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

中国传媒大学

英文名: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简称:“中传”,“北广”,“CUC” 所在地:北京 类型:综合类

211工程985工程自主招生教育部直属院校111计划
  • 中国传媒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国传媒大学师资好不好

2015年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教职工2035人,其中专任教师1132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包括:1名双聘院士,2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2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入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4人荣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 两院院士
  刘永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
  胡智锋、赵月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赵玉明(首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
  黄升民(第五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
  仲呈祥(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胡正荣(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张颂、高晓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吕锐、胡正荣、胡智锋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胡智锋、王志

  • 蒋 伟
  • 中传信息工程学院导师介绍:蒋 伟  博士、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机械化专业学士学位, 1994年毕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程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自动控制技术。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主要在现代剧场、现代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等演艺工程领域,开展设计、检测和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科研成果:主持完成部级科研成果2项,参与完成“九五”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项,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国家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  讲课程:《机械传动理论》、《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剧场工程》与《舞台机械》等。
  • 史 萍
  • 中传信息工程学院导师介绍:史 萍  史萍,女,教授。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目前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担任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技术分会视频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电视技术、数字视频通信技术、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技术等,在相关领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曾作为广电总局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标准工作组成员之一,参与了演播室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并参与起草了其中的多个行业标准。  任教期间,曾主讲过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包括“信息论与编码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电视摄录编技术”、“科技英语”、“数字电视广播”、“专业外文资料阅读”等。  出版教材及专著:  《摄像、录像与电子编辑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获广电总局高校科研二等奖)  《影视多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获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  出版译著:  《多媒体与虚拟现实工程》,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发表论文:  “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与制作, 史萍,2000,6  “HDTV中的扩展色域系统”,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史萍,2000  “z域非单位圆上的取样定理及内插公式”,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史萍,2002,2  “SDTV和HDTV系统的分解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史萍,2003,4  “视频文件格式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吕四化,史萍,2004,4  “一种视频压缩损伤的客观测量方法”第五界全国因特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史萍,2005,4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在图像边缘检测中的应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吕四化,史萍,王惠明,2005,1  “基于特征的视频质量损伤度客观测量方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史萍,2005年5月  “压缩视频图像质量的客观测量方法”,电视技术,史萍,2005,7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核心技术及发展动态”,Proceedings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roadcasting Technology,(ISBT 2005,Beijing)中文版,吕鹤,史萍,2005,8  “DVB-H 概述”,Proceedings 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roadcasting Technology, (ISBT 2005,Beijing)中文版,王惠明,侯冠华,史萍,2005,8,  “非压缩域内视频分割算法研究”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侯冠华,史萍,2005,2  “视频压缩损伤分析及客观测量方法”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史萍,2005,3  “图像纹理特征的提取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王惠明,史萍,2006,1  “视频分割与场景聚类算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侯冠华,史萍,2006,2  “基于形状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史萍,吕四化,2006,3  “基于内容的体育类视频自动分类系统”,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吕鹤,史萍,2006,3  “一种改进的S随机交织器及其在分布式视频编码中的应用”,罗坤,史萍,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杨义先,钮心忻,武穆清,杨榆,雷敏 