977  Email:yh_crs@bnu.edu.cn huay9910@163.com  教育经历:  · 1996.9-1999.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 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博 士  · 1993.9-1996.7 江汉石油学院(湖北) 地球物理勘探系 硕 士  · 1989.9-1993.7 江汉石油学院(湖北) 地球物理勘探系 学 士  工作经历:  2001.7-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 遥感与GIS研究中心 副教授  1999.7-2001.6 北京师范大学 遥感与GIS研究中心 博士后  研究方向及兴趣:  · 定量遥感反演理论  · 遥感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  · 资源与环境遥感  · 数字城市  · 遥感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 海岸带遥感  科研工作:  主持项目  · 1 2003年1月到2005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直方变差图尺度转换方法研究”(40201037)。  · 2 2003年1月到2004年12月,校青年基金项目“遥感正则化反演中信息流的控制”。  · 3 2002年9月到2005年9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课题“地表时空多变要素的遥感综合反演”(G2000077903)。  · 4 2000年10月到2003年12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子课题“地表二向反射率与地表反照率遥感反演技术研究”(2001AA135050-3-1)。  · 5 2000年4月到2002年3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子课题“地表时空多变要素的遥感综合反演”(G2000077903-06)。  · 6 2001年3月到12月,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子课题“多阶段目标决策反演框架建立”。  主要参加项目  · 2003年5月到2003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SARS传播时空模型研究”(40341002)  · —“飞点”模型研究  · 2000年4月到2002年3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G20000779)  · —定量遥感反演理论研究  · 2002年1月到2004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植被真实结构知识库支持下的遥感物理模型反演”(40171068)  · —遥感物理模型反演中的信息量研究  · 2002年1月到2004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ATSR-2数据提取地表组份温度的方法研究”(40101020)  · —温度反演方法研究  · 1997年到2001年,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地球表面能量交换的遥感定量研究”(95-预-38)  · —遥感综合反演研究  · 1996年8月到1999年12月,地矿部“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充电法普查方法技术与解释系统研究”(9505106-03)。  · —解释方法研究及系统建立  · 1996年10月到1996年12月,地矿部“九五”科技预研项目“水污染的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研究”。  · —实验研究
  • 杨胜天
  • 杨胜天老师简历  学位: 博士  职务: 院长  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5  办公室电话:86-10-58805034  Email: yangshengtian@bnu.edu.cn 或者yangshengtian@263.net  研究领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教育经历  博士后: 2003年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水文水资源 导师:刘昌明院士  博士: 2001年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专业:自然地理 研究方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导师:朱启疆教授  硕士: 1988年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专业:自然地理 研究方向:土壤遥感 导师:李天杰教授  学士:1985年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  工作经历  2008年9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教授 院长  2004年11月-200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院 教授 副院长  2003年3月-2004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副教授  1988年7月-1998年9月,贵州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副教授  讲授课程  本科生:综合自然地理;  硕士生:水文水资源遥感;  博士生:遥感与GIS科学专题;  科研情况  近期主要主持的项目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项目“利用遥感反演土壤含水量研究”(2009-2012)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项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 水土流失现状普查技术细则编制”(20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河流水资源开发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2008BAB42B01-03)(2008-20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酸沉降对森林植被和农作物的影响及其评价方法研究”(2005CB422207)(2005-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岸边缓冲带对非点源污染控制效应的遥感解析(40671123)”(2007-200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黄河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及生态需水研究” (2006BAB06B07)(2006-2009)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饮用水安全评价与预警中的低空艇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2006AA12Z145)(2006-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喀斯特环境中土壤退化机理及恢复重建途径研究(49761003)”(1997-2000)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项目“中国DMC+4小卫星北京地区典型流域水资源遥感应用示范”  辽宁省环境保护局项目“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2009)  环境保护部项目“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台帐系统开发与减排数据分析”(2008-2009)  海南省科学研究院项目“海南省非点源计算与对策”(2008-2009)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项目“海南松涛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2008)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项目“渭河下游基于GIS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及遥感水文应用研究及系统开发”(2005-2008)  西藏自治区水利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雅鲁藏布江流域主要水循环要素遥感反演”(2005-2006)  江苏石油勘探局采输卤管理处项目“江苏省连云港碱厂技改配套输卤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过程中土壤水动力机制研究”(2003-2005)  贵州水利厅项目“贵州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2000-2001)  水利部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非点源污染匡算技术体系研究”  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官厅水库库滨带生态环境遥感调查”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喀斯特地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1996-3059)”(1996-1998)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1997-3230)”(1997-2000)  近期主要参与的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G19990436)”(1999-2004 )  亚行资助项目GIF:“应用SWAT模型估算章卫南河非点源污染研究”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密云水库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及示范推广研究”  科技部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1999-2004)  水利部项目“非点源污染调查估算方法与技术研究”(2003-2004)  国家自然重点基金“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换及其对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的影响”(2004-2007)  西藏水利厅“全球气候变化对雅鲁藏布江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及水资源系统演变规律研究”(2004-2006)  广州环保局“广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2000-2001)  黄委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环境影响分析研究”(2000-2001)  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遥感定量研究”(2003-2006)  国土资源部“全国城市土地动态遥感调查”(1999-2001)  青海水利厅“黑泉水库环境影响分析”2004  黄委会“三门峡水库生态环境现状研究”2004  近期出版的专著和教材  《基于RS和GIS的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2006,黄河出版社  《非点源污染模型理论方法与应用》,2006,环境科学出版社  《非点源污染模型》,2006,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中国土壤侵蚀图册》,2002,中国标准出版社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2002
  • 阎广建
  • 阎广建老师简历  阎广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从1996年起一直围绕定量遥感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主持研制了我国最早的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仪实验样机和国内第一台机载多角度电力巡线系统;研制了多光谱冠层成像仪,将摄影测量技术与定量遥感模型相结合,指导学生将传统的利用间隙率模型计算叶面积指数的方法进行了拓展,实现了对不同观测角度森林区木质面积比和聚集指数的定量计算;在国内较早建立植被热辐射方向性系列模型,开发了多角度遥感反演分析系统软件。  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及部门项目,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刊物论文19篇,被SCI他人引用百余次。曾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拥有软件著作权一部,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  · 多角度遥感、热红外遥感、遥感模型建立及反演  · 对地遥感尺度效应及尺度纠正  · 地形纠正  教育经历:  博 士:  1999.8 中科院遥感所,导师:朱重光研究员、李小文教授  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论文题目:“地表遥感要素反演研究”  硕 士:  1996.3 北京理工大学,导师:邹异松教授、白廷柱副教授  专业:军用光学  论文题目:“光电成像系统仿真”  学 士:  1993.7 北京理工大学,  专业:光电技术  科研工作经历:  · 2005.7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 2001.7 — 2005.6,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  · 1999年8月 - 2001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博士后  · 1998年6月 - 1998年12月, 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  知识产权及主要奖励情况:  知识产权情况:  · “多角度遥感反演分析系统”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4SR02829,2004年4月  · 基于多角度成像技术的机载输电线路巡线系统,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018846.3,已授权,2010  · 便携式手动多角度观测架,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077927.4,已授权,2010  · 机载多角度成像测高技术,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51011686.2  · 多光谱成像方法及仪器,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10227995.X  获奖情况:  · 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研究,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第三完成人)  · 机载多角度成像输电线路巡线系统,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6.(第三完成人)  · 北京师范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2003  · Modeling Directional Effects from Nonisothermal Land Surfaces in Wide Band Thermal Infrared Measurements,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科技成果奖(第一完成人),2002  · 定量遥感基础理论研究,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五完成人),2001  · 利用ATSR-2数据提取地表组份温度的方法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二等奖,2000  主持与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 “复杂地形区热红外方向性辐射建模及组分温度反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38万元,负责人,2009.1-2011.12。  · “地表时空变化特征参数的遥感定量描述与尺度转换”,国家973项目“陆表生态环境要素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算法”第二课题,经费151.79万元,负责人,2007.7-2011.8  · “多角度植被间隙率遥感估算的尺度效应及纠正”,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经费50万元,负责人,2006.1-2008.12。  · “三线阵CCD立体相机数据处理研究”,国家天文台嫦娥1号横向项目,经费32,3万,负责人,2005.8-2007.8  · “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经费298.6万,技术总负责,2003.5-2005.6  · "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技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经费167万元,负责人,2002.1-2003.12  · “利用AATSR和SPECTRA联合反演植被组分温度的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37万元,负责人,2005.1-2007.12。  · "利用ATSR-2数据提取地表组分温度的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4万元,负责人,2002.1-2004.12  · “直方图尺度转换函数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经费7万元,负责人,2003.1-2004.12  主要参加项目  · "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国家973项目,经费928.9万元,主要参加人,2000-2002  · "利用ATSR数据提取地表组分温度",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经费60万元,协助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小文主持、执行和管理,2000-2002  · "地球表面能量交换的遥感定量研究",国家"攀登计划",经费480万元,主要参加人,1997-2001  · "多角度对地观测技术及其应用",国家863项目,经费20万元,主要参加人,1996-1998  · "Confronting Global Warning: Enhancing China's Capacity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经费2,255,230美圆,主要参加人,2001-2004  · "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Directional Thermal Radiance for Improvement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trievals from MODIS, ASTER, and LANDSAT-7 Instruments",NASA项目,经费300,236美圆,主要参加人,1998-2000  · "Modeling Directional Reflectance and Emission for Dynamic Monitoring of Vegetation and Retrieving Energy Flux Parameters on land Surface Using ATSR Products",欧空局ERS-AO3国际合作项目,免费提供数据,第三主持人,1998-2000  特邀报告:  · Guangjian Yan, Multispectral Canopy Imager (MCI)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oody-to-total Area Ratio Determination of Tree Canopy, The 30th Asian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18th-23rd October, 2009, Beijing.
  • 谢云
  • 谢云老师简历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 86-010-58807391  传真: 86-010-58806955  邮件: xieyun@bnu.edu.cn  地址: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学习经历  1998年,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自然地理学环境演变方向;  1988年,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学;  1985年,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学。  教学与研究方向  主讲课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气候影响评价》.《气候学》.《自然资源评价基础》。  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价 。  工作经历  1988- 今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气候学相关的教学与研究。  1999-2000年,美国农业部(USDA)/农业研究局(ARS)/草地.水土研究实验室(Grassland,Soil and Water Research ;Laboratory),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作物生长模型研究。  2002-2003年,瑞典戈德堡大学(Göteborg University),地球科学中心(Earth Sciences Centre),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价研究。  近年来主要科研项目  2003-2006年,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与土地退化预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第二参加人。  2002-2004年,中国降雨侵蚀力研究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持人。  2001-2005年,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模型与模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第二子课题主要参加人。  2002-2003年,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 on local-scale land use, Shaanxi Province, China.  瑞典国际发展属资助项目,中方主持人。  2000-2002年,作物生长模型适用性研究。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主持人。  发表论文(著)  1. Xie, Yun, James R. Kiniry, Jimmy R. Williams. The ALMANAC model's sensitivity to input variables.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3, 78: 1-16  2. Xie, Y. and J.D. Liu. Impact of climate on grain yields in China during 1949-1992.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8, 8(4):309-316  3. Xie, Y, J.R. Kiniry, V. Nedbalek, and W.D.Rosenthal. Maize and sorghum simulations with CERES-Maize, SORKAM, and ALMANAC under water-limiting conditions. Agronomy Journal, 2001, 93(5):1148-1155 .  4. Xie, Y, B. Liu, M. A. Nearing. Practical Thresholds for Separating Erosive and Non-Erosive Storms.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2002, 45(6): 1843-1847.  5. Xie, Y, Erik van den Elsen, B.Y. Liu, K.O. Trouwborst, C.J. Ritsema, Y.Q. Wu, and W.B. Zhang.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and runoff generation in a gully system. In: Proceedings--Process of soil erosion and its environment effect (Vol.II), 12th international soil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conference, 2002, pp278-284  6. Erik van den Elsen, Y. Xie, Baoyuan Liu, Jannes Stolte, Yonqui Wu, Kim Trouwborst, Coen J. Ritsema. Intensive water content and discharge measurement system in a hillslope gully in China. Catena, 2003, 54:93–115  7. Kiniry, J.R., Y. Xie, T.J. Gerik. Similarity of maize seed number responses for a diverse set of sites. Agronomie, 2002, 22: 265-272  8. Fang, X.Q., Y. Xie, and L.J. Li. Effects of duststorms on the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3, Focus 3: 93-101  9. Kiniry, J.R., Y. Xie, and T.J. Gerik. Maize seed number response to high planting density.pp.19. In Annual meeting abstracts of ASA,CSSA,and SSSA. Salt Lake City. 1999.  