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

英文名: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北师大”,“北师”,“BNU”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27 类型:综合类

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
  • 北京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北京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

根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北京师范大学现有校本部教职工近31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2000人,具有高级职称、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海外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居于中国高校前位。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3人,荣誉教授2人、资深教授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0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6人和新世纪人才165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4个。

  • 瞿林东
  • 瞿林东,男,汉族,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著有影响力深广的论文、评论200余篇。  近几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研究(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史学概论(参与),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 。  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参与),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国文化概论(参与),200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  中国史学史(主持),200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  彰往察来(主持),200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  近几年来的代表论文和著作:  论文  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2004)  中国古代史学中的比较研究(2005)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2006)  天人古今与时势理道—中国古代历史观念的几个重要问题(2007)  新发展 新成就 新境界—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2008)  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2009)  科学发展观与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2010)  著作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2005)  中国简明史学史(2005)  六卷本中国史学史 第三卷(2006)  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2007)  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2009)  中国史学史纲(2010 第二版)  培养学生情况:  近几年所带学生情况  2004年,丁海燕,赵梅春,尤学工,曹守亮  2005年,赵梅春,尤学工,曹守亮,吴凤霞,杜永梅,邱锋  2006年,曹守亮,吴凤霞,杜永梅,邱锋,马艳辉  2007年,吴凤霞,杜永梅,邱锋,马艳辉,刘治立  2008年,马艳辉,刘治立,阎静,刘开军,陶晓珊  2009年,刘治立,阎静,刘开军,陶晓珊,申慧青  2010年,阎静,刘开军,陶晓珊,申慧青,毛春伟  近几年所带学生就业情况  丁海燕,高等教育出版社;赵梅春,兰州大学历史学院;尤学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守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吴凤霞,廊坊师范学院历史系;邱锋,兰州大学历史学院;杜永梅,北京市大葆台博物馆;马艳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治立,陇东学院历史系;阎静,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开军,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00875 )  电话:58808084,58806130,58806140(传真)
  • 郑林
  • 郑林,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6年11月生于甘肃平凉。1987年至1991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8年至2001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任教,主讲本科生课程《中学历史教学概论》、《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研究生课程《历史课程论》、《历史教材编纂研究》;教育硕士课程《中学历史课程分析与研究》、《中学历史教材分析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技术史。  代表性论文:  《中学历史课程“过程”目标相关问题探讨》,《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1期。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历史教学论类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  《历史教育国际交流的回顾与反思》,《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1期。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处理好教学与教科书的关系》,《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2期。  《师范院校历史教学法课程的定位及改革思路》,《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3期。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历史教学》2006年第7期。  《历史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论历史活动探究课的定位、目标与组织形式》,《历史教学》2005年第3期。  《制约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因素探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  《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技术供给源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中国近代科研体系的形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中国传统农业在近代面临的危机》, 《古今农业》 2004年第2期。  代表性著作:  《现代化与农业创新路经的选择——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新编历史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00875 )  话:(010)58808002  e-mail:zhenglin66@bnu.edu.cn
  • 马卫东
  • 马卫东, 副教授,历史教育教研室主任,兼任全国历史教学学术团体和北京市历史教学学术团体的核心职务。出生于 1953 年 5 月。主要从事历史课程理论、历史教材编纂、历史教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代表性论文:  《端正对历史教学任务的认识》,《历史教学问题》, 1983 年第 2 期。  《中学历史课培养学生情感问题杂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8 年第 4 期。  《谈谈中学历史课改变学生学习被动状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 1992 年第 4 期。  《关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几个问题的思考》,《课程 · 教材 · 教法》, 1995 年第 1 期。  《谈谈在二战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历史感和时代感》,《历史教学》, 1995 年第 11 期。  《对编写九年义务教育 “ 五四 ” 制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与体会》(合作),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10 月出版。  《试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历史教学 》,2000 年第 3 期。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几个问题》,《 历史教学》, 2001 年第 3 期。  《关于当前历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1 年第 8 期。  《谈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历史教学》, 2002 年第 1 期。  《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 年第 6 期。  《试论基础教育改革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历史教学问题》, 2003 年第 1 期。  《面对新课程——历史课教师的四种缺失》,《中国教育报》, 2003 年 4 月 3 日  《中外历史教科书之比较与未来我国历史教科书建 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新起点》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办公室编 ,北师大出版社, 2003 年 4 月版  代表性著作:  《中国历史》(四册)、《世界历史》(二册)修订版(主编),青岛出版社出版,原国家教委委托九年义务教育 “ 五四 ” 制初中历史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合著),北师大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历史学概说》(合著),北师大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国外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 海南出版社。 2000 年 4 月第 1 版  联系方式:  电话: (010)62206208