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ISBN 7-5635-1386-8  “分布式视频编码在视频压缩和容错视频传输中的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史萍,2007,3  “分布式视频编码在视频压缩中的应用”,电视技术,史萍,2007,12  参与标准制定:  “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 GY/T 157-2000  “4:4:4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接口”, GY/T 159-2000  “演播室数字音频参数”, GY/T 156-2000  “数字电视附属数据空间内数字音频和辅助数据信号格式”, GY/T 161-2000  “高清晰度电视串行接口中作为附属数据信号的24比特数字音频格式”, GY/T 162-2000  主要科研成果: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参数的研究与制定”,(主要参加者)2000  “图像采集卡研究”(项目负责人)2004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主观评价用测试图像》标准研究”,(主要参加者)2007  主要在研项目:  “基于MPEG7的视频图像检索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  “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负责人  “高清晰度摄像机技术指标及测量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
  • 柴剑平
  • 中传信息工程学院导师介绍:柴剑平  柴剑平,男、汉族、1967年生,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宽带网络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有线电视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和免试研究生资格,后去新疆广播电视厅工作锻炼,1991年回北京广播学院攻读研究生,1994年获硕士学位,之后留校至今。长期从事一线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三门课的主讲,潜心教改研究,教学效果显著;承担省部级和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十几项,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为有线电视、宽带信息网络和电视新技术,拥有技术专利6项,研制出十几种产品,累计生产达上百万台;获得国家级奖励一次、市级奖励三次和校级奖励六次,教学和科研综合能力强。
  • 周 涌
  • 中传影视艺术学院导师介绍:周 涌  周涌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电影学 电影创作方向]  周涌,1968年1月生,199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  研究领域为影视剧创作及理论。编剧创作影视剧本两百余部(集),作品曾获“飞天奖”、“牡丹奖”。出版著作多部,专著《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获广电总局科研成果奖。目前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现任《当代电影》杂志编委;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奖”终评委;入选“北京市跨世纪文艺人才百人工程”。
  • 张宗伟
  • 中传影视艺术学院导师介绍:张宗伟  张宗伟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电影学 电影艺术史论方向]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2年生于湖北。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纪录片。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影理论》、《电影美学》、《影片分析》、《中外电影史》、《电视片写作》等。  在《明清小说研究》、《文献》、《红楼梦学刊》、《现代传播》、《文艺理论与批评》、《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数十篇。已出版专著《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电视片写作》。主编有《纪录电影分析》。  曾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现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时期中国文献纪录片研究”。
  • 游 飞
  • 中传影视艺术学院导师介绍:游 飞  游飞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电影学 电影创作方向]  1979-1983年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  1983-1986年新华通讯社国内部,编辑  1986-1989年就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  1989-1993年峨嵋电影制片厂艺术室,导演  1993-1996年就读美国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电影系,艺术硕士(MFA)  1997-1999年美国中文电视台(Sinovision),记者  2002-2008年在职攻读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师从郑洞天教授)  2000-至今执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系  主讲课程:  《导演艺术》、《类型电影研究》、《经典影片分析》、《好莱坞电影制作》和《最新电影研讨》  学术著作:  《中国电影的困境与前途》(载〈美〉《哈佛大学亚太季刊》1999年冬季号,英文版)  《电影新技术与后电影时代》(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4期)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文科著作类〉)  《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美国影片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电影艺术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美国电影艺术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观看与呈现:论电影化的视点》(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11期)  影视作品:  电视剧《父母心》(1988年)  电视剧《铁血男儿》(1990年)  电视情景剧《幸福街》(30集,2000年)  电视连续剧《中关村风云》(20集,2001年)  电视连续剧《凤求凰》(33集,2003年)  电影《我和姐姐》(2004年)  电影《山韵》(2005年)  电视电影《聊斋 侠女》(2006年)
  • 胡 克
  • 中传影视艺术学院导师介绍:胡 克  胡克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电影学 电影艺术史论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理论专业硕士生导师。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夏衍电影学会理事,《当代电影》杂志编委。  1982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工作至今。  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中国电影报》等专业报刊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  著有《当代欧美名片评析》(与人合著),主编有:《中国电影美学:1999》、《新中国电影50年》、《当代电影理论文选》等,均由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中外电影理论发展,中国电影(包括台湾香港电影),电影剧作理论。  从事有关电影的电视专题片策划、编导、撰稿等工作,参与的主要作品有:《世界电影之林》、《世界喜剧电影精粹》、《世界惊险电影精粹》、《新中国电影故事》等。
  • 梁 明