10. Kiniry, J.R., J.G. Arnold, Y. Xie. Applications of model with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 L.R Ahuja, L.Ma, T.A. Howell (ed.) Agricultural System Models: in fiel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Lewis Publishers, Boca Raton, CRC Press LLC, 2002, pp. 207-227  11. Kiniry, J. R., Garry McCauley, Y. Xie, and Jeffrey G. Arnold. Rice parameters describing crop performance of four U.S. cultivars.Agronomy Journal, 2001, 93(6): 1354-1361  12. Shi, Peijun, Wang Jing’ai, Y. Xie, Wang Ping, Zhou Wuguang. Climatic Change, Natural Disasters of Agriculture and Grain Yield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J. Agric. Meteorol, 1997, 52(5):923-934  13. Wu, Yongqiu, Kunqing Xie, Qingchun Zhang, Yan Zhang, Y.Xie, Guanghui Zhang, Wenbo Zhang, Coen J. Ritsema. Crop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temporal change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Catena, 2003, 54:7–16  14. Zhang, Y., B.Y. Liu, Q.C.Zhang, Y. Xie. 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soil erosion by water. Acta Botanical Sinica, 2003, 45(10):1204-1209  15. 谢云,刘宝元,章文波. 侵蚀性降雨标准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0, 14(4):6-11  16. 谢云,James R. Kiniry,Jimmy R,陈友民,林而达.作物模型输入变量的敏感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02, 35(9):1208-1214  17. 谢云,James R. Kiniry,刘宝元.不同空间尺度下的ALMANAC模型验证.应用生态学报,2003,14(8):1291-1295  18. 谢云,James R. Kiniry.国外作物生长模型发展综述.作物学报,2002,28(2):190-195  19. 谢云,方修琦. 1978-1996年我国粮食生产旱涝灾害变化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9, 8(2):119-124  20. 谢云,林燕,张岩.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发展与应用.地理科学进展,2003, 22(3):279-287  21. 谢云,刘宝元,伍永秋. 切沟中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特征.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2):278-282  22. 谢云,刘继东. 1949-1992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气候影响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1997, 12(4):317-322  23. 谢云,邱维理,周颖. 我国粮食生产水热条件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34(增):97-101  24. 谢云,王晓岚,林燕.近40年中国东部地区夏秋粮作物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资源科学,2003, 25(2):7-13  25. 谢云,武吉华. 准格尔旗气候波动与粮食生产变化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30(4):525-528  26. 谢云,章文波,刘宝元. 用日雨量和雨强计算降雨侵蚀力. 水土保持通报,2001,21(6):53-56  27. 谢云. 内蒙古自治区气候生产潜力动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1993, 8(4):364-370  28. 谢云. 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水分模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理研究,1996, 增刊:122-126  29. 谢云. 晋陕蒙接壤区农业灾情系统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32(2):281-284  30. 谢云. 国营农场发展的生态模式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 18(6):379-381  31. 谢云. 中国农业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33(3):422-426  32. 谢云. 粮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资源科学,1999, 21(6):13-17  33. 高晓飞,谢云. 用ALMANAC作物生长模型模拟冬小麦生长.自然资源学报,2003,(4):505-510  34. 金键君,谢云,张科利. 不同样本下雨量标准的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01, 21(2):31-33  35. 林燕,谢云,王晓岚. 土壤水蚀模型中的融雪侵蚀模拟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3,17(3):16-20  36. 刘宝元,谢云,张科利.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7. 伍育鹏,谢云,章文波. 国内外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方法的比较.水土保持学报,2001, 15(3):31-34  38. 叶芝菡,谢云,刘宝元. 日平均气温的两种计算方法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8(3):421-426  39. 章文波,谢云,刘宝元. 降雨侵蚀力研究进展.水土保持学报,2002,16(5):43-46  40. 章文波,谢云,刘宝元. 用雨量和雨强计算次降雨侵蚀力.地理研究,2002,21(3):384-390  41. 章文波,谢云,刘宝元. 中国降雨侵蚀力空间变化特征.山地学报,2003,21(1):33-40  42. 方修琦,李令军,谢云. 沙尘天气过境前后北京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3):407-411  43. 史培军,王静爱,谢云,王平,周武光. 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7,12(3):197-203
  • 吴殿廷
  • 吴殿廷老师简历  职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区域规划,旅游规划,城镇规划  主讲课程:  区域分析与规划(本科);  区域分析与规划研究(硕士生);  区域发展研究(博士生)  联系方式:电话:010-58807455-1629  电子信箱:wudianting@bnu.edu.cn  学历与经历  1977-1979,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学生,专业方向数学  1981-1985,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生,专业方向地理学  1985-1988,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地理数学模型,导师:杨秉赓教授。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0-1993,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专业方向经济地理学,导师陈才教授。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8-1993,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员,主要从事水文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4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主要从事区域科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分任讲师(1994)、副教授(1994-2002)、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 )  1997-1998年曾任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  1999-2000,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经济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1999-2002,教研室主任  2002-2006.6,学院分党委书记  2006.6-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评价委员会委员。  学术著作  (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包括:)  1.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9-12-2  2.吴殿廷主编,旅游开发与规划,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殿廷主编,定都与迁都——兼论中国迁都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吴殿廷主编,山岳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6.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7.吴殿廷主编,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9  8.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吴殿廷等著,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吴殿廷主编,地理科学与地理技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1.吴殿廷主编,资源.环境.区域开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12.董锁成,万本太,吴殿廷等,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面向21世纪资源与环境战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陈才,吴殿廷,王力,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4.孟纯舫,刘继生,吴殿廷主编,东北地区消费行为地理研究,《人文地理》1992专集  15.杨万钟主编,吴殿廷参加,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6. 程潞主编,吴殿廷参加,中国经济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7.课题组编,吴殿廷参加,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  (主持、协助主持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参加十余项。其中主要的有:)  吴殿廷主持,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前期重大项目研究,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研究,2009  吴殿廷主持,武汉都市圈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中部崛起旅游发展规划子课题),2007-2008  吴殿廷主持,西藏桑日县旅游规划,2008  吴殿廷主持,大连复州河金银谷旅游开发规划,2007  吴殿廷主持,辽宁省国土规划(总体规划),2005-2006  吴殿廷主持,辽宁复州河金银滩旅游开发规划,2007  吴殿廷主持,大连东屏山旅游开发规划(总体规划),2005-2006  吴殿廷主持,大连瓦房店市新农村规划(试点、经济社会规划,楼房等5村),2006  吴殿廷主持,尼尔基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2006  吴殿廷主持,西藏墨竹工卡旅游开发规划,2004-2005  吴殿廷主持,北京市海淀新区中长期战略规划,2004.6-12  宋金平、吴殿廷主持,“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山区发展规划,2004.5-12  吴殿廷、葛全胜主持,西藏山南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04  吴殿廷主持,河北省白沟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3-2004  董锁成主持,吴殿廷参加,甘肃酒泉地区旅游发展规划,2002-2003  水利部综合事业管理局主持,吴殿廷参加,湖南皂市水库风景区旅游开发规划,2003-2004  吴殿廷主持,瓦房店市李官海滩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李官镇政府)2002  吴殿廷主持,河南省璞阳县柳屯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体改办),2001-2002  吴殿廷主持,河南省安阳县魏庄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体改办),2001-2002  吴殿廷主持,黄冈市白潭湖旅游开发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黄州区政府),2000-2002  吴殿廷主持, 鞍山市“十五”旅游发展规划(鞍山市政府),2000,主持  吴殿廷主持,大连市甘井子区“十五”规划(甘井子区政府),2000  吴殿廷主持,复州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国家体改办),1999-2000  吴殿廷主持,北京市大兴县金星乡跨世纪发展研究(金星乡政府),1998  吴殿廷主持,辽宁省瓦房店市跨世纪发展战略(瓦房店市政府、系列研究),1997-1998,主持。  史培军、吴殿廷主持,中捷友谊农场跨世纪发展研究(农场), 1996-1997  吴殿廷、史培军主持,大连市跨世纪发展战略(大连市计划委员会),1995-1997  史培军、吴殿廷主持,内蒙古自治区“九五”规划(自治区政府,1994-1995  张文奎、刘继生、吴殿廷主持,东北地区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国家基金),1990-1994  宋金平、吴殿廷主持,湖北省浠水县旅游规划研究(浠水县政府),2000-2001  吴殿廷参加,湖北省黄冈市旅游开发规划(黄冈市政府),2000-2001  吴殿廷参加,区域自然灾害模糊风险算法及其在减灾方案筛选中的应用(国家基金),2000-2002  吴殿廷参加,西部近50年城市化与环境互动作用机理研究(国家重点),2002-2004  吴殿廷参加,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1-2002  吴殿廷参加,吉林省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效果研究(吉林省科委),1993-1994  吴殿廷参加,图们江开发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海洋局等),1990-1994  吴殿廷参加,长白山特产资源技术开发规划(国家科委重点),1986-1988  葛全胜主持,吴殿廷、张捷等参加,中部崛起旅游规划(国家旅游局),2007-2008  李萍、吴殿廷等,海南保亭县毛感景区开发规划,2009-2010  水利部委托、吴殿廷主持,松花江哈尔滨段公共休闲空间建设谈吐开发规划研究,2009-2010  主要学术论文  截至到2009年,已经在国内期刊和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1987-2009)  近年获奖情况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名称:区域分析与规划系列教材编写与课程建设(第一获奖人)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名称:区域地理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奖证书)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名称:同上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获奖名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国家环保局(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7。获奖名称:我国东部地区环境、资源战略  另有多项学校教学、科研、教材成果奖
  • 王民
  • 王民老师个人简历  职称:教授 博士  主讲课程:  地理教学法(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  地理课程论(研究生专业课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课程)  E-mail:wangmin@bnu.edu.cn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100875  电 话:010-58807455转1631(O)等  网 址:www.wangminedu.com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02.6~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6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  1999.8 获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理学博士学位  1993.6~2001.6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  1988.8 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87.6~1993.6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  1982.3~1987.6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助教  1978.3~1982.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生  1977.12~1978.2 北京空军机械修理厂  1972.3~1977.2 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科研经历  ◆在研科研项目:  ● 北京 6 个世界文化遗产的解说现况调查(2006-2007)(项目负责人)  ● 云台山环境解说体系评估项目(2005-2007)(项目负责人)  ● 中国、美国、德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法的文化研究项目(2006-2008)(中方负责人)  ● 北京市未成年人环境道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首都精神文明办重点项目)(2004-2006)(课题负责人)  ● 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项目(联合国大学项目)(2005-)(中国负责人)  ● 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高中地理教科书(教育部重点项目)(2003-2008)(主编)  ● 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初中地理教科书(教育部重点项目)(2001-2007)(主编)  ● 中国、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国、德国合作项目)(2002--2008)(中方负责人)  ●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缘起、国际比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概念框架建立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2002-2006)(负责人)  ● 全球地理教育在线中心项目(CGGE),由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组织,美国科学基金会赞助(2004-2008)(中国负责人)  ◆已完成的科研项目:  1. 中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国家基础教育项目)(2002-2003)(分项负责人)  2. 国际地理联合会项目: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teacher’s guide 王民作为主要中方负责人,编写了中国案例,并作为主要译者,将其译为英文。(2004)  3. 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与教学地图研究(中国地图出版社项目)(2000-2002)(课题负责人)  4. 中国与德国地理教育比较研究(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2000-2001)(中方主持人)  5. 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大纲制定(教育部重点项目)(1999-2001)(课题负责人)  6.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修改(教育部重点项目)(1999-2000)(项目召集人)  7. "依法保护古都风貌,科学规划建设首都"专题调研(北京市统战部)(1999-2000)(课题负责人)  8. 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多媒体软件设计(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1999-2000)(课题负责人)  9. 面向21世纪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与实践(教育部师范司重点项目)(1998-2000)(课题负责人)  10.初中地理教材中日照市形象研究(山东日照大陆桥办公室)(1998-1999)(课题负责人)  11.北京市21世纪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市教委项目)(1998)(副组长)  12.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英国石油公司(BP)合作项目)(1997-2000)(参与)  13.第三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修改(五·四制)(北京师大项目)(1996-1998)(主编)  14.北京市高中地理实验教材研究与编写(北京市社科项目)(1996-2001)(主编)  15. 全国成人高考地理试题库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项目)(1995-1996)(参与)  16. 中国、德国地理教科书研究(教育部对外合作项目)(1994-1998)(中方地理负责人)  17. 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加拿大发展研究中心)(1993-1995)(副组长)  主要学术成果  ◆著作、教材、译著  第一部分:专著(中文)  1.可持续发展教育概论,王民主编,地质出版社,2005.9  2.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项目与国际动态,王民主编,地质出版社,2005.9  3.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绿色大学,王民主编,地质出版社,2005.9  4.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估探索,王民主编,地质出版社,2005.9  5.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王民主编,地质出版社,2005.9  6.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研究,王民主编,地质出版社,2005.9  7.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地理,王民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书号ISBN 7-5602-4245-6/G·2890  8.《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地理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民(专题四),2004.7  9.《地理新课程教学论》,王民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书号:ISBN 7-04-012364-9  10.《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地理》,王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标准书号ISBN 7-303-06672-1  11.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第十三章,王民,2003.9  12.《国外地理教育动态》,王民、贺小飞,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地理课程论》,王民,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4.《国外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设置方式》,王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15.《日本、德国中小学地理课程与教科书》,王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16.《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王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17.《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王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18.《德国--中国地理教科书视野的扩展》,王民,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  1.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王民编写部分)
  • 王静爱