  • 孙立新
  • 孙立新,男,1962年10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即墨市,1979—1986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88—1990年和1996—2001年,先后两次赴联邦德国留学,曾在美因兹欧洲历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在美因兹约翰内斯·古登堡大学和奥格斯堡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大学注册学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6—1996年,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1991年9月晋升讲师,1994年12月晋升副教授。2002—2008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担任德国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历史地理专业硕士生导师;2008年6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工作,担任世界现代史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已写作、参与写作和翻译中德文专著、译著、论文集和校译著作10部,在中德文杂志报刊和学术论文集中发表论文、译文和书评70余篇。  兼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理事;《书写历史》杂志编委;《海外中国学评论》杂志编委;青岛市档案馆客座研究馆员;“青岛城市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工程”丛书编委。  主要著作:  《百年巨变—19世纪德意志的历史和文化》(专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科学之间的历史编撰——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译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山东省志·外事志》(专著,与张国梁、张大同、王学典、李平生合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650页。  Das Chinabild der deutschen protestantischen Missionare des 19. Jahrhunderts. Eine Fallstudie zum Problem interkultureller Begegnung und Wahrnehmung (专著),Marburg: Tectum Verlag 2002.  《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至1914年德国与中国的相互作用》(译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主编,与蒋锐合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校译,青岛市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殖民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主编,与吕一旭合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海洋历史地理论》(主编,与曲金良、修斌、赵成国合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主要论文:  《关于马丁. 路德的种种神话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天主教路德形象的转变》,《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6期。  《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成果》,《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于尔根科卡:德国的批判史学与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  《德国当代神学教会史学派的路德研究》,《文史哲》1994年第1期。  《再洗礼派与“激进的宗教改革”》,《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试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改革概念》,《世界历史》1994年第4期。  《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与孙虹合作),《山东高等教育》1996年第4期。  Das Chinabild der deutschen protestantischen Missionare DES 19 Jahrhunderts, in: Pen 99, S. 9-20.  Vom Missionar zum Sinologen. Ernst Faber und seine 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Kultur, in: Berliner China-Hefte, Nr. 17 Okt. 1999, S.3-13.  "Die Haelfte des Himmels”. Einige Ueberlegungen ueber die Emanzioationsbewegung der chinesischen Frauen, in: Jahrbuch der Friedrich-Naumann-Stiftung, 2001, S. 99-102.  《海洋文化刍议》,载徐祥民主编,庞玉珍执行主编:《海大法学评论》(200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卫礼贤论东西方文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  Richard Wilhelms Vorstellung ueber den Kulturaustausch zwischen China und dem Westen, in: Klaus Hirsch (Hrsg.), Richard Wilhelm. Botschafter zweier Welten, Frankfurt a.M. u. London 2003, S. 85-101.  《从中西文化关系角度看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文史哲》2003年第5期。  《西方帝国主义面面观》,载徐祥民主编,秦延红执行主编:《海大法学评论》(200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卫礼贤论东西方文化》,载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历史传统与发展战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一门正在崛起的新学科――〈海洋文化与社会〉读后》,《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帝国主义时代的中德“合作”》(与孙虹合作),《北大德国研究》2005年第1卷。  《关于“全球史观”和世界史编纂的一些思考》(与廖礼莹、于晓华合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1897-1914)》(与王保宁合作),《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原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此文由《新华文摘》2007年第14期全文转载)  《世界史编纂刍议》,《社科研究》2007年7月(总第58期)。  Die religioesen und sozialen Urspruenge der Boxerbewegung, in: Mechthild Leutner und Klaus Muehlhahn (Hrsg.), Kolonialkrieg in China. Die Niederschlagung der Boxerbewegung 1900-1901. Berlin: Ch. Links Verlag, 2007, S. 69-80.  Richard Wilhelms Rezeption in China, in: Wippermann, Dorothea/Hirsch, Klaus/Ebertshaeuser, Georg (Hrsg.), Interkulturalitaet im fruehen 20. Jahrhundert: Richard Wilhelm – Theologe, Missionar und Sinologe. Frankfurt/a.M.: IKO-Verlag, 2007, S. 9-18.  Ueber Richard Wilhelms Missionsmethode, in: Wippermann, Dorothea/Hirsch, Klaus/Ebertshaeuser, Georg (Hrsg.), Interkulturalitaet im fruehen 20. Jahrhundert: Richard Wilhelm – Theologe, Missionar und Sinologe. Frankfurt/a.M.: IKO-Verlag, 2007, S. 19-27.  