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英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简称:“地大”,“CUGB”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1415 类型:文科类/理科类/理工类/工科类/公立大学/211/考研院校/研

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研究型大学国防生卓越计划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资怎么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400多人,博士生导师200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千人计划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人。我校现有专任教师中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4人获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28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
教师杰出人才 
千人计划
董海良、胡晓农、成秋明、Santosh Madhava Warrier
教育部长江学者
尹安、沈 旸、郑有业、朱弟成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王成善、史晓颖、张招崇、李海龙、成秋明、朱弟成、韩贵琳、王赟、姚俊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马鸿文、邓军、姜在兴、张招崇、马鸿文
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
马鸿文、王成善、史晓颖、邓军、张世红、张招崇、姚长利、王瑜、唐书恒、谭捍东、陈家玮、施光海、郭华明、于翔、李金洪、朱弟成、杨立强、王庆飞、武雄、杨天水、姚艳斌、王旭升、刘艳改、李红谊、夏志国、杨峻玲、吴三忙、欧强、蒋小伟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郭华明、吴怀春、蒋小伟
教学名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成善
全国优秀教师
王成善
北京市优秀教师
孟小红
王根厚
杨 进
翟裕生
张秀荣
夏柏如
何明跃
茹克叶
王成善
颜丹平
袁 春
廖立兵
张招崇
刘家军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邓 军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颜丹平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马鸿文
颜丹平
王根厚
陈建强
李胜荣
姜在兴
樊太亮
薛春纪
白志民
许 虹
于炳松
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
王成善

  • 翟裕生
  • 翟裕生,1930年生于河北文安,1952年7月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57年7月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当时未建学位制),1952.7~1960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助教、讲师,198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87~1990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199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成组主席。  翟裕生教授是在矿田构造、金属成矿和区域成矿等领域有重要贡献的矿床学家。他在我国较早研究矿田构造,开拓了矿田构造与矿床成因研究相结合的新领域,主编我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他再造了河北大庙斜长岩和铁矿的成岩成矿过程,模拟了粤北含矿盆地的构造-流体-成矿作用。他或以他为主发表学术专著9部、教材2种、论文140余篇。被矿床学界广泛参用,是我国矿床学科的主要带头人之一。  (一) 矿田构造学和构造成矿研究  他从50年代起,长期深入矿山和野外研究矿田构造,发现新的控矿构造类型,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主编我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建立了矿田构造学科的理论体系。  他在华南发现不整合面控制铅、锌成矿,认识到其对内生成矿的普遍意义,提出将其作为一种控矿构造类型(1965)。而在过去只认识到不整合面对石油等外生矿床的控制。这一新认识为后来国内外多处不整合面金属矿床的发现所证实。详细研究了矽卡岩矿床的构造,提出“侵入接触构造体系控制”(1981);以地、物、化遥相结合获得的三维信息建立了含矿侵入体的“三层结构模式”(1990),对该类矿床的深部预测有重要指导意义。  他将矿田构造研究,从注重矿体产状描述和矿化空间分析,发展为采用多种主方法与手段,系统研究构造与成矿的内在联系,即研究构造运动与成矿物质来源、运移和富集的关系。以此思想建立了大庙式、大冶式和宁芜式铁矿的构造-矿化模式,综合体现了构造、岩石、流体、蚀变等多种控矿因素的耦合关系,从而开拓了构造与矿床成因研究相结合的新方向(1979)。  1984年,他进一步以“构造与矿床成因研究相结合、单个构造与构造体系研究相结合、矿田构造与区域构造研究相结合、构造发展阶段与空间分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思想,建立矿田构造学的理论框架,主编出版了《矿田构造学概论》。又经过10年实践趋于成熟,正式作为教材出版(1993)。论文曾被一日本教授译成日文(地质新闻,1986年4月号),译者在前言中指出,中国的矿田构造研究已走在前列,日本学者应该认真借鉴。  他还系统研究了大型构造对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控制作用,划分出12种控矿构造型式,主笔出版我国该研究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拓宽了构造与成矿的研究方面。  翟裕生教授是我国创建成矿田构造这门边缘分支学科的主要学者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被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推选为矿田构造组主席(1994年至今)。  (二)金属矿床学研究  翟裕主教授是造诣深厚的金属矿床学家,其学术特长是从构造-成岩-成矿和构造-流体-成矿的时空结构入手,从整体上探讨控矿因素和矿床成因。  他深入研究了河北承德地区的斜长岩和钒-钛-铁矿床的成因,建立了斜长岩→苏长岩和浸染型矿石→贯入式富矿体的三阶段演化模式,填补了我国岩浆岩石学和内生矿床研究的一项空白。  他带领课题组系统调研了鄂东、宁芜和郸邢地区的富铁矿,提出矿床为多成因,且大部分矿石为矿浆成因的观点:并在灵乡等地发现了一种新的铁矿类型,即“矿浆-热液过渡型”,以后又在当涂、繁昌等地发现该类矿床,充实了铁矿床发类。并总结提出了浅成-超浅成环境下岩浆分熔成矿学说。  在研究多种热液矿床的基础上,他于1984年和1996年先后提出“构造应力场、地球化学场、地壳流体系统三者结合研究”的思路和“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概念,并以江西铜厂、湖南东坡、广东凡口、山东招远等矿床作重点解剖,分别建立了含铜斑岩构造地球化学模型、柿竹园-瑶岗仙矿山床的岩浆演化-矿化分带模型和粤北晚古主代盆地的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并摸拟了招远剪切带构造金成矿系统。这些成果开拓了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综合研究領域,并在招远夏甸金故的深部预测验证中获得增加储量的实效。  他注重研究矿床形成和演变的过程,针对矿床学研究忽视成矿后变化的情况,主张将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保存作为矿床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并总结提出“五变”(变形、变质、变品位、变吨位、变位置)和“四结局”(保存、改造、转型、消亡)的矿床演变模型。