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北京大学

[切换城市]
北京站> 北京教育> 北京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

英文名: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简称:“中国农大”,“CAU” 所在地:北京 院校代码:10019 类型:综合类

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中管副部级高校
  • 中国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中国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

据学校官网2016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40人,其中教授中农大烟台校区(含研究员)598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842人。研究生导师13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7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人选2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8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 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5人):石元春、李季伦、吴常信、陈文新、武维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7人):石元春、曾士迈、汪懋华、戴景瑞、李宁、康绍忠、李德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人):武维华、彭友良、李保国、李 宁、夏国良、张福锁、康绍忠、叶 德、巩志忠、韩鲁佳、李召虎、沈建忠、李洪文、孙传清、郭 岩、呙于明、王福军、黄冠华、刘金华长江学者讲座教授(6人):朱健康、杨贞标、丁守伟、伍国耀、PS Schnable、张 毅 千人计划(4人):张源辉、伍国耀、卢江、田汉勤(入选,未到岗)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人):李胜利、段长青、韩建国、曹兵海、杨宁、秦应和 教育部创新团队(10个) 2004年:李保国团队 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过程模型与应用2005年:张福锁团队 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机理2006年:康绍忠团队 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2007年:刘志勇团队 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2008年:沈建忠团队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2009年:呙于明团队 安全优质禽肉禽蛋高效生产的饲料营养新技术2010年:彭友良团队 重要作物病害控制的研究2011年:杨 宁团队 畜禽分子育种技术2012年:韩鲁佳团队 农业生物质利用的工程基础2013年:李洪文团队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6个) 2001年:李德发团队 动物营养学2002年:李 宁团队 畜禽基因组学与分子数量遗传学2004年:武维华团队 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信号传导及基因表达调控团分子机理2008年:张福锁团队 作物高效利用养分资源的根际调控机理2011年:巩志忠团队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2013年:康绍忠团队 农业水转化多过程驱动机制与效率提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9人) 1994年:张福锁温家宝来访中国农业大学1995年:彭友良 李晓林 武维华1996年:李德发1997年:李 宁 康绍忠1998年:罗云波2000年:夏国良 张 勤2001年:孟庆翔2002年:杨 宁 杨 定 刘庆昌 巩志忠2003年:崔 胜 李大伟 沈建忠2004年:刘志勇 呙于明2005年:徐明良 谯仕彦2007年:孙传清 赵要风 郑世军2008年:李召虎 彩万志 杨汉春2009年:倪中福 申建波2010年:刘金华 金危危 郭 岩2011年:任东涛 黄冠华2012年:赖锦盛 杨淑华2013年:傅 缨 江正强

  • 张军
  • 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职称:副教授  联系方式  邮件:zhangjun
  • 洪旭晖
  • 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职称:副教授  联系方式  电话:62733573
  • 林爱星
  • 林爱星:1963年出生,从事动物(及人)方面的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指导及协作指导博士生、硕士生近30名。目前每年招收1名硕士生或硕博连读生,欢迎有探索求真精神的学生来报考。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79-1983:厦门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 本科生  1983-1987:天津实验动物中心 疾病检测工作  1983-1984: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进修  1987-1990:中国农业大学畜牧系遗传育种专业 硕士生  1990-今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 副教授  主讲课程  博士生课程《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生Seminar》;硕士生课程《动物生物技术原理和方法》;合编出版教科书《遗传工程原理》,负责编写“哺乳动物基因工程”。  联系方式  电话:62731594  邮件:linaix
  • 胡剑
  • 胡 剑,女,博士,副教授。200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副教授。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7-1989年,河北衡水学院生物系。  1992-1995年,南开大学分子微生物及其工程学专业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拮抗菌的筛选分离,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以及抗菌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1997-2001年,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玉米腐霉菌青枯病抗性机制研究。  1995-2001年,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讲师。  2002-2004年,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所(INRA/LIPM),博士后。 研究内容为应用AffimetrixATH1基因芯片对Arabidopsis. thaliana-R.solanacearum不亲和性互作与亲和性互作的转录组分析(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Resistance and Susceptibility to R. sanomana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2004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副教授。  主讲课程  本科生学位课:分子生物学  研究生学位课:分子遗传学  本科生选修课: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联系方式  电话:62732577  邮件:hujian
  • 于政权
  • 于政权, 博士,副教授。2011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10/12-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国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  03/2009-2010/12 Research Associate 宾夕法尼亚大学 细胞发育和皮肤病系  2008-2009 助理研究科学家(Assistant Project Scientist) 加州大学, 尔湾分校(Irvine) 生化和医学系  2004-2008. 博士后(Postdoctoral researcher), 加州大学, 尔湾分校(Irvine) 生化和医学系  09/2000-07/2003. Ph.D.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学院  09/1997-07/2000. M.S. 生物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09/1993-07/1997. B.S. 生物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734420
