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英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简称:“地大”,“CUGB”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1415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理工类/工科类/公立大学/211/考研院校/研

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研究型大学国防生卓越计划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资怎么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400多人,博士生导师200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千人计划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人。我校现有专任教师中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4人获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28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
教师杰出人才 
千人计划
董海良、胡晓农、成秋明、Santosh Madhava Warrier
教育部长江学者
尹安、沈 旸、郑有业、朱弟成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王成善、史晓颖、张招崇、李海龙、成秋明、朱弟成、韩贵琳、王赟、姚俊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马鸿文、邓军、姜在兴、张招崇、马鸿文
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
马鸿文、王成善、史晓颖、邓军、张世红、张招崇、姚长利、王瑜、唐书恒、谭捍东、陈家玮、施光海、郭华明、于翔、李金洪、朱弟成、杨立强、王庆飞、武雄、杨天水、姚艳斌、王旭升、刘艳改、李红谊、夏志国、杨峻玲、吴三忙、欧强、蒋小伟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郭华明、吴怀春、蒋小伟
教学名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成善
全国优秀教师
王成善
北京市优秀教师
孟小红
王根厚
杨 进
翟裕生
张秀荣
夏柏如
何明跃
茹克叶
王成善
颜丹平
袁 春
廖立兵
张招崇
刘家军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邓 军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颜丹平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马鸿文
颜丹平
王根厚
陈建强
李胜荣
姜在兴
樊太亮
薛春纪
白志民
许 虹
于炳松
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
王成善

  • 林树海
  • 职称:副教授  学历:博士  所在院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 王南萍 【女】
  •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航空γ能谱全谱低能峰信息提取” 2003.1-2005.12,总经费27万元,项目负责人。  2.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航空多道γ能谱测量全谱分析及环境辐射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0214100025,3.科研编号:科[2002]001-03,工作年限:2002年1月-2003.12,经费30万元,项目负责人。  4.横向项目:多介质室内伽玛谱分析,6万元,1999.1-2003.12,项目负责人。  获奖  1.第四纪沉积物天然热释光测量勘查深部油气藏的方法原理及应用,北京市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2.“石材放射性检测仪”于2000年获实用新型国家专利证书。  3.指导本科毕业生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全校本科优秀论文。  2001年:刘少敏,论文题目“GR-820航空γ谱仪对人工源的响应”  2002年:王丽君,论文题目“单片机数据存储器扩展的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  发表论文  (1)王南萍,王玉和,张明,天然石材的放射性评价,现代地质,Vol.12,No.2,P277-282,1998  (2)王南萍,王玉和,程业勋,章晔,建筑材料矿床放射性评价的应用研究,Vol.21,No.6,P375-379,1998  (3)王南萍,程业勋,章晔,天然石材的放射性及所致公众γ吸收剂量率估算,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年刊,P.174  (4)程业勋,刘庆成,王南萍等,城市环境中的放射性危害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年刊,1998  (5)王南萍,认真做好石材放射性分类,促进石材产业发展,石材,P.6-9,1999,11  (6)王南萍,方方,侯胜利,邱元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05—1999):地面γ能谱测量技术规程,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7)王南萍,中国天然石材放射性水平及影响因素,辐射防护通讯,Vol.21, No.3,P22-24,2001  (8)程业勋,王南萍,侯胜利,环境辐射的评价方法及现场检测技术,地学前缘,Vol.8,No.1,P.82,2001  (9)刘海生,程业勋,王南萍等,天然热释光技术在海洋油气田勘查中的应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Vol.21, No.1, P.107-112, 2001  (10)马振珠,王南萍,杨欣元,任天山,王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6566-2001,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11)王南萍,侯胜利,刘海生等,二连盆地第四纪沉积物天然热释光特征及其找矿意义,物探与化探,Vol.26, No.4, P258-263, 2002  (12)刘海生,王南萍,侯胜利等,海洋沉积物热释光-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找矿方法,物探与化探,Vol.26, No.4, P264-267, 2002  (13)尹兵祥,王南萍,刘洪涛,氡气测量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石油大学学报,Vol. 26, No.2, P.23-25, 2002  (14)郭少斌,王南萍,非震综合物化探油气预测,现代地质,Vol.16, No.4, P414-417, 2002  (15)王南萍,王平,侯胜利,刘海生,第四纪沉积物天然热释光测量方法技术研究,地学前缘,2003年第二期,已定稿,待刊(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 张聿文
  • 职称:副教授  学历:博士  所在院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地震
  • 方念乔
  • 姓 名: 方念乔  职 务: 院长  职 称: 教授,博导  最高学位: 博士  最高学位授予时间、单位及专业: 1987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居里大学  E-mail: fangnq@yahoo.com.cn  研究方向: 海洋地质、沉积地质、大地构造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本科课程:  1.海洋科学导论  2.海洋地质学  3.区域海洋学  4.海底构造  研究生课程:  1.沉积地质学  2.高级海洋地质学  3.古海洋学  4.现代海洋沉积  5.海洋地质调查  6.海洋地学前沿  7.综合地层学  8.地球科学进展  学习工作: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87年获巴黎居里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海洋学院院长,海洋地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土资源部岩石圈构造和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并担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地层分会副主任、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国委员会委员、北极超低速扩张脊钻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及《第四纪研究》、《地球科学》、《地学前缘》、《现代地质》、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等期刊编委。主要专业方向为海洋地质、沉积地质、大地构造。  社会科研:  多次参加国内外组织的海洋科学调查,航迹遍及西太平洋、西印度洋、北大西洋、北冰洋以及南中国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等边缘海,在东特提斯岩石圈演化、中国东部地区层序地层学和海平面变化、印度季风区海陆对比、北印度洋远洋沉积记录与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边缘海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多金属结核与结壳等领域以及热释光、碳、钙同位素技术方法的研究中取得成果,主持及参加“973”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攀登项目、大洋协会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奖励3项。当前的研究课题主要涉及“边缘海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超低速扩张脊辉长岩序列的构造意义研究”、“大洋与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特征与成因对比”、“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南亚-孟加拉湾油气资源评价”等。  教书育人:  始终活跃于教学一线,先后开设和讲授《世界地质》、《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地质学》、《区域海洋学》、《海底构造》等本科生课程、《沉积地质学》、《高级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现代海洋沉积》、《海洋地质调查》、《海洋地学前沿》、《综合地层学》、《地球科学进展》等研究生课程,迄今指导博士研究生(含德国留学生1人)20余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合作指导博士后研究2人。  学科贡献:  主持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等一、二级学科建设,为海洋学院的成立与发展、“海洋地质”博士点的建设与省部级重点学科申报成功、“海洋化学”硕士点的建设、“近海资源环境”重点交叉学科申报成功、筹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中心”作出贡献。
  • 徐秀丽 【女】
  • 姓 名:徐秀丽  职 称:副教授  最高学位:博士  最高学位授予时间、单位及专业: 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  E-mail: xuxl@cugb.edu.cn  xiulixu@163.com  研究方向:海洋资源环境化学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在海洋学院承担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  本科课程:  海洋化学及实验  区域海洋学及实习  研究生课程:  高级海洋化学  承担项目(近五年或重大项目)  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新教师基金(200804911002):渤海湾海洋真菌中抗渔业病源弧菌药物的发现(主持人)  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内科技基金项目(51900961135):渤海湾真菌中抗哈维氏弧菌活性化学成分研究(主持人);  2005年度天津商业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050109):探索化学键共振杀菌机理(主持人);  2004年天津商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050109Q):中草药抗菌活性与显效基团关系的初步探索(主持人);  2004年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43607411):海洋微藻抗菌物质的筛选及其分离方法的研(参加人);  2004年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43804211):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参加人);  学术成果及成果简介  A new bromophenol from the brown alga Leathesia nana,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4, 15(6): 661~663.(SCI论文第1作者)  Bromophenols from the brown alga Leathesia nana,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04, 6(3): 217~221. (SCI论文第1作者)  Dibenzyl bromophenols with diverse dimerization patterns from the brown alga Leathesia nana,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4, 67(10), 1661~1666. (SCI论文第1作者)  A new sesquiterpene-substituted benzoic acid from the brown alga Dictyopteris divaricata Okam,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4, 15(3):316~318. (SCI论文第3作者)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brown alga Dictyopteris divaricata Okam,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 2005, 7(6), 777-781. (SCI论文第3作者)  Cadinane sesquiterpenes from the brown alga Dictyopteris divaricata Okam.