  • 中传影视艺术学院导师介绍:梁 明  梁明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电影学 电影创作方向]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从事故事片电影创作,属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摄影师。1990年获全奖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系攻读高级硕士学位。在美曾创办华夏电视台任台长、总编导。回国后调入中国传媒大学任摄影系主任、电影实验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高教部副部长、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电影》杂志编委、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评委;被北京市文联授予“繁荣首都文艺事业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主要讲授《故事片摄影创作》、《影视光线艺术与照明技巧》、《影视色彩学》、《影片分析》等课程。  主要电影作品《两个人的芭蕾》、《五颗子弹》、《亲兄弟》、《女帅男兵》、《黑眼睛》、《棒球少年》、《背水一战》、《荷香》、《黑楼孤魂》、《结婚七年》、《远古猎歌》等。其中《两个人的芭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黑眼睛》、《女帅男兵》、《背水一战》等多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学术著作150多万字,发表论文几十篇。  主要作品  电影:  《路》 摄影师 1983年作品,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最佳摄影候选。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  《远古猎歌》摄影师 1985年作品。深圳影业公司出品。  《假期》 编 导 1986年作品,欧洲广播协会出品,获国际青年年电影作品金奖。  《黑楼孤魂》导 演、 制片人 1989年作品,中国第一部立体声恐怖片。深圳影业公司出品。  《黑眼睛》 摄影师 1997年作品,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影片奖、“五个一工程”奖。北京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出品。  《女帅男兵》摄影师 1999年作品,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五个一工程”奖。天津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  《棒球少年》摄影师 2001年作品,获中国电影童牛奖最佳影片奖、“五个一工程”奖。福建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  《背水一战》摄影师 2002年作品,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影片奖、“五个一工程”奖。天津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  《荷香》 摄影师 2003年作品。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  《两个人的芭蕾》摄影师 2004年作品,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提名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剧本奖、“五个一工程”奖。天津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  《结婚七年》摄影师 2004年作品。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  《警报157》导演、编剧、摄影指导。福建音像出版社、福建省消防总队出品。  《五颗子弹》 摄影师 2006年作品。深圳电影制片厂、中视传媒、华映人电影投资公司出品。  《亲兄弟》 摄影师 2007年作品。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出品。  《七色花》导演 2007年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海晏和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 张凤铸
  • 中传影视艺术学院导师介绍:张凤铸  张凤铸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广播电视艺术学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方向]  1936年生,广东五华人。中共党员。1952年参加工作,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任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副组长、内蒙古电视台新闻摄影组组长、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主任等职。现任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法人、会长,中国加拿大信息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培养影视艺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培养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博士生工作。  撰有专著《文艺广播初探》、《影视基础理论和技巧》、《音响美学》、《电影电视艺术导论》、《影视剧论》等。主编过《广播电视文艺论集》、《中国广播文艺学》、《中国电视文艺学》、《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全球化与中国影视命运》等著作;担任过《电视艺术辞典》、《中外影视名作大辞典》、《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等编委,《中国电视名片鉴赏辞典》副主编;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其中《影视基础理论和技巧》获北京广播学院1991年度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1991年度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广播文艺学》获得北京广播学院1996年度优秀著作二等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1996年度优秀著作二等奖。还担任过中国“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当代电影》十佳影片评委、“乌金奖”评委、中国人口文化奖评委等,并多次参加国际性影视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主编的《中国广播文艺学》等是我国具有开拓性的首部著作,填补了该领域科研空白。他的专著《音响美学》由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作序,评价该书“兼有学术性、科学性和艺术美学风格”、“全书信息量大,旁征博引,资料翔实,观念新颖,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价值”。他的《电视声画艺术》专著社会反映很好,著名文艺理论家陈志昂先生赞许该书,“是一部体大思周的巨著”、“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富于应用价值”。该书曾先后获得1999年北京广播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2000年第二届“学会奖”优秀著作一等奖。曾长期担任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得法法人代表、第一副会长兼秘书长工作,协助已故老会长、著名影视教育家沈嵩生教授工作。后来担任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的法人、会长,前后参加主持过九届全国学术性会议和二次国际性学术会议,达到了预期的学术研讨、教学交流的目的。他曾率中国高等学校电影电视学会教授访问团访问台湾、香港等地。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选的全国“百优”广播电视优秀理论工作者光荣称号。  现正在主持北京广播学院“211工程”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研究重大课题。
  • 张育华