  • 董江丽
  • 董江丽 博士 女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教授  电话:62733969  邮箱:dongjl@cau.edu.cn  学习与工作经历  1、1989年9月-1993年7月,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学专业,取得学士学位。  2、1993年9月-1996年7月,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3、1996年9月-2002年7月,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讲师。  4、2002年9月-2005年7月,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遗传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5、2005年9月-2006年12月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讲师。  6. 2007年1月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教授。  7、2009年3月-2010年2月, Iowa State University ,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  本科生的《基础生物化学》  研究生的《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联系方式  电话:62733969  邮件:dongjl
  • 翟亚锋
  • 姓名:翟亚锋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历:研究生  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78.02 出生 ;  毕业院校于中国农业大学  联系方式  电话:62733874
  • 计成
  •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6.4.5  专业:畜牧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  职称:教授、博导  E-mail:jicheng@cau.edu.cn  电话:62732774  最后学位:博士 北京农业大学(现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  工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家禽的营养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副主持 2001-2003安全畜牧微生物饲料生产与使用技术 (农业部跨越计划)  副主持 2002-2004 大豆生物活性肽或寡肽绿色饲料添加剂开发与制造技术(科技部“863”计划)  主持 2002-2004 鸡饲料小肽水解规律研究 (自筹)  副主持 2001-200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对鸡免疫机能的调节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持 2001-2003 n-6不饱和脂肪酸代谢规律研究(横向)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简介 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家禽蛋白质寡肽营养和绿色饲料添加剂研究,拟从天然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大豆活性肽或寡肽绿色添加剂等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集成得到安全、环保、无公害的畜禽养殖技术。
  • 李德发
  • 男,1953年12月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二级)、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10位优秀博士后之一、北京市师德标兵。  学历和工作简历  1989.09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5.01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11至今 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主任  2000.06至今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2004.04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院长  2004.10至今 农业部饲料饲料效价与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  2005.10至今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学术兼职  农业部第六、第七、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J. Anim. Sci. Biotechnol.》和《中国畜牧杂志》主编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会长、名誉会长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  World Association of Animal Production(世界畜产学会)副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畜牧组召集人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  一、猪饲养标准的修订与配套技术集成研究:  主持农业行业公益专项“饲料营养价值与动物饲养标准研究与应用”,开展饲料原料有效营养成分的评价和测定研究,构建猪营养需要的动态模型, 研究精准饲料配制技术。  二、猪健康养殖的营养调控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  围绕肉品质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肌纤维发育与肌内脂肪沉积,从发育生物学和比较生物学等角度,运用功能基因组研究策略,研究猪骨骼肌肌纤维发育和肌内脂肪沉积的规律与调控的分子机制,探索碳氮营养素通过影响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平衡而影响肌纤维发育和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  三、提高大豆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大豆抗营养因子对畜禽消化系统的危害作用及其机理,大豆抗营养因子的检测技术,大豆资源在畜禽饲料中的配套使用技术。  主要获奖情况  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猪健康养殖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编号:2008-J-203-2-05-R01  2.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猪优质高效饲料产业化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编号:2002-J-203-2-04-R01  3.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轭亚油酸对断奶仔猪免疫应激的调控》,赖长华博士学位论文,编号:2007021,指导老师:李德发  4.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高油玉米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及饲用营养价值研究》,宋国隆博士学位论文,编号:2006020,指导老师:李德发  5. 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诱发仔猪过敏反应的机理及其缓解机制的研究》,孙鹏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李德发,2009年  6. 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机制及钝化机理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J10019  7.