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4, 67(10), 1661-1666. (SCI论文第3作者)  Norsesquiterpenes from the Brown alga Dictyopteris divaricata.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5, 68(9), 1309~1313. (SCI论文第2作者)  Minor Sesquiterpenes with New Carbon Skeletons from the Brown Alga Dictyopteris divaricata.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6, 69(9), 1261~1266. (SCI论文第2作者)  山东海区大型海藻抗肿瘤及免疫活性, 海洋科学, 2003, 27(9):44~48. (核心第1作者)  中国经济海藻提取物生物活性, 海洋与湖沼, 2004, 35(1):55~63. (核心第1作者)  小粘膜藻4种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海洋科学, 2004, 28(5): 40~43. (核心第1作者)  褐藻小粘膜藻Leathesia nana中的溴酚化合物, 中国中药杂志,2005, 30(1): 39~41. (核心第1作者)  小粘膜藻化学成分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05, 36(1):18~23. (核心第1作者)  微粉化对淫羊藿叶中淫羊藿苷提取效果的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12):3029~3030. (核心第1作者)  粗枝软骨藻化学成分研究, 海洋科学, 2007, 31(11): 44~46. (核心第1作者)  列精海鞘化学成分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11):2632~2633. (核心第1作者)
  • 郑求根
  • 姓 名:郑求根  职 称:副教授  最高学位:博士  最高学位授予时间、单位及专业: 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  研究方向:边缘海盆地与能源(矿产资源)、海底构造和矿产资源、石油构造分析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在海洋学院承担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  《油气田构造分析》  《海底构造地质学》  承担项目(近五年或重大项目)  1、“扬子区前第三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国家专项“南黄海前第三系油气前景研究”项目之子课题,完成时间2006.4-2006.12;  2、“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油气 保存与成藏条件分析”,国家专项“南黄海前第三系油气前景研究”项目之子课题,完成时间2007.5-2007.12;  3、“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中古生界成藏条件预测”, 国家专项“南黄海前第三系油气前景研究”项目之子课题,完成时间2008.5-2008.12;  3、“缅甸M区块挤压构造区沉积相研究与储层预测”,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招标项目,完成时间2007.10-2008.8;  4、“中国海域油气地质特征研究及资源潜力分析”, 隶属于国家油气专项“东亚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项目(项目编号:GT-YQ-QQ-2008-1-01)的子课题,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  5、“亚洲海域盆地发育及油气地质研究”,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之项目“西非及亚太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之课题“大陆边缘盆地类比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下属子课题“亚洲海域盆地发育及油气地质研究”, 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
  • 苏新
  • 姓 名:苏新  职 称:教授,博导  最高学位:博士  最高学位授予时间、单位及专业: 1996年毕业于德国基尔大学  E-mail: xsu@cugb.edu.cn  研究方向:海洋地质(气体水合物、洋中脊热液循环、古海洋学)  微体化石(年代地层学、古生态)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在海洋学院承担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  本科课程:  海洋科学概论(双语)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态学  微体古生物学  野外实习: 2005、2006年 “日照地区海洋科学综合实习”  承担项目(近五年或重大项目)  2002-2010 国家专项《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题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浅表层沉积特征和生物及生物地层学研究》  2007-2009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北部更新世以来冷泉双壳群落研究》  2007-2010 大洋协会“十一五”课题“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沉积物和岩石记录”  2007-2008 胜利油田项目《济阳凹陷滩坝》-子课题“微体古生物与古水深”  2008-2010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控制因素研究》-课题“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地质控制因素研究”  2009-2011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日本南海中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化与黑潮上游北段变迁的微体化石及地球化学记录-综合大洋钻探316航次研究》  2009-2013 国家“973”项目《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课题“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地质条件研究”  学术成果及成果简介  早年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尤其是钙质超微化石)学、地层学、古海洋学等方面研究。近十年来逐渐拓宽进入到有关海洋气体水合物调查和研究领域(沉积学、矿物学、冷泉生物和微生物学)、洋中脊热液活动调查和研究领域(海底热液活动的沉积记录)、以及含油盆地沉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多次参加国际或国内合作海洋野外考察实践,如国际大洋钻探“决心号”和整合国际大洋钻探“地球号”、中德合作“太阳号”、国家海洋局“向阳红5号”和广州海洋调查局“海洋4号”考察等;考察领域或航线涉及太平洋、印度洋、菲律宾海、南海、东海、黄海等。主持或参加国家及部级项目20多项、其中“97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发表相关论文50多篇。获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  获奖情况(科研,教学等)  2006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德先进个人  2007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六届“我爱我师”活动中,被评为“我心中最优秀的专业课教师”
  • 姜正龙
  • 姓 名:姜正龙  职 称:副教授  最高学位:博士  最高学位授予时间、单位及专业: 200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  E-mail:jiangzl@cugb.edu.cn  电 话: 82320269  研究方向:油气成藏及盆地模拟、资源及区带评价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在海洋学院承担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油气田地下地质  高级海洋油气地质  含油气系统定量分析  承担项目(近五年或重大项目)  近五年来共承担项目21项,其中负责项目18项:  “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009.3-2010.10,“南海北部深水区富烃凹陷识别、储层预测、烃类检测技术” (2008ZX05025-03)子课题“珠二坳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与盆地模拟研究”  2009.1-2010.12 ,“油气勘探新领域储层地质与油气评价”(2009ZX05009-002)子课题古地貌恢复方法探讨及应用  基金项目:  2008.5-2009.12,模拟地层条件碳酸盐岩生烃过程研究,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2008D-5006-01-09)  国家油气战略选区项目:  2010.4-2014.4,塔里木盆地东南坳陷区油气资源调查及选区评价  2009.4-2014.4,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资源评价  2008.6-2009.6,东北非南部地区油气地质综合评价与区域优选研究  2008.6-2009.6,非洲北部、中南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  2008.9-2008.12,全球油气地质主要成果图件图案、样图研究  2008.12-2009.6,中国北方陆上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研究及资源潜力分析  2008.11-2009.6,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2004-2008年图件汇编  2007.3-2008.3,全国油气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综合研究2007年度图件编制  2006.10-2007.1,全国油气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综合研究2006年度图件编制  2005.5-2007.2,华北东部前第三系油气资源及典型油气藏评价  横向合作:  2010.1-2011.10,沾车地区沙四上亚段碳酸盐岩沉积特征与有利储层分布预测  2009.9-2009.12,塔北斜坡哈6、轮东1井后评估研究  2008.1-2008.12,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地应力和裂缝研究  2007.6-2008.12,济阳坳陷滩坝砂体区域沉积体系研究(古地貌部分)  2005.12-2007.12,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半地堑含油气系统模拟研究  2006.1-2006.12,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资源评价  2004.5-2005.12,苏丹Muglad盆地六区油气成藏研究与有利目标评价  2003.13-2005.12,北黄海盆地成藏动力学  学术成果及成果简介  发表各类论文十多篇,合编专著2部。主要论文如下:  1、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其应用-以济阳拗陷桩西地区沙二段为例,现代地质, 2009,23(5):865-871  2、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烟囱构造特征,石油学报,2006,第1期P34-36  3、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分析,海洋地质动态,2005,第1期P29-34  4、不同地质条件下各种类型气源岩产气率的求取,沉积学报,2004,增刊P85-90  5、油气成藏分析与数值模拟——以乌尔逊凹陷北部为例,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第5期P457-460  6、柴达木盆地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第1期P9-11  获奖情况(科研,教学等)  2006年,苏丹Muglad盆地六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规模储量勘探,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年,苏丹Muglad盆地六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规模储量勘探,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石油天然气咨询委员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年,重点勘探项目目标评价优选及跟踪分析研究,石勘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重点勘探项目评价优选及跟踪分析研究,石勘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束鹿凹陷西斜坡构造带综合评价及勘探目标优选,石勘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有利区预测,石勘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华北地区古生界油气形成条件与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石勘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刘豪