《卫礼贤的传教方法》,载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汉学与神学——基督教文化学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义和团运动的社会与宗教起源——一个综合解说尝试》(与朱光涌合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德占时期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德国史学家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史学史研究》2008年4期。  《托克维尔论“公共舆论”》(与李强合作),《理论学刊》2008年第11期。  《中国学者卫礼贤研究综述》(与王苧萱合作),载印之虹、叶隽、希·卡斯帕赫勒、史娜迷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15页。  《跨文化相互作用:殖民地历史编纂的新范式――〈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读后》(与于晓华合作),载印之虹、叶隽、希·卡斯帕赫勒、史娜迷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245页。  Deutsch-chinesische Beziehungen seit 1911, in: Die Bruecke, Japannisch-Deutsche Gesellschaft e.V., Tokyo, 2009, 10.  《德占时期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孙立新、吕一旭主编:《殖民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365页。  《仪式和文本:义和团运动的宣传媒体》(与刘宁合作),载《理论学刊》2009年第11期。  《德国政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反思》(与黄怡容合作),载《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2期。  《海洋战略与德占胶州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总第219期)。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 编:100875  电 话:010 62200619  电子信箱:sunlx200466@163.com  Prof. Dr. Sun Lixin  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dd.: 19. Xinjiekou Waidajie, Beijing, P. R. China  Pc.: 100875  Tel.: 0086 (0) 10 62200619  E-mail: sunlx200466@163.com
  • 蒋重跃
  • 蒋重跃,男, 1958 年 9 月生 ,教授, 历史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先秦秦汉学术思想、中外古史比较研究 。  代表性论文:  《试论道法两 家历史观的异同》,《文史哲》 2004 年第 4 期。  《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南京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2 期。  《论法家思想中的变法与定法》,《中国哲学史》 2002 年第 1 期。  《说“ 禅 ”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2 期。  《孟子荀卿韩非子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社会科学辑刊》 1999 年第 6 期。  《韩非的道理论及其在诸子天道观中的地位》,《求是学刊》 1999 年第 6 期。  代表性著作: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100875  E-mail : chongyuejiang@163.com
  • 王海利
  • 王海利,历史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2年生,男,汉族,籍贯山东,研究领域为世界古典文明史,专攻埃及学。 中国古埃及网(www.guaijiwang.com)的创办者兼主持者。  1992年考入内蒙古民族大学,师从我国著名埃及学专家刘文鹏教授学习埃及学。1994年,转入国家教育部委托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IHAC)学习,先后跟随美国、德国、英国等外家专家学习世界古典文明,专攻埃及学,1999年考取著名历史学家林志纯教授的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获得英国学术科学院王宽诚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进行学术研究;2007年获得瑞士联邦政府奖学金,赴瑞士巴塞尔大学进修埃及学;2010年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赴德国图宾根大学做访问学者。  先后已招收世界古代史专业研究生7名,教育硕士3名,毕业后他们多从事高校、中学的教学工作。  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并担任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主讲教师之一。  代表性论文:  《古埃及“只娶不嫁”的外交婚姻》,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译名问题》,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  《古埃及文献“能言善辩的农民”的多视角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古埃及女性地位考辨》,载《西亚非洲》,2010年第2期。  《略论古埃及人的伦理观》,载《东方哲学》,2002年第1期。  《论古埃及公主不外嫁》,载《东方研究》,2007年第2期。  《科技解读古埃及木乃伊》,载《历史教学》,2007年第2期。  《古代埃及社会观简论》,载《北方论丛》,2008年第6期。  《古典作家对埃及学的贡献》,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喜克索斯王朝与古埃及帝国》,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关于喜克索斯人的起源问题》,载《历史教学》,1998年第4期。  《图坦哈蒙之死新探》,载《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  代表性著作:  王海利著:《法老与学者:埃及学的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王海利著:《图坦哈蒙300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  王海利著:《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妇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王海利编著:《古埃及神话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00875  E-mail:wanghaili@bnu.edu.cn
  • 梅雪芹
  • 从事世界近代史、英国史和环境史教学与研究,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及国家重点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学术骨干之一, 2001 年 4 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2008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代表性论文:  “环境史学的历史批判思想”,《郑州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1 期,第 126-130 页。  “‘老父亲泰晤士':一条河的污染与治理”,载于《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三联书店 2005 年版。  “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人'及其活动在环境史中的体现”,提交 2005 年 7 月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收录于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 2007 年版,第 60-72 页。  “从人的角度看环境史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第 9-13 页。  “从环境的历史到环境史:关于环境史研究的一种认识”,《学术研究》 2006 年第 9 期,第 12-22 页;《新华文摘》 2007 年第 1 期转载,英文版《中国史学前沿》( Frontier of History in China,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 年第 3 期再刊。  “论环境史关于人的存在的认识及其意义”,《世界历史》 2006 年第 6 期,第 117-125 页。  “环境史:一种新的历史叙述”,《历史教学问题》 2007 年第 3 期,第 38-44 页。  “水利、霍乱及其他:关于环境史之主题的若干思考”,《学习与探索》 2007 年第 6 期,第 214-218 页。  “关于苏格兰环境史家斯马特教授讲学的认识和体会”,《世界历史》 2007 年第 3 期,第 143-146 页,第一作者。  “‘泰晤士老爹'的落魄与新生”,《环境保护》 2007 年第 7 期,第 68-70 页。  “关于环境史研究意义的一种思考”,《学术研究》 2007 年第 8 期,第 89-93 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 2007 年第 12 期全文转载。  “‘Dirty Father Thames' in Print: Pollution of the River Thames and its Repercussion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提交 2007 年 9 月 12-14 日的“牛津—神户环境会议”,收录于《欧洲和日本环境史比较》(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ies of Europe and Japan ),名古屋大学出版 2008 年版,第 201-207 页。  “环境史:一种值得关注的史学现象”,登载于《人文论坛》第三辑,中国政法大学主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11-514 页。  “‘为什么世界不能都像英国?'——伏尔泰问题引发的思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 年第 1 期。  “关于北京城市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状况的考察”,收录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百人工程”项目阶段成果选编》,同心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97-228 页,第一作者。  “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3 期,第 52-60 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8 年第 4 期部分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 2008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  “世界史视野下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社会科学战线》 2008 年第 6 期,第 105-111 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 2008 年第 12 期全文转载。  “什么是环境史?——对唐纳德?休斯的环境史理论的探讨”,《史学史研究》 2008 年第 4 期,第 70-79 页。  “中国环境史的兴起和学术渊源”,《南开学报》 2009 年第 2 期,第 1-7 页。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史学月刊》 2009 年第 3 期,第 17-38 页。  “环境史的三个维度”(译文),《学术研究》 2009 年第 6 期,第 97-102 页。  代表性著作:  《和平之景——人类社会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主编),南京出版社 2006 年版。  《语境中的洛克》(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火之简史》(译著),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什么是环境史》(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项目:  “环境史研究与 20 世纪中国史学”, 项目编号: 06JJD7700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时间: 2006—2009 年,资助经费 20 万元,主持,在研。  “中外史学理论比较”,项目编号: 04JZD0027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时间: 2004 — 2007 年,资助经费 50 万元,参与,在研。  “北京市危险生活垃圾的废物流分析”,项目编号: 07AgZH075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时间: 2007 年 5—11 月,资助经费 3 万元,主持,已结项。项目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被评为优秀成果。在此基础上,写了题为“对北京市有害垃圾管理的问题与危害分析”一文,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 2008 年 4 月 21 日 以“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简报”的形式,打印 100 份,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各相关部门予以推介。  联系方式:  电 话:(010) 62207549  E-Mail:mm828@163.com
  • 林辉锋
  • 林辉锋,男,1977年生,福建漳州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5年 7月就读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8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晚清民国的社会与文化。  代表性论文:  《五四运动后至北伐战争前夕的教育界风潮》,《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3期。  《中国女学会到底成立于何时?》,《文史知识》,2009年第2期。  《马叙伦与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  《再论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由来》,《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马叙伦与教育特税督办公署》,《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五四”运动中的“留蔡助蒋”再探》,《学术研究》,2007年第11期。  《马叙伦与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新旧之争》,《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从史学到文字学:马叙伦早年学术兴趣转变的内在思路》,《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第6期。  《马叙伦加入过同盟会吗》,《光明日报》(史学版),2007年6月29日 。  《上海广肇公所的重建及其职能》,《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  《旅沪广帮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  《“张禄”是马叙伦的化名吗》,《文史知识》,2005年第9期。  《旅沪广帮与清季十年的对外交涉》,《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移民与故土:旅沪广帮与晚清广东社会》,《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广帮与潮帮:晚清旅沪粤商管窥》,《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  《旅沪广帮与首次官派幼童留美》,《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晚清时期粤港渝贸易关系浅探》,《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太平洋战争时期中英印度问题交涉浅探》,《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胡春惠等主编,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2001年版。  《孙中山与巴黎和会》,《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1年第3期。  《康、梁“虚君共和”方案浅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0年第3期。  科研项目:  马叙伦与民国教育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2006年,主持。  《传记·类传·学术》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参与。  代表性著作:  《马叙伦与民国教育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00875 )  E-mail :bnulhf@163.com
  • 张皓
  • 张皓,教授,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博士学位,出生于1964年10月,土家族。致力于中国现代政治史的研究。  代表性论文:  《论国民党新军阀的内部矛盾对红军战略转移的影响》,载《中共党史研究》 2001年第1期;  《邓小平在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932 ——1933 年罗文干出长外交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载《抗日战争研究》 2000年第3期;  《向心力和离心力的较量—论同盟会和湖北集团之间的政治关系》,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武昌军政府内部矛盾的演变与湖北辛亥革命的失败》,载《历史档案》,2004年第1期;  《九一八事变期间中日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斗争》,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代表性著作: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代表性译著:  《变化中的中国人》(两人合译),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扣响雪域高原的门扉——乔治·波格尔西藏见闻及托马斯·曼宁拉萨之行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明代的漕运》,新星出版社,2005 年版。  联系方式 :  通信地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张皓 100875  E-Mail:zhhm1964@sohu.com
  • 倪玉平