这一成矿历史观对矿床学科发展有深远意义,得到广泛的赞同和传播。  (三)区域成矿学研究  他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科研教学基础,组织多学科研究集体,与地勘专家密切合作,自1960年以来坚持长期系统研究。详细划分了该区矿床类型,发现中生代时存在两种成矿流体系统,建立了该区的主要成矿系列——晚古生代热水沉积成矿系列和燕山期岩浆一热液成矿系列,发现区域铁、铜矿带的立体交叉型式,总结提出了大陆板内复合成矿观点。丰富了区域成矿学内容,对指导矿产勘查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其它成矿区带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于1985年提出“成故系列的结构”概念,总结出7种结构型式,以说明一个成矿系列中各矿类型间的时、空、物质和成因的联系。他还提出不同时代成矿系列的叠加是形成大矿和富矿的一种机制,而同断层的多期活动是串联早、晚成矿系列的动力和纽带。他主笔的《成矿系列研究》是“国内外首部全面系统研究成矿系列的专著(宋叔和院士等评语)”,提高了成矿系列研究的理论水平,引导了我国成矿系列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近年来他在深入研究南岭、长江中下游、华北等区域成矿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域成矿学的综合研究,划分了古陆边缘的三类构造-成矿系统,论证了古陆边缘产出大型矿床和矿集区的5个基本因素。他还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结构模型,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7个大类成矿系统。这些国际前缘性成果,推动了在我国开展不久的成矿系统研究,他主要执笔的《区域成矿学》一书以他数十年的研究积累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区域成矿学的内容和方法,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成矿学综合性专著,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翟裕生教授治学严谨,作风朴素,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经常深入野外和矿山调研,向基层科技人员学习。他勤于学习和思考,注意发现新事物,在科研中有一系列重要发现,形成了有影响创新性学科体系。他十分重视培养和扶植青年的教师和科技骨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 刘家军
  • 刘家军,男,汉族,1963年3月生于湖北仙桃市,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1982年以来,先后在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习和工作。  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地质地球化学》、《岩矿测试》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编委会编委,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  自1989年以来,本人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了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其它项目4项。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具有特色和创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在国内外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现已获国家自然科技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成都理工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还是中国科学院1997年度“百人计划”入选者、第五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已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EI收录论文15篇),主编和参加出版专著4部,编写科研报告6部。已发表的成果被国内同行广为引用(他人引用350余人次),20余篇论文被国外多种期刊收录。  主要研究方向:贵金属(Au、Ag)矿床、分散元素(Se)矿床、有色金属(Cu、Pb-Zn)矿床和非金属(毒重石、重晶石)矿床的成矿规律与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联系方式  办 公 室: 综合办公楼712  电 话: 010-82321856  E-mail : liujiajun@cugb.edu.cn
  • 万天丰
  • 1954年毕业于上海市东中学  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以后一直留校任教  1980年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热学院进修一年  1988年起任教授 199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 吴淦国
  • 吴淦国教授,男,汉族,湖北黄梅人,1969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4年至1969年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71年8月至1972年7月北京地质学院青年教师进修班在职学习。1979年至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构造地质学专业在职研究生。1984年10月至1985年4月上海外国语学院出国培训部学习。1985年8月至1986年9月在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和莫斯科大学进修。2000年10月至2000年12月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第十七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 1969年至1975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工作。1969年7月至1970年6月安徽311地质队生产锻炼。1970年7月至1971年7月北京地质学院五七地质队从事地质找矿工作。1987年至1993年先后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地质系副主任、系主任、科研处处长。1993年2月至1998年3月先后任地矿部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所长。1997年7月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97年8月兼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1998年3月任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2000年1月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校长,2005年6月-2010年9月,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功勋工程师,国立莫斯科地质勘探大学名誉博士,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矿联矿业城市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地学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6种,教材2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地质力学、矿田构造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 王成彪