  • 姓 名:刘豪  职 称:副教授  最高学位:博士  最高学位授予时间、单位及专业: 200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  E-mail: forest_lh@sina.com  研究方向:含油气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地震储层预测、  隐蔽油气藏识别与预测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在海洋学院承担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  《海洋资源》  《层序地层学》  《海洋矿产资源软件培训》  《现代油藏新技术新方法》  《地震地层学》  《军事海洋学》  承担项目(近五年或重大项目)  1. 《准噶尔盆地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成藏》,中油股份公司科技公关项目,2000-2002  2. 《准噶尔盆地达巴松凸起及邻区勘探目标选择》,中油股份公司重点科技三级课题,2001-2002  3.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隐蔽圈闭及含油气性评价》,中石化集团公司重点科技项目三级课题,2001 –2003  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复合含油气系统形成、演化与油气分布预测》,国家“973”G1999043312 ,2001-2004  5. 《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珠江-粤海组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分析及勘探方向预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东部分公司,2004-2005  6. 《松北宾县—绥化地区中生界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石化东北新区项目管理部,2005  7. 《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下中新统砂体展布及岩性地层圈闭研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东部分公司,2005-2006  8. 《青东凹陷古近系构造-层序地层分析及储层预测》,中海油天津分公司,2006  9. 《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精细分析》,中海油天津分公司,2007  10. 《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珠江组典型砂体地质模型及其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研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东部分公司,2006-2007  11. 《塔河油田南部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 》,中石化西北石油局 ,2007  12. 《渤东地区深层沉积体系与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演化模式研究》,中海油天津分公司,2008  13. 《南亚及孟加拉湾地区沉积盆地研究》,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2008-2010  14.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研究 》,国家973项目,2008-2010  15.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碎屑岩层序地层、沉积相及储层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成气开发》下属一级专题,2008-2010  学术成果及成果简介  以项目为依托,先后共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EI检索刊物5篇,SCI检索1篇,核心期刊14篇。作为主要作者编写专著2部。所发表的论文体现了以下学术思想:  陆相湖盆古地貌-坡折带研究及其控层(层序)、控相(沉积相)、控圈(圈闭);  地质地球物理、理论与新技术-新方法紧密结合进行油气勘探研究  获奖情况(科研,教学等)  2008年12月,教育部科技二等奖(准噶尔盆地逆掩断裂带成藏条件分析)  2008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优秀奖三等奖  2007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最受欢迎专业课教师”  2006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优秀奖三等奖
  • 李琦
  • 姓 名:李琦  职 称:副教授  最高学位:博士  最高学位授予时间、单位及专业: 1999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  研究方向:海洋地质,沉积盆地分析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在海洋学院承担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  本科课程:  沉积地层与地史  石油地质学  全球海上油气地质  研究生课程:  海洋地质调查方法  承担项目(近五年或重大项目)  目前参加国家“973”项目1项,负责中石化科技部海相前瞻项目1项、国家“908”专项子课题、中石油重大专项1项等4项,已主持及参加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及相关科技攻关项目9项。  1、2007—2010 中石化科技部海相前瞻项目 120万  《中国海域新生代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  2、2007—2010 国家“973”项目子项 (2007CB411700) 40万  《南海新生代大陆边缘地层年代框架研究》  3、2008—2009 国家“908” 专项子项 4.8万  《QC15项目资料收集》  4、2008—2009 中石油柴达木盆地重大专项 35万  《柴西北区古近系-新近系沉积与储层综合研究》  5、1999—2002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子项 (2001BA605A09) 58万  《泥岩裂缝油气藏地质模型与成因机制研究》  6、2004—2006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项目 16万  《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油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7、2005—2006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30万  《牛庄油田王58井区沙四段沉积规律研究与储层评价》  8、2003—2005 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项目 45万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侏罗-白垩系地层沉积体系与有利储层聚集带预测》  9、2005—2006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32万  《辽河东部凹陷铁匠炉斜坡带储层研究及目标评价》  10、2003—2004 中石化中原油气高新股份有限公司 38万  《户部寨气田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11、 2004—2005 胜利石油管理局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36万  《沾化凹陷飞雁滩油田上第三系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  12、 2003—2005 中国地质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4万  《泥岩裂缝油气藏流固耦合过程计算机模拟研究》  学术成果及成果简介  近年来致力于边缘海沉积盆地分析、近海资源环境与海洋沉积学方面的相关教学科研工作,已培养海洋地质及矿产普查与勘探方向硕士研究生12人,协助指导博士生1名。  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编写教材1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7篇,ISTP收录1篇。多次赴德国、斯洛伐克、意大利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在陆海对比和近岸带环境地质方面完成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裂缝储层评价与预测和隐蔽油气藏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裂缝储层评价与预测:针对我国东部新生代盆地所广泛发育的泥岩裂缝储层,提出并开展多成因裂缝储层地质建模,形成与之配套的全三维地震资料裂缝检测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在胜利油田和中原油田的实践应用取得显著效果,相关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在油气藏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  高精度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预测:针对陆相断陷湖盆砂体多期次叠加、油水系统复杂等特点,利用高精度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分析、地震层序精细解释和测井约束反演等关键技术,预测隐蔽岩性油气藏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在准噶尔和渤海的相关研究取得突出应用效果。  获奖情况(科研,教学等)  2003年 胜利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胜利石油管理局(第一)  2003年 教学优秀教师奖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004年 青年科技先进个人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004年 优秀指导教师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 辛仁臣
  • 姓 名:辛仁臣  生 日:1964年11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职 称:副教授  最高学位:博士  最高学历授予时间、单位及专业: 199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油气地质与勘察)  E-mail:xinrenchen@163.com  电 话: 010-82320522  研究方向: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成岩作用、  有利油气储层及隐蔽圈闭预测、油气藏成藏机理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在海洋学院承担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  沉积岩岩石学(本科)  层序地层学(本科)  海洋沉积与相关资源(硕士研究生)  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  1982年7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一中高中毕业。  1986年7月在武汉地质学院煤田地质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9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孙永传教授、李惠生教授。  199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油气地质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李思田教授、蔡希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9年8月至2001年11月在大庆石油学院任教。1992年晋升讲师,1998年晋升副教授。  2001年11月至2003年9月在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王英民教授。  2003年9月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  承担项目(近五年或重大项目)  新构造运动及深部过程对超大型油气系统的控制,2003-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研人员。  渤中25-1油田及围区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学研究,2004-2006,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子课题负责人  松北宾县—绥化地区中生界层序地层学研究,2005-200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勘探新区项目管理部,项目负责人  他拉哈西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2006,大庆油田采油九厂,项目负责人  青东凹陷古近系构造-层序地层分析及储层预测,2006.7-2007.3,中海油天津分公司,50万,项目负责人  渤海湾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圈闭分布预测,2007.3-2009.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项目负责人  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精细分析,2007.4-2007.12,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项目负责人  海拉尔盆地贝尔-乌尔逊断陷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充填演化研究,2005.8-2007.6,大庆油田公司,项目第二负责人  印度尼西亚多岛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洋流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基金,主要参加人。  渤东地区深层沉积体系与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演化模式研究,2008.4-2009.3,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项目负责人  学术成果及成果简介  合作出版专著《松辽盆地三角洲与油气》、《松辽盆地头台地区薄层砂岩储层研究》;参加撰写专著《松辽两江地区石油地质分析》、《典型油藏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陆相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基础理论篇》。