  • 倪玉平, 1975 年生于湖北汉川, 1997 年 、 2000 年和 2003 年,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 、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历史系,相继获历史学学士 、 硕士 和 博士学位,其中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年入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做博士后研究,同期入近代史所工作。 2007 年调入北师大 历史学院 任教,现为该院副教授 。 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目《清朝嘉道财政与社会》、高校 全国优秀 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生态变迁 、 自然灾害与清代经济周期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中衢一勺〉校注》等课题的研究。  代表性论文:  《清代咸丰初年江浙漕粮海运中的省际矛盾》,《学术月刊》, 2009 年第 1 期。  《李鸿章与晚清两淮盐政改革》,《安徽史学》, 2009 年第 1 期。  《近 20 年“两半”问题研究述评》,《学术研究》, 2008 年第 10 期。  《〈汇核嘉庆十七年各直省钱粮出入清单〉所载关税额辨析》,《历史研究》, 2008 年第 5 期。  《王庆云〈石渠余纪〉所载道光关税辨析》,《近代史研究》, 2008 年第 5 期。  《义和团运动与晚清漕粮运输》,《江苏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5 期。  《招商局与清代漕粮海运关系新说》,《学术月刊》, 2008 年第 5 期。  《试论清代的漕粮海运文化》,《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8 年第 2 期。  《试论陆建瀛淮南票盐改革》,《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  《陶澍与清代“东南三大政”》,《江苏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1 期。  《浅论淮安与漕运的关系》,《“运河之都”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7 年 9 月。  《试论晚清漕运官制变革》,《晚清国家与社会》,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7 年 8 月。  《试论同治朝江浙“减漕”运动》,《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4 期。  《试论清朝的常平仓》,《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 8 月。  《李鸿章与晚清漕粮海运》,《安徽史学》, 2007 年第 1 期。  《马新贻与“东南三大政”》,《回族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清朝两淮盐政改革》,《清史论丛》, 2006 年 12 月。  《“激励的悖论”——试论清代的盐业缉私》,《盐业史研究》, 2006 年第 4 期。  《中国古代状元的成就》,《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no.3)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6 年 5 月。  《齐彦槐与道光初年海运》,《清史论丛》, 2006 年 1 月。  《明清晋商人才管理解析》,《中国人才前沿( no.1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  《招商局与晚清漕粮海运关系考》,(香港)《新亚论丛》, 2005 年 6 月。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4 期。  《政府、商人与民众——试论陶澍淮北票盐改革》,《盐业史研究》, 2005 年第 1 期。  《晚清漕粮海运史料考辨三则》,《江苏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6 期。  《西方势力与晚清漕粮海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4 年第 4 期。  《李星沅与 " 青浦教案 " 》,《史学月刊》, 2003 年第 5 期。  《嘉道之际的漕弊问题》,《石家庄师专学报》, 2003 年第 4 期。  《水旱灾害与清代政府行为》,《南京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6 期。  《清代水旱灾害原因初探》,《学海》, 2002 年第 5 期。  《试论清代的荒政》,《东方论坛》, 2002 年第 5 期。  《漕粮海运与清代社会变迁》,《求索》, 2002 年第 4 期。  《道光六年漕粮海运的几个问题》,《清史研究》, 2002 年第 3 期。  《试论道光初年漕粮海运》,《历史档案》, 2002 年第 1 期。  《漕粮海运与清代运输业的变迁》,《江苏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1 期。  《近年来清代政治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8 年第 7 期。  代表性著作:  《 明清时期的全国漕运中枢淮安》,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年 8 月版。  《道光王朝》,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年 5 月版。  《博弈与均衡:清代两淮盐政改革》,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版。  《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 4 月。  联系方式:  E-Mail: niyuping@sina.com.cn
  • 晁福林
  • 晁福林, 教授。 1943 年生,196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先秦史。  代表性论文:  《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天道观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2期 。  《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  《试谈〈诗·小宛〉主旨及上博简〈诗论〉第八号简的释读——附论周代的“为人後”问题》 《中国史研究》 2004年第2期 。  《言、意之辨-〈庄子·寓言〉篇发微》(北京大学哲学系主编《哲学门》第三卷第一册 2003年版) 。  《从王权观念的变化看上博简〈诗论〉的作者及时代》,《中国社会科学》 ,2002第6期 。  《伯和父诸器与“共和行政”》,《古文字研究》第21辑,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  《论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用长时段理论的一个考察》,《历史研究》,2001 年第1期 。  《论殷代神权》,《中国社会科学》 1990年第1期 。  代表性著作: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  《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  《先秦社会形态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2003年版 。
  • 刘淼
  • 姓名:刘淼  职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学,语文学  个人简历  1977年参加工作,  1984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至今。  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和语文教育学硕士学位,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  曾担任的社会工作  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小作家选刊编委,  北京师范大学附校语文学科职务聘任评议组组长,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开设课程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语文教育学”  研究生专业必修课“语文教学心理学”  发表论著  论文: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论素质教育理论的产生与素质教育的实施(一),《师....  论作文评价的维度和评价指标,亚洲日报(泰国),02年1月6日、13日  作文中借助书语优势进行口语表达策略的研究,《心理科学》,99年6期P50....  移情入景与还景为情,《语文建设》,1996年5期P45-46  以语言为媒介是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本质特点,《课程、教材、教法》,199....  素质教育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素质教育理论的产生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寄语教师节,《师资建设》,03年7-8期扉页  探索、借鉴、提高——论国外及港台地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语文教学》,....  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精神家园——国外语文课外阅读管窥,《中学语文教学》,03....  国外作文评价指标研究及其启示,《学科教育》,00年3期P46-49,收入....  论中国素质教育理论的产生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泰国星暹日报《泰中学刊》,01年  论阅读-写作迁移策略的实施《师资建设》,01年2期P20-21  合作写作——元认知支持应用于作文教学的尝试,《学科教育》,02年8期P4....  作文教学研究评述,《学科教育》,03年7期P24-27转44  关于作文三级转换理论的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增刊P48-51  聚焦国外语文合作学习,《中学语文教学》,03年10期P55-57  近二十年听说教学的回顾与前瞻,《中学语文教学通讯》,97年11期  作文心理学研究的又一成果,《师资建设》,02年3期P16-17  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及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中学语文教学》,02年4期P5-6  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论素质教育理论的产生与素质教育的实施(二),《师资....  