  • 王静爱老师简历  王静爱,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学位;女,满族,河北省定州人。  主要从事区域地理教学和区域土地利用、自然灾害与土地退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单 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E-mail:sqq@bnu.edu.cn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01.6 -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  1995.6-2001.6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  1988.9-1995.6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系,讲师  1985.9-1988.7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学系研究生(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  1982.1-1985.9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助教  1978.3-1982.1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学系(理学学士),本科生  1975.3-1978.3 内蒙古包头郊区,知青  目前社会工作  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  《干旱区研究》杂志编委  北师大“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校级重点)主任  北师大工会女教工委员会委员  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讲授课程(高校教龄27年)  2007-目前:  主讲“中国地理”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  主讲 “区域自然条件评价” ( 研究生学位课程)  主讲“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 (民政专业硕士学位课程)  主持“地理教学方法前沿讲座” (教育硕士学位课程)  参与 “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 ( 博士生学位课程)  参与 “高等自然地理学” ( 硕士生学位课程)  1996年以来:  主讲并建设“中国地理”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  主讲并建设“区域自然条件评价” 研究生课程  合讲“资源与环境科学导论” 本科生课程  主讲过“乡土地理” 本科生选修课课程  主讲过“地理素描” 本科生选修课课程  1990-1995年:  主讲并建设“中国自然地理”本科生专业课程  主讲“遥感导论”、“地图应用”、“地理素描”、“中国地理”等课程  1982-1989年:  主讲并建设“地图学与测量”、“地图学”(专业基础课)、“遥感概论”(专业基础课)  主讲“遥感地学分析”和“地学基础”等课程  教学研究  在研项目:  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项目:编制《中国省区地理丛书》(2006-2011)  主持区域地理国家教学团队(2008-2010)  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地理”(2005-2010)  主持北京市区域地理教学团队(2008-2010)  主持北京市教学名师项目(2008-2011)  参加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0630532(2007-2010)  结题项目:  主持中国地图出版社项目:编制《中国地理图集》(2006-2008)  主持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地理”(2003-2004)  主持北京市教委高教精品教材项目“中国地理教程”(2003)  主持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创建区域地理名牌系列课”(2002)  主持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创建区域地理名牌系列课”(2000)  主持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创建区域地理名牌系列课”(1998)  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教育改革工程项目“教与学关系研究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2000-2001)  参加教育部“九五”项目教育重点课程的研制与“中国自然地理”软件制作与开发(1998-1999)  主持北京师范大学21世纪教改项目 “区域地理教学改革”(1998-1999)  本科生培养  1996年以来指导本科生生产实习35人(关于区域地理数据库、灾害制图等方面)  1991年以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76篇(主要围绕承担的科研课题开展)  2008年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1项  2001年以来指导校级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10项,完成10项  2000年以来指导理科基地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8项,完成8项  2001年做理科基地班导师,先后指导29人  科研项目  在研的科研项目  1.海冰资源化与利用技术,( 2006-2010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项目 ) (项目主持人)  2.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2006-20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项目负责人)  3.长三角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等级评估技术研究(2008-201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项目负责人)  4.中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方法研究(2009-2011)(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项目负责人)  5.沙区环境安全保障与工程 治沙技术研究 (2006-20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参加人 )  6.干旱化及其阶段性转折对我国粮食、水和土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973 项目) (总项目名称:北方干旱  化与人类适应)( 2006-2010 )(项目参加人)  已结题的科研项目  1.区域农业旱灾灾后恢复性评价方法与综合减灾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7-2009 )(项目主持人)  2. 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研究(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物资储备局)  3. 基于系统中药的中药材道地性安全性研究(新医药学科重点支持项目)(2008-2009)(项目参加人)  4. 编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图集》(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项目)( 2006-2008 )(制图负责人)  5. 深圳市环境资源测算及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与深圳市环境保护局合作项目 )(2006-2007)(项目参加人)  6.面状与线状沙源的工程防沙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总项目名称: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  2007)(项目负责人)  7.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国土资源部)(2006)(项目参加人)  8. 水灾风险管理(中法合作项目)(2004-2007)教育部科技司(参加人)  9.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安全政策项目( 国家“ 985 工程” 第一期)(2003-2005)(项目参加人)  10. 区域农业旱灾灾情形成过程中的脆弱性诊断与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项目主持人)  11. 渤海海冰资源开发与农业综合利用技术(863项目)(2003-2005)(项目参加人)  12.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储量测算(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2004-2006)(项目参加人)  13. 草原与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图编制及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973项目)(总项目名称: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  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2001-2005)(三级课题负责人)  14. 中国自然灾害及救助区划(国家民政部项目)(2002-2004)(项目执行负责人)  15.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开发量估算及其在农业灌溉的应用研究(教育部项目)(2001-2004) (项目主持人)  16. 我国北方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化的影响-社会经济数据库(1949-1999)(973项目)(总项目名称:我国未来生存环  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1999-2004)(三级课题负责人)  17. 沙区农田、草地土壤风蚀防治技术研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总项目名称: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  发)(2001-2004)(三级课题负责人)  18. 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编制(北京师范大学、瑞士再保险公司项目)(2002-2003)(制图总设计)  19.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研究(2002-2003)(中国工程学院项目)(总项目名称:西北地区水资源配  置、生态 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参加人)  20.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地理数据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项目名  称:我国未来生存环境演变趋势预测)(1998-2002)(三级课题主持人)  21.利用ATSR数据提取地表组分温度(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项目)(2000-2002)(参加人)  22.中国东北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地理数据库(95国家预选项目)(1998-2001)(三级课题主持人)  23.中国自然灾害数字地图编制(北京师范大学、瑞士再保险公司项目)(1999-2001)(制图总设计)  24.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情形成影响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7-1999)(专题负责人)  25.不完备信息条件下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5-1998)  26.中国自然灾害区域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92-1995)(专题负责人)  27.中国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减灾区划研究(国家教委“八·五”重点项目)(1993-1995) (专题负责人)  28.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0-1992)(专题负责人)  29.区域灾情速测速报评估模型研究(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1990-1992)(参加人)  30.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编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委托项目)(1990-1992)(制图总设计)  31.内蒙古文物地图编制(内蒙古文化厅委托项目)(1989-1992)(参加人)  32.黄河皇甫川流域土地生产力及水土保持信息系统(水利部黄委会基金项目)(1988-1992)(参加人)  33.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重大问题及总体方案(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1990-1991)(参加人)  34.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土地管理局委托项目)(1990-1991)(参加人)  35.内蒙古地区区域灾情速测速报技术试验研究(民政部委托项目)(1989-1991)(参加人)  36.内蒙古草原牧场防护林区遥感调查研究(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1989-1991)(参加人)  37.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遥感调查与系列制图(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1989-1991)(参加人)  38.陕西省佳县经济发展系统研究(陕西省科委项目)(1989-1991)(参加人)  39.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应用研究(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1983-1990)(参加人)  40.应用遥感技术编制内蒙古土壤侵蚀图(水电部委托内蒙古科委项目)(1985-1987)(参加人)
  • 王锦地
  • 王锦地老师简历  职务: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二级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工作经历:  1999年2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1985年2月至1999年2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讲授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课程:定量遥感(2004-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课程:定量遥感(2000-2002),地表参数反演与尺度转换(2006- )  培养学生:  1999年以来指导8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  1999年以来招收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23名,其中14人完成硕士论文、4人转硕博连读研究生、5人在读  2001年以来招收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11名,其中7人完成博士论文、4人在读  学术工作: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获得奖励:  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  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3完成人)  科研项目: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耦合遥感瞬间模型和过程模型的地表参数反演”(2009-201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农情监测与农田管理决策的多源遥感数据同化方法”(2008-2009)  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陆表生态环境要素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 第7课题“基于地表参数知识库的遥感综合定量反演”(2007– 201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玉米作物精准农业体系构建及应用示范”子课题“玉米虫草害遥感监测与产量预报”(2006-2010)  完成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地物波谱数据库的多尺度地表参数反演”(2006.1-2008.1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植被测量波谱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波谱尺度转换研究” (2005.1-200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植被真实结构知识库支持下的遥感物理模型反演”(2002.1-2004.1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2002.7 -2004.6)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遥感应用示范工程总体技术研究” 子课题“基于遥感信息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标准规程”(2004.5 -2005.6)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遥感区域综合应用示范” 子课题“兖州市土地利用图制作”(2005.7-2006.6)  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地球表面能量交换的遥感定量研究"第2课题“地表能量交换中关键参数的遥感定量反演研究(1997- 2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植被冠层反射模型反演的数学规划方法研究”(1997.1-2000.12)  参加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定量遥感在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2005-2008)  参加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地表参数反演与四维同化遥感数据产品”(2004.12-2007.12)  参加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其应用”(2000.5-2005.9)  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系统”(1998-2000)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离散植被组分几何结构和光学特性对遥感反射分布的影响”(1998-2001)  主要论著:  王锦地,张立新,柳钦火,张兵,尹球等,2009, 中国典型地物波谱知识库,科学出版社。  Wang Jindi, Li Xiaowen, 2008, Knowledge database and inversion, in S. Liang (Ed.), Advances in Land Remote Sensing: System, Modeling, Inversion and Application. (Chapter 8), 203-217, New York: Springer.  王东伟,王锦地,肖志强,张戈,2008,基于波谱数据库先验信息的地表参数同化反演方法,自然科学进展,18(8):908-917。  万华伟,王锦地,屈永华,焦子锑,张颢, 2008,植被波谱空间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方法初步研究, 遥感学报,12(4):538-545。  肖志强, 王锦地, 王森, 2008, 中国区域MODIS LAI产品及其改进, 遥感学报,12(6):993-1000。  Yongmei Chen, Shunlin Liang, Jindi Wang, Hye-Yun Kim, John V. Martonchik, 2008,Validation of the MISR land surface broadband albedo,Int.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doi:10.1080/01431160802199876.  Zhiqiang Xiao, Jindi Wang,Shunlin Liang, 2008, Retrieval of canopy biophysical variables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us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5(6):877-881.  Yonghua Qu, Jindi Wang, Huawei Wan, Xiaowen Li, Guoqing Zhou, 2008, A Bayesian network algorithm for retriev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land surface vegetati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doi:10.1016/j.rse.2007.03.031.  Dongwei Wang, Jindi Wang, Yongmei Chen, Haobo Lin, Shunlin Liang, Zhiqiang Xiao, 2008, Crop LAI Retrieval from MODIS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Observations Using Particle Filter Algorithm and a Crop Growth Model, In Proceedings of IGARSS08 .  王锦地,张戈,肖月庭,屈永华,基于地物波谱库构造农作物生长参数的时空分布先验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3):284-291, 2007.  宋金玲,王锦地,刘小青,农作物冠层BRF及波谱的计算机模拟及其验证,遥感学报,11(2): 228-234,2007.  屈永华,王锦地,刘素红,万华伟,周红敏,林皓波,贝叶斯网络支持的地表参数混合反演模式研究,遥感学报,10(1):6-14,2006.  万华伟,王锦地,项月琴,张永强,焦子锑,张霄羽, 用MODIS数据监测冬小麦冠层反照率变化信息的方法研究,作物学报,31(12):1572-1578,2005.  焦子锑,王锦地,高峰,谢里欧,张颢,阎广建,何立明,李小文,地面和机载多角度观测数据的反照率反演及对MODIS反照率产品的初步验证,遥感学报,9(1):64-72,2005.  王锦地,李小文,地物波谱数据库与地表参数的遥感反演,遥感学报,8(Suppl.):4-7,2004.  王锦地,阎广建,王昌佐,遥感反演中不确定性信息处理的一种数学方法,遥感学报,8(3):214-219,2004.  王锦地,李小文,张立新,柳钦火,张兵, 中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建设,遥感学报,7(suppl.):13-16,2003.  王锦地,李小文,苏红波,焦子锑,两组分非同温像元热辐射中多次散射影响的解析模型和验证, 遥感学报,7(1):1-7,2003.  Jindi Wang, Ziti Jiao, Feng Gao, Liou Xie, Guangjian Yan, Yueqin Xiang, Shunlin Liang, Xiaowen Li,Validation of MODIS albedo product by using field measurements and airborne multi-angular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Proceedings of IGARSS03, III:1888-1890, Toulous, France July 21-25, 2003.  李小文, 汪骏发,王锦地,柳钦火,多角度与热红外对地遥感, 科学出版社, 208页,2001.  Li Xiaowen,Gao Feng,Wang Jindi,Alan H. Strahler, A priori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inear BRDF model inversion, J. Geophys. Res. 106 (D11): 11,925-11,935, 2001.  王锦地, 李小文, 孙晓敏,刘强,用热辐射方向性模型反演非同温像元组分温度,中国科学(E辑), 30(增刊):54-60,2000.  李小文,王锦地,Alan H. Strahler, 尺度效应及几何光学模型用于尺度纠正,中国科学(E辑), 30(增刊):12-17,2000.  李小文, 高峰, 王锦地, Alan H. Strahler, 单一太阳角BRDF数据反演过程中误差传播的估计,中国科学(E辑), 30(增刊):6-11,2000.  王锦地,项月琴,李小文,考虑开放度的树冠层辐射传输模型及实验验证,遥感学报, 3(4):279-284,1999.  李小文,王锦地,A.H.Strahler, 再论互易原理在二向反射研究中的适用性,自然科学进展, 9(12):1269-1272, 1999.  李小文,王锦地,地表非同温像元发射率的定义问题,科学通报, 44(15):1612-1616,1999.  李小文,王锦地,Alan H. Strahler,非同温黑体表面上普朗克定律的尺度效应,中国科学(E辑),29(5):422-426,1999.  李小文,王锦地,胡宝新,Alan H. Strahler, 先验知识在遥感反演中的应用,中国科学(D辑),28(1):67-72, 1998.  Wang Jindi, Li Xiaowen, Su Lihong, The Uncertainty and Confidence in BRDF Model Inversion,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with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pp.734-739, Hongkong, Jun. 22-25,1998.  Wang Jindi, Li Xiaowen, Xiang Yueqin, Tree Computed Tomography Algorithm Validation using Measurement Data of Coniferous and Deciduous Crowns,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Suppl):62-70, 1997.  王锦地,李小文,项月琴,树冠承照面反射辐射的分布特征,中国科学(E辑),27(5):430-436,1997.  李小文,倪文革,王锦地等,光在介质层中的路径散射及在下垫面的多次反弹,中国科学(E辑),26(5):457-466,1996.  李小文,王锦地,植被光学遥感模型与植被结构参数化,科学出版社,118页,1995。  王锦地,李小文,A.H. Strahler,树冠叶面积体密度和叶面积指数的间接估值方法研究,环境遥感,10(4):268-297,1995.  李小文,王锦地,A.H. Strahler,不连续植被及其下地表面对光辐射吸收与反照率模型,中国科学,24(8):828-836,1994.