  • 张育华  [女]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广播电视艺术学 广播电视文艺研究方向]  张育华,笔名于君,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1982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毕业留校任教。1991年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后任明治大学客座研究员。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新生代散文”代表作家之一。  主讲《电视剧叙事研究》、《专题片创作》、《文学文体写作》等课程。已出版专著、作品集、译著《生成与创意》、《列岛默片》、《绝望的逃走》、《裸足的黄昏》、《诗性的哲学散步》、《散文讲稿》、《电视剧叙事话语》等。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数百篇,为央视多部专题片、大型文艺晚会撰稿,获散文作品、专题片和论文奖项若干。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 曾庆瑞
  • 曾庆瑞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广播电视艺术学 电视剧创作与理论方向]  1937年9月6日出生,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4年后毕业于母校同一专业之汉语方言史及汉语方言学史研究方向之研究生。自1965年7月至今,供职于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教学研究工作。39年期间,1984年至1992年任语言文学部副主任、主任1993年至1999年又兼任广播电视文学系主任。1999年至今,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  出版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下二人合著)、《中国现代140家小说札记》(上、下二人合著)、《鲁迅评转》、《新编徐志摩年谱》、《徐志摩》(文学传记二人合著)、《竹林小说论》、《“文学台独”面面观》(二人合著)、《电视剧原理•本质论》、《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徐志摩》(2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参与著作《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主编有《鲁迅著作索引五种》、《中国现代名家散文分类品汇》、《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精读文库》,另有主编之《电视剧艺术丛书》、《中国电视剧导演艺术研究丛书》、《中国电视剧评论丛书》、《中国电视剧剧本丛书》多种著作出版。40年来,还有大量文化、文学、电视剧艺术方面论文、评论及其他文字发表。  正在主持进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院“‘211’二期工程”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之研究工作,并执行主编其研究成果大型丛书《电视剧艺术学丛书》。  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是: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电视剧历史与理论方向。
  • 曾田力
  • 曾田力  [女]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广播电视艺术学 广播电视音乐应用理论方向]  就学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钢琴学科和音乐学系,毕业后曾在总政军乐团创作组工作,1979年开始到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教学工作至今。  教授课程包括: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基本理论与欣赏、中国音乐、中国当代音乐、影视音乐、中外音乐名作欣赏。硕士生课程:艺术方法论、影视剧音乐艺术、影视音乐评论、中国当代音乐评论。 博士生课程:广播电视音乐传播研究。  主要研究范围:音乐美学、影视音乐、中国当代音乐、音乐传播、当代音乐教育等。  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音乐.生命的沉醉》 199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冲击视觉的音波——影视剧音乐美学探索》,1998年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音乐与人--音乐感性鉴赏力的审美生成》,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电视广告的音乐策略》,1994年《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从“新潮派”音乐的波澜再起看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刊载于1996年《中国文化蓝皮书》。《广播音乐的发展策略概想》,1997年《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等  主编:《音乐小辞海》,1996年华夏出版社出版。《旋律钢琴曲》,1988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当前研究课题:  1. 音响导演的素质培养  2. 广告音乐研究  3. 影视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  4. 影视剧音乐艺术  5. 影视剧音乐评论  6.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研究  7. 中国当代音乐概况与评论研究  8. 中国当代音乐传播研究  社会活动经历: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  中国电视音乐学会会员  中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北京分会理事  曾多次在电台,电视台音乐专题节目做主讲及音乐监制  曾任国际广播音乐节目大奖赛评委
  • 李胜利
  • 李胜利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广播电视艺术学 电视剧创作与理论方向]  李胜利,1969年生,河南南阳人。1991年毕业于河南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工作。1999年在职攻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电视剧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2003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4.9-2005.8在韩国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访学一年。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艺术学基本理论及广播电视艺术学电视剧历史与理论。著有《中韩电视剧比较研究》(合作)、《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合作)、《电视剧叙事情节》;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函授教材《艺术概论》;参与主编《美学前沿》、《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电影批评:迈向21世纪》等论文集;在《文艺报》、《当代电影》、《现代传播》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 曾遂今