合作编写出版教材《沉积岩和沉积相》、《海洋资源》。  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近5年发表论文10余篇,EI收录3篇,ISTP收录1篇。  学术成果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成岩作用、有利油气储层及隐蔽圈闭预测、油气藏成藏机理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代表性学术成果:  松辽盆地三角洲与油气,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年。深入讨论了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沉积模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松辽盆地盆西斜坡白垩系姚家组下切谷充填结构,地球科学,2008年11月第6期P834-842;松辽盆地中部含油组合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地层学杂志,2008年10月第4期P389-396;湖盆无曝露缓坡带层序界面特征及成因,沉积学报,2008年2月第1期P77-85;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姚家组西部坡折带成因及演化,地球科学2004年9月第5期P621-624;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界面特征及低位域沉积模式,沉积学报,2004年9月第3期P387-392。这些论文深入讨论了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的特征、控制因素及层序内部的沉积结构、有利油气储层及隐蔽圈闭分布。  三角洲前缘砂体中石油二次运移与聚集过程物理模拟及结果分析,地球科学,2002,27(6):780-782;油藏成藏年代学分析—以松辽盆地大庆油田为例,地学前缘,2000,7(3);大庆油田成藏过程定量研究,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13(4)等论文在油气藏成藏机理、形成过程等方面具有深入见解。
  • 丁旋
  • 姓 名:丁旋  职 称:副教授  最高学位:博士  最高学位授予时间、单位及专业:199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微古与古海洋学)  E-mail:dingx@cugb.edu.cn  研究方向:古海洋学与微体古生物学,海岸带环境,海底矿产资  源的形成环境等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在海洋学院承担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  本科课程:  自然地理学必修课(校内公选课)  海洋科学概论(双语,必修课)  微体古生物学(必修课)  海洋科学综合野外教学实习(必修课)  研究生课程:  古海洋学(选修课)  承担项目(近五年或重大项目)  主持:  印度尼西亚多岛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有孔虫组合及其古海洋学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印度尼西亚多岛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洋流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08江苏近岸海域基础调查-古生物群落分布研究(国家海洋局、南京大学)  鄂霍次克海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事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长江口以北沙泥质海岸带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沉积物样品底栖有孔虫鉴定(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参加:  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及其基岩的岩石学研究与构造-古海洋学意义(国家海洋局大洋协会)  济阳坳陷滩坝砂体分布规律研究(胜利油田)  学术成果及成果简介  代表论著  X.Ding, F.Bassinot, F.Guichard Q.Y.Li, N.Q.Fang, L.Labeyrie, R.C.Xin, M.K.Adisaputra, K.Hardjawiduaksana, 2006. 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of planktonic foraminafera from the seas around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Marine Macropaleontology,58: 114-134  Ding Xuan, F.Guichard, F.Bassinot et al., 2002. Evolution of heat transport pathways in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during last deglaci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22):1912-1917  丁旋,高莲凤,方念乔等,2008. 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生长过程与新生代海洋演化关系.中国科学, 38(10):1297-1308  丁旋,方念乔,2008. 爪哇海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季风与穿越流活动. 第四纪研究, 28(3):465-471  丁旋,方念乔,2006. 东北印度洋区BAR9427岩芯末次冰期以来的古季风活动记录. 地球科学, 31(6):765-772  丁旋, F.Guichard, F.Bassinot, 魏明军, 2005. 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海LGM以来的古海洋学记录. 地球科学, 30(5): 565-572  丁旋,方念乔,F.Guichard 等,2004. 印度尼西亚多岛海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穿越流活动.地球科学, 29(2): 151-156  丁旋, F.Guichard, F.Bassinot等,2003. 末次冰消期印度尼西亚多岛海热传输通道之演变. 科学通报, 48(2)199-204  丁旋,方念乔,陈萍等,2003. 孟加拉湾深海氧同位素2、3期上升流活动——北印度洋冬季风的实证. 第四纪研究, 23(1): 53-59
  • 胡克
  • 姓 名:胡克  职 务:副院长  职 称:教授,博导  最高学位:博士  最高学位授予时间、单位及专业: 198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学)  E-mail: huke@cugb.edu.cn  研究方向:海岸带研究、岩石学研究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在海洋学院承担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  本科课程:  矿物与岩石(专业基础课)  海岸带国土资源开发与管理(选修课)  研究生专业英语  承担项目(近五年或重大项目)  1、2002-05,中国北方沙尘暴形成机制及预报、预警方法,973项目(G2000048703)参加人  2、2005-08,辽宁省海岸带全新世海岸带调查与评价,中国地调局专项,课题负责人  3、2005-06,辽宁西部地区区域发展与环境恢复规划研究,专题负责人  4、2004-06,东北平原孢粉与定量古气候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01052)参加人  5、2004-06,辽宁盘锦市双台子河口地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专项,负责人  6、2008-09,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矿产资源开发关系研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委托项目,专家组组长  7、2009-10,全国绿色矿山推动计划,中国矿业联合会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  学术成果及成果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1)海岸带地质环境研究;(2)金属矿山复垦技术与评价;(3)区域生态地质和环境地质。合作发表专著4部,发表相关文章40余篇。  获奖情况(科研,教学等)  2006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1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侯敏 【女】
  • 女,生于1954年9月10 日,辽宁大连,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测绘科学、城市规划方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等研究10项,参与编制的《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2009年7月30日获批为2008年度河北省优秀城乡规划编制  成果评选一等奖。  主讲课程:测量学、地图学、测绘管理、城市规划学、区域规划等多门课程。  联系方式:010-62306626;houmin54@126. com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9号土地科学技术院,邮编100083  研究方向  l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l 城市规划  教育经历  l 1975年7月-1978年6月,武汉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程测量  l 1980年9月-1981年7月 华中农业大学进修 城市规划  l 1981年9月-1982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年教师提高班  工作经历  l 1978年7月至199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础课部,副教授  l 1995年9月至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代表性论文  1.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变化信息识别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中文核心期刊 2004年8月,20卷 第一作者  2. 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城市》 2005年 3期 第一作者  3. 烟台市经济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年 2期 第一作者  4.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科学选择 《资源与产业》 2006年 1期 第一作者  5.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Urban Street Sediments and its Source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年1期 第二作者  6. 基于RS和GIS的层次分析法在滑坡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 《现代地质》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06年 第20卷 第4期 第一作者  7. 德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历程与规划演变关系初探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第31卷 第5A期 (29-33)2006年10月 第一作者  8. 北京城市增长模拟研究――距离因子影响研究 《第二届中国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第三作者  9. 多目标突变论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决策中的应用《特区经济》 中文核心期刊 2007年 第一作者  10. 城市增长时空系统动态学模拟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时间》中文核心期刊 2007年 第27卷 第三作者  11. 会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初探《资源与产业》2008,3期 第一作者  12.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分形研究《资源与产业》2008年 第6期 第三作者  13. 基于GIS的内蒙古锡林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规划与管制《资源与产业》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 2期 第二作者  14.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5期 第二作者  15. 基于RS与GIS技术的生态系统环境保护规划研究《资源与产业》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 第4期 第二作者  16. A Spatial Study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Beijing《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ICRS 2010),第三作者  17. 生态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析《低碳生态城市》2010.6第二作者  出版专着  参编《测量与工程测量学》  代表性科研项目  1、保定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专题  2, , 、大数据量遥感影像快速显示技术研究  3、地质灾害随机预警二维GIS系统的开发  4、乐山镇总体规划  5、内蒙锡林浩特生态专题  6、新疆克拉玛依市生态规划  7、安徽宁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8、徐水县城市规划生态专题  9、柳林县用地实用性评价  10、通辽市生态敏感区评价