  • 孙睿
  • 孙睿老师简历  职务:教授  二级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学历: 博士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100875  办公室电话:58805457 联系邮箱:sunrui@bnu.edu.cn  学习经历:  · 1992年获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学专业学士学位,  · 1995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气象学专业硕士学位,  · 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 1998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遥感与GIS研究中心,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气象学与气候学》、《计算机地图学》及《资源与环境遥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 2002年11-12月到荷兰 Alterra b.v., Green World Research, Wageningen进行合作交流。  · 2003年4月-6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 2009.9-2010.6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简介:  生态环境遥感,主要从事碳循环与植被生产力遥感、地表蒸散发及干旱监测、城市扩展遥感动态监测等的遥感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遥感数据与植被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同化研究”,2010-2012年。  2) 欧盟FP7 “Coordinated Asia-European long-term Observing system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hydro-meteor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 Asian-monsoon system with Ground satellite image data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2008-2012年。  3)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主要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与定量评价技术研究”, 2009-2012年。  4) 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计划项目“陆地系统地表过程的遥感综合观测与模拟研究”课题“生态系统关键参数遥感提取模型与算法”,2008-2010年。  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环境一号等国产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面向环境监测的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与同化技术及软件研发研究”,2008-2010 年。  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 2006-2010年。  7)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大尺度水热通量观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究”,2008-2011年。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定量研究”,2006-2008年。  9) 加拿大CIDA项目“中国碳蓄积量的遥感估算”项目,2002-2005年。  10) 863项目“西北半干旱生态植被建设区节水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002-2005年。  11) 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2000-2005年。  12) 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1999-2004年。  代表性成果(论文、专著、软件):  1) 刘昌明, 杨胜天, 孙睿, 基于RS/GIS技术的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  2) ?Wang Peijuan, Sun Rui, Xie Donghui, Zhu Qijiang, Zhang Jiahua, Estimation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 North China Plain with RS-P-YEC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0 ( in press).  3) 李霞, 孙睿, 李远, 王修信, 谢东辉, 严晓丹, 朱启疆,北京海淀公园绿地二氧化碳通量研究,生态学报,2010(待刊).  4) 刘新圣,孙睿,武芳,胡波,利用MODIS—EVI时序数据对河南省土地覆盖进行分类,农业工程学报,2010(待刊).  5) 李远, 孙睿, 刘绍民, 徐自为, 白洁,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在陆面模式验证中的应用初探. 地球科学进展,2010(待刊).  6) 张廷龙,孙睿,胡波,党一诺,孙亮,北京西北部典型城市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特征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1):97-102.  7) 王培娟,谢东辉,张佳华,孙睿,陈声海,朱启疆, BEPS 模型在华北平原冬小麦估产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10): 148-153.  8) 谢仁伟, 牛铮, 孙睿, 汤泉, 基于多波段统计检验的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国土资源遥感, 2009, 20(2): 66-70.  9) 孙亮,孙睿,杨世琦,王汶,陈怀亮,李小文, 利用MODIS数据计算地表蒸散, 农业工程学报, 2009,25(S2), 23-28.  10) Yinuo Dang, Yuan Li, Rui Sun, Bo Hu, Tinglong Zhang, Yin Liu, Estimation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Beijing city. The Joint Urban Remote Sensing Event 2009, Shang Hai, China, 2009, May 20-22.  11) Rui Sun, Xia Zhang, Wen Wang, Urban expansion analysis of the Huang-Huai-Hai Plain region by DMSP/OLS nighttime light data. The Joint Urban Remote Sensing Event 2009, Shang Hai, China, 2009, May 20-22.  12) Wen Wang, Liang Sun, Guo Liu, Rui Sun,The Comparison of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 Estimation with NOAA/AVHRR and MODIS data, Kingdom SPIE. Proceedings of SPIE, Remote sensing for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hydrology X, V. 7104, 71040L . SPIE Europe Remote Sensing, 15 - 18 September 2008, Cardiff , Wales , United Kingdom.  13) Zhang Xuefen, Sun Liang, Sun Rui, Guo Qile, Wang We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n winter wheat late frost by retrievin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MODIS data, Proceedings of SPIE, Remote sensing for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hydrology X, V.7104, 710415. SPIE Europe Remote Sensing, 15 - 18 September 2008, Cardiff , Wales , United Kingdom.  14) Zhang Xia, Sun Rui, Zhang Bing, Tong Qingxi,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using MODIS EVI time series.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 2008, 63: 476–484.  15) 孙亮,孙睿,贾成刚, 张雪芬, 王汶, MODIS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劈窗算法比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1(4): 434-438.  16) 王修信,高凤飞,朱启疆,孙睿 ,杨胜天, 城市公园绿地水热通量的环境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1): 64-69.  17) 王修信, 朱启疆, 陈声海, 孙睿, 杨胜天, 胡玉梅, 刘馨, 高凤飞,城市公园绿地水、热与CO2通量观测与分析. 生态学报,2007,27 (8): 3232~3239 .  18) 张英姬, 孙睿, 石培华, 益建芳,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影像技术, 2008, (2): 40-44.  19) 孙睿,梁璐,杨玲, 基于气象站资料的中国地区太阳日辐射量算法研究,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30(1): 24-27.  20) Wang P., Sun R., Hu J. et al.,Zhu Qijiang, Zhou Yuyu, Li Li, Chen J.M, Measurements and Simulation of Forest Leaf Area Index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5(3): 607-615.  21) Liu R., Chen J.M., Liu J., Deng F., Sun R., Application of a new leaf area index algorithm to China’s landmass using MODIS data for carbon cycle resear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5(3): 649-658  22) Tang S., Chen J.M., Zhu Q., Li X., Chen M., Sun R., Zhou Y., Deng F., Xie D., LAI inversion algorithm based on directional reflectance kerne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5(3): 638-648  23) Feng X., Liu G., Chen J.M., Chen M., Liu J., Ju W.M., Sun R., Zhou W.,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from a process model driven by remote sens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5(3): 563-573  24) Zhou Y., Zhu Q., Chen J.M., Wang Y.Q., Liu J., Sun R., Tang S., Observation and simulation o 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Qilian Mountain, 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5(3): 574-584  25) 张霞,孙睿,张兵,童庆禧,2006。基于MODIS植被指数时间谱的华北平原土地覆盖分类。农业工程学报,22(12):128~132  26) 王培娟, 孙睿, 朱启疆, 谢东辉, 陈镜明, 复杂地形条件下提高BEPS模型模拟能力的途径,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6,11(7):1017-1025  27) Shaomin Liu, Rui Sun, Zhongping Sun, Xiaowen Li and Changming Liu, Evaluation of thre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approaches for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the Yellow River basin .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6, 20(11): 2347–2361.  28) Sun Rui, Yu Xiaofei, Dynamic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 Fra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ainfall in the Ordos Plateau,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uture Intelligent Earth Observing Satellites, 24-26 May, 2006, Beijing , China .  29) 于小飞, 孙睿, 陈永俊, 刘绍民, 周会珍, 张忠山, 乌审旗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资源科学, 2006, 28(4): 31-37  30) 唐世浩,朱启疆,孙睿,基于方向反射率的大尺度叶面积指数反演算法及其验证,自然科学进展,2006, 16(3): 331-337  31) 谢东辉, 孙睿, 朱启疆, 王锦地, 吴门新, 覃文汉, 利用辐射度模型模拟玉米冠层辐射分布, 作物学报, 2006, 32(3): 317-323  32) 王培娟,孙睿,朱启疆,陆地植被二氧化碳通量尺度扩展研究进展,遥感学报 2005, 9(6):751-759  33) Shiqi Yang, Rui Sun and Xuefeng Zhang, Estimation of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 by using MODIS data.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Measurements and Signature in Remote Sensing (ISPMSRS) Beijing . China , Oct. 17-19, 2005.  34) Xiaofei Yu, Rui Sun, Yi Tang and Ying Guo, Monitoring of land cover change in Mu Us Desert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Measurements and Signature in Remote Sensing (ISPMSRS) Beijing . China , Oct. 17-19, 2005.  35) Feng XF, Liu GH, Zhou WZ, Chen JM, Chen MZ, Ju WM, Liu J, Sun R,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in China from a process model driven by remote sensing.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OLS 1-8, PROCEEDINGS : 3055-3058, 2005.  36) 刘绍民,孙睿,孙中平, 李小文,刘昌明,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区域蒸散量估算模型比较,地理学报,2004,59(3): 331-340.  37) 周涛,史培军,孙睿,王绍强. 气候变化对中国土壤异养呼吸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地理学报,2004,59(3):357-365.  38) Sun. R, Gao X, Liu C-M, Li X-W, Estim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Using Integrated NDVI Data,Int. J. Remote Sens. 2004, VOL. 25, NO. 13, 2523–2534.  39) Rui Sun, J.M. Chen, Qijiang Zhu, Yuyu Zhou, J. Liu, Jiangtao Li, Suhong Liu, Guangjian Yan, and Shihao Ta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Changbaishan Natural Reserve, China, using Landsat ETM+ data. 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4, 30 (5): 731-742.  40) Shaomin Liu Zhongping Sun Rui Sun Xuehong Zhang,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models for estimating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 IEEE 2004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4).  41) Shiqi Yang, Rui Sun, Defa Mao, Xuehong Zhang, Jianyong Cui, Estimation of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y using MODIS data. IEEE 2004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4).  42) 孙睿,刘昌明,李小文, 利用累积NDVI估算黄河流域年蒸散量,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55-160.  43) 孙睿, 刘昌明, 地表水热通量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3):434-438.  44) 杨胜天,刘昌明,孙睿,黄河流域干旱状况的气候与植被特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36-141.  45) 周宇宇,唐世浩,朱启疆,李江涛,孙睿,刘素红,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叶面积指数测量及结果,资源科学,2003,25 (6):38-42.  46) Sun Rui, Zhou Yuyu, Liu Changming, Yang Shiqi, Response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n climate change in the Yellow Yiver basin, IEEE 2003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3), JUL 21-25, 2003.  47) Shengtian Yang, Changeming Liu, Sun Rui,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drought in Yellow River basin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EEE 2003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3), JUL 21-25, 2003.  48) Ding JL, Zhu Q, Zhang Y, Tiyip T, Liu CS, Sun R, Pan XL,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fusion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ation algorithm, ECOSYSTEMS DYNAMICS, ECOSYSTEM-SOCIETY INTERAC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FOR SEMI-ARID AND ARID LAND, PTS 1 AND 2 4890: 262-269, Part 1&2 2003, SPIE.  49) Sun Rui, Liu Chang-ming, Zhu Qi-jiang, Dynamic change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using multi-temporal AVHRR-NDVI dat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2, 12(1):29-34.  50) 杨胜天,刘昌明,杨志峰,孙睿,周晓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地理学报,2002,57(1):11-18.  51) Q.J.ZHU, X.CHEN, R.SUN,A Revised Energy Use Efficiency Model to Estimate NPP in China and its Validation,IEEE 2002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2) , JUN 24-28, 2002.  52) Zhou YY, Zhu QJ, Sun R, The research of soil moisture difference using the delaying effect of the precipitation on the vegetation. IEEE 2002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4th Canadian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IGARSS 2002), JUN 24-28, 2002.  53) 周晓东,朱启疆,王锦地,孙睿,陈雪,吴门新,夏玉米冠层内PAR截获及FPAR与LAI的关系,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110-115.  54) 周晓东,朱启疆,孙中平,孙睿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方法的初步探讨,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2):125-131.  55) 杨胜天, 刘昌明,孙睿,近20年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地理学报,2002,57(6):679-684.  56) 孙睿,朱启疆. 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遥感学报,2001,5(1) : 58-61.  57) Sun Rui, Zhu Qi-jiang. Estim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China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 vol. 11, No.1,14-23.  58) 孙睿,刘昌明,朱启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与降水的关系,地理学报,2001,56(6):667-672.  59) Rui Sun,Qijiang Zhu. Estim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China Using NOAA AVHRR Data. IEEE 2001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JUL 09-13, 2001.  60) Qijiang Zhu,Taizong Rong,Rui Sun, Yanmin Shuai. A Study on Fractal Simulation of Forest Fire Spread . IEEE 2001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JUL 09-13, 2001.  61) Tang Shihao, Zhu Qijiang, Li Xiaowen, Sun Rui, Yan Guangjian, Inversion of the Li-Strahler GOMS Model for Component Signatures and Fractions. IEEE 2001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JUL 09-13, 2001.  62) 朱启疆,戎太宗,孙睿,吴门新,林火扩展的分形模拟案例研究,中国科学(E辑),2000,30(增刊):106-112.  63) Zhu Qijiang, Rong Taizong, Sun Rui, 2000,A case study on fractal simulation of forest fire spread.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43(Supp.),104-112.  64) 孙睿,朱启疆,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地理学报,2000年,55(1):36-45.  65) 孙睿,朱启疆. 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999,10(6):757-760.  66) 刘昌明,孙睿,水环境的生态学方面: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平衡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1999年,10(3):251-259.  67) 洪佳华,孙睿,陶英丽,夏玉米叶片光谱吸收率初探,中国农业气象,1998,19(4):4-7.  68) 孙睿,朱启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中国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增刊):132-137.  69) 孙睿,洪佳华,曹永华,夏玉米光合生产模拟模型初探,中国农业气象,1997,18(2):20-23.  70) 周英, 申双和, 孙睿, 南京地区稻田蒸散的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3, 16(4): 492-499.