作文教学研究评述,《学科教育》,03年7期P24-27转44  多元与自主的国外语文教学评价,《中学语文教学》,03年8期P57-59  采摘花瓣,得不到花的美丽,《师资建设》,1999年4期P32-33  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法国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03年5期P57-60....  论阅读教学中的解疑,《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5期P6-8,收入选《中....  国外作文评价指标研究及其启示,《学科教育》,00年3期P46-49,收入....  论阅读教学中的质疑方法,《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12期P11-14  新加坡语文教育一瞥,《师资建设》,03年5期P34-36  继往开来的俄罗斯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03年6期P56-58  论阅读教学中情感因素对认知教育的促进作用,《师资建设》,00年2期P22....  论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师资建设》,00年4期P24-27  2002年北京四区语文中考试题评析,《中学语文教学》,02年11期P54-58  传承祖国文化,培育炎黄精英——记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和它的华文教育,《师资建....  国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学语文教学》,03年11期P57-59....  美国的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03年1期P56-59,收入《人大书报....  世界综合课程视野内的语文学科,《中学语文教学》,03年12期P49-51....  植根民族土壤,面向国际社会——日本母语教育概说,《中学语文教学》,03年....  作文心理学研究报告,《北京市“九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集》,04年....  如何给学生作文写评语,《学科教育》,88年1期  纵观英国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03年3期P57-60  论学生场依存——独立型认知方式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学科教育》,04年....  关于教师职业的思考,《学科教育》,88年2期  作文心理学研究评述,《教育心理学进展》,04年6月P246—256  当代语文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语文建设》,05年3期P4-6  论整体阅读的基本思路,《中学语文教学》,96年12期P1-3转34  实用有序基础上的多元化教学——论当前德国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启示,《中学....  作文前计划的时间因素对前计划效应的影响,《心理学报》,2000年1期P7....  专著:  主编:《词语魔方-跨世纪中学生心语》,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年  《语文学习的奥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全国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课....  《语文教育学》(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主编:《中国小学生作文描写大全》,海南出版社,1997年  主编助理:《简明语文教育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副主编:《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中学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改本  主编:《高考各科学习、复习、应试》,海南出版社,1997年  参与:《高中语文学习辞典》,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  《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参与:《教育心理学进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参与:《教育研究优秀论著》,京华出版社,2004年  参与:《作文辞海》,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  《语文教育心理学》,写作中(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项目)  参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1991年  主编:《高考状元文高分探秘》,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年  研究课题  参与:清华大学课题“基于网络的过程性创新素质评价”,任语文评价组副组长。  参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改进小学字词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排序第二。  参与:教育部“义务教育五.四语文教材的研究与修订”  主持: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关于高等师范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主持:教育部师范司“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学语文学科师资素质的评估与教学体系的....  主持: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课题“未来教师的创新能力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及....  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关于语文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获奖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师大文科青年教师论文竞赛优秀奖  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北京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郑国民
  • 姓名:郑国民  职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语文课程改革政策、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中外语文课程与教学比较等方面  个人简历  199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留校工作。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2006 年 8 月 -2007 年 8 月)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2003 年 5 月 -2006 年 5 月)  曾担任的社会工作  作为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承担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工作,并主编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受新加坡教育部、香港教育统筹局、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的邀请和委托为该地语文教师做培训工作,多次应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的邀请做学术讲座。  开设课程  讲授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国语文教育史专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专题》,讲授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国语文教育史》,给本科生讲《语文教育学》。  发表论著  在《教育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杂志发表论文 80 余篇。  著作:  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成果“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6 月版。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版。  研究课题  作为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承担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主持“全国中考、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课题(横向课题)  主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源库的开发”课题(横向课题,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  主持 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教科书的研制、编写、实验  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中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及启示”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  主编高等师范院校教材《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  主编的 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 1-6 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成果“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