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大豆抗营养因子对畜禽的危害机理及有效失活方法的研究”项目,证书号:2000-069  主持在研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猪肌纤维发育与肌内脂肪沉积的机制与营养调控,项目编号:2012CB124700,执行年限:2012.01-2016.08  2.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饲料营养价值与畜禽饲养标准研究与应用,执行年限:2009-2013  主要论著目录  1. 李德发主编. 2004. 《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7-80167-700-5  2. 李德发主编. 2003. 《大豆抗营养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7-5046-3597-9  3. 李德发主编. 2003. 《配合饲料制造工艺与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7-81066-605-3/S.440  4. 李德发主编. 2003. 《猪的营养(第二版)》.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ISBN 7-80167-516-9/S.369  5. 李德发主编. 2002. 《HACCP与饲料工业-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7-81066-393-3/S.301  6. 李德发主编. 2002. 《饲料工业手册》.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7-81066-381-X/S.321  7. 李德发主编. 2001. 《中国饲料大全》.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 7-109-06175-2  8. 李德发主编. 2001. 《动物营养与饲料》.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7-81066-375-5/S.257  9. 李德发主编. 1999.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NB 7-81066-085-3  10. 李德发主编. 1999. 《猪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7-81066-085-3  11. 李德发主编. 1997. 《现代饲料生产》.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7-81002-842-1  12. 李德发主编. 1996. 《猪的营养》.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7-81002-753-0  指导研究生:(截止2012年6月)  现有学生:博士9名, 硕士6名。  已毕业学生:博士后14名,博士74名,硕士 54名。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邮编:100193;  电话号码:010-62733588;  传真号码:010-62733688;  电子信箱:defali@public2.bta.net.cn。
  • 任丽萍
  • 专  业: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职  称:教 授  E-mail:renlp@cau.edu.cn  电  话:010-62731268/62890397  最后学位:博士、中国农业大学  工作单位:动物科技学院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反刍动物营养、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 主持  2006 - 2007  饲料中磺胺类药物的测定方法研究(农业部)  · 主持  2006 - 2008  农药化肥污染调查研究(上海市项目)  · 子课题主持: 2007 - 2010 动物营养需要及动态模型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参加  2006 - 2010  “ 948 ”中国肉牛产业链关键技术引进项目(农业部 948 项目)  · 参加  2006 - 2008  手性农药对映体在动物体内选择性代谢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6 - 2007  肉牛饲养规范(农业部行标)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简介 主要研究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安全评价、研究肉牛营养需要与适宜供给、牛肉品质与营养。  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 2 号,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系 邮政编码: 100094 ; 电话号码: 010-62731268 、 62890397传真号码: 010-62829099 ; 电子信箱: renlp@cau.edu.cn
  • 呙于明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二级)、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学术等社会兼职: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全国新饲料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饲料添加剂及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审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动物营养学报》编委会副主任,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畜牧兽医学报》和《中国畜牧杂志》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  家禽营养代谢与调控、营养与免疫、微量营养素营养、饲料添加剂及应用技术研究。  学习与工作简历:  1981-1985年,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本科生,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5-1991年,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0-1991年,英国Aberdeen大学ROWETT RESEARCH INSTITUTE,博士研究生生  1992-2001年,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1-2002年,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访问教授  2002.3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教学工作:  主讲本科生课程《实用家禽营养》、研究生课程《家禽营养专题》和《家禽营养与饲料科技(案例分析)》,参加讲授博士生课程《动物营养科学SEMINAR》。  主要科研情况:  现为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肉鸡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业部和教育部等部委和国际合作项目等。近五年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课题“畜禽胃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发育与调节”、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对鸡的免疫机能调节作用与机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禽猪配合饲料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免疫调节剂β-1,3/1,6-葡聚糖的制备工艺与产品应用技术中试与示范”。已累计发表科技论文230多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编《家禽营养》和《动物免疫营养》等专著3部;已培养硕士50余名和博士30余名。  