  • 王成彪,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设工程检测中心主任。  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摩擦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表面工程期刊编委,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与矿山装备分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82年1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1月1984年9月,武汉地质学院探工系机械教研室任助教。1984年至199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后留任探工系勘察教研室副教授。1995年任机械工程教研室主任。1996年11月由地质矿产部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2004年起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地质工程装备、机械设计理论、机械零件表面强化技术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机械零部件表面耐磨涂层、减摩涂层、装饰涂层、防腐涂层工艺技术极其工艺设备研究。有专利30余项,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1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田世澄
  • 男,博士,教授,博导,退休后仍招研究生。  1958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专业,1978年任讲师,86年任副教授,92年任教授,95年任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油气运移、盆地模拟、油气资源综合评价、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系统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压实与油气运移、成藏动力学系统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合著《压实与油气运移》专著一部,译著一部,校内出版《压实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及油气运移》、《论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系统》等3本教材,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及横向协作项目13项,在研项目3项,提交科研报告13份(约300万字),已毕业硕士生12人,博士生1人,在读硕士生4人,博士生10人。获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省科学大会奖1次。  招生专业:油气地质勘探与开发  研究方向: (1)石油天然气地质 (2)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系统
  • 郑浚茂
  • 男,博士,教授,博导,退休但仍招研究生。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长期从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及沉积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我国碎屑岩油气储集层的沉积相和储层特性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承担过国家及地矿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重点攻关项目20余项,其研究内容包括各含油气盆地沉积相、成岩作用、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建模及剩余油分布等。  招生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能源地质、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 (1)含油气盆地沉积相 (2)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
  • 李文鹏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男,汉族,1959年生,山西省万荣县人。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1985-1991年先后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兼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开放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主要业绩:对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形成演化及其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盐湖地区溶解开采技术以及地质环境再造技术有研究。合作完成生产与科研报告30余 份,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中国西北地区干旱区地下水流系统》和《水资源实时模拟管理系统及其在山东临淄地区的应用》。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共7次。199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库”,1998年被授予“全国地矿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电话:010-62171221,传真:010-62173426,E-mail:wenpengl@public.bta.net.cn  获奖材料  1. 淄博市临淄地区水资源实时模拟管理研究(项目负责人,1993-1995,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名)。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第三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1996,第三负责人,获1998年新疆自治区第四届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  3. 典型干旱区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第二作者,1990-1995,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4.流量测井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第二作者,1993-1994,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5.塔中4#油田供水工程及塔克拉玛干沙漠水利综合考查报告(第二作者,1993, 新疆水利科技进步三等奖)。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第三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1996,第三负责人,获1998年国土资源部储量报告二等奖(国土资发[1998]188号)。  7.石羊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化学及水化学环境同位素研究报告(第一作者,1986- 1990);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前平原地下水流系统研究(参加人,1990),均系地矿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的2个子专题报告,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完成科研与生产报告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床溶解驱动开采的机理及方案研究”(项目负责人,1993-1995)。  2.