  • 曾遂今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广播电视艺术学 音乐学 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研究方向]  四川省人。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音乐系系主任,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会长。  早年于音乐表演艺术团体从艺(演奏与作曲)多年。1985年毕业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学系,文学硕士学位。即年起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7年起受聘为研究员。多次参加国内外与境外学术会议与客座讲学。曾任《音乐学术信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术情报研究室主任、音乐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先后从事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乐律学和乐器学的研习,后切入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大众音乐、数字音乐与音乐创作研究。1996年组建数字音乐创作制作实验室;1997年起进行大众音乐、音乐传播与网络音乐传播研究;1997年受聘为文化部国家音像制品审核机构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调入中国传媒大学任教授;2002年受聘为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受聘为台湾亚洲唱片公司音乐制作人;2004年受聘为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系系主任;2005年7月受聘为文化部 “第七届全国声乐比赛复、决赛”评委;2005年7月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学位受权点审核通讯评议专家;2006年受聘为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指导该校音乐传播方向研究生。  出版的主要论著有《凉山彝族口弦》(1986);《乐谱中的光环》(1988);《现代通俗歌曲观念与技法》(1993);《音乐社会学概论》(1997);《消逝的乐音:中国古代乐器鉴思录》 (1998);《中国艺术史》(2001,合著);《盛世莺歌:通俗歌曲唱法大全》(2000);《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2003);《音乐社会学》(2004);《西方音乐文化教程》(2005);《中国乐器志.气鸣卷》(2006)。三篇学术论文在国外发表与转载,包括《从中国音乐的社会学问题看传统》(莫斯科,1991年俄文版),《中国现代大众歌曲的音乐社会学研究纲要》(法国巴黎,1989年法文版,德国柏林, 1991年德文版),《港台流行歌曲冲击中国大陆后的回顾 》(美国纽约,1991年英文版)。国内发表论、译、评等音乐文论500万字。为国内广播媒体、境内外音像媒体以及影视故事片和专题片制片人、厂矿企业、城市、中直文艺表演团体、地方文化节日的主办方作曲、编曲、配器或音乐制作大量作品,已公开发表于各影视媒体、载体、舞台表演和印刷报刊。文字作品与音乐创作多次获奖。
  • 周靖波
  • 周靖波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戏剧戏曲学 广播电视戏曲研究方向]  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戏剧戏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理事,中国话剧理论与研究会常务理事。  1960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采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11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专业,1986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申请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1月至2002年7月在北京大学英语系当访问学者。  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现代戏剧史、中外戏剧理论、当代文学批评等。  今年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电视虚构叙事理论》、《影视叙事文本特性初探》、《郭沫若》、《曲式的解放与戏剧性增强》等,主编《西方剧论选》、《中国现代戏剧序跋集》、《中国现代戏剧论》、《拓展中的影像空间》,翻译《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等。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后现代语境中的电视虚构叙事》、院级211项目《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等。教学之余,还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从事节目策划和撰稿等工作。
  • 杨 燕
  • 杨 燕  [女]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戏剧戏曲学 广播电视戏曲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戏剧戏曲学、电视文艺和古典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担任着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戏曲研究方向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文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历年来在古典文学和戏剧戏曲学方面的著述有500多万字。主要论著有:《电视戏曲论纲》、《中国电视戏曲研究概览》、《中国电视戏曲研究汇评》、《戏曲电视剧个案论析》、《戏曲艺术》和《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宋代人物》、《唐宋诗词》(上、下)、《陆游诗词译注》、《杨万里范成大诗词选译》、《中国古代十大词人——辛弃疾精品全集》、《姜张词传》、《乐府百首选讲》、《增订注释全宋词》(副主编)等。有论文《电视戏曲栏目得失谈》、《电视戏曲的发展与设备技术》、《戏曲的电视传播格局与发展》、《大综合思路下的分流发展策略—对电视戏曲的观察与思考》等。  近几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完成结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庭坚与宋代文化研究》;其他有《电视戏曲传播类型研究》、《电视戏曲与民俗研究》、《戏曲电视剧研究》和中国传媒大学重点科研项目“211工程”的《电视戏曲作品大系》、《中国电视戏曲——1958-2005》、《电视戏曲文化纵横谈》、《戏曲电视剧研究》等项目。  多年来致力电视与戏曲交叉领域的研究,将电视戏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方向,系统梳理这种戏曲与电视文艺交叉生成的艺术品种,研究电视戏曲各种类型的生存状态与创作规律等问题,为该领域的持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电视戏曲论纲》获广电总局科研成果评奖著作类奖,获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获中国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同时,也由于历年来在电视文艺研究和教学中的贡献,2004年获“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 百优称号。  参加多种电视戏曲活动,参与多种电视文艺栏目的策划、评奖活动。为《中国广电学会电视文艺(戏曲)研究会》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秘书长。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戏曲“兰花奖”和其他多项电视节目奖评委。
  • 周华斌
  • 周华斌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戏剧戏曲学 戏曲历史与理论方向]  汉族,1944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理事,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会副会长等。多次赴日本、韩国、美国讲学。北京市第十一、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获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中国戏曲、古典小说、通俗文艺及广播电视戏曲研究。  专著有《中国戏剧史新论》、《中国戏剧史论考》、《京都古戏楼》、《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合著)、《古傩寻踪》、《中国戏曲脸谱》、《广播•电视•戏曲》、《〈浣纱记〉评注》、《杨家将演义》(校注)、《海的传说》、《中国海洋民间故事》等。  文上百篇,发表于海内外学术刊物,如:《南宋〈灯戏图〉说》、《南宋〈百子杂剧图〉考释》、《古傩文物稽考》、《“打野呵”考辨》、《商周古面具和方相氏驱鬼》、《方相•饕餮考》、《〈兰陵王〉假面研究》、《中国古傩面具的沿革》、《假面与脸谱》、《中原傩戏源流》、《中国古戏楼研究》、《中国戏曲文化谈》、《戏•戏剧•戏曲》、《戏曲与载体》、《广场戏曲——剧场戏曲——影视戏曲》、《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等。  主编“戏剧戏曲学书系”20余种;主编“传统故事精粹”系列丛书6种。主编系列性广播文艺节目“中外经典戏剧故事”300余则、系列性电视专题片“中国当代京剧人”10部。  策划并撰写电视片《神净钟馗》、《美的化身——梅兰芳》、《苍松独秀——周信芳》、《三秦之声》、《姑苏行》、《菊苑百年情》等40余部。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 施旭升