近期主持承担的项目情况:  · 2009-2015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 肉鸡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肉鸡健康营养理论与技术研究  · 2011-2013 肉鸡代谢病的营养代谢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009-2013 肉鸡饲养标准与饲料氨基酸生物学效价评定研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课题)  · 2006-2010 猪禽配合饲料工业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 2007-2010 蛋鸡营养调控与日粮配制技术(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课题)  · 2005-2009 胃肠道结构与功能发育规律及其调节 (国家973计划课题)  · 2005-2009 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对鸡的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与机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奖科研成果:  (1)“肉鸡健康养殖的营养调控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肉雏鸡的营养需求参数及日粮配制技术”(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著作与教材:主编《动物免疫营养》(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家禽营养》(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家禽营养与饲料》(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和《肉仔鸡营养与饲料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副主编《配合饲料学》、参编《中国饲料学》和《饲料工业手册》等。  科技论文:已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部分SCI收录论文如下。  1.Hu, X. F., Guo, Y. M., Li, J. H., Yan, G. L., Bun, S. and Huang, B. Y. 2011. Effects of an early lipopolysaccharide challenge on growth and small intesti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roiler chickens. Can. J. Anim. Sci. 91: 379–384.  2.Zhang, B. ,X. Yang, Y. Guo* and F. Long. 2011.Effects of dietary lipids and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serum lipids and lipid-related gene expression in broiler chickens. Animal (2011), 5:12, pp 1909–1915  3.Huang, B.y. Yuming Guo , Xiaofei Hu and Yi Song, 2011. Effects of Coenzyme Q(10)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Heart Mitochondrial Function of Broilers Under High Altitude Induced Hypoxia. J. POULTRY SCIENCE,48:40-46  4.Bun ,S. D., Y. M. Guo , F. C. Guo , F. J. Ji , and H. Cao.2011. Influence of organic zinc supplementation on the antioxidant status and immune responses of broilers challenged with Eimeria tenella. Poultry Science 90 :1220–1226  5.Yan, G. L., Y. M. Guo , J. M. Yuan , D. Liu , and B. K. Zhang.2011.Sodium 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 from brown algae inhibit Salmonella Enteritidis colonization in broiler chickens. Poultry Science 90 :1441–1448  6.Yang,X. , Xi He, B. Zhang, Y. Yang, J. Yuan and Y. Guo.2011. Effects of dietary fish oil on NFκB gene expression and related signaling in spleen of chickens stimulated with lipopolysaccharide.2011. Journal of Animal and Feed Sciences, 20, 206–223  7.Long, F. Y., Y. M. Guo , Z. Wang , D. Liu , B. K. Zhang , and X. Yang.2011.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 alleviate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in broiler chickens. Poultry Science 90 :1926–1933  8. Zhang, Bingkun , Xin Yang, Yuming Guo and Fangyu Long.2011. Effects of dietary lipids and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digestive tract of broiler chickens. Archives of Animal Nutrition. 65( 4), August 2011, 329–339  9. Zhang B., H.Li, Y.Guo. 2011. Effect of Fat Type and Lysophosphatidylcholine Addition to Broiler Diets on Performanc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Fatty Acids, and Apparent Metabolizable Energy Content.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63:177-184  10. Liu D, Guo YM, Wang Z, Yuang JM. 2010. Exogenous lysozme influences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olonization and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in broiler chickens. Avian Pathology , 2010. 39: 17-24.  11. Long, F., Z.Wang, Y. Guo, D. Liu, X. Yang and P. Jiao. 2010.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 alleviated immunosuppression in broiler chickens exposed to cyclosporin A. 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 21( 4), 295-305/  12. An ,S. Y., Y. M. Guo, S. D. Ma, J. M. Yuan and G. Z. Liu.2010.Effect of Different Oil Sources and Vitamin E in Breeder Diet on Egg Quality, Hatch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onatal Offspring. Asian-Aust. J. Anim. Sci. ( 23) 2 : 234 – 239  13. Yang, X., B. Zhang, Y. Guo, P. Jiao, and F. Long.2010. Effects of dietary lipids and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fat deposition and meat quality of broiler chickens. Poultry Sci.2010; 89: 254-260  14. Jiao. P.,Y. Guo, X.Yang and F.Y.Long.2010.Effects of dietary arginine and methionine levels on broiler carcass trait and meat quality. J. Animal and Veterinary Advances.9(11):1546-1551.  