淄博市临淄地区水资源实时模拟管理研究(项目负责人,1993-1995,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塔中4#油田供水工程及塔克拉玛干沙漠水利综合考查报告(第二作者,1993, 新疆水利科技进步三等奖)。  4.塔中4#油田供水水文地质初步勘查报告(第二作者,1994-1995)。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第三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1996,第三负责人,获1998年度国土资源部储量报告二等奖(国土资发[1998]188号)和1998年度新疆自治区第四届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独山子第三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数值计算报告(项目负责人,1993-1996)。  7.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报告“塔里木盆地地下水找水远景区研究”,(专题负责人,1999,国际先进水平)。  8.国家科委“八·五”项目子专题“典型干旱区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第二作者,1990-1995,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9.国家计委“八·五”项目“新疆石油工业基地供水对策研究”(参加人,1993-1995)。  10.地矿部“七·五”攻关子专题“甘肃石羊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及水化学环境同位素研究”(第一作者,1990)。  11.新疆石油管理局准东公司大涝坝基地地下水勘察报告(项目第二负责人,1999)。  12.新疆石油管理局准东基地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项目负责人,1999)。  13.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子专题报告“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形成演化及找水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第二作者,1999)。  14.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子专题报告“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形成与分布规律及远景勘探开发区研究”,(第四作者,1999)。  15.新疆克拉玛依干旱区生态农业水文地质详查报告(第二技术负责人,1997)。  16.A Report on Detailed Hydrogeological Investigation——The 500,000-mu Ecoagricultural Project of the Kalamay Arid Region,Xinjiang(负责人,1998)。  17、新疆呼图壁河流域规划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参加人),1997年12月。  18、新疆吐鲁番五河流域规划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参加人),1997~1998。  19.新疆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第三水源地选点阶段水文地质勘查报告(主要参加人, 1993)。  20.新疆吐哈油田鄯善三河流域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主 要参加人,1993)。  21.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成因及地质环境恶化综合治理勘查报告,(第二技术负责人,1998,)。  22.青海省察尔汗盐湖首采区水文地质参数及卤水动态研究报告(第二主编人,1988- 1990)。  23.部控二类项目 “青海省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区段首采区抽卤试验报告”(第二作者,1991-1992,优良报告)。  24.地矿部直管局项目“青海察尔汗盐湖开发试验补充研究报告”(负责人,1992-1993)。  25.化工部项目专题报告“青海钾肥厂二期工程别勒滩区段首采区钻井采卤方案数值预报”(负责人,1992)。  26.地矿部“七·五”攻关子专题“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前平原地下水流系统研究”(参加人,1990)。  27.青海省西宁市瓦窑沟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负责人,1997)。  28.西藏自治区聂拉木限樟木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第三作者,1995)。  29.西藏自治区琼洁县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第三作者,1996)。  30.流量测井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第二作者,1993-1994,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1.淄博岩溶水盆地排供结合及其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参加人,1990)。  32.中法合作项目“中国大江大河侵蚀作用—黄河、长江和珠江水文地球化学及Sr同位素比值的研究”(中方第二参加人,1997)。  四、发表论文与著作  ·著作  1.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地下水流系统,第一作者,1995,地震出版社。  2.水资源实时模拟管理系统及其在山东临淄地区的应用,第二作者,1996,地质出版社。  ·论文  3.甘肃省民勤盆地深层淡水及表层咸水成因,独著,1991,地质论评,Vol.37( 6 )  4.察尔汗盐湖溶解驱动开采钾盐的数值模型研究,第一作者,1994,第六届国际盐 湖会议论文选集,地质出版社.  5.对我国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几点认识,第一作者,199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No.5  6.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isotopes and paleoclimate - - A case study of Germu river valley,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oundwater and environment, Seismological Press, 1992(第一作者)。  7.察尔汗盐湖地区抽卤试验排卤方式的讨论,第一作者,199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No.1  8.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下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研究,第一作者,1995,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No.4  9.察尔汗盐湖地区环形槽排卤抽卤试验的数值模拟,第一作者,1995,河北地质学院学报,Vol.18( 6 )。  10.地下水动力弥散方程中处理固相与液相转化量的三种方法,独著,199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No.2  11.察尔汗盐湖区晶间卤水运动规律的环境同位素研究,第一作者,1993,中国同位素水文地质学之进展,天津大学出版社。  12.石羊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径流模式,独著,1990,河北地质学院学报,Vol.13( 2 )  13.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研究,第一作者,1992,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论文集,第一集,地质出版社。  14.察尔汗盐湖物质来源的讨论,第一作者,1993,河北地质学院学报,Vol.16( 3 )  15.