  • 彭军还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负责人,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民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支部副主任委员。从事测绘科学技术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在Journal of Geodesy、Journal of Surveying Engineering、Surveying Review、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测绘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也是该系列期刊审稿人,三大检索收录20篇,SCI 9篇;主持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也是863、国家自然基金评委;获省部级奖3项,也是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科技奖评奖专家。  联系方式:010-82322371;pengjunhuan@163.com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9号土地科学技术院,邮编100083  教育经历  1981年9月-1985年7月,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7月,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矿山测量方向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1年9月-2003年5月,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988年7月-2003年5月,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测量教研室工作,分别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并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 2003年5月-2005年5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应用天文学与空间大地测量方向博士后研究员;  ? 2005年5月-2007年5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系教授,测绘学科负责人;  ? 2007年3月-2007年10月,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与地理资讯系访问学者;  ? 2007年5月-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测绘学科负责人。  学术服务与兼职  是Journal of Geodesy, Journal of Surveying Engineering, 中国科学,测绘学报等多家著名测绘及其相关类学术期刊审稿人。  现任: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委员会委员  ???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理事  ???北京市测绘学会理事  ???北京市测绘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任:重庆市测绘学会常务理事  ?????重庆市测绘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社会兼职  现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支部副主任委员  曾任:中国民主同盟桂林工学院总支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桂林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桂林市政协常委  ?????桂林市政协委员  代表性著作  期刊论文  ? Yang Honglei and Peng Junhuan(2012) An improved EM algorithm for remote sensingclassific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57. 通讯作者, (SCI收录)  ? Peng Junhuan(2011) MINQUE of Variance-Covariance Components In Linear Gauss-Markov Models, Journal of Surveying Engineering,137(4):129-140(SCI收录)  ? Hao Deng, LiQiang Zhang, XianCheng Mao, JingTao Ma, ZhiZhong Kang, JunHuan Peng, XiaoPing Rui, Liu Liu(2010)Fast and dynamic generation of linear octrees for geological bodies under hardware acceleration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 SCI CHINA-EARTH SCI , vol. 53, no. 1, pp. 113-119,  ? Peng Junhuan(2009)Joint Robust Estimation of Unknown Parameters and Variance Components Based on 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Journal of Surveying Engineering,2009,135(1):1-9 (SCI收录)  ?杨红磊,彭军还(2010)基于对数-主成分变换的EM算法用于遥感影像分类,测绘学报,2010,39(4):378-382,通讯作者,(EI检索)  ? 彭军还(2007)不等式约束最小二乘问题的解及其统计性质,测绘学报,2007,36(1):50-55 (EI收录)  ?张亚利,彭军还(2007)基于M残差的方差分量估计,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6):62-66(EI收录)  ? Peng Junhuan(2005) The asymptotic variance-covariance matrix, Baarda test and the reliability of L1-norm estimates, J. Geod., 2005, 78(11-12): 668-682 (SCI收录)(国际大地测量学会官方期刊)  ? Peng Junhuan(2006) An Aggregate Constraint Method for Inequality-Constrained Least Squares Problems, J.Geod., 2006,79(2):705-713( SCI收录)(国际大地测量学会官方期刊)  ? Peng Junhuan(2002) Roubstified L∞-norm estimation, Survey Review, 2002,36(284):432-440(SCI收录)  ?章红平,朱文耀,彭军还,黄珹(2005)Analysis of the ionosphere wave-motion with GP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 50(13): 1032-1039(SCI收录)  ? 彭军还(2004)Lp估计的渐近方差-协方差矩阵及其特点,测绘学报,2004,33(4): 293-298(EI)  ? 彭军还(2005)L1范估计的巴尔达型检验及其可靠性,测绘学报,2005, 34(3):208-212(EI)  ?宋淑丽,朱文耀,丁金才,彭军还(2005)上海GPS网层析水汽三维分布改善数值预报湿度场,科学通报, 2005, 50(20):2271-2277(SCI收录)  会议论文  ? Peng Junhuan (2011)The study on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mining method based on partial random walk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PS TEC analysis(EI)ICSDM2011,Fuzhou,China(EI)  ? LI Shuhui,PENG Junhuan .Ionospheric TEC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The Workshop 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WECT2010会议论文集) ,2010,6:1936-1939(EI检索)  ? Peng Junhuan,LI Shuhui, FENG Chugang,EM algorithm used to determine satellite orbit in the case of existing systematic errors, Proceedings of CPGPS 2009,2009.8, pp: 60-65,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ng, USA, (ISTP收录)  代表性项目  科研项目  ?“十一五”国家863计划 《综合EM方法与混合模型的空间统计挖掘技术研究》(2007AA12Z226)  ?“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项目 《星地干涉雷达监测变形研究》(SS2012AA1208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巴哈杜尔与凝聚函数方法用于广义非线性M平差问题研究》(NSFC-40674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混合模型EM平差方法研究及其应用》(41074009 )  ?中国科学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基金《EM平差方法及其应用研究》(L06-01)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污染模型下非平稳空间数据场模式挖掘方法研究》 (20100022110008)  ?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复杂污染空间数据场模式挖掘方法研究》(2010LDE002)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测绘工程卓越工程师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012-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函[2012]2号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基地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2-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函[2012]2号  感兴趣领域  ?现代测量平差理论与方法  ?应用统计学、空间统计学与数据挖掘  ?高维数据降维及其地学应用  ?地球观测计算与防灾减灾应用  ?InSAR数据处理分析  ?GPS导航与电离层、气象数据分析  ? 地理信息工程与地理国情监测
  • 付宗堂
  • 男,生于1965年5月,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GPS、GIS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教学效果优异,多次获得奖励。参与两部专著的编写工作,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主持国家“863项目”专题研究、国家科海洋专项、国家海洋保障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保障项目等研究10余项,在空间数据库建模和GIS软件工程方面有所专长。  主讲课程: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软件应用与开发、GPS原理与应用  联系方式:010-82323489;fuzt@cugb.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9号土地科学技术院,邮编100083  研究方向  l 空间数据库建模  l GIS软件开发  l 空间数据库制图理论与方法  l 3S集成与应用  教育经历  l 1996年9月-1998年6月,西安地质学院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班。  l 1983年9月-1986年6月,西安地质学院工程测量专业。  工作经历  l 1986年7月至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代表性论文  [1]. 孙建平、付宗堂 基于四叉树思想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名存储与应用 测绘科学 2012 6  [2]. 汤怀志、吴克宁、付宗堂 基于农用地保护的主体功能区划分 农业工程学报 2008.1  [3]. 付宗堂、陶象武 用VML技术构建WebGIS客户端矢量图形的方法研究 《测绘科学》2007.6  [4]. 潘 雄、付宗堂 随机删失半参数模型的自然样条估计方法 《测绘学报》 2007.1  [5]. 潘 雄、付宗堂 一元p范分布的自适应估计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06.4  [6]. 潘 雄、付宗堂 半参数回归模型的两步估计 《测绘科学》 2006.5  [7]. 付宗堂、王雨双 《基于ArcSDE的生态数据库的建设》ArcGIS论文集 2004.9  [8]. 付宗堂、李淑慧 《城市GPS RTK导线测量的方法研究》两岸四地论文集2003.8  [9]. 杨志强、付宗堂 《论模糊不确定度问题》 计量学报 2004.4  [10]. 黄维平、付宗堂 《全国油气资源分布与勘查工作空间数据库》 成都理工学报 2004.Vol.31 No5  出版专着  [1]. 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测量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 副主编 《误差理论与数据优化处理》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2  [3]. 副主编教材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10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2011-2015 主持国家“729专项” 海洋标准化数字综合制图系统的研究  [2]. 2010-2014 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保障项目 全数字航空物探异常地面查证系统  [3]. 2009-2011 主持国家“863项目专题 跨平台空间数据制图符号系统研究  [4]. 2009-2010 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航空物探遥感目录服务系统研发  [5]. 2007-2010 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航空物探数据决策支持系统研发  [6]. 2004-2007 主持国家“420专项”课题 航空物探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  [7]. 2005-2007 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全国油气资源勘查工作程度数据库系统  [8]. 2005-2007 参加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农用地定级估价数据库标准研究  [9]. 2003-2004 参加“中欧合作生态规划项目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怀柔生态规划建模研究  [10]. 2001-2004 参加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化石岩石可视化信息系统研发