15. Hu, XF; Guo, Y.M; Huang, BY; Bun, S; Zhang, LB; Li, JH; Liu, D; Long, FY; Yang, X; Jiao, P.2010.The effect of glucagon-like peptide 2 injection on performance, small intestinal morphology, and nutrient transporter expression of stressed broiler chickens. Poultry Sci.89: 1967-1974  16.Hu, XF; Guo, YM; Huang, BY; Zhang, LB; Bun, S; Liu, D; Long, FY; Li, JH; Yang, X; Jiao, P. 2010.Effect of Corticosterone Administration on Small Intestinal Weight and Expression of Small Intestinal Nutrient Transporter mRNA of Broiler Chickens. ASIAN-AUST. J. ANIM. SCI.,23(2);175-181  17. Yang Y., M. Gao , Z. Wu,, Y. Guo.2010. Genistein attenuates low temperature 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broiler chicks by modulating endothelial fun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649 (2010) 242–248.  18. Wang, Y., X.j.Li, Y. Guo, L. Chan and X. Guan.2010.The mitochondrial nutrient alpha-lipoic acid improve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through PGC-1 in aging mice. Metabolism Clinical & Experimental 59:967-976  19.Xie, M. ,Y.M. Guo, T.Zhang, S.S. Hou, and W. Huang.2009. Lysine requirement of malewhite Pekin ducklings from seven to twenty-one days of age. Asian-Austr. J. Anim.Sci. 22:1386-1390  20. Zhang, B. and Y. Guo.2009.Supplemental zinc reduce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by enhancing occluding and zonula occludens protein-1 (ZO-1) expression in weaning piglets. British J. of Nutrition (2009), 102, 687–693  21. Zhang, B. and Y. Guo.2009.Influence of tetrabasic zinc chloride and copper sulphate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som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digestive tract of weanling piglets. Journal of Animal and Feed Sciences, 18, 2009, 465–477  22. Wang, H. Y.Guo and J. H. Shih. 2008. Effects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Keratinase on Growth Performance, Nitrogen Retention and Intestinal Morphology of Broiler Chickens Fed Diets with Soybean and Cottonseed Meals. Animal Feed Science & Technology . 140:376-384  23. Zhang, B., Y. Guo and Z. Wang. 2008. The Modulating Effect of B-1,3/1,6-glucan supplementation in the diet on performance and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of broiler chickens. ASIAN-AUST. J. ANIM. SCI..21(2):237-244
  • 张日俊
  • 专  业:畜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职  称:教授  E-mail:rjzhang@public.cau.edu.cn  电  话:62731208  最后学位:博士 中国农业大学  工作单位:中国农大动科院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饲料生物技术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主持 2000-2004 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国家863计划,科技部)  主持 2001-2005 大豆生物活性肽(或寡肽)的开发与制造技术 (国家863计划,科技部)  主持 2001-2003 安全高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益生康核心技术发酵中试放大参数及其示范体系的建立 (国家跨越计划,农业部)  主持 2001-2003 利用动植物性蛋白制备活性肽(或寡肽)绿色饲料添加剂的技术及功效研究 (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  副主持 2002-2004 新型畜禽消化道粘膜免疫调节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简介  运用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工艺、流程和制造技术及其对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的调控及机理;研究培育新型饲用微生物资源(如工程菌、功能微生物等),以及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改善饲料理化特性和营养价值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绿色饲料添加剂对抗生素的替代技术和对动物产品安全和品质的控制,研究天然活性生物质(如多肽、糖肽)影响畜禽产品品质的关键酶和关键基因的调控。近10年主要从事微生物菌种选育、生物饲料添加剂及生物活性肽、糖肽的发酵制备工艺及其对营养和免疫的调控等。开发的主导产品有微生物饲料添加“益生康”、“合生元”、生物活性肽饲料添加剂“扶康肽”等。先后主持承担过如国家“863”生物高技术重大项目2项、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跨越计划1项、中日国际合作项目1项、北京市重点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项目1项等科研与产业化项目。目前指导研究生人数21人,已毕业4名,在读17名。现为饲料生物技术实验室主任,中国水产中科院海洋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终生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咨询专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编委等。在《中国农业科学》、《畜牧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等重要核心学术期刊、国际会议和全国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的专著有《动物饲料配方》、《肉仔鸡营养与饲料研究》、《饲用抗生素研究与应用》、《动物微生态研究进展》、《动物微生态学》、《微生态学原理》、《饲料添加剂技术应用全书》、《饲料卫生与安全手册》、《动物营养与饲养学》(国家教委十五规划教材,写作中)、《饲料学》(21世纪教材,写作中)等10部,获全国性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2篇、北京畜牧兽医学分会优秀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3等奖一项。
  • 张晓明
  • 专  业:畜牧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职  称:教授  E-mail:zhangxm555@sohu.com  电  话:62732051  最后学位:硕士,中国农业大学  工作单位:动物科技学院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反刍动物营养,养牛生产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01~03 秸秆青贮关键技术研究(十五攻关) 主持  · 01~03 聚醚类抗生素的应用(十五攻关) 主持  · 01~03 高产奶牛群的培育(跨越计划) 参加
  • 孟庆翔