  • 施旭升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戏剧戏曲学 戏剧历史与理论方向]  1964年8月出生,安徽枞阳人,文学博士,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1980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1989年分别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95年考入南京大学,师从董健教授攻读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1998年完成学业后,到北京广播学院执教至今,现为北广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入选北广“382”人才工程计划,为北广“学科带头人后备人员”;独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曾赴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台湾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和访问交流。迄今出版著作《艺术之维》、《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主编、合著)、《戏剧概论》(即出)等多部,并在《文艺研究》、《文史哲》、《戏剧》、《戏剧艺术》、《艺术百家》、《南京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中国电视》、《艺术学研究》丛刊等杂志发表论(译)文70余篇;曾获南京大学光华奖(1996)、台湾中流文教奖(1997)、北京广播学院科研二等奖(1999)、国家广电总局科研成果(文科著作类)一等奖(2003)及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4)等多项奖项。  现主要从事的专业方向:  1、 戏剧戏曲学。在该专业领域中,对于中国戏曲的审美文化研究、20世纪中国戏剧文化、戏剧美学、欧美戏剧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出版专著若干及专题研究论文数十篇;未来将会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于比较戏剧、戏剧诗学有较多的关注。  2、艺术美学(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史论)。在该专业领域中,对艺术创造、艺术审美、艺术传播等理论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广播电视叙事艺术、受众心理及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体系等也有广泛的思考。目前尚有相关科研课题正在研究当中。
  • 路应昆
  • 路应昆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戏剧戏曲学 戏曲历史与理论方向]  1953年生。1970年入成都市川剧院,从事音乐工作。1985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戏曲学硕士学位。1988年供职于北京市艺术研究所。1992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从事戏曲和音乐研究。1996年起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2002年调入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现职称为研究员,并任戏剧戏曲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生导师。研究和教学领域主要为戏曲音乐、戏曲史论及中国音乐史。有著作《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中国文人戏曲》、《高腔与川剧音乐》、《戏曲艺术论》、《长江戏曲》(合著)等,论文《明代弦索调略考》、《中国剧史上的曲、腔演进》、《时代、传统与戏曲音乐》、《戏曲音乐基本概念界说》、《文词格律与词曲音乐兴衰》、《文人戏曲的情与礼义》等。目前正承担国家课题《清代乱弹研究》、《中华艺术通史》(集体项目,任明代卷主编)、《中国音乐词典》(集体项目,任戏曲音乐分支主编)等。开设课程有“戏曲音乐”、“中国戏曲史”、“戏曲艺术论”、“中国传统音乐”等。学术上强调“实事求是”,不造空中楼阁。认识上注重“艺—文—人”贯通和古今融汇,不为“学科”所拘,并力求“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相统一。
  • 戴 清
  • 戴清  [女]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广播电视艺术学 电视剧创作与理论方向]  戴清,女,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广电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于北京大学获得法学士、文学硕士学位,目前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广播电视艺术学在职博士。1994年研究生毕业后,赴美进修学习一年。回国后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从事音像、影视及出版等文化产业工作,从事过编辑、记者、策划撰稿、演员经纪等工作历时六年。2000年9月调入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开设了《写作与语言艺术》、《影视剧批评》、《文艺理论》、《美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等本科、研究生课程。2005年8月——2006年4月,获中国传媒大学“在职博士出国研修项目”资助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研究。八十年代末以来在《中华读书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文化月刊》、《华声月报》等发表散文、杂文等百余篇,2002年4月、2004年7月先后由学苑出版社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论著《历史与叙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电视剧审美文化批评》。近年来在《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电视剧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转载与索引。论文、论著多次获奖,曾荣获广电总局高校文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九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以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理论、评论论文奖等。治学信条:“因需而学”,做贴近艺术实践、切近人生的学术研究,用审美体验与理性沉思见证当下、见证历史。  Email:daiqing@cuc.edu.cn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5%u0037%u0037%u0039%u0033%u0037%u0030/%u0030%u0031%u0030-%u0036%u0035%u0037%u0037%u0039%u0032%u0035%u0036
相关推荐
桂林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桂林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陕西科技大学师资好不好,陕西科技大学师资怎么样 贵阳中医学院师资好不好,贵阳中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重庆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南石油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石油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