  • 苏筠
  • 苏筠老师简历  职称: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自然灾害 资源生态  Email:suyun@bnu.edu.cn  教育经历  1999年9月-2002年7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博士  1996年9月-1999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自然地理学硕士  1992年9月-1996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地理学学士  科学研究  在研项目:  主持:社会减灾能力信任对公众应急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2010  主持:科技信赖对公众的灾害风险认知与响应行为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年  参加:区域农业旱灾灾后恢复性评价方法与综合减灾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年  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地理”建设(教育部教改项),2006-2010  参加: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科基地项目),2006-2009  结题项目:  参加:区域农业旱灾灾情形成过程中的脆弱性诊断与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年  主持:内蒙兴和县人类活动对农业旱灾灾情的影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基金),2002-2003年  教学教研  2002-2008年,承担两门本科生课程“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和“乡土地理”教学  2006-2009年,承担硕士生课程“土地资源管理”  2008—2009年,承担本科生中国地理(专题教学)  指导99级-05级本科毕业论文共计20篇  指导06级硕士毕业论文3篇  指导本科生科研基金课题共计10项  获得奖励  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  2008年,乡土地理获批校级精品课程  2008年, 区域分析与规划系列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 等奖(第三完成人)  研究成果  参编教材图书  1.主要编制者之一. 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中英文对照). 科学出版社,2003  2.第三文字编撰人. 中国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3.第二主要编写人. 自然灾害与防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第二主要编写人.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发表论文  1.苏筠, 尹衍雨,高立龙,努尔买买提·吾布力卡斯木.影响公众震灾风险认知的因素分析——以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地区为例 西北地震学报,2009 ,31( 1 ): 51-56  2.苏筠, 刘南江,林晓梅 . 社会减灾能力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的区域对比——基于江西九江和宜春公众的调查.长江流域资源与 环境,2009 ,18(1):92-96  3.苏筠, 周钰,叶琳 . “同课 - 分类 - 异构”教学模式在高师“乡土地理”课程中的教改实践 .中国地质教育,2009,(1): 128-131  4.周钰,何亚琼, 苏筠 . “乡土地理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模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8,26(4) : 113~116  5.张美华, 苏筠, 钟景鼐.区域减灾能力信任与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基于社会调查及分析.灾害学,2008,23(4):70-75  6.苏筠, 林晓梅,李娜.影响灾后恢复期的因素分析—基于水灾灾民的调查.灾害学,2008,23(4):54-59  7.苏筠, 李娜,张美华,高立龙 . 公众信任及水灾风险认知的区域对比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 ,18(7): 5-10  8.苏筠, 伍国凤,朱莉,周夏,付丽佳 . 自然灾害知觉的不安全心理特性与调适建议 .灾害学,2008 ,23(2):19-23  9.苏筠, 张美华,高立龙,李娜 . 防洪工程信任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影响初探——基于长江流域部分地区问卷调查的分析 . 自然灾害学报,2008 ,17(1):75-80  10.Mei-hua ZHANG,Jing-nai ZHONG,Yun SU. Trust in Local Ability of Reducing Disasters and its Influences on Public Flood Risk Percep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 THEOPY AND PRACTICE OF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 2008:345-350 (ISTP 检索 )  11.张美华,苏筠. 民众水灾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基于黄河滩区和长江垸区的调查. “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47-352  12.刘珍、王静爱、 洪世奇、 苏筠 、张文生 . 基于 GIS 图谱法的中药资源生境恢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3(5):567-571  13.Mei-hua ZHANG, Yun SU,Li-long GAO,Na LI . Influence of Flood-control Engineering Faith on Public Flood Risk Cognition: Based on China Yangtze River Questionnaire Survey.Asia Pacific Symposium on Safety 2007:207-209  14.苏筠、伍国凤等. 首都大学生自然灾害认知与减灾教育建议. 灾害学. 2007,(3)  15.王静爱、苏筠、贾慧聪.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的教学理念与建设. 中国大学教学. 2007,(7):17-22转24  16.WANG Jing-ai, SU Yun, SHANG Yan-rui etc. Vulnerability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e Drought Disaster in Chin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地球科学进展)2006, 21(2):161~169  17.苏筠、王静爱. 高师“乡土地理”范式化教学的改革探讨. 中国地质教育. 2006,(3):72~75  18.苏筠、王静爱、陈静.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6,14(4):9~11  19.罗云、裴晶晶、苏筠. 城市小康社会安全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24~28  20.崔欣婷、苏筠. 小空间尺度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初探——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为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5,21(3):80~83,87  21.王静爱、商彦蕊、苏筠等. 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130~137  22.苏筠、周洪建、崔欣婷. 湖南鼎城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14(4):522~527  23.苏筠、吕红峰、黄术根. 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以湖南鼎城为例.灾害学.2005,20(4):1~7  24.苏筠、李莲华、吴之正等. 农业旱灾形成过程中的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5,14(6):83~87  25.杨春燕、王静爱、苏筠等. 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兴和县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05,14(6):88~93  26.梁红梅、苏筠. 浅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策略——以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 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0): 61~66  27.苏筠、成升魁. 我国森林资源产品流动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4,19(4):472~479  28.王静爱、苏筠、刘目兴.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3):85~92  29.苏筠、成升魁. 我国森林资源及其产品流动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3,18(6):734~741  30.苏筠、成升魁、谢高地. 大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占用——对北京、上海的案例研究. 资源科学. 2001,21(3):24~28
  • 宋金平
  • 宋金平老师简历  职务: 教授  学历: 博士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E-mail: jinpingsong@163.com  Phone: 010-58807454-1623(O)  研究领域:  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  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土地利用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7.9~1991.7 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1.9~1994.7 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区域地理学硕士学位。  1994.9~1997.7 就读 1994.9~1997.7 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199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7.7~1999.7 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1999.7~ 就职于 1999.7~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4.7~2005.5 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  科研经历:  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农业部、科技部以及北京市、博士后基金委等部门和地方的30多项研究课题。  完成课题情况  1. 组群式城市地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机制研究,国家基金委课题,参加  2. 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综合开发研究,中国科学院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3. 中国农村经济区划,农业部课题,专题负责人  4. 江苏省如东县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地方课题,主要参加  5. 江苏省通州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地方课题,主要参加  6. 中国北方四省(区)十年土地开发评价,农业部课题,负责人  7. 京津塘断面城乡过渡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演变研究,基金委课题,参加  8. 房山区山区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系统研究,北京市科委,负责人  9. 蒙山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山东省科委,专题负责人  10. 北京市城乡交错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博士后基金委,主持人  11. 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北京市计委、山区办,主持人  12. 退田还湖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与道路研究,世界自然基金会,主持人  13. 临沂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科技部,参加  14. 黄冈市旅游总体规划,黄冈市人民政府,负责人  15. 鞍山市旅游发展“十五”规划,鞍山市人民政府,负责  16. 浠水县旅游总体规划,浠水县人民政府,主持  17. 小城镇人口、经济集聚机理与激励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基金,主持  18. 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计委产业经济研究所,参加  19. 九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九江市人民政府,参加  20. 云南玉龙雪山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参加  21. 西乌珠穆沁旗旅游发展规划,参加  22. 同江市产业发展规划,同江市政府,参加  23. 苏州西部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苏州市政府,参加  24. 江苏通州临江开发区发展规划,通州市政府,主持  25. 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汉中市政府,主持  26. 南通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南通市政府,参加  27. 福建省宁德市沿海产业发展规划与“十一五发展规划”,宁德市政府,参加  28. 北京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北京市发改委“十一五”招标项目,主持  29. “十一五”海口推进城市化思路和重点研究,海口市政府,主持  30. 北京山区土地综合整治和利用规划,北京市土地资源管理局,参加  31. 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与再开发,自然科学基金委,主持  32. 辽宁省国土规划,2006,参加  3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国家旅游局2007~2008,主持  34. 济宁市工业集群发展规划,济宁市经贸委,2007,主持  35. 大兴区土地利用规划,2007~2008,参加  36.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国家旅游局社会招标课题。2007~2008,主持  发表论文:  论文:  1. 宋金平.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及协调发展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2):173~177.  2. 宋金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特征、机制与调控研究.经济地理,1996,16(3):96~101.  3. 宋金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探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13(2):12~17.  4. 宋金平.京九铁路沿线集镇发展研究.地理研究,1997,16(4):80~86.  5. 费洪平,宋金平.城市化地域类型与发展战略.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13(4):7~13.  6. 宋金平.临沂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13(1):43~48.  7. 宋金平,马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综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34(增刊):74~80.  8. 宋金平.山东省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均衡协调转移道路.人口学刊,1998(3):43~47.  9. 宋金平,马丽.太阳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农业问题,1998(10):26~27.  10. 宋金平,李利锋.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持续梯度转移.经济地理,1998,18(5):144~149.  11. 李利锋,宋金平.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特性.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3):4~8.  12. 宋金平等.喜忧参半的北方四省区十年土地开发利用。中国土地,1998(11):21~24.  13. 宋金平,费洪平.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国技术经济科学,1998(6):42~45.  14. 宋金平等.中国农村社区演化的型式与动力机制.人文地理,1999,14(3):41~45. CSSCI  15. 任国柱,宋金平.中国农业资源的演变规律与机制分析.地理研究,1999,18(增刊):73~80.  16. 宋金平,李丽平.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地理科学,2000,20(1):20~26.  17. DENG Xiang-zheng ,SONG Jin-ping, 2000. Approach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 10(1):66~71.  18. 宋金平.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与对策.中国软科学,2001(2):17~21. CSSCI  19. 郭焕成,宋金平. 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15(1):126~130.  20. 宋金平,王恩儒.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发展趋势.中国人口科学,2001(6):46~50. CSSCI  21. SONG Jin-ping, LI Xiu-zhen,2002. Arable land increase in northern China: facts and finding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12(1):108~113.  22. 谢里欧,宋金平. 京九铁路沿线江西段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构想.经济地理,2002(1):46~50.  23.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城市发展研究,2002,9(2):36~41.  24. 宋金平.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199~203.  25. 宋金平,张同升.长江中游退田还湖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地理研究,2003,22(1):123~130.  26. 宋金平,盖文兴.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软科学,2003(2):31~34.CSSCI  27. 杜红亮,费洪平,宋金平.我国花生产业优势与问题分析.花生学报,2003(3):8~14  28. 吴殿廷,宋金平等.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及其在我国地区差异分析中的应用.地理科学,2003,23(4):427~433.  29. 宋金平,彭萍.北京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建设思路.北京规划建设,2004(1):57~59.  30. 宋金平,陆进业,焦林喜.小城镇人口、经济集聚型式与集聚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增刊)  31. 张宁,宋金平.都市农业研究综述.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增刊)  32. 宋金平,陆进业,杜红亮,大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域协作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5):67~70.  33.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经济地理,2005,25(3):315~319  34. 李香芹,吴殿廷,宋金平.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综合分区与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理科学报,2005,41(4):437~440  35. 宋金平,李香芹,吴殿廷.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山区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学报,2005(6):131~136  36. 宋金平,李香芹.美国的城市化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问题,2006(1):88~94  37. 宋金平,郝春燕,李香芹.苏州市环太湖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探讨。生态经济,2006(8):78~81。  38. 宋金平,王恩儒,张文新,彭萍.北京的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地理学报,2007,62(4):387~396  39. 赵西军,吴殿廷,何燕,宋金平.基于集群理论的产业规划模式探析。世界地理研究,2007,16(3):59~64  40. 吴巧新,吴殿廷,刘睿文,宋金平.美国地理学百年发展脉络分析——基于《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1):1118~1128  41. 宋金平,李香芹.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启示。中国人口报,2007年11月21日第三版  42. 赵西军,吴殿廷,何燕,宋金平.日照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城市发展的策略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7(11):65~71  43. 赵西军,何燕,吴殿廷,宋金平.沿海“阴影”城市成因及应对方略——以日照市为例,城市问题,2008(1):8~13.  44. 赵西军,宋金平,王倩。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预测研究——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水土保持通报  45. 赵西军,何燕,宋金平,吴殿廷.城市专业化商业街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42~45  46. 宋金平,赵西君,王倩. 北京市丰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71~175  47. 吴铮争,宋金平等.北京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扩展分析——以大兴区为例,地理研究.2008,27(2):285~293。  编著:  1. 副主编,中国农村经济区划,科学出版社,1999  2. 参 编,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综合开发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  3. 主 编,聚落地理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参 编,长江中游退田还湖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 编 著,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  6. 参 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 邱扬
  • 邱扬老师简历  职称:博士 副教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外大街19号 100875  电话:(010)58807455-1243 (010)58807657  传真:(010)58806955  E-mail:qiuyang69@263.net qiuyang69@bnu.edu.cn  专业特长与研究兴趣  专业:地理学、生态学  整体框架:时空尺度—景观格局—生态过程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驱动因子与尺度变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与规划  植物/植被:植物生理机制,植物种群时空结构与生态功能,植物群落时空结构与生态功能,植被时空格局与干扰状况,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生态评价与景观规划  土壤/土地:多重尺度上土壤理化特征的时空分布格局(剖面、立地、坡面、集水区、小流域、区域),土壤保护与土地质量评价  水土流失:时空分布格局、影响因子与尺度变异,土壤侵蚀模型与预报,水土保持  遥感/GIS:分析研究的工具与平台  教育简历与学位论文  1998.9—2001.7: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邱扬. 2001.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质量特征的时空变异及环境效应.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248页, 北京.  1991.9—1994.7: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邱扬. 1994.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自然火干扰状况与植被格局.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202页, 北京.  1987.9—1991.7: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系,林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邱扬. 1991. 华北地区松属植物(油松、白皮松、华山松)针叶束水培育苗的试验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52页, 北京.  