  • 专  业:畜牧学科,动物营养学专业  职  称:教授 博导  E-mail:qxmeng@cau.edu.cn  电  话:62731156  最后学位:博士,北京农业大学  工作单位:动物科技学院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 副主持 01--02 苜蓿型奶牛饲养 (北京市)  · 负责 02--05 纤维饲料利用 (国家基金)  · 负责 01--03 瘤胃乳酸发酵 (国家基金)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简介  在提高纤维饲料利用效率、瘤胃微生物学、优质肉牛与奶牛生产等三个专业方向进行工作。建立起了具有LPHC、GC、高速冷冻离心机、厌氧培养系统、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人工瘤胃发酵等大型关键仪器设备在内的实验室,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16名。在秸秆细胞壁瘤胃发酵、低质纤维饲料处理、提高谷物子实类饲料淀粉糊化度的加工技术、易消化纤维饲料、高油玉米子粒和秸秆高效利用、舔块饲料产业化生产利用、瘤胃乳酸发酵调控等方面正在进行创新性工作。
  • 赵广永
  • 性别:男  籍贯:山东省  学位:博士,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通讯地址: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E-mail: zhaogy@cau.edu.cn  电话:010-62733379(办公室)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常务理事;《动物营养学报》副主编;德国《Archives of Animal Nutrition》编委会委员;《中国畜牧杂志》编委会委员。  教学、研究工作方向:  主讲硕士生《反刍动物营养》、本科生《畜牧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畜牧专业英语》。  学习经历:  1、1980年9月—1984年7月:学士学位,山东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  2、1985年8月—1988年7月:硕士学位,山东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导师:方国玺、李凤双教授,研究方向:反刍动物营养。  3、1989年9月—1993年3月:博士学位,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导师:冯仰廉教授,研究方向:反刍动物营养。1991年6月—1993年1月,国家教委公派赴英国Rowett营养研究所进行博士论文研究。导师:E. R. Ørskov 教授。  工作经历:  1、 1988年7月—1989年8月:山东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助教。  2、 1993年4月—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讲师(1993年)、副教授(1996年)、教授(2002年)。  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1、1994年1月—1998年12月: 参加冯仰廉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反刍动物能量代谢规律与营养调控” (39330170)。  2、1995年1月—1997年12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脂肪及长链脂肪酸在瘤胃中代谢规律的研究” (39400094)。  3、2007年1月—2009年12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挥发性脂肪酸对绵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 (30671523)  4、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瘤胃甲烷产量预测模型研究”(31072055)  5、自1995年以来,主持多项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的肉牛生产课题和子课题。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自1991年以来,曾赴英国、德国、加拿大、丹麦、法国、新西兰和日本的研究机构或大学执行中外合作研究项目、进行学术访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有关同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主要著作与教材:  编著,《肉牛规模养殖技术》,2003,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编著,《养牛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200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主讲,《养牛技术》音像教材,200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  副主编,《饲料学》(彭健、陈喜斌 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科学出版社  参编,《反刍动物营养学》(冯仰廉 主编),2004,科学出版社  参译,《NRC奶牛营养需要》,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译著,《德国罗斯托克饲料评价体系》,2008,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译著,《反刍家畜营养研究创新思路与试验》,(E.R. Ørskov著),2010,金盾出版社  主要论文:  G.Y. Zhao and P. Lebzien. 2002. The estimation of the utilizable amino acids (uAA) of feeds for ruminants using in vitro incubation technique. 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Nutrition, Vol.86 (7-8), 246-256  G.Y. Zhao and P. Lebzien. 2000. Development of an in vitro incubation technique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utilizable crude protein (uCP) in feeds for cattle. Archives of Animal Nutrition (Germany), Vol. 53, No.3, 293-302  G.Y. Zhao 2001. Animal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traw as feedstuff in China. In: Landbauforschung Volkenrode (Germany), No.223, pp. 375-383  M. Duric, G.Y. Zhao, E.R. Ørskov and X.B. Chen. 1994. Indirect measurement of saliva secretion in sheep fed diets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the effect of such diets on ruminal fluid kinetics and fermentation pattern. Experimental Physiology 79, 823-830.  G.Y. Zhao, M.Duric, E.R. Ørskov, N.A.MacLeod, W.J. Shand, F. D. DeB Hovell and Y. L. Feng. 1995. The use of intragastric nutrition to study saliva secre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en osmotic pressure and water transport.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73, 155-161.  G.Y. Zhao and J. E. Cao. 200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 vitro-estimated utilizable crude protein (uCP) and the Cornell Net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System crude protein fractions of feeds for ruminants. 