  • 洪友堂
  • 男,生于1965年8月,湖北荆州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测绘科学技术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现代地质、北京测绘、国土资源遥感、地矿测绘、矿山测量等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调局基础调查项目和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等30余项。主讲测量学、 工程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精密工程测量等课程。  联系方式:010-82323468;  邮箱:hongyoutang@163.com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土地科学技术院,邮编100083  教育经历  1984年9月----1987年7月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测量学专业  1992年9月----1995年北京中国地质大学硕士  2004年9月----2008年12月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87年7月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一直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工作。  1993年12月晋升为讲师  1999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  代表性著作  期刊论文  《寺河煤矿东风矿井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现代地质》2007年第21卷增刊(第一作者)  《四川三星堆遗址多源遥感研究》  -------《国土资源遥感》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  《建筑物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文集》2006年(第一作者)  《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矿山测量》2006年第二期(第一作者)  《高浓度盐湖水深遥感研究》  --------《国土资源遥感》2006年第1期(第二作者)  会议论文  Research on relation between control points precision and geometric correction accuracy,WG IV/8 - Spatial Data Integration for Emergency Services,p1129-1131,ISPRS 2008 Beijing Congress  代表性项目  科研项目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职工住宅工程基坑形变监测(2012-2013年)  上庄镇C14地块限价商品房工程2#、3#、4#和5#住宅楼沉降观测(2012-2013年)  石景山餐厨项目地形测量(2012年)  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前泥洼站监控量测(一站两区间)(2009-2011年)  宁夏西吉县地籍测量(2010年)  北京龙门长城银发.文化国际城项目土方测量(2009年)  多元多尺度遥感(2006-2007年)  遥感图像精度对比与分析(2006-2008年)  航遥大厦规划与验收测量(2006,2008年)  山西晋城寺河矿东风井形变测量(2004-2007年)  西二旗领袖硅谷竣工测量(2004年)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树木测绘(2004年)  南横街东口危改小区沉降观测(2003-2006年)  北大清华蓝旗营住宅小区沉降观测(1999-2001年)  感兴趣研究领域  精密工程测量:形变监测方法、数据处理、自动变形监测系统  资源与环境遥感:遥感图像处理与精度分析
  • 康志忠
  •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院分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三维城市建模、室内自主定位、地面和机载LiDAR数据处理、数字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等方向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教育部归国留学启动基金、国家外专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重点项目、荷兰国家基础研究项目等多个纵向项目,先后在《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Sensors》、《测绘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检索论文8篇,EI检索论文14 篇,ISTP 检索论文3篇。荣获省部级奖7项。  联系方式:010-82322291;zzkang@cugb.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院,邮编100083  教育经历  ? 1994.9-1998.7 桂林理工大学国土开发与测绘系,测量工程专业,学士  ? 1998.9-2001.7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硕士  ? 2001.9-2004.12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工学博士  工作经历  ? 2005.5-2006.4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系, 副教授(校聘), 硕士生导师, 系副主任, 党支部书记;  ? 2006.5-2008.4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对地观测与空间系统系, 博士后研究员;  ? 2008.5-2009.3 日本拓普康欧洲分公司, 高级研发人员;  ? 2009.4-现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测绘工程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院分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  学术服务与兼职  中国测绘学会第十届理事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美国SCI核心刊物《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Knowledge Based Systems》、《Sensors》、《Spatial Statistics》、《中国科学》、《测绘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审稿人  代表性著作  期刊论文  Zhizhong Kang*, Liqiang Zhang, Sisi Zlatanova, Jonathan Li, An automatic mosaicking method for building facade texture mapping using a monocular close-range image sequence.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65(3), 282-293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会刊,SCI);  Zhizhong Kang*, Jonathan Li, Liqiang Zhang, Qile Zhao, Sisi Zlatanova, Automatic Registration of Terrestrial Point Clouds using Reflectance Panoramic Images, Sensors 2009, 9(4), 2621-2646, doi:10.3390/s90402621 (SCI);  Zhizhong Kang*, Liqiang Zhang, Huanyin Yue, Jonathan Li, The Change Detection of Buildings Using Terrestrial Point Clouds.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已录用,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会刊,SCI源刊)  Liqiang Zhang, Zhizhong Kang, Jonathan Li, Junhuan Peng, Ling Yang. Web-based terrain and vector maps visualization for Wenchuan Earthqua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10, 12(6), 439-477 (SCI);  Liqiang Zhang,Yumin Tan,Zhizhong Kang et al. A methodology for 3D 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of geological objects,Sci China Ser D-Earth Sci, 2009, 52(7): 1022-1029; (SCI);  Liqiang Zhang , Zhifeng Guo, Zhizhong Kang et al. Web- based visualization of spatial objects in 3DGIS, Sci China Ser F-Inf Sci, 2009, 52(9): 1588-1597; (SCI);  Chen Chen, Liqiang Zhang, Jingtao Ma, Zhizhong Kang, Hong Chen. Adaptive multi-resolution labeling in Virtual Landscap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0 , 24(6): 949 - 964(SCI)  康志忠,张祖勋,阳凡林. 《基于沿主光轴方向摄影立体像对的相对定向与核线排列》,测绘学报,Vol.36, No.1, pp:56-61; EI 检索  康志忠,浦石.《基于全景反射值影像的地面三维点云自动拼接方法研究》,测绘学报 (已录用,EI源刊)  康志忠,王薇薇,李珍. 《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点云特征面分割和拟合一体化方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已录用,EI源刊)  康志忠,《城市街道景观三维可视化的快速实现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5 No.2; EI 检索  康志忠. 《近景数码影像中墙面纹理自动拼接方法的研究》,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8,Vol.13, No.12.  康志忠,张祖勋,阳凡林. 《对沿主光轴影像的单像空间后方交会方法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2 No.4, pp:293-296; EI 检索  康志忠,谭玉敏. 《一种根据曲率变化检校畸变差的方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Vol.31, No.9, pp: 777-780;EI检索  康志忠,郑顺义,张祖勋,谭玉敏. 《车载影像的核线影像生成与同名点匹配》,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1, No.7, pp: 582-585;EI检索  康志忠,张祖勋,张剑清.《基于车载序列影像的建筑立面纹理的快速重建》,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0, No.11, pp:960-964; EI检索  康志忠,张祖勋.《基于灭点理论和物方平行线几何约束的建筑墙面纹理自动纠正》,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29, No.4, pp:333-337;EI检索  吕钊,康志忠,2011,《基于地面激光扫描数据的建筑物变化检测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36 No.11. EI 检索  托雷,康志忠,谢远成,王保前,《利用三维点云数据的地铁隧道断面连续截取方法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待刊,EI源刊)  会议论文  Zhizhong Kang, Zhao Lu, 2011, The Change Detection of Building Models Using Epochs of Terrestrial Point Clouds,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Platform/Multi-Sensor Remote Sensing and Mapping (M2RSM), 10-12 Jan., 2011, Xiamen, China. EI 检索  Zhizhong Kang, Lei Tuo, Sisi Zlatanova, Continuously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Subway Tunnel Based On Terrestrial Point Clouds, Proceedings of XXIIth ISPRS Congress, 25 August-1 September, 2012, Melbourne, Australia. (Oral presentation).  