工作经历  2005.5—2005.6:比利时鲁汶大学,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专业,合作研究  2002.7—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专业,副教授  2001.7—2002.7: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专业,讲师  1996.7—1998.8: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专业,讲师  1994.7-1996.7: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地理学专业,助教  教学经历与教改项目  2007.1—2009.1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基地,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专题主持人  2006.9—2101.8:植物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主持人  2003.9—2006.9:使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主持人  2002.9—2004.9:植物地理学(第四版)修订,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参加人  2001.7—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植物地理学,生态学,植物与土壤野外实习,景观生态学  1996.7—1998.7(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  1991.7—1994.7(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野外实习  科研经历与科研项目  2007.1—2011.12: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专题主持人  2007.1—2011.12:村镇退化土地生态恢复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参加人  2006.9—2010.8:黄土丘陵区生态退耕的空间分异与尺度变异,中比政府间合作项目  2006.1—2008.12: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与土壤养分流失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人  2005.1—2007.12: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质量的空间变异与尺度变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加人  2004.1—2006.12:土地整理与土地质量分析,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资助项目,主要参加人  2003.1—2005.12:异质景观中水土流失的空间尺度变异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主持人  2003.1—2004.12:黄土丘陵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基金,主持人  2003.1—2004.12:中国西部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国土资源部重大项目专项,主持人  2003.1—2004.12:县级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国土资源部重大项目专项,主持人  2002.1—2004.12:黄土丘陵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尺度变异研究,中国科学院开放基金,主持人  2002.1—2004.12: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与水土流失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参加者  2002.1—2004.1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国土资源部重大科技专项,主持人  2002.1—2003.12: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质量的时空变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基金,主持人  2002.1—2002.12: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青年教师基金,主持人  2001.1—2003.1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主要参加人  2000.1—2002.12:异质景观中非典源污染物空间扩散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人  2000.1—2004.12: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国家科技部973重大项目,参加人  1999.1—2001.12: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持续利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加人  1999.1—2001.12:山西省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加人  1998.1—2000.12:黄土高原土地持续利用的系统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参加人  1998.1—2000.12:中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拟、土地评价、参与式水土保持规划以及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欧洲联盟国际合作项目,主要参加人  1997.1—2000.12:中国生态区划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参加人  1997.1—1999.12:景观破碎化与景观稳定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人  1996.1—1998.12: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与养分迁移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加人  1996.1—2000.1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农业发展,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主要参加人  1996.1—1998.12:山西省森林植被的结构与功能,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加人  1995.1—1997.12:山西省生物多样性研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主要参加人  1992.1—1994.12: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火干扰状况研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主要参加人  1991.1—1993.12: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兴安落叶松年龄结构及其与火干扰关系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加人  1990.1—1994.12: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采伐更新研究,内蒙古科技重大项目,参加人  专著、教材与论文  专著与教材  1 郭旭东, 邱扬, 刘世梁, 吕一河. 2007. 土地生态学综述.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蓝皮书: 2006年 (中国土地学会等编).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pp. 165-220.  2 武吉华, 张绅,江源, 康慕谊, 邱扬. 2004. 植物地理学(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82页.  3 傅伯杰, 陈利顶, 邱扬, 王军, 孟庆华. 2002.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 北京: 商务印书馆. 302页.  4 邱扬,傅伯杰. 2001.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傅伯杰等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pp. 269-309.  文章 (英文)  1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Chen Liding, Chen Chen, Hu Baodong. 2005.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on runoff and soil nutrient losses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hilly areas: implications for erosion contro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5(4): 396-404.  2 Fu Bojie, Meng Qinghua, Qiu Yang, Zhao Wenwu, Zhang Qiuju and D.A. Davidson. 2004.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erosion and nitrogen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15: 87-96.  3 Qiu Yang, 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2003. Spatiotemporal prediction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for an event-based hydrology model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Catena. 54(1-2): 173-196.  4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Chen Liding. 2003.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its patterns on soil properties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5(2): 263-266.  5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Chen Liding. 2003. Analysis on soil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Da Nangou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Catena. 54(1-2):17-30.  6 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Qiu Yang. 2003. Influence of land use on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on a small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Catena. 54(1-2):197-214.  7 Meng Qinghua, Fu Bojie, Qiu Yang, Zhao Wenwu. 2002. Land use effects on soil erosion and phosphorus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Proceddings of 12th ISCO Conference, Process of Eros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Volume II).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8 Qiu Yang, 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2001.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relation to topography and land use in hillslope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240(3-4):243-263.  9 Qiu Yang, 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2001.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its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indices in a semi-arid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9: 723-750.  10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Chen Liding. 2001. Soil nutrients variation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and topography in gully catchment o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8: 537-550.  11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Chen Liding. 2001.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oil moisture variability in space and time on Da Nangou catchment of loess plateau,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41: 113-120.  12 Chen Liding, Wang Jun, Fu Bojie, Qiu Yang. 2001. Land-use change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Nor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 & Environment, 86(2): 163-172.  文章 (中文)  1 邱扬, 傅伯杰, 王军,张希来, 孟庆华. 2007. 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关系. 生态学杂志. 26(1): 1-8.  2 邱扬, 李湛东, 张玉钧, 徐化成, 于汝元,张希来. 2006.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白桦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30(5): 753-762.  3 邱扬, 李湛东, 张玉钧, 徐化成, 于汝元. 2006. 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下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26(9): 2863-2869.  4 王军, 邱扬. 2005. 土地质量的空间变异与尺度效应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4(4): 28-35.  5 郭旭东, 邱扬, 连钢, 王静. 2005.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县级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地理科学. 25(5): 579-583.  6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2004.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生态学报. 24(9): 1871-1877.  7 邱扬, 傅伯杰. 2004. 异质景观中水土流失的尺度变异及尺度转换. 生态学报. 24(2): 330-337.  8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2004.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自然科学进展. 14(3): 294-299.  9 朱源,邱扬, 傅伯杰,张英. 2004. 河北坝上草原东沟植物群落生态梯度的数量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15(5): 799-802.  10 郭旭东, 邱扬, 连钢, 王静, 张爱萍. 2004. 基于PSR框架针对土壤侵蚀小流域的土地质量评价. 生态学报. 24(9): 1884-1893.  11 李双才,罗利芳,张科利,邱扬,刘宇. 2004. 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18(1): 74-77.  12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2003.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 18(1): 20-29.  13 邱扬, 李湛东, 张玉钧, 徐化成, 于汝元. 2003.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兴安落叶松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 林业科学. 39(3): 15-22.  14 郭旭东,邱扬,连纲,刘康. 2003. 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2(5): 479-489.  15 王军, 傅伯杰,邱扬,陈利顶, 余莉. 2003.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Kriging插值分析. 地理研究. 22(3): 373-379.  16 邱扬, 傅伯杰, 王勇. 2002. 土壤侵蚀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关系. 水土保持学报. 16(1): 108-111.  17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2002.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 地理学报. 57(5): 587-594.  18 傅伯杰,邱扬,王军,陈利顶, 2002.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地理学报. 57(6): 717-722.  19 孟庆华, 傅伯杰,邱扬. 2002.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及磷流失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 12(4): 393-397.  20 王军, 傅伯杰,邱扬,陈利顶, 余莉. 2002.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生态学报. 22(8): 1173-1178.  21 王军, 傅伯杰,邱扬,陈利顶. 2002. 用空间内插法研究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自然科学进展. 12(4): 430-433.  22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2001.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形成机制. 应用生态学报. 12(5): 715-720.  23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2001.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预测研究. 地理研究. 20(6): 739-751.  24 王军, 傅伯杰,邱扬,陈利顶, 2001.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 16(6):521-524.  25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2000.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分异与环境关系的数量分析. 生态学报. 20(5): 741-747.  26 邱扬, 傅伯杰. 2000.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资源科学. 22(6): 1-8.  27 邱扬, 张金屯, 郑凤英. 2000.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 生态学系统的时空异质性. 生态学杂志. 19(2): 42-49.  28 邱扬, 张金屯. 2000. DCCA排序轴分类法及其在关帝山八水沟植物群落生态梯度分析中的应用. 生态学报, 20(2): 199-206.  29 王军, 傅伯杰,邱扬,陈利顶, 2000.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半变异函数. 地理学报. 55(4):428-437.  30 傅伯杰, 邱扬, 陈利顶. 2000.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pp366-385.  31 傅伯杰,邱扬. 2000. 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简介. 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 11(3):1-4.  32 张金屯, 邱扬, 郑凤英. 2000. 景观格局的数量研究方法. 山地学报, 18(4): 346-352.  33 张金屯, 邱扬, 郑凤英, 柴宝峰. 2000. 吕梁山严村低中山区植物群落演替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9(2): 34-39.  34 张金屯, 柴宝峰, 邱扬,陈廷贵. 2000. 吕梁山严村流域摞荒地植物群落演替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 生物多样性, 8(4): 378-384.  35 邱扬, 张金屯. 1999. 关帝山八水沟天然植物群落时空梯度的数量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5(2): 113-120.  36 邱扬, 张金屯, 柴宝峰, 郑凤英. 1999. 晋西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河南科学, 17(增): 72-76.  37 邱扬, 张金屯, 毕全喜. 1999. 山西省森林资源的现状、评价及发展对策.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1): 91-96.  38 邱扬, 马正岩, 张金屯. 1999. 山西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分析.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4): 387-392.  39 柴宝峰, 张金屯, 邱扬, 郑凤英. 1999. 晋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河南科学, 17(增): 68-71.  40 邱扬. 1998. 森林植被的自然火干扰. 生态学杂志, 17(1): 54-60.  41 邱扬, 李湛东, 于汝元. 1998. 白桦种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关系的研究. 植物研究, 18(3): 321-327.  42 邱扬, 张金屯. 1998.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作用. 环境与开发, 13(1): 1-4.  43 邱扬, 张金屯. 1997. 自然保护区学研究与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农村生态环境, 13(1): 46-49.  44 邱扬, 杜建林, 王晓军. 1997. 植被动态的格局与过程.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4): 440-451.  45 邱扬, 杜建林. 1997. 林木种群年龄结构研究在森林生态学中的应用.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 107-110.  46 邱扬, 李湛东, 徐化成. 1997. 兴安落叶松种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关系的研究. 植物研究, 17(4): 441-446.  47 徐化成, 李湛东, 邱扬. 1997.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火干扰历史的研究. 生态学报, 17(4): 337-343.  奖励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植物地理学(第四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5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2004  第七届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2005  第七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中国地理学会,2003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教育部,2002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2001  优秀研究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0
  • 邱维理
  • 邱维理老师简历  职称:博士,副教授,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讲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等  研究方向: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应用自然地理学与土地资源评价  办公地址:生地楼 661#  通信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00875  电话:010-58807459-1633;010-58806955(传真)  科研项目  地貌学与第四纪环境  河津至孟津段黄河阶地地貌年代学研究(项目编号 40871009)  维持可持续土地生产力的定量标准:容许土壤流失量(项目编号 40671111),具体研究土壤年龄问题。  晋陕峡谷黄河阶地释光年代学及其地貌学意义(项目编号40471010)  安徽省滁州市何郢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从黄河冲积扇泥沙淤积量反演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土壤侵蚀变化(项目编号40001003)  庙岛群岛及胶、辽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趋势研究  贺兰山东坡及银川平原第四纪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  土地管理和利用指标体系研究(项目合同编号201013101212)  中国农用地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项目编号2009-9.2-1-2)  北京市农用地整理空间模式综合效益比较  北京市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项目顾问,负责房山、丰台、海淀、怀柔、门头沟、通州6区县产能核算)  《农用地分等规程》(国标,征求意见稿)制定:作物生产潜力指数更新(项目编号2008-1-2)  北京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专题研究  全国农用地分等作物生产潜力数据库更新  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验收方法研究(项目编号:农地-2004-8)  全国农用地分等作物生产潜力测算  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基地(项目编号J0730535)  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0630532),主持子项目B2. 地理野外研究方法训练与能力培养  Weather regimes in a changing climate: how does it affect soil erosion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负责瑞典哥德堡大学地学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课程在华北地区的野外实习指导。  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自然地理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编号:高教[2005]246-411)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自然地理学双语教学(项目编号06-15-11)  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自然地理学(双语教学)(项目编号:高教[2003]69-BNU-13)  发表论著  地貌学与第四纪环境  期刊论文  1. Ping Wang, Bin Zhang, Weili Qiu, Jiancun Wang, 2010.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from the Diexi paleo-dammed lak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east Tibe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doi:10.1016/j.jseaes.2010.04.006  2. Zhang J-F, Qiu W-L, Wang X-Q, Hu G, Li R-Q, Zhou L-P, 2010. Optical dating of a hyperconcentrated flow deposit on a Yellow River terrace in Hukou, Shaanxi, China.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5:194–199  3. Hu G, Zhang J-F, Qiu W-L, Zhou L-P, 2010. Residual OSL signals in modern fluvial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HuangH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dating young sediments.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5:187–193  4. 温淑瑶,邱维理,张 宁,马占青,李容全.从沙尘暴降尘中元素的富集因子追踪元素的来源及对环境的影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 24(5):91-94  5. 秦承志,卢岩君,邱维理,朱阿兴,张灵燕,杨 琳.模糊坡位信息在精细土壤属性空间推测中的应用.地理研究,2010,29(9): 1706-1714  6. 杨琳,朱阿兴,秦承志,李宝林,裴 韬,邱维理,徐志刚.基于典型点的目的性采样设计方法及其在土壤制图中的应用.地理科学进展,2010,29(3):279-286  7. Zhang J-F, Qiu W-L, Li R-Q and Zhou L-P, 2009. The evolution of a terrace sequence along the Yellow River (HuangHe) in Hequ, Shanxi, China, as inferred from optical dating. Geomorphology, 109 (1-2): 54–65  8. 王 萍,邱维理,张 斌.川西杂古脑“冰碛物”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第四纪研究,2009,29(3):484 -493  9. 邱维理,张家富,周力平,李容全.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序列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2008,28(4):544 -552  10. 李容全,邱维理.地文期与地文期研究.第四纪研究,2005,25(6):676-685  11. 邱维理,李容全,朱 楠,白鸿叶.河北省丰宁地区全新世风沙活动及其对古文化的影响.第四纪研究,2005,25(6):729-740  12. 李容全,邱维理,张亚立,张本昀.对黄土高原的新认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431-436  13. 白鸿叶,王晓岚,邱维理,李容全,朱 楠.中国闽粤沿海现代海平面上升的海岸地貌响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3):404-410  14. 李永良,马 辉,邱维理,李容全.泥河湾井儿洼剖面粉砂黏土纹层成分的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1):120-123  15. 李永良,邱维理,李容全.泥河湾井儿洼剖面沉积纹层的扫描电镜研究.电子显微学报,2002,21(5):757-758  16. 李 君,谭利华,邱维理,李永良.黄羊滩沙地的形成及其对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79-284  17. 邱维理,刘 椿,李容全.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1):137-142  18. 殷春敏,邱维理,李容全.全新世华北平原古洪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2):280-284  19. 李容全,乔建国,邱维理,翟秋敏,李永良.泥河湾层内易溶盐沉积及其环境意义.