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Nutrition 8, 301-310  G.Y. Zhao and X. J. Chen. 2004. The suitability of a faecal suspension of sheep as inocula for the estimation of utilizable crude protein of feeds by in vitro incubation. Archives of Animal Nutrition 58 (2), 137-148  G.Y. Zhao, Y. X. Li, J. B. Ren, Y. J. Li and D.S. Guo. 2005. The influence of associative effects on the in vitro-estimated utilizable crude protein (uCP) of feeds for ruminants. Archives of Animal Nutrition 59 (2), 149-154  Y.X. Li and G.Y. Zhao. 2007. The prediction of the utilizable true protein (uTP) of mixed rations for sheep using in vitro incubation technique. Archives of Animal Nutrition 61(2),103-113  Ya-Jun Li, Guang-Yong Zhao, Yao-Qi Guo and Jing Hu. 2007. Comparison of two buffers on in vitro gas production, pH and NH3-N concentration of feedstuffs for ruminants. Journal of Animal and Feed Sciences, 16, supplement 2, 512-516  Quan-Yu Liu, Guang-Yong Zhao. 2007. Determining utilizable true protein (uTP) digestibility of mixed rations for sheep using in vitro techniques. Journal of Animal and Feed Sciences, 16, supplement 2,224-228  Guang-Yong Zhao, Yao Xue, Wei Zhang. 2007. Relationship between in vitro gas production and dry matter and organic matter digestibility of rations for sheep. Journal of Animal and Feed Sciences, 16, supplement 2,229-234  G. Y. Zhao, Y.X.Li and Y. Xue. 2008. The use of the Cornell Net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System (CNCPS) for the prediction of utilizable true protein (uTP) supply to duodenum, nutrient digestibility and nitrogen retention in sheep fed with typical mixed rations. Small Ruminant Research 76,190-194  Ya-Bo Sun and Guang-Yong Zhao. 20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latile fatty acid supply and the nitrogen retention in growing sheep nourished by total intragastric infusions. Small Ruminant Research 81, 8-12  G. Y. Zhao and Y.-B. Sun. 2009. Urinary excretion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in sheep sustained by total intragastric infusions. In: Ruminant Physiology, Wageningen Academic Publishers, The Netherlands, pp. 704-705  赵广永,冯仰廉,1996,反刍动物灌注营养技术原理与应用,动物营养学报,第8卷第4期,1-5  赵广永,冯仰廉,1997, PEG和CrEDTA作为绵羊瘤胃液相标记物的比较研究,动物营养学报,第9卷第2期,30-34  赵广永,1999,瘤胃发酵调控研究进展,动物营养学报,第11卷(增刊),21-28  郭金双,赵广永,杨雅芳,孔祥浩,2000,添加蔗糖对大麦青贮品质及中、酸性洗涤纤维瘤胃降解率的影响,中国畜牧杂志,第36卷第4期,18-20  任继平,赵广永,2002,舍饲栓系饲养条件下肉牛肥育期蛋白质需要的研究,中国畜牧杂志,第38卷第2期,21-22  赵广永,2005,反刍动物饲料可利用粗蛋白与可利用氨基酸研究进展,中国畜牧杂志,第41卷第3期,3-5  赵广永,2009,国际粮价上涨和金融危机对畜牧生产和研究的影响——访英国有关专家随笔,  中国畜牧杂志,第45卷第6期,33-35  薛瑶, 李元晓, 任建波, 赵广永,2006,绵羊对低蛋白日粮消化代谢规律的研究,中国畜牧杂志,第42卷第9期,46-48  李元晓,赵广永,张微,任建波,2007,体外培养发酵法和体内法测定绵羊混合日粮的可利用赖氨酸和可利用色氨酸的研究,动物营养学报,2007,19 ( 6),671-677
  • 龚利敏
  •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58年2月  专业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职称 教授  E-mail gonglimin@eyou.com  电话 62733590-1103  最后学位毕业学校 北京农业大学  工作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主持农业部“十一五”项目“猪饲料原料可利用养分评定技术研究”;  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项和农业行业标准1项; 主持横向合作项目36项;  主持校级教改“配合饲料制造工艺与技术”精品课建设项目1项、主持国家级  “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2项  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链氨基酸对母猪乳腺发育的作用研究”;  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日粮精氨酸促进胚胎附值的营养调控机理”;  副主持农业部委托评价项目5项。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简介主要从事单胃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饲料与饲料添加剂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承担农业部饲料效价与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副主任兼质量负责人。
  • 贾志海
  • 专  业:动物营养与饲料  职  称:教授 博导  E-mail:jzh331@cau.edu.cn  电  话:62732728  最后学位:博士 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  工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反刍动物营养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主持 2001-2004 绒山羊种质特性利用及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研究(科技部)  · 副主持 2001-2004 细毛羊新品系  选育与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产业化示范(科技部)  · 主持 2002-2006 北方肉用绵羊新品种培育(科技部)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简介  小反刍动物(肉羊、细毛羊、绒山羊)种质特性利用;种质特性与营养间的关系;肉羊、绒山羊、细毛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的研究。
  • 谯仕彦