关于溶质运移方程中抽注水井处理的讨论,独著,199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No.5  16.咸卤水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及其在察尔汗盐湖的应用,独著,1993,工程地质·水 文地质·环境地质论文集,地震出版社。  17.吐鲁番盆地东部水资源转化模式及地下水运动特征,第二作者,199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论文集,地震出版社。  18.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流系统研究,第二作者,199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论文集,地震出版社。  19.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前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第二作者,1992,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论文集,第一集,地质出版社。  20.井径对流量测井曲线幅值的影响及消除方法,第三作者,199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No.2  21.地理信息系统在地下水模型中应用初探,第四作者,199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No.1  22.新生代玄武岩空隙系统的研究,第二作者,1987,全国玄武岩地下水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3.地下水污染物探,第二作者,199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学术报告材料。  24.Groundwater flow system in Germu River valley and intercrystal brine movement in the area of Qarhan salt  lake , 1994, Abstract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line lakes(第一作者)。  25.Investigation on Groundwater of Taklimakan Desert in Talim Basin , 1996, Abstract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第一作者)。  26. Hydrochemical evolution of the regional groundwater from the Mt.Kunlun to the Qarhan Playa in the  Qaidam Basin, 1996, Abstract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第二作者)。  27. General features of groundwater in Hinterland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Hao Aibing and Liwenpeng,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Vol.1,No.1,July 1998,Future GROUNDWATER RESOURCES  AT RISK (Abstract Volume),Chengchun,China,14-16 1998,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geo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North Asia,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53 ,(第二作者)。  28. Problems existing in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northweast China  continental basins, Li Wenpeng and Hao Aibing ,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Vol.1,  No.1,July 1998, Future GROUNDWATER RESOURCES AT RISK (Abstract Volume),Chengchun,China,14-16 1998,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geo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North Asia,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57, (第一作者)。  29.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开发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国矿业大学学报,Vol.28, No.1 (第六作者),1999,p。  30. 中国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及其意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26(4), 1999(第一作者)。  31. 利用18O和TDS确定溶滤和蒸发作用对内陆干旱区地下水咸化贡献的一种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7(1), 2000(第二作者),p4-6。  32.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与产业,1999,第9期,p41-44。  33.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资源远景勘探开发区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199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作者,1999,10 ),p259-264,电子工业出版社。  四、目前工作  1.部“九五”攻关项目“资源与环境”--课题“苏锡常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研究”的主要参加人。  2.中瑞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  3.中法青年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  4.中加合作的21世纪议程项目“塔里木盆地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负责320专题“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  5.中荷合作参加人。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8%u0032%u0033%u0032%u0033%u0036%u0038%u0038
相关推荐
重庆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新疆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新疆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工业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安工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塔里木大学师资好不好,塔里木大学师资怎么样 新疆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新疆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昆明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昆明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