中国科学(D辑),2000,30(2):148-158  20. Li Rongquan, Qiao Jianguo, Qiu Weili, Zhai Qiumin, Li Yongliang, 2000. Soluble salt deposit in the Nihewan bed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3(5): 464-479  21. 邱维理,刘杰文,李容全.泥河湾古湖湖心区发现的石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3):423-424  22. 翟秋敏,邱维理,李容全,等.内蒙古高原安固里淖-泊江海子全新世中晚期湖泊沉积及其气候意义.古地理学报,2000,2(2):84-91  23. 翟秋敏,邱维理,谭利华,李永良.宣化盆地辛庄子黑砂土剖面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1):132-136  24. 邱维理,翟秋敏,扈海波,赵 烨,郑良美,李容全.安固里淖全新世湖面变化及其环境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4):542-548  25. 邱维理.中国地文期研究史.中国科技史料,1999,20(2):95-106  26. 李容全,赵 烨,邱维理.中国新生代地理学的进展.地理科学,1999,19(4):364-367  27. 邱维理.中国地文期研究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增刊):49-54  28. 宋春青,刘吉祯,邱维理.岱海地区的玄武岩及火山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增刊):26~32  会议论文与报告  29. 谢 情,邱维理(通讯作者),李容全,等.岱海湖滨阶地及其沉积特征的环境意义.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等.“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分组报告,获“青年优秀论文”奖(2010.8.1,石家庄)  30. Qiu Weili, Li Rongquan, Zhu Nan, Bai Hongye. Aeolian sand burial of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a case for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ancient culture. Poster at the 3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aeometry (May, 2005, Beijing).  31. 邱维理,李容全,殷春敏.华北平原全新世古洪水及其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见:王昌燧主编.科技考古论丛(第三辑),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163-168.全国第6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大会报告(2001,广州)  32. 李容全,邱维理,翟秋敏.关于地学与考古学关系的几点思考.见:王昌燧主编.科技考古论丛(第二辑),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25-29.全国第5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分组报告(1999,合肥)  33. 邱维理,李容全.泥河湾盆地研究简史.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第14届年会(2000.11,北京)  34. 邱维理,李容全.泥河湾盆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泥河湾地质遗迹学术讨论会(2000.3,河北张家口)  35. 耿 侃,邱维理.贺兰山全新世冰缘地貌.见:第13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系列书.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91-98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  期刊论文  1. 司振中,邱维理(通讯作者),李 貌,郧文聚.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自然资源学报,2010,25(5):713-721.  2. 邱维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1.20. 第5版,学习周刊,第163期  3. 司振中,李貌,邱维理,等.避免“城中村”出现的土地整治模式初探——基于主城区规划边界内外的分析.国土资源情报,2009(09):30-35.  4. 周尚意,朱阿兴,邱维理,刘 峰,戴俊骋.基于GIS 的农用地连片性分析及其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2008,24(7):72-77  5. 邱维理,吕晋美,周尚意,张灵燕,张绍伟、曾 勇.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量化土地整理成效——北京市延庆县土地整理项目典型调查与评价.见:高向军主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典型调查与评价(2008,No.1),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258-271.  6. 邱维理,吕晋美,冯 硕,尹维杰.对土地整理效益进行科学量化——吉林省九台市土地整理项目典型调查与评价.见:高向军主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典型调查与评价(2008,No.1),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289-299.  7. 胡存智,郧文聚,邱维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TD/T 1004—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8. 胡存智,郧文聚,邱维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TD/T 1005—2003)《农用地定级规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9. 谢 云,邱维理,周 颖.我国粮食生产水热条件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增刊):97-101  会议报告与论文  10. 司振中,李 貌,邱维理(通讯作者),郧文聚.中国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差异分析.“资源地理学科建设与国土规划研讨会” 大会报告(2009.4,南京).见:农用地定级估价与农用地流转,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144-151  11. 吕晋美,王雅楠,郧文聚,周尚意,邱维理(通讯作者).农用地分等在土地整理评价中的应用.“可持续土地整理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2007.11,北京).见:郧文聚,严金明,王 磊,等(主编).可持续土地整理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54-361  教材与教改论文  12. 李容全,邱维理,贾铁飞.《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已交稿)  13. Weili Qiu, Weihong Fan, Michael J Hozik and Raymond G Mueller. A Guide to the Excursion of Northern China for RSC and BNU. 2010  14. Weili Qiu, Deliang Chen, Lars G. Franzén. A Guide to China Excursion for GU and BNU.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Weili Qiu, Deliang Chen, Lars G. Franzén. China Excursion Further Readings for GU and BNU.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6. 李容全,邱维理.地理学的特点.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6):79-82  17. 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地质学基础》(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 Weili Qiu, Tom Hubble, 2002.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irtual field trips in Geoscience education. The China Paper: Tertiar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Published by UniServe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75-79. http://science.uniserve.edu.au/pubs/china/vol1/weili.pdf  参编学术著作  19. 邱维理.第一节 地质地貌.见: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总卷·上),第一篇,第一章.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38  20. 赵 济等.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21. 耿 侃等.银川地区:过去、现在及未来—晚第四纪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学术兼职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8-)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8-)  《寒旱区科学》(英文版)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2009.8-)  全国高校地质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2009.7- )  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办公室特聘研究员(2004.4-)  泥河湾地质遗迹保护区学术顾问(2000.4-)  全国高校地质学教学研究会理事、秘书长(1998.9-2009.7)  北京市高中地理实验教材编委(1997.1-1998.12)
  • 刘素红
  • 刘素红老师简历  职务:副教授  二级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学历: 博士  研究领域:  · 模型与地表时空多变要素信息集成  · 典型农作物波谱数据采集测量  · 遥感地质  教育情况:  博士: 1999.8 中科院遥感所,导师:郭华东研究员、蔺启忠研究员  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论文题目:"多波段遥感数据向量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在岩性信息分离中的应用"  硕士:1991.8 江汉石油学院: 导师:朱德怀教授, 王域辉教授  专业:地球物理测井  论文题目:“井间断块油藏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  学士:1988.8 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专业  科研工作经历:  · 2002年1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任教  · 2001年1月-2002年1月,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系统地球科学研究所作博士后,MODIS雪填图算法验证  · 1999年8月-2001年1月,中科院遥感所固体室,遥感找矿新方法研究  · 1995年-1996年,富融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软件工程师  · 1993年-199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中心资评室,二维有限元盆地模拟  教学经历:  · 2002年开始教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数字图像处理》 54学时  · 2003年开始新开课程 《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数字地面模型》,都是36学时  科研项目:  · “模型与地表时空多变要素信息集成方法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中一级子课题,经费20万元,负责人,2002.9-2005.9  · “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软件系统建设”,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中一级子课题,经费20万元,负责人,2002.9-2004.9  · “小城镇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小城镇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中一级子课题,经费30万元,负责人,2003.9-2005.9  发表论文:  · 刘素红,马建文,蔺启忠,陈广浩,利用L2空间正交分解方法提取遥感数据中的地质信息——以九江-瑞昌地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9,vol.23 No.2,181-186;  · 刘素红,马建文,蔺启忠,利用掩膜和多因子逐步正交变换区分遥感数据中的岩性信息,遥感学报,1999,Vol.3 No.4,295-299;  · 刘庆生,刘高焕,刘素红,黄河口遥感图像光谱混合分解,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 Vol.26 No.3 P.266-269;  · 徐兴奎, 刘素红, 中国地表月平均反照率的遥感反演, 气象学报,2002, vol.60, no.2, 215-220;  · 屈永华,刘素红,王锦地等,中国典型地物波谱数据库的研究与设计,遥感信息,2004,No.2, 5-8;  · 王培娟,刘素红,朱启疆等,基于中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知识库的应用示范系统的设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vol.40,No.13,212-214;  · 黄妙芬,刘素红,朱启疆, 应用遥感方法估算区域蒸散量的制约因子分析,干旱区地理,2004 Vol.27 No.1,100-105;  · 赵祥,刘素红,王培娟等,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小麦叶绿素含量反演,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 Vol.20 No.3,36-39
  • 梁进社
  • 梁进社老师简历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单 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电 话:58807454-1532  E-mail:liangjs@bnu.edu.cn  梁进社,男,1957年3月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地理学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分别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从事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负责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重点项目、973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获第5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园丁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金经昌城市规划优秀论文提名奖。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北京市区域经济功能定位及主导产业选择”项目,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主讲课程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高等经济地理学  曾讲授课程  经济学基础  区位理论  人文地理学  研究论文  梁进社,郑蔚,蔡建明.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方法.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853-864.  梁进社,贺灿飞,张华. 旅行分布的重力模式与交通模型的关系.地理学报,2007,62(8),840-848.  张华,梁进社.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4-24.  楚波,梁进社.基于OPM模型的北京制造业区位因子的影响分析.地理研究,2007,26(4):723-734.  梁进社.论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规制与利导原则及其应用.城市发展研究, 2006,13(2):53-58.  郑蔚,梁进社.具有行业和区域特征的中国创新活动模型.经济地理,2006,26(6):922-925.  梁进社,贺灿飞,张华. 近10年北京经济职能的发展变化.地理学报,2005,60(4),577-586.  梁进社,楚波. 北京的城市扩展和空间依存发展—基于劳瑞模型的分析.城市规划,2005,29(6),9-14.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 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地理科学,2005,25(5),521-528.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经济地理,2005,25(3):922-925.  梁进社. 论节点和走廊模式对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的适用性.城市规划,2005,29(4),30-34.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北京市外资制造企业的区位分析.地理学报, 2005,60(1):121-129.  张华,梁进社. 北京“基本部分”测算的经验研究——以区位商法和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 经济地理,2004,24(6):816-819.  楚波,梁进社. 北京市公共汽车票价之调研.城市公共交通,2004, (3):7-9.  梁进社,张华. 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精度评价系统————以随机抽样为基础的方法.地理研究,2004, 23(1):29-37.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管理世界,2004,8:8-17.  于良,张华,梁进社. 北京市银行网点分布研究. 经济地理,2003,23(增刊):125-128.  梁进社,王旻. 城市用地与人口的异速增长和相关经验研究.地理科学, 2002,22(6),521-528.  梁进社.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之关系的理论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51-354.  梁进社.为什么社会优先开发“条件好的矿产”——一个来自于Hotelling模式的回答.资源科学,1999,21(6),59-61.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地理学报,1999,54(2),97-105.  梁进社.逆序的Beckmann城镇等级-规模模式及其对位序-规模法则的解释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32-135.  梁进社.中心地体系的替代性与点轴系统.地理学报,1998,53(增刊),204-211.  梁进社,孔健.基尼系数和变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3),409-413.  梁进社.相互依存关系中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资源科学,1998,20(4),1-7.  梁进社,史培军.一个防灾工程投入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式.自然灾害学报,1998,7(1),16-20.  Shi Peijun,Lin Hui and Liang Jinshe.Shanghai as a Regional Hub.in Shanghai: Transformation and Modernization under China’s Open Policy, Edited by Y. M. Yeund and Sung Yun-w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6, 529-549.  李晓西,梁进社,史培军.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变化、成因及协调发展战略.经济研究参考,总第914/915期,第114/115期,1996年7月25日,2-13.  陈志理,梁进社.我国省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值得重视.决策参考,国务院研究室,总326号,1995年30号,1995年11月20日.  杨吾扬,梁进社.论我国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地理研究,1994,13(3), 1-13.  梁进社.行业空间配置的线性对偶模式.地理学报,1994,49(3),128-138.  杨吾扬,梁进社.论中国的十大经济区.经济地理,1992,12(3),14-20.  梁进社.在一般均衡框架内建立冯.杜能模式.自然灾害环境变化与地理研究,赵济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  Yang Wuyang,Liang Jingshe.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Location Superiority.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0,1(2).  杨吾扬,梁进社.地域分工与区位优势.地理学报,1987,42(3),201-210.  朱德威,梁进社.大宗物资供销区位的定量分析.地理学报,1986,41(4),350-359.  杨吾扬,梁进社.关于吸引范围及其模式与划分方法.地理学报,1985,40(3),97-108.  科研项目  空间组织与效率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参加人,2007-2010。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参加人,2006-2009。  产业依存关系中的北京“基本部分”及其时空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 2003-2005。  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研究,北京市委研究室项目,负责人,2004.8-2004.12。  从产业关联看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北京市统计局项目,负责人,2004.8-2004.12。  中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建设研究方案,主持单位为我校土地科学中心,主持人为土地科学中心主任马克伟教授,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本人是统计汇总与模型研究负责人,2001-2002。  房价与地价关系调查,主持人为土地科学中心主任马克伟教授,本人是副主持人,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2001-200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校负责一个专题,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负责人为史培军教授,本人是一个三级课题的负责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力学模型,1998-2002。  海岸带综合管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海洋局主持,我系负责一个三级项目,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经济分析,程连生教授为负责人,本人是主要参加人,1997-1998。  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个专题的负责人,1994-1996。  陕西省优势产业的筛选及其发展对策,陕西省政府项目,技术负责人,1994-1995。  教材专著  [译]梁进社,李平,王大伟.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参与编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全球生态安全响应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本书曾获2001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人).  主要奖励  金经昌城市规划优秀论文提名奖,2006。  第5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园丁奖,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颁发,1997年11月。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北京市区域经济功能定位及主导产业选择”项目,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本书获2001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人)。
  • 焦子锑
  • 焦子锑老师简历  职务: 副教授,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二级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学位: PhD, Boston University (2009);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 (2008)  个人经历:  · 2010.7- 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教授;  · 2002.8-2010.7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讲师;  · 2004.8-2009.5 Boston University, PhD ;  · 2004.8-2008.6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 1999.8-2002.6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硕士;  · 1993.7-1999.8 首钢集团公司,工程师;  · 1989.9-1993.6 武汉化工学院,资源系,采矿工程专业,学士;  专业方向:  · 植被二向性反射(BRDF)的研究;地表分类;遥感图像融合和尺度效应等  ·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数字图像处理》  · 研究生学位专业课《植被光学遥感专题》《 Seminar of Remote Sensing Plants 》  个人兴趣:  · 读书、运动、音乐  获奖情况  · 第十一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 “ 2009 中国大学生 GIS 软件开发竞赛 .ESRI 杯” ENVI/IDL 开发组,优秀指导教师 奖 ,2009.9  · 遥感科学基础研究“李谦”奖,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2001年  · “京师杯”学术论文大赛优秀奖,北京师范大学,2001.11  论文情况:  1. Ziti Jiao, Crystal Schaaf, Michael Hill, Feng Gao, Alan Strahler, Wolfgang Lucht, Jicheng Liu, Xiaowen Li, Jindi Wang, Yanmin Shuai, Miguel Roman, Zhuosen Wang, Tian Yao, Feng Zhao, Xiaoyuan Yang (2009). An Anisotropic Index to Indicate Surface Heterogeneity from MODIS. For submittal to Environment of Remote Sensing.  2. Ziti Jiao, Curtis Woodcock, Crystal Schaaf, Alan Strahler, Feng Gao, Bing Tan, Michael Hill, Xiaowen Li, Jindi Wang, Jicheng Liu, Yanmin Shuai, Qingling Zhang, Zhuosen Wang, Tian Yao, Feng Zhao, Xiaoyuan Yang (2009). Improving MODIS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by Combining MODIS Spectral and Angular Signatures. For submittal to Environment of Remote Sensing.  3. Ziti Jiao, Michael Hill, Crystal Schaaf, Curtis Woodcock, Alan Strahler, Feng Gao, Bing Tan, Xiaowen Li, Jindi Wang, Jicheng Liu, Yanmin Shuai, Qingling Zhang, Zhuosen Wang, Tian Yao, Feng Zhao, Xiaoyuan Yang (2009). Improving a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within an Australian Savanna Through the Use of Temporal MODIS Angular Signatures. For submittal to Environment of Remote Sensing.  4. 焦子锑,李小文,王锦地,阎广建,基于分类融合IKONOS 1米高分辨率全色波段影像和4米低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第7卷(A)版,第8期 P771-775 2002年8月。  5. Ziti Jiao, Xiaowen Li, Jindi Wang, Guangjian Yan. Classification-based Fusion of IKONOS 1-m High-resolution Panchromatic Image and 4-m Multi-spectral Image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1. IGARSS apos;01. IEEE 2001 International Volume 2, Issue , 2001 Page(s):703 - 705。  