  • 闫苹
  • 姓名:闫苹  职称: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论、语文教材研究  个人简历  1978—198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做语文教师;  1981——198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学法教研室任助教、讲师;  1986——1987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学法专业读硕士课程;  1987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曾担任的社会工作  中文系学生辅导员,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文系副主任等。  开设课程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语文教育学”  研究生专业必修课“语文教学心理学”  发表论著  发表专业论文25篇。  专业教材10本(主编4本,合编六本)。  研究课题  正在主持“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省部级)子课题”  获奖信息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2、9)  北师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合作获奖)(200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0)  中国教育学会优秀专著奖(合作获奖)(1994)  北师大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奖赛二等奖(1993)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曾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
  • 宋素红
  • 姓名:宋素红  职称: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新闻事业 新闻传播法律法规  个人简历  1999-2002 年,师从新闻史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2002 年 7 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工作。  开设课程  中外出版史  中国新闻出版史  新闻出版法律法规  新闻报道策划  发表论著  从 2000 年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其中在《新华文摘》、《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中国出版》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 篇。  论中国妇女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春秋 2003 10 月  论中国妇女报刊的发展 郑州大学学报 2003 10 月  汤修慧与《京报》 新闻爱好者 2003 年3 月  争议性新闻事实报道 新闻写作 2004 第 2 期  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原则 中国出版 2004 第 11 期  商业引路,文化导航——商务印书馆的妇女刊物出版 中国出版 2001 ....  中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考 新闻大学 2001 年冬季号  网络媒体与舆论监督 中国舆论监督紫皮书 2003 10 月  新闻报道著作权的保护原则, 新华文摘 2005年第6期  新闻报道著作权的保护原则, 中国出版 2004 年第 10 期  新闻媒介品牌法律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记者 2005年第1期  美国传媒与司法关系走向, 国际新闻界 2004年第4期  媒介整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国出版2003年第10 期  中国近代女新闻工作者的特色与传统,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 年第 2 期  《时务报》的译报工作初探,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 年第 2 期。  著作:  《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
  • 于翠玲
  • 姓名:于翠玲  职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文献信息学、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史等  个人简历  1982年西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77级)。  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杨敏如教授,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启功先生。  1985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文学院)工作。  曾担任的社会工作  中国编辑学会理事。  发表论著  出版学术著作: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与郭英德等人合著,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中华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996年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中华历史通鉴》第三部《文学史卷》魏晋至唐宋诗歌史部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  《朱彝尊<词综>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2006年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第三届“余志明《四库全书》电子版学术成果奖”)  《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出版古籍整理类著述:  《晋书故事选》、《花间集.尊前集注》、《明代散文选注》、《清代散文选注》、《寓言故事选》《分调绝代好词.浪淘沙卷》等。  编写教材:  《现代出版信息检索》(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2010年获首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  主编《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  近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  一、媒介传播史方面  《论中国古代传播史料的整理与利用》(《郑州大学学报》2003,2)  《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河南大学学报》,2006,1。人大复印资料《出版工作》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中国编辑》,2007,6,韩国出版学会主编《韩国出版学研究》2008年12月)  《论中国近代传播史料的价值》(《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从媒介史看书籍的文化价值——兼论媒介环境学对中国书籍史的启示》(《济南大学  学报》,2010,1,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业》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出版”溯源与中国出版活动的演变》(《延安大学学报》,2008,1,人大复印资料《出版工作》2008,5全文转载)  《从“采诗”说到办报说--论古代“上下相通”之传播观念的演变》(《中国编辑》2002,2)  《日记风波与<申报>纠纷——论郭嵩焘毁誉的西方媒介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2)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环境和基本思路》(《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二、典籍文献与出版文化方面  《论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及其终结》(《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  《从“博物”观念到“博物”学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从“多识之学”到“博物学”——论中日博物图书的双向出版交流》(《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工具书与中国文化》(《编辑学刊》,2005,3)  《中国古代动植物工具书的文化特征》(《图书与情报》2004,1)  《从类书论狐文化与狐文学》(《西北大学学报》2003,2)  《工具书“在线”模式与开发思路》(《科技与出版》,2009,1)  《工具书数字化出版的优势与价值》(《中国编辑》,2010,2)  《三种“大众化”言说方式 ——近年典籍解读类畅销书扫描》(《中国出版》,2005,8)、  《链接:图书结构的新方式》(《编辑之友》,2006,1)  《中国元素网的编辑创意及其启示》(《中国编辑》,2008,6)  《北京文化展览的现状及发展思路》(《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启功先生的书法“载体”说》(《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启功先生论书法文献的复制与传播》(《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启功先生论书法与经学及字书的关系》(《第三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  