Zhizhong Kang, Automatic Registration of Terrestrial Point Cloud using Panoramic Reflectance Images, Proceedings of XXIth ISPRS Congress, 3-11 July, 2008, Beijing, China. (Oral presentation)  Zhizhong Kang, Epipolar Image Generation and Corresponding Point Matching from Coaxial Vehicle-based images, Proceedings of ASPRS 2008 Annual Conference, April 27- May 2, 2008, Portland, Oregon, USA.  Zhizhong Kang, Sisi Zlatanova, A New Point Matching Algorithm for Panoramic Reflectance Images, Proc.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spe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MIPPR07), Wuhan, China, 15 November – 17 November, 2007; (Oral presentation) EI检索、ISTP检索  Zhizhong Kang, Liqiang Zhang, Sisi Zlatanova, An Automatic Mosaicking for Building Façade Texture Mapping,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Volume XXXVI – 4/W45 covering contributions of the Joint Workshop "Visualiz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Geospatial Data" June 27-29, 2007, Stuttgart (Germany). (Oral presentation)  Zhizhong Kang, Sisi Zlatanova, Ben Gorte, Automatic Detection of Range Variance of Facades from Vehicle Based Image Sequenc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bile Mapping Technology MMT ’07, 29-30 May 2007, Padua, Italy. (Oral presentation)  Zhizhong Kang, Zuxun Zhang, Jianqing Zhang, Sisi Zlatanova, Rapidly realizing 3D visualization for urban street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integration, Joint CIG/ISPRS Conference for Disaster and Risk Management, Toronto, Canada, 22-25 May 2007. (Oral presentation)  Zhizhong Kang, Sisi Zlatanova. Automatic Registration of Terrestrial Scan Data based on Matching Corresponding points from Reflectivity Images. Proceedings of 2007 Urban Remote Sensing Joint event URBAN 2007 – URS 2007, IEEE Catalog Number: 07EX1577, 11 – 13 April, 2007, Paris, France; EI检索  Zhizhong Kang, Sisi Zlatanova, Ben Gorte, Semi-automatic registration between vehicle-based image sequence and 2d vector map, Proceedings of 7th International Geomatic Week Conference, 20 – 23 February, 2007 on High resolution sens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Barcelona, Spain. (Oral presentation)  Zhizhong Kang, Zuxun Zhang, Jianqing Zhang, A Strip Method of Image Mosaic for the Vehicle-based Imagery,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ISEIS2005), July 26-28, 2005, Xiamen, China. (Oral presentation) ISTP检索  Zhizhong Kang, Zuxun Zhang, Jianqing Zhang, Automatic Mosaic of Facade Texture from Vehicle-based Image Sequence,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spe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MIPPR05), Wuhan, China, 31 October – 2 November, 2005. (Oral presentation) EI检索、ISTP检索  Zuxun Zhang, Zhizhong Kang, The Rendering of Building Texture from Land-based Video, Proceedings of XXth ISPRS Congress ,Vol. XXXV, part B3 ,Commission III, pp732-738, 22 July, 2004, Istanbul, Turkey. (Oral presentation)  Zuxun Zhang, Zhizhong Kang , Several Issues on Photogrammetry based on forward moving images along the optical axis,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bile Mapping Technology(MMT’2003), Kunming, China, 29-31 March 2004.  代表性项目  科研项目  1. 2012.1 – 2015.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基于沿主光轴摄影测量理论和自适应加权扩展信息滤波的室内未知环境自主定位方法研究”,编号:41171358,主持;  2. 2009.1 – 201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沿主光轴方向摄影测量的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编号:40801191,主持;  3. 2012.7 – 2014.6国家863计划,“导航与位置空间信息内容服务平台技术”,子课题负责人;  4. 2010.1 – 2012.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自由探索项目“嫦娥一号激光测高和三线阵影像数据融合处理研究”,主持;  5. 2012.1 – 2014.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优秀教师研究项目“交通隧道连续形变的激光雷达自动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  6. 2010.7 – 2011.6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面向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应用的建筑物高精度三维模型快速重建研究”,主持;  7. 2012.1 – 2014.12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中意大学生数字月球图联合编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负责人;  8. 2010.1 – 2011.12国家外专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重点项目“沿主光轴方向摄影测量的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主持;  9. 2009.7 – 2011.6 武汉市科技供需对接计划项目“城市建筑物真实三维模型的快速获取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  10.2009.6 – 2010.5 对地观测技术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基于地面激光扫描数据的建筑物变化检测方法研究”,主持  11. 2007.1 – 2008.12 分布式海量多源空间信息的可视化研究,国家863计划,编号:2006AA12Z220, 主要研究人员,子课题“建筑物高精度三维模型的快速重建”负责人  12.2006.5 – 2008.4 荷兰国家基础研究项目 “Virtual reality for urban planning and safety” ,主要研究人员  13. 2006.8 – 2008.7山东省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沿街建筑立面高精度三维模型的快速重建研究”,编号:SD060803 项目负责人  感兴趣研究领域  三维城市建模  室内自主定位  地面和机载LiDAR数据处理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  三线阵影像与激光高度计数据融合处理
  • 郑新奇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具地理学、GIS专业特长,长期从事土地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土地集约利用技术与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集约用地理论、方法、技术、管理和实践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代表性成果(观点)有:(1)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优化配置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2)建立了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评价技术框架;(3)提出了集约用地的五个发展层次学说;(4)构建了“双四”驱动的城乡集约用地新机制;(5)构建了实现集约用地规划辅助决策支持基本模型;(6)参与研制了7个集约用地相关行业标准。  在GIS研发与应用中提出了“高端开发,低端应用”应用导向型的GIS开发理念。代表性成果(观点)有:(1)研发了《城镇基准地价更新信息系统(V2.0)》等13个软件并获得软件著作权;(2)形成了国土多功能利用评价与预测原型系统;(3)有《一种虚拟城市样机及其运行方法》等两项发明专利;(4)提出了地理系统模拟基本模型。  研究兴趣: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空间分析与建模;集约用地理论、方法与技术;空间数据挖掘;空间规划辅助决策技术;土地评价与规划。  个人主页:https://sites.google.com/site/citysimzxq/home  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347&view=vcitym  座右铭:脚踏实地,胸怀高远  电话:010-82322138  Email:zxqsd@126.com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院  邮编:100083  教育经历  ? 1981年9月-1987年6月,河南大学地理系本科、硕士研究生,198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 2001年9月-2004年6月,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博士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获工学博士学位。  ? 2008年1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墨尔本等高校访学。  ? 2010年8月-10月,美国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大学访学与合作研究。  ? 2011年6月-8月,美国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访学与合作研究。  ? 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有长期合作。  工作经历  ? 1987年-1993年,河南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工作,讲师,教研室主任。  ? 1994年-2005,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所长,人口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  ? 2006年-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  学术服务与兼职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及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规划分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受聘专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等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系统仿真学报》等期刊编委,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多家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  ? 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综合勘查技术-北京房山野外基地负责人,首席科学家  代表性著作  n 期刊论文  n Zheng, X.Q. Zhao, L., Xiang, W.N.,Li, N.,Lv, L.N.; Yang, X..2012.A coupled model for simulati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land-use change: A case study in Changqing, Jinan, Chin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 106, n 1, p 51-61.  n Yang, Xin ,Zheng, Xin-Qi,Lv, Li-Na.2012. A spatiotemporal model of land use change based on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Markov chain and cellular automata. Ecological Modelling, v 233, p 11-19.  