6. JIAO Zi-ti, LI Xiao-wen, Wang Jin-di et al. A New Fusion Method Based on Scale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Vol.6, Suppl. July, 2002 P1-7。  7. Ziti Jiao, Xiaowen Li, Xingfa Gu, Jindi Wang, Xin Ding, Lingmei Jiang. Local Statistic-based Fusion of MIVIS VNIR and simulated TIR Image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2. IGARSS apos;02.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Volume 4, Issue , 24-28 June 2002 Page(s): 2417 – 2419.  8. 焦子锑,王锦地,谢里欧,张颢,阎广建,何立明,李小文,地面和机载多角度观测数据的反照率反演及对MODIS反照率产品的初步验证,遥感学报,第9卷,第1期,2005年1月。  9. Jiao, Z, Schaaf, C.B., Gao, F., Strahler, A.H., Li, X, Wang, J., Liu, J. An Angular Index to Indicate Surface Heterogeneous Behaviors from MODI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8. IGARSS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Volume 3, Issue, 7-11 July 2008 Page(s):III 770 – 773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10.1109/IGARSS.2008.4779462  10. Jiao, Z, Schaaf, C.B., Strahler, A. H., Gao, F., Woodcock, C., Li, X, Wang, J., Liu, J., Tan, B., Classification of MODIS Spectral and Angular Signatures Using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The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S.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 XXXVII. Part B7. Beijing 2008.  11. Zhang Hao, Jiao, Ziti, Li Xiaowen, Yang Hua, Wang Jindi, Su Lihong, Yan Guangjian, Zhao Hongrui. Research on scale effect of histogram,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2, Vol 45(10), 949-960.  12. Jindi Wang; Ziti Jiao; Feng Gao; Liou Xie; Guangjian Yan; Yueqin Xiang; Shunlin Liang; Xiaowen Li. Validation of MODIS Albedo product by using field measurements and airborne multi-angular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 2003. apos;03. Proceedings.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Volume 3, Issue, 21-25 July 2003 Page(s): 1888 – 1890.  13. 张颢,焦子锑,杨华,李小文,王锦地,苏理宏,阎广建,赵红蕊,直方图尺度效应研究,中国科学(D辑),第32卷 第4期,2002年4月P307-316。  14. Michael J. Hill, Clare Averill, Ziti Jiao, Crystal B. Schaaf, and John D. Armston, Relationship of MISR RPV parameters and MODIS BRDF shape indicators to surface vegetation patterns in an Australian tropical savanna, 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4,Suppl.2,S247-S267,2008.  15. Jindi Wang, Xiaowen Li, Hongbo Su, Ziti Jiao. Approach on Directional Thermal Emission Modeling for3-D Structural Pixel and the Model Validati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1. IGARSS apos;01. IEEE 2001 International Volume 4, Issue, 2001 Page(s):1985 – 1987.  16. Guangjian Yan, Jindi Wang, Ziti Jiao, Xiaowen Li. An Extension of Augmented Lagrange Multiplier Method for Remote Sensing Inversi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1. IGARSS apos;01. IEEE 2001 International Volume 5, Issue , 2001 Page(s):2400 – 2402.  17. Xin Ding; Guangjan Yan; Xiaowen Li; Ziti Jiao; Jindi Wang; Hua Yang; Menxin Wu. BRDF Modeling and Inversion of Structure Parameters for Sparse Vegetation Canopy,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2. IGARSS apos;02.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Volume 4, Issue , 24-28 June 2002 Page(s): 2553 – 2555.  18. Jicheng Liu, Crystal Schaaf, Alan Strahler, Ziti Jiao, Yanmin Shuai, Qingling Zhang, Miguel Roman, John A. Augustine, Ellsworth G. Dutton, Validation of MODIS Albedo Retrieval Algorithm: Dependence of Albedo on Solar Zenith Angl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4, D01106, doi:10.1029/2008 JD009969,2009.  19. Yanmin Shuai, Crystal B. Schaaf, Alan H. Strahler, Jicheng Liu, and Ziti Jiao,Quality assessment of BRDF/albedo retrievals in MODIS operational system, Geophys. Res. Lett., 35, L05407, doi:10.1029/2007GL032568,2008.  20. 王锦地,李小文,苏红波,焦子锑,两组分非同温像元热辐射中多次散射影响的解析模型和验证,遥感学报,第7卷,第1期,2003年1月,PP1-7,文章编号:1007-4619(2003)01-0001-07。  21. Zhang Hao, Hua Yang, Jiao Ziti, Xiaowen Li, Jindi Wang, Xin Ding, Jinbao Liu. Class-based kernels selection for albedo inversion by kernel-driven BRDF mode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3. IGARSS apos;03. Proceedings.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Volume 6, Issue , 21-25 July 2003 Page(s): 3872 - 3874 vol.6  22. 万华伟,王锦地,屈永华,焦子锑,植被波谱空间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方法初步研究, 遥感学报,12(4), 2008。  23. 万华伟,王锦地,张永强,项月琴,焦子锑,张霄羽,用MODIS数据监测冬小麦冠层反照率变化信息的方法研究,作物学报,2005,31 (12): 1571-1578.  24. Huawei Wan, Jindi Wang, Ziti Jiao, Xioayu Zhang, Hao Zhang, Qiaozhi Li, Study on the Albedo of Winter Wheat at Growing Peroid with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4. IGARSS apos;04. Proceedings.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Volume 6, Issue , 20-24 Sept. 2004 Page(s): 4077 - 4079.  25. Huawei Wan, Jindi Wang, Yonghua Qu, Hao Zhang, Ziti Jiao, 2005,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a Case of Three-scale Spectrum of the Winter Wheat,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5. IGARSS apos;05. Proceedings.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Volume 3, Issue , 25-29 July 2005 Page(s): 1647 - 1650.  26. ZHAO Feng, WANG Jin-di, TANG Shi-hao, YAN Guang-jian, JIAO Zi-ti, LI Xiao-wen, Study of BRDF changing feature of winter wheat in different season, Proceedings of the SPIE, Volume 5286, pp. 473-476 (2003).  科研情况:  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近期的主要几项科研项目如下:  项目名称: 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  课题名称:尺度效应与尺度转换  编号: G2000077901  性质: 第二负责人  经费来源: 科技部  起止日期: 2002.7.1-2007.12.31  项目名称: 陆表生态环境要素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  课题名称: 地表时空变化特征参数的遥感定量描述与尺度转换  子课题名称: 植被聚集指数的地学描述与尺度效应研究  编号: 2007CB714402-8  性质: 负责人  经费来源: 科技部  起止日期: 2007.7.1-2008.12.31  课题名称: 利用MODIS多光谱和多角度信号改善地表分类精度的研究  项目批准号:40871193  性质: 主持  经费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起止日期: 2009.1.1-2011.12.31  课题名称: 地表二向性反射的各向异性指数研究  项目批准号:10ZY-06  经费来源: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由探索项目任务  起止日期: 2011.1.1-2012.12.31
  • 蒋立红
  • 蒋立红老师简历  出生年月:1963年11月  职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副院长  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理事  联系方式: Email: h_jlh@163.com ;hjlh@bnu.edu.cn  教育背景:  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学士  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  目前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  不动产估价  土地管理  城市与区域地理  不动产教育  教育管理  科研成果:  2000年以来主持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1.全国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研究(2001-2004)  2.全国地价与房价关系调查(2001-2004)  3.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2004-2007)  4.土地资源管理与产业管理的关系研究(2004-2005)  5.重庆市万洲区旧城改造可行性研究(2004-2005)  6.珠澳跨境工业区产业规划及发展战略研究(2004)  7.中山詹园二期项目规划(2005)  8.重庆水投集团土地储备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2006)  9.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动力机制研究(2005-2006)  10.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研究评述(2005-2006)  论文著作:  2000年以来发表的文章:  1.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红.《地理学报》.第56卷第4期.2001年7月  2.从供给角度分析北京市房价偏高的原因  徐瑛,蒋立红.《城市问题》.2002年.第5期  3.浅析北京市房价水平偏高的原因  李小丽,蒋立红,苏娅,李新.《城市开发》.2003年.第4期  4.北京市房价偏高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蒋立红,李庆花,王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珠海专刊  5.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思考  陆凡,蒋立红,黄兴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珠海专刊  6.土地市场的规范首先是行政过程的规范  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2月14日  7.建议实行农村土地信托制  蒋立红,胡江.《中国土地》.2004年第6期(总第222期)  8.国外地价与房价关系及其启示  张文新,蒋立红.《中国土地科学》第18卷第3期.2004年6月  9.招牌挂有助于市场公平  蒋立红.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3月29日.第六版  10.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区位因素  蒋立红,李庆花.《城市开发》.2005年第4期  11. 对当前房地产业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蒋立红,黄兴文.2006年4月.《蓝筹地产评论》.2006年第4期  12.农用地分等数据库综合规则的研究  陈燕娥,刘耀林,蒋立红.获2006年全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全国土地资源优秀论文奖”一等奖,收入《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06年7月.中国气象出版社.
  • 方修琦
  • 方修琦老师简历  职务:教授  二级学科: 自然地理学  学历: 博士  学习经历:  ·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1994)、古地理学硕士(1987)、自然地理学学士(1984)。  · 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Climatic Impacts Centre 访问学者(1994~1995)  ·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系统开放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项目研究员(2001-)  专业方向:  · 主要从事环境演变影响与适应、自然灾害和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科普工作  主讲课程:  · 本科生课程:环境演变(全球变化)、地理学思想史  · 研究生课程: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中国自然环境演变、环境演变原理  教材编写:  · 面向21世纪教材、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科研:  · 主要集中在过去环境演变重建、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人类对环境演变影响的适应研究。  近期承担的主要项目:  ·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土地覆盖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自然科学基金,2006-2008)  · 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与机理的实证研究(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  ·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2002-2005)  · 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2000-2003)  主要论文:  2005年  1. 方修琦,萧凌波,葛全胜,郑景云. 湖南长、衡地区1888-1916年春季植物物候序列重建. 第四纪研究2005,25(1):74-79  2. 方修琦,叶瑜,葛全胜,郑景云. 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 地理科学. 2005.25(3):129-134  3. 方修琦,王媛,朱晓禧.气候变暖与黑龙江省夏季低温冷害变化.地理研究. 2005,24(5):664-672  4. 方修琦, 牟神州.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人文地理.2005,20(4):110-113  5. 方修琦,孟胜修.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三次争论.地理教学. 2005,(8):1-3  6. 方修琦.2.2 末次冰期冰盛期与全新世气候. 见:秦大河,丁一汇主编. 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第二章 中国气候变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9-73  7. 任国玉.方修琦.9.3.1 过去的人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见:秦大河,丁一汇主编. 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 第九章 人类活动在中国气候演变中的作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85-490  8. 云雅如,方修琦, 王媛,陶军德,乔佃锋. 黑龙江省过去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4):697-705  9. 王媛,方修琦, 徐锬, 戴玉娟.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 资源科学.2005,27(1): 121-127  10. 田青,方修琦,乔佃锋. 从吉林省安图县个案看人类对全球变化适应的行为心理学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2005, 20(8):916-919  11. 葛全胜,方修琦,张雪芹,吴绍洪. 20世纪后半叶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 地理研究. 2005. 24(3):345-358  12. 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葛全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第四纪研究2005,25(2):129-140  13. 李家洋,陈泮勤,葛全胜,方修琦.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我国下阶段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 地球科学进展. 2005,20(4):371-377  14.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回顾.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 (1):5-14  15. 刘洪滨,邵雪梅,黄磊,梁尔源,方修琦,王丽丽.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地区近千年来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第四纪研究2005,25(2):176-183  16. FANG Xiuqi, YIN Peihong and WU Wenxiang. The food security in China. In: LIU Yanhua, et al. ed. Research on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hina. Beijing: Meteorological Press. 2005, 141-146  17. GE Quansheng, FANG Xiuqi and ZHANG Xueqin. Overview on Human activities and remarkabl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In: LIU Yanhua, et al. ed. Research on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hina. Beijing: Meteorological Press. 2005, 9-21  18. ZHANG Xueqin, FANG Xiuqi and Wang Dawei.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NC-IHDP. In: LIU Yanhua, et al. ed. Research on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hina. Beijing: Meteorological Press. 2005, 155-164  19. SHAO Xuemei, HUANG Lei, LIU Hongbin, LIANG Eryuan, FANG Xiuqi,WANG Lili. Reconstruction of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from tree rings in recent 1000 years in Delingha, Qinghai.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2005 48(7):939—949  2004年以前发表的主要论文:  1. 方修琦,王媛,徐锬,云雅如.近2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增产的贡献分析. 地理学报. 2004. 59(6):820-868  2. 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古地理学报.2004.6(1):85-94  3. 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全新世寒冷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千年周期.自然科学进展.2004. 14(4):456-461  4. 方修琦,江海洲, 连鹏灵. 2002. 3500aBP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地学前缘,2002,9(1):163-167  5. 方修琦,章文波,张兰生,罗海江,李志尧.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 城市规划. 2002,(4):56-60  6. 方修琦, 盛静芬. 2000. 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看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 自然资源学报. 15(3):213-217  7. 方修琦. 1999.从农业气候条件看我国北方原始农业的衰落与农牧交错带的形成.自然资源学报 14(3): 212-218  8. 方修琦.1999.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人文地理.(2):19-21  9. 方修琦, 章文波, 张兰生.1998.全新世暖期我国土地利用的格局及其意义.自然资源学报 13(1): 16-22  10. 方修琦,孙 宁.1998.降温事件:4.3kaBP岱海老虎山文化中断的可能原因,人文地理,(1): 71-76  11. 方修琦 张兰生 1998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3500aBP的降水突变事件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  12. 张兰生, 方修琦, 任国玉. 索秀芬 1997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 地学前缘. (1): 127-136  13. 方修琦 1989 天山托木尔峰地区7500年来的气候变化 《干旱区地理》(1) 6-10  14. 方修琦 1989 建立历史灾情序列方法的探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增刊2 57-64  15. 方修琦 1987 陕北及鄂尔多斯地区的降水变化与沙漠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90-95  16. Xiuqi Fang, Weihong Yu, Yuling Ma. Response of the Grassland in Hulun Buir Steppe of Northeast China to Global Warming Based on NOAA/AVHRR NDVI. In Xiaolin Pan, Michael Glantz, Yonshiaki Honda eds. Ecosystems Dynamics, Ecosystem-Society Interac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for Semi-Arid and Arid Land, 2003:788-794  17. XIUQI FANG, YUN XIE and LINGJUN LI. EFFECTS OF DUSTSTRORMS ON THE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Focus, 2003(3):93–101.  18. Ge Quansheng, Fang Xiuqi and Zheng Jingyun. Quasi-periodicity of Temperature changes on the Millennial Scale.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 2003,13(8):601-606  19. Quansheng Ge, Jingyun Zheng, Xiuqi Fang, Zhimin Man, Xueqin Zhang, Piyuan Zhang and Wei-Chyung Wang. Winter Half-Year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 Holocene, 2003 13(6):995-1002  地理教育与科普作品:  1. 方修琦,孟哲虹,王燕津. 环境教育资源库,华夏出版社2001.  2. 方修琦 李志尧 罗海江 漫步地球村。 知识出版社 1998  3. 方修琦 成人教育百科全书(地理环境卷)南海出版公司,1994 环境演变部分  4. 方修琦.面对气候变化话说人类“适应”.中国气象报/ 2004 年/ 03 月/ 18 日/ .2004(1368)  5. 方修琦,孟胜修. 地球年龄探究史话. 地理教学. 2004.(5):4-6  6. 方修琦, 孟胜修.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增加的主要证据. 地理教学. 2002, (12):  7. 方修琦,周苹. 全球变化研究与地理学. 地理教学. 2002, (8):3-5  8. 方修琦. 2000. 固体地球系统的过程及其意义. 地理教育. (5)  9. 方修琦,孟胜修.1999. 大气成分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 地理教育.(4):6-8  10.方修琦 孟胜修 1991 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 地理知识 5期 28  联系方式:  Tel: 010-62207449  010-58807454-1243  XFang@bnu.edu.cn
  • 张涛
  • 张涛, 男, 1961 年 11 月生 ,教授, 历史学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先秦秦汉史、中国学术思想史及经学、易学研究 。  代表性论文:  《〈孝经〉作者与成书年代考》,《文史》,1999年第4辑。  《刘向〈列女传〉的史学价值》,《文史哲》,1991年第5期。  《〈七略〉中史籍未能独成部类的根本原因》,《文史哲》,1992年第6期。  《钱大昕的史籍辨伪》,《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4期。  《钱大昕的易学成就》,《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  《 20 世纪上半期儒家经典研究述略——以六经作者、成书年代和性质为中心》,《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 年第6期。  代表性著作:  《孔子家语注译》,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秦汉易学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100875  Email:zhangtao@bnu.edu.cn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2%u0032%u0030%u0038%u0031%u0035%u0036
相关推荐
海南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海南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甘肃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甘肃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工商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北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