  • 专  业: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职  称:教授 博导  E-mail:qiaoshy@mafic.ac.cn  电  话:62731156  最后学位:博士、中国农业大学  工作单位:农业大学动科院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猪的营养与饲料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 主持 2001-2003 大豆凝集素受体结构及其类似物作用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主持 2002-2004 饲用微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十五”攻关子课题)  · 主持 2002-2004 含特殊原料的饲料产品保真加工工艺研究 (“十五”攻关子课题)  · 副主持 2000-2003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基金)  · 主要成员 2001-2004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简介  1、饲料抗营养因子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豆,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个,主要研究了大豆球蛋白和b-聚球蛋白对早期断奶仔猪的过敏反应和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的影响;大豆寡糖对不同日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和微生物的影响;正在进行大豆凝集素的受体结构及其与大肠杆菌表面抗原的关系,寻找大豆凝集素的受体类似物以阻断其对动物的危害。  2、猪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从事该项工作已有10多年历史,1994-1997年对膨化全脂大豆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价,并用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了膨化全脂大豆对肠上皮细胞的周转进行了深入研究。1998-1999年对活动尼龙袋技术评价猪饲料营养价值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标准话程序,并用该方法对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的51个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在Can. J. Anim. Sci., AJAS, J. Agricul. Food Sci. 等杂志发表研究报告7篇。在此期间,分别对早籼稻、膨化鸡肉粉、膨化油菜籽与豌豆混合物等新型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受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的委托,2002年对中国过去10年间猪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进展进行了总结。  3、猪营养需要研究:主要研究猪的能量和氨基酸需要量,包括表观可消化和真可消化氨基酸需要量。曾主持翻译NRC猪营养需要第十版,作为主持者之一,正和我国其它营养工作者一道,修订我国猪的饲养标准。即将开展应激状态下和保持猪最佳免疫状态下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4、新型饲料添加剂研究与开发:适应于安全、有竞争力的畜产品生产的市场需求,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是本人今后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制剂的研究,包括抗疑性强、产酸力和产酶能力高的乳酸杆菌及其后处理工艺的研究,酶制剂、寡聚糖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有意微生物的增效作用;二是天然提取物的研究开发,目前已就几种提取物对猪的生长、免疫、肉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和企业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合作。
  • 罗海玲
  • 专  业:畜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职  称:教授,博导  E-mail:luohailing@cau.edu.cn  电  话:010-62732451  最后学位:博士 甘肃农业大学  工作单位:动科学院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羊营养与饲料、肉品评定及质量控制、羊营养与动物繁殖交叉学科及分子生物学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1、 由MAPK介导的VEGF促进羊胚胎体外发育的信号传导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0,主持)。  2、 维生素E对细毛羊公羊繁殖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初探(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1-2010,主持)。  3、 优质专用羊新品种选育(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2010,主要参加)。  4、 日粮维生素E 水平对绵羊α-TTP 及其mRNA 表达的影响(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2008 -2010,对应专家)。  5、 肉羔羊产肉性状性活体测定方法及遗传评估模型建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2010,子课题主持)。  6、 不同区域草地承载力与家畜配置研究(农业部行业计划,2009- 2013,子课题主持)。  7、 羊肉风味植物营养价值评价及其风味物质在滩羊体内消化与降解规律的研究(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2010 -2012,对应专家)。
  • 朴香淑
  • 专  业:动物科技、动物营养与饲料  职  称:研究员  E-mail:piaoxsh@mafic.ac.cn  电  话:62733588  最后学位:韩国汉城国立大学  工作单位: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猪的营养与饲料、活性物质、营养免疫、饲料添加剂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 主持 2002-2005 色氨酸对仔猪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系统基因表达的调控 (国家自然基金)  · 主持 2002-2005 高油玉米、早籼稻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十五攻关子项目)  · 主要参加 2002-2005 饲用原生菌素的研制及应用技术研究 (北京市科委)  · 主持 2002-2005 新饲料添加剂对猪鸡营养价值的评定 (国际合作项目)  当前主要研究工作简介  近5年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国际核心刊物SCI收录30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参编教材和专著5部。参加制定行标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合作申报饲料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际十五攻关支项目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等。主要研究了活性物质、植物提取物、添加剂对单胃动物的影响机理,同时研究了新型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评定等。1)色氨酸对仔猪IGF系统基因表达的调控,为揭示氨基酸营养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2) 活性多糖对畜禽生长与免疫影响的研究,发现活性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抗免疫应激作用(抗炎性作用),同时通过淋巴细胞信号传导而介导的。3) 评价了新型高油玉米及早籼稻在猪禽日粮中的营养价值,开发了新型能量饲料资源,缓解了我国饲料资源紧缺状况,为非常规饲料配方的制定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4) 利用化学法、物理法、不同混合配比等手段评价了大豆、大麦、动物油等原料营养价值和高效利用方法及其原理,研究了优化饲料利用率的相关参数,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饲料配方实践中。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 电话:
    %u0030%u0031%u0030-%u0036%u0032%u0037%u0033%u0037%u0036%u0038%u0032
相关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师资好不好,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师资怎么样 兰州大学师资好不好,兰州大学师资怎么样 广西艺术学院师资好不好,广西艺术学院师资怎么样 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好不好,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怎么样 昆明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昆明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贵州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贵州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