三、古典文学方面  《从北宋时代特征论秦观的生活道路》(《京师论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古代摘句现象综论》(《河南社会科学》2003,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10全文转载)  《论朱彝尊<词综>的文献学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5)  《康熙“文治”与词学走向》(《民族文学研究》2004,2)  《从<瀛奎律髓>论咏梅诗的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4)  《春景、艳情与寄托——从秦观<满庭芳>看以寄托解词的思路》(《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在喧闹中独处——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文史知识》,2006,4)  《读<论语>:“不求甚解”、“欣然忘食”——从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说起》(《文史知识》,2007,10)  《儒家的“不忍人之心”——解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深层文化结构》(《文史知识》,2008,9)  研究课题  《清代康熙年间文人阅读史研究》。  指导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国传统戏曲创意传播方式的调查与研究》。  获奖信息  《朱彝尊 < 词综 > 研究》(文学选本编辑出版个案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7月出版。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秦艳华
  • 姓名:秦艳华  职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学  个人简历  1992年,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6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985年参加工作,曾在高校中文系任教7年,后调入出版社,在编辑岗位工作10余年,获编辑出版方面省级以上及全国奖40多项。2005年被评聘为编审。  开设课程  出版法规及其应用、新闻编辑、选题策划、中国编辑出版史  发表论著  著作:  出版著作5部。  《现代出版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2008年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  《畅销书为什么不赚钱》,《中国出版》2007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传播的大众化趋向》,《文艺研究》2005年第12期。  《“影视同期书”出版热的文化反思》,《中国出版》2006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雇佣关系下<现代>杂志品格的生成》,《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 年第4期全文转载。  《巴金文学编辑角色的自我认定》,《编辑之友》2006年第2期。  《周作人文艺思想“转向”与文学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 年第3期全文转载。  《赵家璧的“选择”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编辑学刊》2007年第1期。  《论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图书出版的复苏》,《学术界》2007年第2期。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二重逻辑”的历史考察》,《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第二个十年”新文学出版的阶段性特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文化经营:期刊经营的最高境界》,《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7期。  《〈死在南方〉与被遮蔽的乡愁》,《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0期。  《“理想出版”的凯歌 》,《出版广角》2007年12期。  《期刊编辑的共性与个性及其他》,《新闻出版导刊》2000年第12期。  《中国现代文学出版机制的几种典型模式》,《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 刘斌
  • 姓名:刘斌  职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经济学、传播理论、新闻业务  个人简历  1991-1994年,荆州师院中文系。  1994-1998年,湖北潜江江汉石油机械厂党委宣传科。  1998-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硕士  2001-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传播学博士  开设课程  媒介经济学、选题论、新闻传播学讲座  发表论著  论文:  实现人文关怀与受众引导的有机结合 《传媒观察》2003  形式之新与感觉之美 《文艺美学走向与阐释》2002年  网络信息获取平等化与表少年教育危机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报》20....  实现人文关怀与受众引导的有机结合 《传媒观察》2003  形式之新与感觉之美 《文艺美学走向与阐释》2002年  网络信息获取平等化与表少年教育危机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报》2001.1  陌生化原则与新闻写作 《当代传播》2003.5  中国广播产业的制度创新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8  中国广播产业的制度创新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7  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心理对接 《荆州师院学报》2002.9  研究课题  国家级重点课题:《二十一世纪我国传播战略发展研究》子课题——我国广播产业....  北京市重点课题:《我国互联网运行管理研究》(参与)  获奖信息  跨区域广播网的构想  《跨区域广播网的构想》2004广电学会证文三等奖  中国广播产业的价值链 2004广电学会征文二等奖
  • 王长潇
  • 姓名:王长潇  职称: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  个人简历  先后在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自1992年开始进入电视传播领域,先后在山东济南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做专职和兼职记者,辗转于电视广告部、新闻部、专题部、记录片创作室等部门。熟悉电视业务,有若干电视作品分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奖项。在专业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若干部学术专著并参与编写了专业教材两部。  开设课程  《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业务 》、《新闻摄影与摄像》、《记录片赏析与大学生DV创作》等  发表论著  在专业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  若干部学术专著并参与编写了专业教材两部。  《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传播论纲》  获奖信息  熟悉电视业务,有若干电视作品分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奖项。
  • 毛峰
  • 姓名:毛峰  职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学  个人简历  1982年至1986年,在南开大学法律系读本科  1986年至1989年,在《天津日报》社做编辑记者  1990年至1993年,在南开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3年至199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6年留校任教至今  曾担任的社会工作  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研究所副所长。  开设课程  文化传播学  发表论著  论文:  《图象消费的时代》等30余篇论文  汤因比论世界与中国命运  当代电影与全球问题  重建当代出版文化  伊尼斯的传播偏向论与文明观  著作:  神秘主义诗学  《神秘主义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等五部  研究课题  曾参与“中国文学与北京文化”丛书的编著工作。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2%u0032%u0030%u0038%u0031%u0035%u0036
相关推荐
西安美术学院师资好不好,西安美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重庆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西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广西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甘肃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甘肃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西艺术学院师资好不好,广西艺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