n 郑新奇. 论地理系统模拟基本模型,自然杂志,2012,(3)  n 郑新奇,赵璐,胡业翠,李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空分配,农业工程学报,2010,(4)  n 郑新奇,邓红蒂,姚慧,曹银贵.中国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  n 郑新奇,孙元军,付梅臣,胡璇.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方法研究,2008,(5)  n 郑新奇,孙元军,王淑晴. 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07,(6)  n 郑新奇,杨树佳; 象伟宁; 王爱萍.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7,(1)  n 郑新奇,李宁,孙凯. 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类型及方法, 中国土地科学,2006,(1)  n 郑新奇; 王家耀; 阎弘文; 王爱萍; 王筱明.数字地价模型在城市地价时空分析中的应用,资源科学,2004,(1)  n 郑新奇; 王筱明; 王爱萍; 张波.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资源科学,2005,(6)  n 郑新奇; 王筱明.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4,(2)  n 郑新奇; 王家耀.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点设置的Voronoi方法研究,2003,(4)  n 郑新奇; 阎弘文; 赵涛 .RS&GIS支持的城市土地优化配置研究,国土资源遥感,2001,(1)  n 郑新奇; 阎弘文; 徐宗波.基于GIS的无棣县耕地优化配置研究,国土资源遥感,2001,(2)  n 郑新奇; 王爱萍.基于RS与GIS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0,(4)  n 郑新奇,范纯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经济地理,2000,(4)  n 郑新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国土地科学,1999,(1)  n 郑新奇.山东省土地利用分区界线模型判别的探讨,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6,(3)  n 郑新奇.次生资源学引论─—关于次生资源学若干基本问题之一, 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n 郑新奇,付邦道.区域优势资源及其评价指标系列,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2)  n 郑新奇.山东省农村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经济地理, 1994,(4)  § 学术著作  n 郑新奇等,《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调查、评价、模式、管理》,地质出版社,2011  n 郑新奇,付梅臣.《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技术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  n 郑新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29-2010)(起草人之一)  n 郑新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TD/T 1030-2010)(起草人之一)  n 郑新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起草人之一)  n 郑新奇,韩荣青,刘金花.《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n 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科学出版社,2004  n闫弘文,郑新奇.《城镇基准地价更新与平衡》,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  n 郑新奇.《环境地理学原理与应用》,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  n 郑新奇.《机助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与实践》,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  § 科技奖励与荣誉  n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0  n 《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山东省软科学一等奖, 2006  n 《济南泉水补给区及泉水来源试验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  n 《山东省城镇土地分等与基准地价平衡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n 《多媒体土地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  n 《长清县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国家土地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  n 《尉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  n 《发展我省城乡集体工业研究》,河南省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3  n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省社科精品成果奖, 2001  n 《地理信息系统在济宁市城区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中的应用》,山东省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2003  n 《城市生态住宅区指标体系建设研究》,山东省环保局科技一等奖, 2005  n 《基于GIS的农用土地生产力及增产潜力研究》,山东省教委应用成果三等奖, 2001  n 《海水入侵防治试验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  n 《山东省土地资源详查》,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  n《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研究》,山东省教委应用成果三等奖,1999  代表性项目  n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面向公众的首都土地利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2014)  n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土多功能利用评价与预测原型系统开发与应用”(2010~2013)  n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典型城镇村节地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2013)  n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与节地关键技术研究”(2007~2010)  n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村镇节地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07~2010)  n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系统技术集成与示范“(2007~2010)  n 国家863计划 《综合EM方法与混合模型的空间统计挖掘技术研究》(2007~2010)  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地资源空间数据挖掘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06~2008)  n 国家社科基金“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及其调控研究”(2007~2009)  n “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第一课题《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专题《山东省资源环境本底数据库建设》(1997~1998)  n “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海水入侵防治试验研究》专题《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基本规律研究》主持人(1992~1995)
  • 付梅臣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从事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50篇,出版教材、专著7部,主持科研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奖4项。  联系方式:010-82322150;fumeichen@163.com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9号土地科学技术院,邮编100083  教育经历  ? 1986年9月-1990年7月,东北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土地利用与规划专业四年制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  ? 1997年9月-1999年12月,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 2001年9月-2004年7月,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990年7月-2002年4月,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2002年4月--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教授,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学术服务与兼职  是农业工程学报土地整理工程栏目副主编, 煤炭学报等著名土地资源管理、生态恢复及其相关类学术期刊审稿人。  代表性著作  期刊论文  ? 付梅臣,陈秋计,米静,等.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及3S技术应用.农业工程学报, 2003,19(1): 196-199.  ? 付梅臣,胡振琪,米静.土地整理和复垦工程费用结构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3,19(4):291-294.  ? 付梅臣,陈秋计,谢宏全.高潜水位煤矿区生态复垦和预复垦中表土剥离及其工艺.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4,24(2):155-158.  ? 付梅臣,郭义强,张惠.兴隆庄采煤对农田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恢复.农业工程学报,2004, 20(3):253-256.  ?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6):54-58.  ? 胡振琪,付梅臣,何中伟.煤矿沉陷地复田景观质量评价体系与方法,煤炭学报,2005, 30(6) :695-700.  ?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 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006,22(3): 63-67.  ?  教材与专著  ? 付梅臣,胡振琪. 煤矿区复垦农田景观演变及其控制研究.地质出版社.2005.  ? 付梅臣,王金满,王广军.土地整理与复垦. 地质出版社.2007.  ? 朱道林,邹晓云,欧阳安蛟,付梅臣.不动产估价.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付梅臣,袁春,吴克宁.土地行政管理学.地质出版社,2008.  ?郑新奇,付梅臣等.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  ?胡振琪,曾晖,付梅臣,赵艳玲,谢苗苗.土地利用工程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唐程杰,付梅臣,马素华.农用地定级估价指南.地质出版社,2011.  代表性项目  ?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试点成果分析汇总,国土资源部  ?农用地定级估价指南,国土资源部  ?典型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重建技术方法及示范研究,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  ?河北省廊坊市区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河北省武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河北省武安市国土资源局  ?河北省武安市基准地价更新,河北省武安市国土资源局  ?  感兴趣研究领域  ?矿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  ?土地利用与规划  ?不动产评估  ?农田景观格局与演变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8%u0032%u0033%u0032%u0033%u0036%u0038%u0038
相关推荐
宁夏大学师资好不好,宁夏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青海大学师资好不好,青海大学师资怎么样 成都体育学院师资好不好,成都体育学院师资怎么样 四川美术学院师资好不好,四川美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北方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北方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